2025年邁入第33屆的台北國際書展,計有29個國家、504家出版社共襄盛舉。作為華語文世界極具指標性的國際級書展,台北國際書展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書店、作家和讀者,既是作為書籍交易、讀者消費的平台,更是促進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合。
相較於去年主題「閱讀造浪」,是明顯引自熱門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而有著台灣本土化IP產生影響力的喻意,今年度主題「閱讀異世界」看似中性,卻又恰好戳中一道端正眼前的難題——誰是台灣看出去的「異世界」?抑或是,在全世界眼裏,台灣才是個「異世界」?這個雙向疑惑,指向「國際」的意涵,究竟還能如何在台北國際書展中被理解?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是台灣寒假期間的一大盛事,開展首日早晨,書展現場便已人潮洶涌。筆者目測確實不少青少年是持「文化幣」APP入場,各家書攤櫃檯也處處可見「文化幣」的折抵交易。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1648-copy.jpg?w=1024)
「文化浩劫」將至?
台北書展曾因疫情停擺兩年,轉為線上,如今在經歷復甦、重新站穩後,卻迎來又一波威脅——近月台灣中央政府114年度(2025)總預算遭砍2076億元新台幣,總預算案被立法院三讀通過,創下台灣史上最高刪減金額。對此許多單位部門認為預算大刪形同癱瘓運作;至於對圖書出版及藝文事業來說,則無疑一大重擊,也恐將成為台灣藝文創作與圖書出版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由台灣多家獨立書店集結的「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今年1月17日在網路發起連署,主旨「頭痛何須砍頭?不合理的預算凍結與刪減提案=書店與出版業的文化浩劫」,呼籲立法院停止不合理提案。至本文截稿前,共有27個文化單位、145書店、94家出版社、將近9000個人的連署,包含衆多知名作家及圖書、出版、藝文等產業工作者,人數仍持續增加中。
連署聲明列舉四大不合理提案,如以「未能改善實體書店經營困境」為理由凍結文化部人文出版司20%預算(約新台幣4000萬元);因「媒合效率低,部分書店即便領取補助後仍停業」而凍結300萬出版振興計劃預算;因「青年參與率低」,由立委提案刪減提供青少年群體做藝文消費的文化禮金200萬,並凍結1000萬預算;以及凍結國家圖書館、台灣國立美術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業務費70%,將導致館藏購置、設備更新、國際書碼等基本運作可能停擺,甚至影響圖書借還服務。
其中對台北國際書展來說,雖然書展門票自2024年開始調漲,但購票民衆可同時將門票全額抵用作為購書用途。更重要的是,書展接受16至22歲青年讀者使用政府發放的「文化幣」來折抵購書;今年文化部除了延續該「文化幣」政策,可領取文化幣的群體還往下開放至13-15歲少年,這當然也進一步擴大了台北國際書展的消費群體。
銷售策略的改變勢必影響人流與買氣。雖然目前未能掌握文化幣實際使用數據,但據筆者今年書展首日一早便直擊會場之目測所見,確實不少青少年是持文化幣APP入場,各家書攤櫃檯也處處可見文化幣的折抵交易。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是台灣寒假期間的一大盛事,開展首日早晨,書展現場已人潮洶涌。故此,是否以「青年參與率」作為預算刪減評核標準,以及文化禮金政策是否只是強化了青少年消極消費行為,或還需待上下結構的整體檢視才可做出結論。
比較亞洲各地大型書展,台北國際書展一直非常有意識地擺脫「大賣場」的冷冽和單調,透過大量有意思的展覽現場設計,促進讀者逛展體驗,打開知識胃口。而今年有更多展場花心力進行有趣設計。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0845-copy.jpg?w=1024)
作為「展覽」的書「展」
每年台北國際書展都在沿襲往屆的同時也添加一些變化,如2024年新增網路直播室,讓不在現場的民衆也能聆聽座談;今年則有「夢想沙龍」首度進駐世貿中心二樓會議室,成為書展唯一免收門票的活動區。
除購書或銷售,座談活動也是書展多年經營的重點。若要與線上書店區分,現場實體書接觸體驗顯然不夠,還有賴與作家們面對面交流、簽書和合照,以此促進現場買氣、號召讀者到場支持。另外,逛展體驗的升級也體現在休憩區和飲食空間的改善。往年午膳時間,多要依賴場外零星的便當販售或二樓便利商店,這兩年重新裝潢開幕的二樓美食中心,寬敞又明亮,為書展體驗補上長期缺失的一角。
比較亞洲各地大型書展,台北國際書展一直非常有意識地擺脫「大賣場」的冷冽和單調,透過大量有意思的展覽現場設計,促進讀者逛展體驗,打開知識胃口。縱觀書展現場各家攤位,今年有更多展場花心力進行有趣設計。公家單位如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的展場,相較以往傾向功能性的展間,近年已愈加註重貫穿主題的策展概念,設計上更具視覺美感與意念展示。其中國家圖書館今年以古代動物文學,結合紙藝創作、影音與AR互動,呈現「翻閱經典 動見奇幻」特展,明確的主題、完整策展概念,搭配有效的演示。
ChatGPT問世已逾兩年,生成式AI早已普及化為日常應用,今年度的「數位主題館」由《聯合文學》雜誌以「命運交織的旅店」為題策展,邀來8位真人作家與AI協作,參與讀者可在此生成一篇專屬於自己的小說。另外,適逢台漫產業崛起,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近年不遺餘力推動台灣原創漫畫,去年在書展首次推出「台灣漫畫館」廣受好評,半年後又於同個場地再做「2024漫畫博覽會」。今年書展他們再以「漫畫極光,台漫的魔幻饗宴」為策展概念,與金石堂書店合作銷售台漫作品。有連鎖書店作為合作通路,也是台漫推廣的有力措施。
除官辦展區的精緻化取向,自2011年起參與台北國際書展的獨立出版聯盟,在今年度的公民書區攜手多個NGO團體,打造出「讀字Fashion」時尚秀場。除了伸展台,後方有高達200公分的液晶電視牆。從2022年的「讀字便利店」、2023年「讀字工地」、2024年「讀字遊樂園」,再到今年「讀字Fashion」,公民書區每年陳設都別出心裁,引人注目,命名與主題概念從閱讀與社會的日常性、勞動性與理想性,調度出一種嶄新可能,其間或可感受到民主、自由的公民想像提供出的一種微妙而新鮮的社會進程。內裏陳設的文化產品,其政治訴求與社會性傾向在這樣的設計與包裝下被打造成可供國際慾望、被全球消費的文化商品輸出,這也正是台灣近年念茲在茲的文化軟實力之表現。
從2022「讀字便利店」、2023「讀字工地」、2024「讀字遊樂園」,再到今年「讀字Fashion」,獨立出版聯盟的公民書區每年陳設都別出心裁,命名與主題從閱讀與社會的日常性、勞動性與理想性,調度出一種嶄新可能,其間或可感受到民主、自由的公民想像提供的一種微妙而新鮮的社會進程。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1009-copy.jpg?w=1024)
台灣vs國際:差異視界
繼去年關係海洋史的荷蘭,本屆國際書展主題國為意大利,以「想像無邊」為主題,展出多位作家作品,及精彩的圖文、漫畫、插畫創作。三十餘年以來,台北國際書展的主題國家館有一半都是歐洲國家,亞洲國家佔比約六分之一。
歐洲在文學、出版、圖書產業確實有不少值得借鏡之處,台北國際書展也確實每年都卯盡全力邀請代表性作家、作品、人物訪台交流。不過,作為台灣與國際間的重要平台,台北國際書展在主題國的選擇上,仍然無法給人太大驚喜。近年主題國如意大利、荷蘭、法國,在出版業方面發展成熟,也有相對多人熟悉的語言優勢,歷史和文化擴散力相對強大,台灣在各渠道或已掌握其脈絡與發展。但也因如此,台北國際書展除了作為持續提供版權交易、更新該國出版內容與動態的資訊平台,反倒難以讓參訪民衆對該國產生更大幅度的嶄新認識。
而放眼書展內部,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在台港人、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跟台灣在語言和文化上皆相鄰近的地域的出版機構,多年來都固定參與書展,比起曇花一現的主題國家館,他們其實是台北書展更為長期、潛移默化的支持構成,書展不可或缺的長期合作對象,而這也切實體現了台北國際書展之出版自由、流通廣泛的真正實力。
香港方面,除了台灣讀者相對算熟悉的香港文學生活館、水煮魚文化,香港藝鵠書店在今年聯合了29個小型獨立出版社與書店共同參展。陸委會、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合辦的「夯看Hong Kong——書香滿港在台灣」香港專區,還有聯合出版集團的「香港的流金歲月」展區,皆由香港青年設計師操刀,現場打造了復古茶餐廳的留言拍照區,引人駐足打卡。
2013年由台灣華品文創出版公司開設並參展的「簡體館」,也是值得持續關注的書展構成。闊別疫情四年後於去年回歸的簡體館,今年只有8個展位。雖然規模縮減,但依然囊括了150多家中國大陸出版社,也有幾家出版社書商是專案前來參展,還精選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豆瓣讀書榜上榜圖書,陳列在靠走道的醒目位置。
放眼書展內部,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在台港人、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出版機構,多年來固定參與書展,比起曇花一現的主題國家館,他們其實是台北書展更為長期、潛移默化的支持構成,書展不可或缺的長期合作對象。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1081-2-copy-1.jpg?w=1024)
此外,泰國館、日本館近年也逐漸成為常態參展單位,開始更大程度讓讀者追蹤該國的出版體系發展。泰國館今年更主打泰國鬼怪文化,對台灣讀者來說,這是一個極為引人興趣的題材,衍生了衆多影視和文學作品,成為泰國文化軟實力的代表。而另一處令人驚喜的,則是印度館在今年的展區,不僅從太空文學角度探索古印度以來的宇宙觀,也介紹了印度近年來的太空科學發展,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除了「國際」之跨地理、跨文化特質,「異世界」另一更大意涵,攸關差異的知識如何被校準,差異的認識論如何協商——書展今年首推「名人推薦主題展」,邀請棒球名人周思齊、旅行家謝哲青、1976樂團主唱阿凱、藝人曾寶儀、媒體人沈春華,五位跨界名人推薦書籍、座談分享。這類靠名人效應帶動閱讀消費的策劃,實質影響力尚未能肯定,但在現場活動所看重的人流號召力方面,倒確實頗有效益。
從台灣出版業看出去的「異世界」,或是向外部世界取得知識資源;但對內而言,雖然出版體系已然熟成,又該如何打造持續催生出更有高度視野的策略與方針?反之亦然,在國際眼中的台灣,又是怎樣的「異世界」?獲文化部及文策院「黑潮計劃」補助及國發基金投資的新台劇《零日攻擊》,聯合迷走工作坊在書展帶來模擬兩岸開戰的攻防桌遊《2045》,是以台海地緣緊張關係為背景的戰爭題材作品。
書展現場世貿中心一旁高聳的台北101,在書展的一處展間裏變成被炮轟、即將斷裂傾倒的廢墟——也直接表示了未來台灣或會淪為戰場、成為世界戰爭危機之地的預示。一年一會的台北國際書展,畢竟是展現一城一地一國的知識櫥窗;這看似聳動的戰爭造景,是否也已成為國際看待台灣命運的最大體現?
泰國館、日本館近年也成為常態參展單位。泰國館今年主打泰國鬼怪文化,極為引人興趣,因其衍生衆多影視和文學作品,成為泰國文化軟實力代表。印度館不僅從太空文學角度探索古印度以來的宇宙觀,也介紹了印度近年來的太空科學發展。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2195-copy.jpg?w=1024)
回應時代:人文新題材新能力
至於各華語文地區出版的內容趨勢,以在書展上的陳列內容來看,除文學寫作有持續精彩產出,也可見到對當代社會的回應,及新穎題材的大膽發掘。香港近年似乎明顯多了不少對復古、懷舊的人事物之關注,如香港現代主義的粗曠建築,如街道、招牌、霓虹燈、造字設計等偏向視覺文化研究的考察,都是對上世紀香港文化的保存行動。面對消逝之中的香港老記憶,不斷開發多種形式重新整頓國際讀者對香港的認知,這些都一再證明了城市的視覺造形構成,一直都是屬於香港的獨特魅力。澳門出版品雖然只佔了聯合出版集團的一小區塊,但也不乏多種澳門文學、地方性書寫的耕耘。
在「季風帶文化」攤位上窺見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最新出版內容則分別有歷史的個人化、大衆化,及庶民日常研究。前者如新加坡近期又出版了一系列李光耀相關研究,以及作家海凡以馬共歷史、自然生態等角度,跨越新馬、島與半島的最新散文集《落香》。後者來講,作為前殖民地、族群大雜燴的新馬兩地,庶民飲食文化一直都是新馬研究重頭戲。資深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長年關注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異同,此次由季風帶文化重新編輯出版的《我說福建面 你說蝦面》,則是從台灣讀者角度整理出不同切入視角。
書中描述1930年代台灣人試圖突破困境的心路歷程,彷彿也是台灣作為「國際」的隱喻——夾於在地傳統與西方現代性之餘,卻同時要面對全球局勢和政治社會等多重變因。亦即等待被穿越的「異世界」究竟為何?位居台灣的我們,該怎樣從時代變幻更迭中,不斷習得在異世界「轉生」的能力?
回到台灣,則是族繁不及備載。除了大量AI時代寫作與研究,更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台灣出現了不少跨學科視角下的新鮮題材。如藝術家、研究者梁廷毓一連出版兩本新作,述及鬼魅學、原民再現的跨學科論述;民間譚達人楊雨樵,也在田野研究、表演創作等領域遊移,同樣有兩本新作面世。台灣本土漫畫、輕小說、BL題材等等也形成愈加成熟的產業生態圈,並開始擁有可銷出國際的實力與規格。
書展開幕首日下午,在主題廣場舉辦的講座「翻譯是原作的旅行——從《台灣漫遊錄》到Taiwan Travelogue」,由作者楊雙子、譯者金翎對談,文學評論家曲辰主持。現場數百觀衆聆聽,人氣一時無兩。《台灣漫遊錄》英文版去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大獎,也是華文世界首次奪得該獎。此書不僅借跨文化翻譯帶出台灣與殖民關係之重塑,書外的翻譯行動也彰顯了從語言到文化翻譯的重要性,是讓台灣文學到國際旅行(travel)的重要手段。譯者金翎的代理(agent)角色,也突顯了翻譯者事業的價值所在。
有趣的是,書中描述1930年代台灣人試圖突破困境的心路歷程,彷彿也是台灣作為「國際」的隱喻——夾雜於在地傳統與西方現代性之餘,卻同時要面對全球局勢和政治社會等多重變因。換言之,等待著被穿越的「異世界」究竟為何?而位居台灣的我們,該怎樣從變幻莫測的時代更迭中,不斷習得在異世界中「轉生」的能力?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1976-copy.jpg?w=1024)
數位異世界:電子閱讀新戰局
數位時代電子裝置全面來襲,傳統書籍物流、倉儲成本之高,令出版社不得不開始打通電子書通路。社群媒體上的「電子書閱讀器討論區」已超過20萬人加入,數位出版與電子書近年也以倍數增長,各家電商紛紛在新市場搶灘。2024年底更有連串大電商宣告參戰的消息,誠品書店推出電子書APP,momo富邦媒即將推出電子書閱讀器「momoBOOK」,連已成立30年的網路書店博客來也首次參與台北國際書展,為主打首台自有電子書閱讀器「BooksPad」。
此行業中,Kindle固然為電子書閱讀器全球霸主,但事實上更受台灣讀者青睞的卻是來自國內或亞洲的品牌如Hyread、讀墨Readmoo、樂天Kobo、Boox文石等。近年逛書展,明顯可見電子書城和電子書閱讀器品牌展區人潮逐年增多,攤位規模也越來越大。目前已有電子書或電子商業雜誌平台開始暢讀訂閱服務,也有名人錄制的有聲書等多元閱讀形式。這種出版和販售策略之成效仍然有待觀察,畢竟其消費效益的擴大將很大程度影響整體出版與產銷市場。
透過書展是否帶來圖書業消費族群結構的變動?文化幣是否有帶來新一批青少年客群?倘預算真要刪減,新客群是否又只會曇花一現?要如何促進新舊客群的黏着度,卻又不會為了招攬新客群而讓書展調性比例失衡?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DSCF2810-copy.jpg?w=1024)
自1987年改制成的「台北國際書展」,在解嚴前後時期見證過台灣出版和創作自由的萌發和推動,也逐漸朝向與國際接軌與各方媒合。今年在文化幣政策加持下,參訪人次是否會重回疫情前2019年的58萬人次?(2023年50萬人次、2024年55萬)而無論是否重回人流高峰,都無法否認書展依然給人盛況之感。
只是恐怕人次數據也無法驗收書業市場交易的熱絡程度,更難以用來測量台北這座城市之於圖書產業的關係尺度。或許我們更可以關心的問題包括,透過書展是否帶來圖書業消費族群結構的變動?文化幣是否有帶來新一批青少年客群?倘若文化部預算真要刪減,文化幣政策不再執行,新客群是否又只會曇花一現?要如何促進新舊客群的黏著度,卻又不會為了招攬新客群而讓書展調性比例失衡?以上種種,都極其考驗主辦方如何擬定長期有效的策略,從上而下地支持國家、產業、讀者等層面,共構出健康循環的生態系統。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