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放棄20年吸納政策,特朗普重塑大東亞戰略挑戰中國?

到了年尾,隨着中美經濟及地緣政治矛盾的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幫助解決北韓問題的失望、印太區域戰略的成型,美國終於回歸到經濟國安雙重強硬的政策上。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這一年最有趣的,是大東亞區域的外交策略,因爲它是最「不特朗普」的。除了廢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外,特朗普對日本、南韓等盟友沒有像對歐洲盟友一樣,大談軍費問題,而是反復強調同盟的重要性。圖為美國與東盟建交40週年峰會,各國元首到台上握手合照。

(續上篇

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上任這一年最有趣的,是大東亞區域(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太平洋)的外交策略,因爲它是最「不特朗普」的。除了廢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外,特朗普對日本、南韓等盟友沒有像對歐洲盟友一樣,大談軍費問題,而是反復強調同盟的重要性。東亞的所有問題都與中國有關,對中關係無疑是特朗普政府最重要的議程,但特朗普的中國政策也已遠離「初心」,整年都在搖擺不定中渡過。

中美經濟戰好戲在後頭

美國政府對中主要分四派,班農是經濟國安雙重強硬派,馬蒂斯(馬提斯)等共和黨右翼是國安強硬派,「公主派」是親中派,特朗普自己是經濟強硬派。過去一年,中美關係的變化很好地反映了四派勢力的興衰。

中國嚴重缺乏對特朗普當選的準備,而且由於特朗普團隊在國安界缺乏人脈,在美國國安界布局多年的中國一下子也難搭上特朗普團隊的路。這時,班農路線主導了對中關係,向中國提出「要價」,以「不干涉中國內政」、不謀求「推翻中國政府」,作為中國尊重東亞「現狀」的交換條件。為此,美國擺出「親台」姿態施加壓力──特朗普上任之前與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通話,動搖「一個中國政策」,震驚中國。特朗普上任後,美中領袖也遲遲未能通話,中美關係被烏雲籠罩。

然而,中國很快就找到了叩開特朗普大門的鑰匙——裙帶關係與經濟利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率先見到了特朗普,揚言要幫美國創造100萬個工作崗位;駐美大使崔天凱、安邦董事長吳小暉等則努力搭上了「公主派」的線;中國更出動大面子,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吸納中國理論」的創始人、93歲的基辛格(季辛吉)請到北京作座上賓,就是因爲基辛格能與特朗普說上話,同是猶太人的「駙馬」庫什納對之言聽計從。於是,2017年春節,「公主」伊凡卡帶着會表演中文的「小格格」出人意料地進入中國大使館,預告了中美關係即將解凍。數天之後,隨着建制派的蒂勒森(提勒森)上任國務卿,特習終於通上電話。習近平罕有地以「主動打電話」的低姿態滿足特朗普的虛榮心,得到美國繼續「支持我們的一中政策」的承諾。

接着4月,習近平又罕有地「萬里迢迢」跑到美國海湖莊園,給足特朗普面子。會面中,特朗普用「導彈攻擊敘利亞」給習近平一個「下馬威」。最後,習近平在北韓問題上讓步,從「撐北韓」轉而聲稱支持制裁北韓;中國又同意用「百日計劃」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換取美國不立即宣布中國為貨幣操控國。美國在聲勢與形式上先勝一回合,但中國的得益是建立了習近平與特朗普之間的個人聯繫。

11月特朗普訪中,中國準備了號稱2500億美元的合作計劃。這是為滿足特朗普好大喜功而拼湊出的產物:很多條款不是以前合約的繼續,就是沒有綁定落實的備忘錄,不少還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的長期投資計劃,水分相當驚人。
11月特朗普訪中,中國準備了號稱2500億美元的合作計劃。這是為滿足特朗普好大喜功而拼湊出的產物:很多條款不是以前合約的繼續,就是沒有綁定落實的備忘錄,不少還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的長期投資計劃,水分相當驚人。

中國隨即使出慣用的「拖字訣」與「說一套做一套」的方法。「百日計劃」最後只給出對美國牛肉解禁、解除美國信用卡公司在中國網購結算等杯水車薪的措施。11月特朗普訪中,中國準備了號稱2500億美元的合作計劃。這是為滿足特朗普好大喜功而拼湊出的產物:很多條款不是以前合約的繼續,就是沒有綁定落實的備忘錄,不少還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的長期投資計劃,水分相當驚人。特朗普離開後,中國公布放寬外資進入金融領域比例限制,這雖然是美國銀行一直的要求,但在「逆全球化」思維下反而變爲與美國競爭資本。可以說,在過去一年中,中美貿易逆差問題完全沒有解決。2017年中美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了13%,不啻是對一直宣傳要減少貿易赤字的特朗普的嘲弄,雖然也有解讀認為這是美國經濟繁榮所致。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問題遲遲不下手,很大原因在於特朗普幻想通過在貿易問題的讓步,能換取中國幫助解決北韓問題,但顯而易見地失敗了。可是,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強硬派班農失勢了,對中美貿易不平等問題研究最深刻的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那法若)一直被投閒置散。在特朗普東亞之行爲止,主導對中政策的變成了親中的「公主派」。

不過,特朗普畢竟還是一個「逆全球化」的民粹總統,經濟始終是頭等大事,不可能坐視中美逆差繼續擴大。美國在2017年還是為2018年的經濟戰打下基礎。東亞之行後,美國動作頻頻。美國通過了數十年來改動最大的新稅法。雖然原先所說的「邊境調節稅」無疾而終,但新稅法大幅減低了本地企業稅,免除了以前美國公司把海外盈利匯回美國需繳付的「全球稅」,並取消遺產稅。新稅法公布以來,已有資金出逃中國回流美國的跡象,如蘋果公司就宣布把所有的海外資金匯回美國,中國也採取措施挽留外國公司海外盈利。

此外,美國政府宣布「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片面叫停「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以及宣布啟動調查中國違反知識產權協議的301條款,對中國鋁合金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等,都預示着明年中美經濟的「三戰」(稅務戰、資金戰、貿易戰)將一觸即發。中美經濟戰好戲在後頭。

印太區域戰略──美日澳印四方盟國體系

在2017年大部分時間內,由於缺乏總統的支持,馬蒂斯等國安對中強硬派處於下風。奧巴馬(歐巴馬)時代中美國安交鋒的中心議題——南海問題,很大程度上被特朗普擱置。美國對中國南海軍事化依舊無所作爲,在馬蒂斯等人再三推動下,美國才進行了幾次南海自由巡航計劃。美國對重建南海支點與打造抗中體系興趣闕如,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經濟逆全球化」的心懷不滿與對中國金錢戰略的擁抱,也增加了美國構建南海同盟的困難。美國以前的盟友菲律賓一直站在中國一方;由於美國退出TPP,越南對美國有多大信心「抗中」也心存疑惑;印尼是這段時間中最強硬發聲「抗中」的國家,但美國始終沒有與印尼加強關係。美國在羅興亞問題上指控緬甸,卻又無所作爲,把昂山素姬(翁山蘇姬)徹底推向中國一方。中國在南海得以順利推進其議程,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海洋影響力通過西向的「一帶一路」以及東向的滲透太平洋島國,繼續動搖美國的海洋戰略基礎。

在中國步步進逼的形勢下,美國幾乎放棄了南海,而把「抗中」戰線往外撤退,擴大化到「印太區域」。印太區域戰略試圖逐步打造美、日、澳、印的四方盟國體系,在南海這個核心區域的外圍重新集結力量對抗中國。這其實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年來極力打造的體系。安倍積極與特朗普構建私人關係,成為特朗普在東亞中最親近的領導人,其對「公主派」也多加籠絡。特朗普不但沒有像競選時那樣指責日本,反而繼續支持日本在美日同盟體系中扮演更平等、更主動的角色。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國安報告)中,美國「支持日本在這個區域内的領導作用」。

在中國步步進逼的形勢下,美國幾乎放棄了南海,而把「抗中」戰線往外撤退,擴大化到「印太區域」,逐步打造美、日、澳、印的四方盟國體系,在南海這個核心區域的外圍重新集結力量對抗中國。
在中國步步進逼的形勢下,美國幾乎放棄了南海,而把「抗中」戰線往外撤退,擴大化到「印太區域」,逐步打造美、日、澳、印的四方盟國體系,在南海這個核心區域的外圍重新集結力量對抗中國。

中國在南海的推進也令南海外圍的澳洲深感威脅。中國通過經濟、移民、文化、輿論與政治獻金等方式,令澳洲成為西方社會眼中最典型的受中國「銳實力」傷害的代表,澳洲近期更發出「澳洲人民站起來」的呼聲。中國的珍珠鏈政策在印度周邊的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打造中國控制的港口,在海洋上「包圍印度」;通過對尼泊爾與不丹的壓力與滲透,以及中印陸地爭議,中國在陸地方面也同樣給印度施加沉重壓力。持續約兩個月的洞朗對峙事件,集中體現了中印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深陷危機的總理莫迪也迅速加強與美國的聯繫,訪美期間努力推銷「印太區域」概念。經過多月的醞釀,在東亞之行期間,特朗普終於在演講中確認了「印太區域戰略」。在年底的國安報告中也支持印度成爲「全球性領導角色」。

這樣到了年尾,隨着中美經濟及地緣政治矛盾的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幫助解決北韓問題的失望、印太區域戰略的成型,美國終於回歸到經濟國安雙重強硬的政策上。在國安報告中,美國反思了在過去20年那種認爲「美國與競爭者的互動以及吸納他們進入國際體系,將會把他們變爲友善與值得信賴的伙伴」的「吸納政策」,認爲這些假設幾乎全錯,反而被「對手」(特朗普指修正主義者中國與俄羅斯)利用宣傳與其他方式,試圖貶低民主、推進反西方的觀點、散播錯誤的信息,以分裂「我們自己、我們的盟友以及我們的伙伴」。國安報告把中國定義為「競爭不總是意味着敵意,也不必然走向衝突」的「對手」,「不總是」、「不必然」的用語,已經把「競爭對手」上升到「准敵人」的層次。國防部最新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也強調,美國國安重點已經不再是恐怖主義,而是中國與俄羅斯。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基辛格式的「吸納派」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這一年來,美國左右兩翼對中的強硬政策已經基本一致,無非是手段不同而已。2018年,美中兩國在國安問題上的衝突將與經濟問題同樣激烈。1月17日,美國軍艦進入黃岩島12海里内,就是一個強硬的信號。《國防戰略》報告發布後,馬蒂斯立即出訪印尼越南兩國,用印尼人新發明的「北納土納海域」稱呼南海部分海域,又宣布3月美國航母將在二戰後第一次訪問越南。這種種行為,都顯示美國在2018年「重返南海」的決心。

《國防戰略》報告發布後,馬蒂斯立即出訪印尼越南兩國,用印尼人新發明的「北納土納海域」稱呼南海部分海域,又宣布3月美國航母將在二戰後第一次訪問越南。這種種行為,都顯示美國在2018年「重返南海」的決心。
《國防戰略》報告發布後,馬蒂斯立即出訪印尼越南兩國,用印尼人新發明的「北納土納海域」稱呼南海部分海域,又宣布3月美國航母將在二戰後第一次訪問越南。這種種行為,都顯示美國在2018年「重返南海」的決心。

文在寅為金正恩助攻,北韓擁核難逆轉

北韓問題是特朗普着力最多的外交問題。在大選期間,巴以問題與北韓問題都是特朗普攻擊「奧巴馬不能解決問題」的樣本。作爲單一外交問題,特朗普為之投入的精力甚至遠在巴以問題之上。與巴以問題不同,「公主派」沒有插手北韓事務,特朗普與共和黨右翼主導了進程。特朗普的策略有三個:第一,與北韓互相恐嚇;第二,加緊與日韓軍事同盟,部署薩德;第三,要求中國向北韓施壓,特別是制裁北韓。北韓問題前後可以分爲兩個階段,以南韓左翼總統文在寅上台為轉折點。

特朗普在當選第三天就與南韓時任總統朴槿惠通電,是他最早通電的亞洲盟國。他一反大選中揚言「南韓要多付錢,否則減少駐韓軍隊」的姿態,誓言保護南韓,確定繼續推進部署薩德。他又通電日本首相安倍,強調希望繼續增強美日關係,除了承諾繼續防衛日本外,還提議日本「考慮成爲核國家」以對抗北韓。特朗普對亞洲盟國的態度與對歐洲盟國截然不同,顯示了其解決北韓問題的決心。

特習2月初第一次通話後,中國在2月18日宣布停止從北韓進口煤,惹來北韓不快,在3月6日發射彈道導彈示威。美國立即採取強硬姿態。在特習海湖莊園之會中,特朗普下令美軍發射導彈襲擊敘利亞軍,也給北韓釋放強硬信號;4月13日,美國在阿富汗投下「炸彈之母」這種「核武器以外威力最大的炸彈」,再次震住北韓。而中國也放出信息,聲稱「如果朝鮮繼續開展嚴重的核導活動,美國對其相關設施開展外科手術式打擊,北京應予以外交抵制,但不必軍事介入」,以及朝美兩方任何會談「中方都願給予支持」等置身事外的話。

本來廣泛預測,北韓會在4月15日金日成生日105周年進行第六次核爆試驗,但最後變成了閲兵。次日試射的彈道導彈,竟在升空兩秒後爆炸。美國與南韓時任代總統黃教安,頂住中國的抗議,以及反對派文在寅用「環評」為藉口的阻止,趕在4月26日完成兩輛薩德發射車的部署。4月28日,北韓再次發射導彈又以失敗告終。美朝對壘,北韓先輸一局。

不過好景不常,左翼共同民主黨文正寅在5月10日的上台,完全改變了「運程」。文正寅立場與朴槿惠截然不同,破壞了整個東亞聯手「抗朝」的局面。

文正寅立場與朴槿惠截然不同,破壞了特朗普政府佈下的整個東亞聯手「抗朝」局面。他上任後試圖以溫和路線通過和談解決北韓核問題,於是以「環評不充分」與部屬費用為由,一再拖延部署剩餘四輛薩德系統發射車,以免激怒金正恩,同時又希望可與中國和解。
文正寅立場與朴槿惠截然不同,破壞了特朗普政府佈下的整個東亞聯手「抗朝」局面。他上任後試圖以溫和路線通過和談解決北韓核問題,於是以「環評不充分」與部屬費用為由,一再拖延部署剩餘四輛薩德系統發射車,以免激怒金正恩,同時又希望可與中國和解。

首先,他「親北」,試圖以溫和路線通過和談解決北韓核問題,於是以「環評不充分」與部屬費用為由,一再拖延部署剩餘四輛薩德系統發射車,以免激怒金正恩,同時又希望可與中國和解。直到北韓9月3日第六次核試,使用了小型氫彈引發震驚之後,文在寅才不得不在12日完成部署剩餘四輛發射車。他反復強調,美國在進行軍事行動前必須得到南韓同意,必須保證南韓人民的安全,無異於把己方底牌通報給金正恩,讓金有恃無恐。

其次,他厭日,把協議「得到最終、不可逆的解決」的「慰安婦」問題重新擺上台面,破壞日韓間的互信,令美日韓難以聯合抗朝。

第三,文在寅在中美之間兩面騎牆。他先阻止部署薩德惹怒特朗普;後又部署薩德令中國大怒;他再瞞住美國宣布以「三不承諾」換取中國撤銷限韓令,再惹怒美國;他又與美日一道進行聯合反導彈演習,再激怒中國,以致他訪中受冷遇,「限韓令」繼續。

第四,他無法與特朗普建立良好的私人關係。在特朗普訪韓期間,他連番出動「慰安婦老奶奶」、「獨島蝦」等小動作,全然不合特朗普口味。

文正寅是金正恩最好的「助攻手」,他上台後,金正恩就事事順利了。經過兩個月的重整,北韓重新挑釁。7月4日與28日,北韓兩次發射火星14洲際導彈,射程可以到達美國本土西岸與中部城市。9月3日,北韓試爆氫彈。11月28日,北韓發射火星15洲際導彈,射程可以覆蓋美國東岸,包括紐約華盛頓等首善之區。這顯示北韓已擁有威脅美國核心地帶的能力,大概只差是否能把核武器小型化裝上導彈這最後一步了。北韓擁核之勢不可逆轉。

而在此期間,特朗普雖然一再恐嚇北韓,但北韓針鋒相對,毫不示弱,雙方言語步步升級。特朗普在推特與聯合國大會上用「小火箭人」嘲弄金正恩,金正恩以“dotard”(「瘋老頭」)還以顔色;金正恩則揚言核彈襲擊關島與夏威夷;特朗普威脅先發制人以「烈火般的暴怒」毀滅北韓;北韓以導彈跨越日本示威,美國則與日韓多次軍演,甚至破天荒出動三艘航母;北韓說自己有核按鈕,特朗普就說自己桌子上的核按鈕更大。不過這些威脅與反威脅,最終都只證明美國是「紙老虎」。

美國一直指望習近平施壓,這既高估了中國對北韓的影響力,又高估了中國幫助美國的決心。中國雖然在各次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案上投贊成票,但私下卻改頭換面地給北韓運油。12月底南韓在公海截獲的Lighthouse Winmore號走私油輪就是最好例子,船是香港籍,租借人是台灣人,都和中國有關,但中國通通推説「不是中國的」。1月19日,美國通過衛星圖,又發現六艘可疑中國船隻向北韓運貨。中國輿論上又慢慢恢復到「朝鮮半島絕不能生亂」的老調上。

特朗普奇怪之處還在於幾乎全程忽略了俄羅斯這個北韓的真正背後撐腰人,直到最近才在採訪中指責俄羅斯幫助金正恩,「抵消了習近平的努力」。

這一年美國對北韓政策可謂完全失敗。金正恩在一輪軍事威嚇下,又使出了懷柔的招數。先是韓朝恢復軍事熱線;再在邊境板門店共同警備區舉行朝韓高級別會談,宣布北韓將派高級別的訪問團、體育代表團、拉拉隊、文藝團體等,參加即將在南韓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會,甚至協議聯合組建女子冰球隊。

金正恩「不容談判」核武器與洲際導彈,卻宣傳自己愛好和平。不過是到了國際社會快不能接受的臨界點,看準南韓的左翼領導人憧憬通過對話達至統一的心態,給一些甜頭展示「和平的意願」化解危機,藉此鞏固實利,為下一個循環中進一步訛詐的中場休息而已。難得的是不但文在寅歡呼「北韓終於肯坐下來談判了」,特朗普也在推特上歸功於自己,全然忘記了核危機中美韓的目標就是北韓棄核。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南韓扮演中心角色,美國也無法抛開南韓。文在寅為金正恩獻上厚禮,令北韓擁核真正成爲「不可逆」。美國國安報告對南韓態度極冷淡,只輕輕地說「同盟與友誼」,可見對文在寅的不滿。1月13日,美國夏威夷州響起「導彈來襲」的短信引發全州恐慌;16日,日本電視台又「誤發」導彈來襲警報。它們雖然都被證實只是「誤報」,但已預告了「北韓核威脅」下亞太地區未來的常態。

(黎蝸藤,旅美歷史學者,哲學博士,近年專注東海與南海史、國際法與東亞國際關係)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中国和美国必须在2018年解决朝鲜核问题,否则就等着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核扩散吧。

  2. 20多年后,在各方博弈下和放任下,终于诞生了朝鲜核问题这个大恶魔。朝鲜无核化就是个笑话,一个局内人都在讲的笑话,成真后不知道谁能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