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於人類學研究平台「結繩志」,端傳媒獲平台授權轉載。書單順序略有調整,小標題為端傳媒所擬。
2021年上半年,東耶路撒冷、加沙和西岸的巴以衝突不斷。四月中旬齋月以來,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自五月以來,以色列當局在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街區,系統性地驅逐巴勒斯坦居民,擴大猶太定居點。5月7日,阿克薩清真寺附近的巴勒斯坦抗議者與以色列警方發生衝突,以色列取消了隨後的耶路撒冷日,派軍警進駐東巴勒斯坦,並開始以武力鎮壓示威群眾。及至目前,以軍在加沙地區的武力行為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其中包括兒童。結繩志特編輯這一書單以展現人類學對巴勒斯坦的關注與介入,並呼籲共情地理解巴勒斯坦人民飽受暴力而堅韌反抗的經驗,借用達爾維什的詩句,體會其中「絲綢的力量和蜂蜜的剛強」。
關於巴勒斯坦的人類學史反映出巴勒斯坦國際地位的漲落,也折射出這一學科的反思與發展。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富拉尼與拉賓諾維茨(Khaled Furani and Dan Rabinowitz)2011年在《人類學年度評論》上發表了關於巴勒斯坦人類學的綜述文章。文中將巴勒斯坦人類學化為四個階段:1)20世紀前來黎凡特地區旅行的西方人以聖經為理解這一地區的基礎語法;2)20世紀前40年關於尚在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充滿東方主義色彩的描述;3)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西方人類學家有意無意採納以色列所立關於巴勒斯坦地區的錫安主義敘事,只將巴勒斯坦人視為「以色列阿拉伯人」,而抹去其自身主體性;4)直到1980年代,尤其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和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義之後,西方人類學家開始批判地檢審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為,並重視巴勒斯坦人被壓迫的聲音。
第四波巴勒斯坦人類學雖然遲到,卻因人類學「表徵危機」以來的思潮而如虎添翼。殖民批判提供了對以色列佔領的根本立場;超越民族國家,從而重視巴勒斯坦難民的經驗;性別意識指出巴勒斯坦女性於苦難、生活、和抵抗裏的權重;對視角、歷史和權力的關注使書寫巴勒斯坦人的主體記憶和歷史得以可能。
本書單收集了十三本晚近的英語世界巴勒斯坦民族誌,涉及研究主題包括:關於納克巴日的記憶和紀念(Sa‘di & Abu-Lughod);長期被佔領狀態中的人權產業(Allen);以色列佔領統治維繫着的「殘害權利」(Puar)、「視覺權利」(Hochberg);巴勒斯坦的生殖政治(Kanaaneh)、酷兒運動(Atshan);抵抗運動中的自殺式襲擊(Abufarha),作為抗爭工具的音樂(McDonald);被各方行動者廣泛使用的照相技術(Stein);散布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難民(Feldman;Allan);還有關於柏林的以、巴社群狀況(Atshan & Galor),以及美國新聞產業如何完成巴勒斯坦政治報導(Bishara)。
書單的標題來自阿倫特的文章We Refugees,當阿倫特書寫歐洲猶太難民時,她心中所思並非只有猶太民族,而是任何可能遭遇被剝奪、被侵佔的人們。
浩劫、炸彈、傷害
《浩劫——巴勒斯坦、1948、和對記憶的宣言》
編者:艾哈邁德·薩迪,莉拉·阿布-盧赫德
出版社: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
Nakba 即阿拉伯語浩劫之意。
1948年5月15日是以色列獨立日的第二天,也是以色列武裝力量毀滅巴勒斯坦村莊,在代爾亞辛村(Deir Yassin)等地進行恐怖屠殺,驅趕70萬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並將巴勒斯坦村莊和山川河流名稱希伯來化,轉化為猶太定居點的起點。對巴勒斯坦人而言,這一天被作為納克巴日(Nakba)而紀念。
對納克巴日的記憶和紀念奠定了巴勒斯坦人喪失和團結並存的政治意識,正如有被逐的巴勒斯坦人說「我們在巴勒斯坦的最後一天,就是我們開始明確巴勒斯坦人身份的第一天」。本書彙集了對納克巴日記憶與紀念的研究,材料不僅有口述史和書面敘述,也包括詩歌、影像、個人見證與呈庭證據。作者們分析了階級、性別、代際、地域等差異對這一災難過去記憶的影響。而在「浩劫」不斷輪迴的當下,本書更大的意義在於為記憶賦權,為巴勒斯坦人對當代社會正義的追求提供倚點。
《製造人體炸彈——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民族誌》
作者:納賽爾·阿布法拉
出版社:杜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在《製造人體炸彈》一書中,巴勒斯坦人類學家納賽爾·阿布法拉(Nasser Abufarha)解釋了阿克薩起義(Al-Aqsa Intifada, 2000 - 2006)期間對以色列發動的巴勒斯坦人自殺式襲擊背後的文化邏輯。
通過關於巴勒斯坦政治暴力的文化詩學、以色列國家暴力的本性及其引發的模仿性反抗、現代性與其所激起的傳統復興的考察,作者揭示了巴勒斯坦人是如何經歷和看待更廣泛的衝突的,這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些極端暴力行為,也為如何緩和矛盾,避免進一步激化衝突,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製造人體炸彈》闡明瞭巴勒斯坦人對與以色列衝突的看法,併為尋求政治暴力意義的民族誌學者提供了一個模型,為人們理解全球其他地區的政治暴力提供了可參照的路徑。
《殘害的權利——虛弱、生產力、傷殘》
作者:賈斯比爾·普爾
出版社:杜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
在《殘害的權利》一書中,賈斯比爾·普爾(Jasbir Puar)從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政策出發,分析了「屠殺的權利」(right to kill)與「殘害的權利」(right to maim)兩種主張如何互相補充,使得巴勒斯坦民眾被以色列政府框定為可以傷害的人群。
如果說以色列根據歷史與地緣宣稱的脆弱受害者地位讓其維繫着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以及「屠殺的權利」,普爾則呼籲讀者關注與之平行的另一套生命政治邏輯,即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定居者殖民統治戰略,讓巴勒斯坦人口保持活着,卻無時不刻陷入到可能受傷的虛弱狀態,進而達到治理的主權目的。將加沙武裝空襲與美國警察執法暴力並置,普爾強調,不斷製造種族化傷殘身體的,恰恰是高喊包容殘障個體的自由主義國家。
抵抗與解放鬥爭
《我的聲音就是我的武器——音樂、民族主義與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詩學》
作者:大衞·麥當勞
出版社:杜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音樂人類學教授大衞.麥當勞(David McDonald)的這本著作通過對音樂、音樂家、反抗歌曲和大眾文化的音樂人類學分析來重新審視傳統意義上的巴勒斯坦危機史。作者追溯從奧斯曼帝國晚期到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間音樂是如何反映和建構國族身份的。麥當勞研究了不同生存狀態下的巴勒斯坦人如何在群眾想像中用音樂作為抵抗工具來對抗被異族佔領造成的創傷。作者結合了對歷史和表演形式的分析從音樂的角度,來解析現當代政治裏最嚴峻的危機之一。
《孕育國家——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女性的策略》
作者:羅達·安·卡納內
出版社: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
在這部內容豐富、令人回味的研究中,羅達·安·卡納內(Rhoda Ann Kanaaneh)研究了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的性、家庭和生殖觀念的變化。卡納內將巴勒斯坦人從被等同於為「恐怖分子」的媒體漩渦中解脱出來,對佔以色列人口近20%、規模龐大卻被往往被忽視的巴勒斯坦人進行了複雜、細緻入微、充滿人性的描述。《孕育國家》一書開創性、深刻地將生殖政治納入了影響巴勒斯坦人的當代議題之中,並將這些議題置於佔據統治地位的以色列的社會背景之下。
《巴勒斯坦酷兒與批判的帝國》
作者:薩義德·阿特尚
出版社: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從巴勒斯坦拉姆安拉到美國紐約,從以色列特拉維夫到巴西阿雷格里港,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慶祝令人敬服、跨越國界的巴勒斯坦LGBTQ社會運動。與巴勒斯坦人民團結在一起已然成為全球酷兒政治一項惹人注目的領域。然而,參與LGBTQ運動的巴勒斯坦人,與父權制和帝國主義作鬥爭的同時,仍然身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機構、西方學術界、記者和電影製作者,甚至其他活動家所構築的「批判的帝國」之中。這一「批判的帝國」限制了運動的成長,並導致了在這場運動內部,更強調反對帝國主義而非與恐同症作鬥爭。
在《巴勒斯坦酷兒與批判的帝國》一書中,薩義德·阿特尚(Sa'ed Atshan)試圖解答跨國的進步社會運動如何能平衡多重戰線的解放鬥爭。他探究了巴勒斯坦LGBTQ運動歷史上的關鍵接合點,揭示了巴勒斯坦酷兒在面對嚴峻的壓力和試圖限制運動的力量時所展現的能動性、反叛精神以及創造性。這本書還探討了將巴勒斯坦人從以色列的佔領中獲得解放與反對巴勒斯坦自身社會存在的恐同症結合起來的必要性。
難民、人權、道德
《救濟中的生活——人道主義困境與巴勒斯坦難民政治》
作者:伊拉娜·費爾德曼
出版社: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
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後的戰爭行動,導致約75萬難民被迫逃離巴勒斯坦;此後的戰爭與衝突又不斷使更多的人流離失所。依據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資料,《救濟中的生活》一書展現了七十多年來巴勒斯坦難民在世界各地的生活,尤其刻畫了巴勒斯坦社群在各種人道主義救援下的經歷,並據此探尋改善當下與未來的可能性。
本書作者伊拉娜·費爾德曼(Ilana Feldman)是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她還著有《統治加沙:1917到1967的官僚、權力與規則》(Governing Gaza: Bureaucracy, Authority, and the Work of Rule, 1917–1967) 和《遭遇警方:埃及治下的加沙安全與監控》(Police Encounters: Security and Surveillance in Gaza under Egyptian Rule)。前書根據檔案資料和對退休公務員的田野訪談,分析了加沙的官僚制度,探討在這一重疊多方統治者的地區,治理權威是如何產生並被再生產的。後者則研究了埃及在加沙地帶的警務管理,分析警方如何通過監視、訊問等手段,影響、控制了加沙地區的社會與道德秩序。
《變革的難民——巴勒斯坦流亡者的經歷》
作者:戴安娜·艾倫
出版社:史丹佛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自1948年,75萬巴勒斯坦人逃離或被驅逐出家園之後,「返鄉權」(right of return)成為討論巴勒斯坦難民的核心與流行概念。然而,被看作是臨時等待之地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如今已經居住了四代人。強調返鄉權,明確堅定地構建了巴勒斯坦難民身份;但同時可能導致忽略個體的記憶與願望。對於流亡者的後代們來說,「回」到他們從未生活過的地方究竟意味着什麼?
根據在貝魯特沙蒂拉(Shatila)難民營進行的田野研究,《變革的難民》為難民營的生活提供了細緻豐富的描述,追蹤了居民們具體的經濟生活與社交網絡,重新思考了家園與祖國之間的關係。本書展現了難民營居民自身如何對抗純粹民族主義話語的身份建構要求,揭示了多重高壓環境中一種獨特的巴勒斯坦身份的形成,並討論了社群的可能未來。戴安娜·艾倫是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的助理教授。她也是「Nakba檔案」項目(Nakba Archive)的創始人,該項目存錄了與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的500多份訪談。
《人權的興衰——佔領下巴勒斯坦的犬儒主義與政治》
作者:勞瑞·艾倫
出版社: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人權的興衰》從人類學角度,探究了1979年以來的巴勒斯坦人權世界。其考察對象包括巴勒斯坦的非政府組織、活動家和 「受害者」,以及他們的政治、培訓和人權話語。儘管人權活動最初是作為反對以色列佔領的鬥爭手段,但由於一直未能結束以色列的佔領、保護基本人權,或建立一個負責任的巴勒斯坦政府,人權產業業已成為許多巴勒斯坦人嘲諷的對象。但是,本書的民族誌調查表明,這種犬儒主義(cynicism)遠非冷漠,而是產生了對國內政治和西方干預主義的有效批判。本書闡明瞭巴勒斯坦人在尋求獨立的過程中,與人權相關的各種事務的成敗之處。
《道德的三角關係——德國人、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作者:薩義德·阿特尚,卡特里娜·伽羅爾
出版社:杜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兩位作者薩義德·阿特尚(Sa』ed Atshan)與卡特里娜·伽羅爾(Katharina Galor)分別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前者是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人類學與中東研究教授,後者是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考古學教授。
本書以德國,特別是柏林,為出發點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在處理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和柏林本地的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的生存現況。戰時的猶太人大屠殺導致了德國政府對以色列政府的支持和公開場合上對反猶太主義的抵制,但這反而導致了在柏林人的巴勒斯坦群體頻頻遭受種族歧視與伊斯蘭恐懼症對待。
作者們以田野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包括了對公共和私人領域的探究。這些關係形成的原因錯綜複雜,包括了德國人自己在二戰中進行的猶太人大屠殺、巴以矛盾問題和德國今年歡迎中東移民的政策。德國人、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間互動夾雜了不同類型的創傷的形成和對恢復性正義的尋求。遷移、創傷與當代國際政治總是相互影響。
片段與真實
《屏幕快照——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鏡頭中的國家暴力》
作者:麗貝卡·斯坦恩
出版社: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隨着智能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國家對平民的殺戮越來越多地被旁觀者和警察的相機所捕捉。《屏幕快照》一書以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佔領為背景來研究這一現象。麗貝卡·斯坦恩(Rebecca Stein)發現:相機——作為政治工具,在包括巴勒斯坦活動家、以色列士兵、猶太定居者和人權工作者在內的廣泛的行動者和機構之中激增。所有人都將鏡頭對準了以色列的國家暴力,並被一個共同的夢想所驅動:以更近、更快、更清晰為特徵的數碼攝影將推動他們各自的政治議程。
但是,麗貝卡認為大多數人會感到失望。根據民族誌調查,她記錄了尋求正義的巴勒斯坦視頻活動家(video-activists)、努力完善軍隊形象的以色列士兵,以及指責巴勒斯坦人「裝死」的猶太復國主義陰謀論者。斯坦恩在書中反駁了技術樂觀主義,通過揭示相機夢想和幻滅,她呈現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殖民現狀,以及智能手機時代權力和鬥爭條件的變化。
《背後的故事——美國新聞生產與巴勒斯坦政治》
作者:阿瑪爾·比沙拉
出版社: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
以巴衝突的新聞報導歷來充滿爭議,事實上,新聞慣用的「以巴衝突」一詞也暗含着以巴雙方是勢均力敵的對話,從而正常化以色列的非對稱壓迫。《背後的故事:美國新聞生產與巴勒斯坦政治》一書則揭示了關於巴勒斯坦一側的美國新聞生產被遮蔽的複雜過程,和西方讀者知之甚少的巴勒斯坦人的努力。作者阿瑪爾·比沙拉(Amahl Bishara)告訴我們,孤膽英雄的西方戰地記者至多是這一複雜而高危地帶新聞生產的合作者,另一側巴勒斯坦記者往往作為中間人(Fixser)、攝影師、報導者和製作人以完成巴勒斯坦新聞的製作。通過細讀「大」至阿拉法特葬禮、「小」至智力障礙者謀殺的新聞案例,這本書討論了緊急狀態下的知識生產如何應對客觀性、暴力和國家。
《視覺佔領——衝突地區的暴力與可見性》
作者:吉爾·霍克伯格
出版社:杜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
在《視覺佔領》一書中,霍克伯格(Gil Hochberg)展示了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2008年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中,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佔領是如何被視覺權利,或者說控制什麼可看,如何看,以及從哪看的權利的不平等所驅動的。通過抹除歷史和否認巴勒斯坦人的存在,以及小心地掩蓋自己的軍事化行動,以色列維持着這種不平等的平衡。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監視也成為了控制巴勒斯坦的工具。
霍克伯格分析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藝術家的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Elia Suleiman、Rula Halawani、Sharif Waked、Ari Folman和Larry Abramson等,他們的電影、藝術和攝影通過對主導的衝突表現形式進行變形、怪異化和改裝操作,挑戰了這種視覺權利的不平等。這些藝術家創造了一種通向克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軍事化統治和政治壓迫的看待事物的新方式。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