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结绳志:一份巴勒斯坦人类学书单,我们都是难民

标题来自阿伦特的文章We Refugees,当阿伦特书写欧洲犹太难民时,她心中所思并非只有犹太民族。

结绳志:一份巴勒斯坦人类学书单,我们都是难民
2021年5月13日,加沙市的住宅大厦被以色列空袭炸毁,一名男子在倒塌大厦的瓦砾中走过。

本文原发于人类学研究平台“结绳志”,端传媒获平台授权转载。书单顺序略有调整,小标题为端传媒所拟。

2021年上半年,东耶路撒冷、加沙和西岸的巴以冲突不断。四月中旬斋月以来,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自五月以来,以色列当局在东耶路撒冷的谢赫·贾拉(Sheikh Jarrah)街区,系统性地驱逐巴勒斯坦居民,扩大犹太定居点。5月7日,阿克萨清真寺附近的巴勒斯坦抗议者与以色列警方发生冲突,以色列取消了随后的耶路撒冷日,派军警进驻东巴勒斯坦,并开始以武力镇压示威群众。及至目前,以军在加沙地区的武力行为已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包括儿童。结绳志特编辑这一书单以展现人类学对巴勒斯坦的关注与介入,并呼吁共情地理解巴勒斯坦人民饱受暴力而坚韧反抗的经验,借用达尔维什的诗句,体会其中“丝绸的力量和蜂蜜的刚强”。

关于巴勒斯坦的人类学史反映出巴勒斯坦国际地位的涨落,也折射出这一学科的反思与发展。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富拉尼与拉宾诺维茨(Khaled Furani and Dan Rabinowitz)2011年在《人类学年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人类学的综述文章。文中将巴勒斯坦人类学化为四个阶段:1)20世纪前来黎凡特地区旅行的西方人以圣经为理解这一地区的基础语法;2)20世纪前40年关于尚在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充满东方主义色彩的描述;3)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西方人类学家有意无意采纳以色列所立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锡安主义叙事,只将巴勒斯坦人视为“以色列阿拉伯人”,而抹去其自身主体性;4)直到1980年代,尤其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和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之后,西方人类学家开始批判地检审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为,并重视巴勒斯坦人被压迫的声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