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Game: Gay Athletes and the Cult of Masculinity 體育的遊戲:男同性戀運動員與受追捧的男子氣概
In the Game: Gay Athletes and the Cult of Masculinity
作者:Eric Anderson
出版社:SUNY Press
出版時間:2005
Eric Anderson曾是美國第一個公開出櫃並被廣泛認可的高中運動員教練。但在他出櫃後,他本人被學校行政管理層誹謗,他和他的運動員也遭到學校其他隊員的騷擾和排擠,並在兩年不斷的暴力升級後,他隊中的一個身為異性戀男性的運動員被毆打致骨折。這些遭遇最終使他放棄做高中體育教練,轉而進修了體育社會學的博士學位,研究男性競技體育中的恐同現象,以及體育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對特定男性氣概的塑造和接納。
在這本耗時六年進行的社會學調查中,Anderson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育這一領域的異性戀霸權進行分析,認為體育這一領域仍然被「男人就是男人」 (men are men)式的霸權性男子氣概所壟斷,而同性戀與其他被認為與女性氣質關聯的特徵則被認為是虛弱的,無助於在競技場上獲得勝利。Anderson分析這種霸權的實施如何被運動員、教練與體育組織共同實現的,這成為一種被制度化的、根深蒂固的閉環系統,比外界的性別意識與態度更保守落後。他認為哪怕沒有直接的攻擊,制度內部「不說、不問」的沉默風氣無疑消解了同性戀隊員的可見度和主體性,鞏固了父權等級制度。Anderson從個體故事出發,聚焦於對競技體育場上性別意識形態的批判,最終也結合他自己的經驗和實證研究的結果,給出了他對如何改善狀況、幫助同性戀體育從業者出櫃並獲得接納的建議。
Transnational sport: gender, media, and global Korea 跨國體育運動:性別,媒體與全球性的韓國國族認同
Transnational Sport: Gender, Media, and Global Korea
作者:Joo, Rachael Miyung
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2
圍繞着2002年世界盃的展開與媒體對賽事的全球播報,Miyung Joo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首爾與洛杉磯兩地的韓國社群對於跨國體育賽事的關注與參與,如何發展出不同但彼此關聯的日常生活裏的「韓國性」。對於那些同時對美國和韓國有情感聯結和身份認同的人群來說,穿越邊境在異國競技場上拼搏的韓國運動員的勝利,也映射着他們自己的處境和理想。
他們既代表着新的全球性的韓國國民,為了事業離開了本國卻仍然保持着強烈的韓國身份認同,也代表着韓國在新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突破過往被殖民的被動歷史、加入發達國家隊伍的願景。運動場上的競爭在大眾媒體跨越邊境的報導下,放大了國際關係中的衝突與民族主義情緒,這一點無論對韓國本土的國民還是在美韓國人來說都是相似的,儘管韓裔移民二代可能與第一代在接受民族主義情緒與韓國性的身份認同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這樣的民族主義情緒不完全是負面的,它也孕育着新的反抗性政治運動的可能。成千上萬的共享着相似情感的韓國國民集結在運動場的空間裏,藉由競技體育賽事的契機形成對社群、對共同體的想像與記憶,這樣充滿政治可能的身體經驗激發他們在世界盃結束後再一次藉由大眾傳媒組織反美政治運動,不光是抗議在世界盃期間死於美軍坦克的韓國女高中生,更是藉由體育賽事中已經被鞏固的民族主義情感,來傾斜長期積攢的對美國不滿的情緒並試圖重新定義韓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運動員的不同性別同樣折射出變化中的韓國性別文化與依然存在的性別差異。男性運動員的肉體獲得更多的主流媒體報導,肉體的力量代表着韓國在全球資本主義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形象,象徵着榮耀、力量與對祖國的忠誠。而韓國女性運動員與女性觀眾儘管在體育賽事中的參與度增高,一定程度上成為女性賦權的符號,但少數成功的女性角色卻無力改變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
儘管官方國家政策和資本主義市場對跨國運動賽事和相關投資市場有着重要影響,並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塑造「韓國性」的意識形態,但作者沒有假設體育觀眾只是被動且單一地接受着同樣的訊號、參與塑造着均質的民族身份,而是在複雜且流動的地帶裏發展出他們各自的主體體驗與情感。
The Wrestler’s Body: Identity and Ideology in North India 摔跤手的身體:北印度中的身份與意識形態
The Wrestler’s Body: Identity and Ideology in North India
作者:Joseph S. Alter
出版社: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出版時間:1992
Alter筆下,摔跤場上的身體控制與塑造不僅關乎運動員自身的健康,更關乎「自我」的構建與國家的強健。身體的運動、禁忌和身份的塑造都成為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符號。競技場上摔跤手與摔跤手之間的肉體接觸以及他們對身體健康的理想都並非刻意的政治表達,而是本身就凝結着對印度種姓等級制度的重構和質疑,對一種同時包含着禁慾與力量的男性氣概的表達,以及對國家的烏托邦式理想。
肉體的健康是肉體的健康,亦是摔跤運動所認可的更強健的社會與政治道德形態,內部包含着一整套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機制。摔跤手嚴格規訓與塑造強壯且道德上剋制的肉體,不將隨意發生的性關係視作男性氣概展現的平台,而是將被控制的性慾視作男性力量更具精神性的自我實現 。
而在社會與政治層面,印度種姓製度及其所包含的符號體系也在摔跤運動員的身體運動中被超越與重構。當外界社會警惕着對不同種姓之間接觸所造成的「污染」與危險時,摔跤手卻在比賽以及彼此的按摩活動中與其他選手產生肉體的碰撞與交集,他們所產生的情感與肉體聯結超越了社會結構中種姓的界限;相反,一個十分在意種姓等級、財富與其他世俗權力彰顯的選手則難以在這樣的運動場上獲得成功與滿足。摔跤手的民族主義同樣是以他們鍛鍊與塑造的肉體所主動構建與表達的,這種意識形態更傾向個人主義,認為真正的道德敵人是物慾對每個人內心的誘惑和動搖,而新的政治可能性的種子寄託於每一副符合「道德標準」的肉體中。
Race, Sport and Politics: The Sporting Black Diaspora 種族、體育與政治:黑人運動員的流散與異化
Race, Sport and Politics: The Sporting Black Diaspora
作者:Ben Carrington
出版社: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出版時間:2010
不同於認為競技體育無關種族歧視的論調,Carrington追溯了黑人運動員的歷史與現狀,認為種族衝突與體育發展史息息相關。二十世紀初黑人運動員的勝利,挑戰了現代體育發展的歐洲中心論以及殖民和帝國主義時期的「健碩基督教」運動,質疑了白人肉體與精神的天然優越性,在有限的可挑戰白人權力的領地裏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並使得體育競技場成為一個潛在的跨越種族界限、顛覆黑人從屬地位的革命鬥爭領地。
但與此同時,種族意識形態也將黑人運動員進一步他者化與本質化,從而鞏固種族意識形態中黑人身體被賦予的危險性、異常性以及過度的性化,將黑人運動員更多與「動物世界」的特徵相關聯。接受媒體採訪時,Carrington批評英國的少數族裔運動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在人們閉口不談膚色的同時,卻着重放大了他們身體部分上的「不同」以供白人娛樂與嘲弄。在一次訪談中,Carrington提到,黑人運動員要麼被當成次人類(sub-human),要麼被當成超級人類(super-human),唯獨不是普通平常的人。Carrington因此批評了流行觀念裏競技體育的平等性,而認為體育場本身也是製造與再製造種族概念與想像、向大眾再生產黑人例外論的空間。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為祖國訓練身體:道德秩序中的中國體育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作者:Susan Brownell
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時間:1995
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就讀,並代表北京隊獲得女子七項全能金牌的Susan Brownell結合運動員自身的直接體驗與人類學分析,將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運動員的身體,放置在更廣闊的政治、文化與歷史背景與複雜的權力關係下。
身體不僅僅作為閉合的物理存在隸屬於狹義的競技體育,它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改造與展示,也對公共政治與道德秩序共識的形成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中國運動員的身體在80年代很大程度上處於國家權力的規訓與管控之下,與社會轉型期的國家利益與形象息息相關。身體成為了發展階段的國家理想的隱喻,也折射出傳統與現代、新與舊、「落後」與「成功」的交替節點上,共和國的新身體如何在體育作為一種改造技術的重塑下,面對性別、階級與政治的變化和衝突。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