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部分旅台陸生與台灣社會的心理隔閡,不僅體現在雙方對彼此缺乏理解式的同情,同時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強烈的復仇意識和報復衝動。

當台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陸生經驗反思兩岸間的互相「怨恨」
2020年1月7日,台北中正紀念堂。

【編者按】在新冷戰局勢成形、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的此刻,端傳媒推出「新冷戰下的兩岸關係」系列專題,回顧兩岸停火四十年來的重要政治、經濟與文化事件。以「陸生十年」為主題,我們此前已推出深度報導〈我們的青春,到不了台灣〉,以及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關於陸生研究的專訪。今日的文章以基於深度訪談的最新陸生研究為基礎,探討旅臺陸生政治觀念認同的變化、國族情感與意義建構等問題。

空間與心理「鐵幕」之下的怨恨之情(註一)

引言:「怨恨」是有明確前因後果的心靈自我毒害。這種毒害有一種持久的心態,它是因強抑某種情感波動和情緒波動,使其不得發洩而產生的情感;這種「強抑」的隱忍力,通過系統訓練而成。這種自我毒害產生出某些持久的情態,形成確定樣式的價值錯覺和與此錯覺相應的價值判斷。其中所涉及的情感波動和激動情緒包括:報復感和報復衝動、仇恨、惡意、羨慕、忌妒、陰毒。 (Max Scheler,2014,第四頁)

2020庚子年,世界註定難以平靜,對於正在台灣唸書的大陸學生而言,也註定難逃這場疫情的旋渦。正是在疫情之下,過去看似暢通的兩岸交通往來,一夕間成為一道天塹,同時也最終成為壓垮陸生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除了地理上的阻隔,另一種心理上的隔閡,卻也伴隨著疫情意外的被放大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