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歷來是形塑新一代思想的重要陣地,歷史如何被教授、歷史教育改革,都時常牽扯社會不同層面而形成論爭。香港從殖民地時期走到今日,「中國歷史」科目的存在既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脈絡,也面臨政府再度整改而引發的爭議。
這說的,是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她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要求所有中學於2018-2019年開設獨立的初中中國歷史科。由於事實上全港已有九成中學開辦初中必修中史科——餘下學校多將中史併入「歷史與文化科」或「綜合人文科」教授;兼且近年不時有內地官員或媒體指稱國民教育、中史教育乃回應港獨思潮之良方,此等事實與社會氛圍下,林鄭此舉引發沸騰爭議,被質疑政府「煞有介事」將中史「獨立成科」是否隱含政治動機。
歷史課成為社會焦點,卻正是時候讓我們來回溯與考察香港之「中國歷史」科目的前世今生;拆解原來九七前的殖民地日子,香港的中學生是如何學習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九七後,歷史教育的方法有了哪些改變?香港本土的歷史,何時出現在中學生的課堂上?為甚麼一份1953年的殖民地政府報告可以影響香港歷史教育至今,而令其與大陸的歷史教育區別開來?而歷史教育什麼時候更傾向於成為或不成為政治灌輸的工具?
「中史」與「世史」兩科對在香港受教育的幾代人來說,是都曾要去適應的兩重歷史宇宙,「兩重」的意思是,宇宙內裏的邏輯真是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