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粤语课:海外最大粤语学分课程,能否改变母语传承之难?

“人的声音愿继承。”
香港独立乐队The Hertz在卑诗大学分享创作心得。图:作者提供

温哥华,十月中,红叶初盛,惹人讨厌的大雨尚未到来,加拿大卑诗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粤语课程主任白文杰(Raymond Pai)到离温哥华车程五小时的省内第三大城市基隆拿(Kelowna),追逐香港独立乐队 The Hertz 的演出。他是乐队的忠实支持者,几日前还专程邀请乐队到大学跟学生分享,吸引到过百人到场。

“我真没想到在温哥华的香港人这么在意香港和粤语!”The Hertz 主音 Herman 在多伦多长大,坚持要写粤语歌词,“《千世书》最有力量一句是‘人的声音愿继承’,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人记住。”乐队隔天在温哥华演出时,吉他手穿上卑诗大学粤语课程的T-shirt,跟在场的观众宣传,有人在努力做粤语的传承工作。

卑诗大学的粤语课程在2015年正式开始,去年学生人数上升十倍至超过700人,“今年大概有近800人,更多学生取粤(语)舍日(文课)。”除粤语课程外,卑诗大学亦于2017年开设“共研香江”计划,开设香港历史、唐人世界历史,中国移民、广东音乐,以至香港文学及电影课程,今年更扩展成学位辅修,并要求辅修课程的学生必须完成6个学分的粤语课程,属北美唯一有学分的香港研究专修课程。

这些课程的学生,不仅有在加拿大成长的华裔移民二代,也有许多最近三四年才来到加拿大的香港人,更有对香港流行文化感兴趣的中国留学生。

近十年来,香港的政治情况急剧变化,粤语文化也连带受压。今年8月,推广粤语文化的团体“港语学”因粤语征文比赛一篇文章被指违反国安法及煽动,决定解散。而自2020年起,加拿大因应香港国安法而推出专为香港年轻人而设的移民计划,至使温哥华、多伦多两地的香港人社群,继上世纪90年代后再次蓬勃发展。

白文杰跟曾在温哥华唐人街教授成人粤语班的另一导师林慧雯(Zoe Lam)都感觉到,这些经历过大型政治事件,带强烈身分认同的移民,将粤语视作自己文化的核心。林慧雯说,语言是历史的载体,“在唐人街讲粤语,本身就是一个 Statement(表态)。”一些加拿大成长的移民二代,则将学习粤语视作跟自己身份和解的方法,疗愈过去的创伤,拾回一度放弃的语言及身份。

不过,仅仅数年前,加拿大的粤语教育还随著上一代来自广东的移民老去,以及港人移民回流香港,而一度慢慢衰落。新的移民潮,可以扭转这种趋势吗?

温哥华一家港式糖水店的墙身画上各式香港酒楼、餐厅及小食店的招牌,天花上挂有一条纸龙。图:作者提供
温哥华一家港式糖水店的墙身画上各式香港酒楼、餐厅及小食店的招牌,天花上挂有一条纸龙。图:作者提供

传承之难:移民三十年,二代加拿大港人还说粤语吗?

Heiky 在温哥华的列治文市(Richmond)长大,在香港读到小学一年级,她的粤语是从家长,以及“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的粤语中文班学到的。“小时候一整班同学放学后就去学粤语,课程接近香港,一班二十多三十人,每日每级都有课,足足有十班,数百个学生!”但这些粤语课程如今已经大幅减班,2023年秋季的课程,每星期只剩三班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2021年人口普查,居于温哥华及多伦多并报称在香港出生的人数足有7万6千及近10万人,其中温哥华是过去数十年来首次回升,增长6.1%,比全国平均的5.2%更高。在加拿大,粤语是英、法文官方语言外的第三大非官方语言,仅次于普通话及旁遮普语。纵然与1980年代到1997年前近16万人的香港移民潮比较,2016年至2021年间只有约6500香港人移民到加拿大,但这些晚近的移民人口却显示出更强烈的香港认同。有在加港人呼吁香港人在人口普查问卷中填写“香港人 Hongkonger”作为种族以确立身分认同 ,因此,在温哥华及多伦多各有2万9千及近3万8千多人在问卷中自陈为“香港人”。

然而,纵然香港人移民大增,讲粤语的人口仍在慢慢消减:全加拿大有近61万华人的母语为粤语,其中39万人在家主要讲粤语,但相比上次2016年普查,仍减少了近万人。

虽然人口和认同都增长,但语言却消减,最大的原因,是粤语在海外难以传承。第二代移民只有约十分之一会在家主要用粤语,第三代或以上只剩1.6%。白文杰指出,“在海外,小朋友跟家长要怎样学和教粤语跟书面语,头都大埋(注:非常难解决)!”。纵然新来的香港移民非常重视粤语,视之为身分认同一部分,他们的后代始终都会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会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第一代的移民总希望子女能学习粤语,但数十年前,种族歧视仍然非常明显,小孩抗拒自己的身分,不愿意学习母语。温哥华首位华裔市长沈观健曾说,他父母在1967年左派暴动后从香港移民,自己在加拿大的学校被同学取笑,决意不学中文,至今仍觉得后悔。林慧雯说,这种对自己身份的负面印象,普遍令粤语背景的学生在成长阶段拒绝母语。也有人从小就因自己带去学校的午饭被取笑,“有人带咸鱼肉饼饭回校,味道比较浓烈,甚至单单白饭的味道,已经被人取笑”。而当移民二代回香港跟亲戚见面时,又因为发音不正被称之“竹升仔”(注:广州好用竹杆打面,内里空心,意指外国长大的华裔外表跟中国或香港本地人别无二致,内心却无中华文化)。这都导致移民二代对说母语有阴影,生怕被讨厌。“我们发现加拿大本地出生的香港后代,回到香港时扮成不懂中文反而是优势,(本地香港人)视他们作外国人,纯属一种内化歧视(internal racism)。”卑诗大学社工系教授,同是香港移民的殷妙仲教授说。

“语言要常用方能保留,不用就会失去。”殷妙仲说,“小朋友日常生活与看电视都是英文,难以用到粤语,如果只跟父母讲一会粤语就放弃,而父母不坚持以粤语回应,任由他们讲英文的话,语言就会流失。”他在2012年的研究指,加拿大移民的社会气氛并不鼓励讲母语,除非有家庭因素或是主动努力浸泡在语境之中。

一些父母会带移民二代去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饮茶、买菜、看粤语电影,保留一个粤语语境。此外,80年代的香港经济结构与移民潮产生了“太空人”现象-父亲一方留在香港赚钱,母亲留在加拿大,再将育儿责任分担给不会英文的公公婆婆等长辈,不少港人二代学习粤语的最大动力,就是要跟公公婆婆沟通。但这些移民二代主要还是“识讲识听唔识睇(会讲会听不会看)”。因为在日常上学及交际中,粤语及中文几乎不存在,令他们没有诱因去学习读写中文,只会日常的口语沟通。

此外,也不是每个移民家庭在离开香港时都带著公公婆婆一起,特别是最近一波的香港移民潮,人口主要是年轻伴侣,或是育有子女的年轻家庭。

港人移民张太说,她深感传承粤语视乎父母决心有多大,但如欠缺语境去保存自身文化,一切仍是徒劳。“我们在2014年来到温哥华,9年了。现在我的儿子懂得用粤语跟我吵架,就已经很开心!”曾在香港做通识科老师的 Stefan,亦因为居住地没有中文或粤语的日间托管服务,决定留在家中自己教儿子讲粤语。

“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虽有粤语中文课,但近年不断减班,即使家长主动将二代送去学习粤语,许多移民二代也无法适应这种旧式中文粤语班的教学方法,“要他们周末去背唐诗,跟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
卑诗大学的粤语学分课程主任白文杰觉得,要传承粤语,必须在教育方式上也做出改变,这一代家长不能再如以往将香港或东亚的教育方式照搬到温哥华,只会弄巧成拙,令移民下一代对学中文或粤语心生抗拒或恐惧。新的粤语课程希望改变这种传统的语言教育方式,从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角度的角度在加拿大移民社群中重新推广粤语,“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空间去讲。”

 卑诗大学粤语课程主任及讲师白文杰跟粤语中班课程学生讨论新闻。图:作者提供
卑诗大学粤语课程主任及讲师白文杰跟粤语中班课程学生讨论新闻。图:作者提供

得来不易的大学粤语课程

去年,有语言学者估计,全世界讲广东话的人口有近八千五百多万,比法语和义大利都要多。而在加拿大和美国部分州,银行以至政府服务至今仍会提供粤语专线及中文翻译,亦有粤语电视及电台。但作为大学语言课程,粤语课在北美各大学的教育预算正被削减。卑诗大学时任亚洲研究系(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系主任 Ross King 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最近发表的美国大学语言课程收生报告显示,“除韩文以外,所有语言课程收生都在减少。”

2020年,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几乎削走唯一的粤语课程导师预算,将唯一的全职导师改为兼职,直到去年有香港移民捐出100万美金(港币780万)才保住该课程;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C Berkely)学生今年初亦有行动,要求学校支持粤语课程作为外语要求的一部分。

King 形容,当美国的粤语教育日益衰退,卑诗大学的粤语课程犹如“希望之光”。这门粤语课程源于香港移民屈氏兄弟在2013年捐出加币200万(港币1160万)支持成立。King指,卑诗大学的中文部早有规模,是北美洲最大的中文课程,但不希望过於单一地仅提供普通话课程,“屈氏兄弟一直有向学系捐款,亦关心粤语教育的未来。”温哥华的华裔移民百多年来主要来自广东沿海省份,一直多以粤语或台山话等为母语,“学系长久以来都希望开设粤语课程,终于到2011年学系50周年时,成为优先项目。”

白文杰则说,“温哥华作为一个仍以粤语主导的华人移民社会,没有理由不为粤语进行学术研究及贡献,汉学研究亦应该有粤语,构建一个框架。也许屈氏兄弟觉得,需要为自己的母语及家乡做一点事情。”

课程成立了,但聘请讲师也是一个大难题。海外粤语教育的师资缺乏,卑诗大学大费周章才在最近聘请到第四位粤语导师。随著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势必需要更多教学资源投入。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让学生能考取语言证书也是重要的吸引力。“普通话有标准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粤语就差一个标准的认证,吸引人去进修。”白文杰与香港语言学会正在参考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的口语能力面谈测验(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设计一个标准考试,吸引更多学生报读课程。

卑诗大学粤语课程导师林慧雯在粤语课程初级班就学生表现评分。图:作者提供
卑诗大学粤语课程导师林慧雯在粤语课程初级班就学生表现评分。图:作者提供

另类课程:音乐与电影中的 Cantosphere

“第二日 一个人我就去列治文食晏”(第二天我一个人去列治文吃午饭)
“同姓范嘅老板 一齐倾偈倾到夜晚”(跟范老板一起聊天到晚上)
“日日都学紧三一一 每日每分每秒都喺实验室”(日日都在学三一一 每日每分每秒都在实验室)
“畀多啲分数我 唔该 我拜拜林师傅每一日”(请多给我点分数 我每天都感谢林师傅)

11月底,粤语课程第四年举办“粤夜粤缤 Fun”,为初级和中级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粤语的平台。有学生挑战粤语说唱(Rap),将课堂内容及生活体验写成歌词,全场掌声雷动 ,而他仅仅学了两个月粤语。

歌词弄得粤语课程导师林慧雯哭笑不得,“我中文名叫林慧雯,不是林师傅!”前来表演的香港独立音乐人,最近移民到温哥华的说唱歌手handwash,也跟这位学生分享怎样写好粤语歌词,“要押韵就用‘林靓女’!”

也有学生选唱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歌,也有近年流行的。“他们去唱卡拉OK,多是先唱家人或朋友常播放的歌曲。”King亦提到,卡拉OK是学习粤语非常重要的切入点,“要社交就要识唱广东歌!”白文杰补充。

香港独立乐队The Hertz的吉他手穿上卑诗大学粤语课程的T-Shirt在温哥华一Live House表演。图:作者提供
香港独立乐队The Hertz的吉他手穿上卑诗大学粤语课程的T-Shirt在温哥华一Live House表演。图:作者提供

当晚的司仪是一位中国学生,来自深圳的 Leo,文学院三年级生。Leo认为,历史研究与语言密不可分,要理解香港,就要学懂粤语,况且,既然生为广东人,自然有必要学习自己文化认同核心的粤语,但其实他小时候不太认识。“我妈来自四川,她不太会讲,我也是靠TVB剧集去学习粤语。其他00后的小朋友都不懂怎说粤语,对广东文化没有甚么大兴趣。”来到温哥华后,他见到华人社区讲粤语,觉得学习粤语对长远自身发展,或回到大湾区都有帮助,所以就报名了课程。

课程也吸引到想了解香港电影的中国学生。白文杰发现,有学生是因为想更了解张国荣才去学粤语。温哥华的艺术电影院,九月起重映张国荣的电影如《阿飞正传》、《春光乍泄》及《霸王别姬》复修版,亦场场爆满。

这几年间,卑诗大学粤语课程办过粤语作词工作坊及比赛,又跟学生组织合办广东歌歌唱比赛,去年更进一步,跟香港电视台ViuTV的选秀节目《全民造星V》合作,协助在温哥华选出新一代粤语歌手及艺人,更邀请到香港流行唱跳组合MIRROR副队长江𤒹生到温哥华表演。

白文杰形容这是一个 Cantosphere,或者 Global Cantonese:一个以粤语为载体的文化现象,扩散至全球。而流行文化中的香港音乐和电影,则是他们推广粤语文化,营造 Cantosphere 的重要助力。

一位卑诗大学粤语课程中班的学生引用粤语俚语,就新闻作出报告。图:作者提供
一位卑诗大学粤语课程中班的学生引用粤语俚语,就新闻作出报告。图:作者提供

继续 传承:从大学到唐人街

回到课程的初衷,随著越来越多香港人在新一波移民潮中选择加拿大,自上世纪60年代乃至八九十年代移民到加拿大的移民也逐渐在海外养大二代、三代,粤语文化是否能如课程所愿,继续在海外传承呢?

课程学员 Jasmine 从小读香港的国际学校,妈妈亦是在英国出生的香港人,所以她的母语其实是英文。她近年移民加拿大,知道这个粤语课程后才第一次认真开始学习粤语。“国际学校教的是普通话,但朋友和家人都会用粤语。我从小在香港长大都不懂得粤语,没理由不抓紧这个学习机会?”她自言自己“转数慢”(注:反应慢),在粤语课才正式学习,“(国际学校)老师觉得没有需要学习粤语,但我想在温哥华跟本地(香港)人做朋友,那就要懂得用粤语。除非你选择只跟说英语的外国人沟通,那你就没有动机去学了。”

课程分初级、中级与高级班,高级班的课程是以粤语进行的香港文化研究课。记者亦曾在课堂分享香港的社区规划,以及当记者的心得,亦有不同嘉宾分享香港性别文化等。“基本上就是用后现代主义分析文化现象,不像是语言课,不会太讲语法、发音等,而是直接讨论,以口述分享为主,甚至有民族学讨论去探讨香港与中国的身分认同。”来自广东省,正在攻读亚洲研究的粤语课程助教Jayden分享道。

不少学生上课时,偶尔仍会讲随口说出普通话或英文字词,课程主任白文杰会轻轻提醒,“讲粤语呀!”记者旁听的一堂课讨论香港的经济新闻,由一段香港电台分析香港财政及货币系统的节目开始。白文杰先以英语列出节目内出现的生字,再请学生以粤语读出相应翻译。之后的学生分享,来自香港的学生讲消费劵计划,有学生则借用创新企业 WeWork 的破产新闻,解释粤语俚语“掂过碌蔗”的意思:以为生意顺风顺水,却遇上新冠肺炎,在家工作的潮流一下子改变整个办公室需求。课堂的最后,老师又邀请大家用粤语介绍不同国家的经济优势。

一班卑诗大学麻雀学会学生在学生会大楼内打麻雀,不少人操流利的香港式粤语。图:作者提供
一班卑诗大学麻雀学会学生在学生会大楼内打麻雀,不少人操流利的香港式粤语。图:作者提供

白文杰并不满足于只在大学创立粤语课程,吸引学生,他更希望粤语教育能进入加拿大的华人移民社区。所以,他下一步希望做粤语的师资培训,再走入社区,重新组织已然消逝的社区粤语课程。

林慧雯也打算跟温哥华唐人街的黄氏宗亲总会合作,在总会二楼重办文彊学校社区粤语课程。“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她是牙买加跟广东移民混血,上课后在网上分享粤语学习资源,还上了白文杰的 Podcast 分享心得。一切都是我们先播种,令他们先有动机去重拾母语,再去发展传承方向。”

在跨代海外粤语衰落与大学语言课程式微的大背景下,加拿大的粤语课程很难找到合作伙伴,仍需努力拓展,“我们知道未必能够改变到大势,但有人想学,我们就会教。”白文杰说。

“每人都系一笔,集合之后就系一本书。”在粤语课程表演的香港乐队 The Hertz 主音 Herman 解释《千世书》的歌词:每个人都有其付出及岗位,支持世界走向改变。他相信,纵此身已不在原地,在外的粤语传承,仍要由深爱著这文化的人,一笔一划地写好这一本粤语的《千世书》。

读者评论 9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謝謝海外移民社群對粵語傳承工作的支持,也希望大家在教育下一代時,也給予鼓勵他們學習使用母語的環境。

  2. 从学术角度来说,应当叫做粤语,但大家习惯叫广东话也没有什么问题,文章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词也是正确的。同时从头到尾粤语都不包括客家语和潮汕话(闽南语)。

  3. 从小用到大从来没听说过粤语包括客家话、潮汕话

  4. @啊蝦 粵語=廣東話,並沒有粵語包括潮汕話與客家話這一說法。

  5. 文章中「粵語」出現了一百三十一次,而「廣東話」合計出現了三次。雖然「粵」為「廣東」的簡稱,但從語言分析的角度,廣義的粵語是包括廣東話、客家話、潮汕話這三樣,只有狹義的粵語是等同於廣東話(中國網民,或者說很多人都會習慣性使用粵語的狹義定義),而有一定年紀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香港商業電臺曾經製播過的一檔節目——「笑談廣東話」。
    由於文章「混用」了這兩個詞,致使閲讀過程中突然發覺有點怪。為免造成誤解,特意解釋一下。有不同觀點,歡迎補充斧正。

  6. 其實睇多d香港本地youtuber既影片其實可鍛練番粵語聆聽能力。呢個係網絡學習的時代。

  7. 「白文杰先以英語列出節目內出現的生字,再請學生以粵語讀出相應翻譯。」~這種教法太愚蠢了。
    「掂過碌蔗」~已經無咩人用。

  8. 有點弔詭的是,在華南粵語區的粵語使用者,他們也在跟海外的粵語使用者一樣面對高度相似的困境。

  9. 可以考慮網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