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月影,回应《反996运动全纪录:想通过代码改变世界的人,为何难以改变加班现状?》
“与劳工阶层密切相关的996运动只能火一阵子,但和中国有关的所谓国家尊严、民族大义,却能在大陆舆论场里火一辈子。”喜欢文章里的这句话,身边群体的利益没多少人关心,民族主义的相关议题却总是能得到最大共鸣。反996的困境也是诸多相似社会运动共同的困境。
2. Sussicran,回应《华尔街日报:贺建奎违规创造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始末》
0.
文中引用 Hurlbut 的话写道:“将整件事描述为一位流氓科学家所为,而将余下整个科学界置身事外。事实并非如此。”
1.
包括研究伦理在内的很多(甚至几乎全部)道德观都不是(不可能是)天生的。如 WSJ 采访描述的那样,包括受试和行政人员(医院、大学和政府)恐怕都不知道【基因编辑】这四个字的分量和意义,只是抱着朴素的想像参与其中。对患者来说,基因编辑恐怕就如治 HIV 的某种灵药;对行政人员,则无非就是一项了不起的业绩。这四个字在他们(甚至包括贺)脑中都没有和纳粹或者 731 人体实验的图景联系上。谁来告诉他们呢?
而这两者不论中外恐怕都存在:“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持支持和反对意见的人差不多一半一半”。
一半一半哦。
2.
问题是这种非直觉的判断以后真的会一直出现。“小”到京沪穗深地铁站的安检,到平权运动,再到反对潜在或者不潜在的暴政,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在同胞那里真的是非直觉非常识。不仅仅是“当时没人知道要如何应对”,很长一段时间,构建非直觉的常识都会是现代生活的重要课题。
总不能都等着“没常识”的人都死掉吧。(到了下一代我们又会是没常识的那个)
3. chesland,回应《何边书:中美科技战,时代不站在华为和任正非一边》
中国在2017年通过的国家情报法为所有海外持中国护照的华人带来麻烦。特别是第七条和第十四条。共和国可以依法要求个人和组织开展情报工作。如果你是中国人或是中国公司,不合作就是违法。3月份的纽约时报曾经在头版介绍这条法例和影响。
4G时代的网络设备已经是非常复杂的电脑,升级维护这些设备和微软为Window打补丁有什么区别?就算先行版本没有后门,谁可以保证升级的版本是安全的。作为一般的ISP有没有能力和资源分析网路设备的原代码和找出其中的漏洞?Vodafone之前(2016?)在义大利的华为设备里面找到安全漏洞。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无心之失。我也不相信爱立信和诺基亚的网络设备是100%安全的。但是放在今天或未来地缘政治越来越紧张的时刻,未来5G设备比4G复杂百倍,你还能相信华为吗?如果中国出于实际需求按国家情报法要求华为配合开展情报工作,华为可以拒绝吗?今年一月一名在波兰的华为员工被当局拘捕指控从事间谍活动,这又是孤立的事件吗?
说到最后美国/国际社会不信任的不是华为,而是华为背后的中共政权。国力强大的同时这个政权越来越自信。尼克逊以来对华的外交都是以engagement为主的政策。目的是希望富起来的中国可以和国际社会接轨,可以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但是富起来的中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反而越来越封闭;不认同普世价值、建立防火墙把人民有效隔离、推行爱国民粹主义教育反日反美、20亿个监控摄像头+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全方位的奥威尔社会、高压手段打压异见人士,维权律师、再通过一带一路向第三世界输出中共的价值观!如果你是美国,可会对一直以来的对华政策感到失望?
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共会否在这次危机里面找到继续改革开放的动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是中国人和地球人之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世界将迎来动荡与不安,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4. 腊肉小包子,回应《何边书:中美科技战,时代不站在华为和任正非一边》
造成大量人饿死,和带来疯狂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脱贫,都依靠的是同样的党-国体制。有时候我觉得,中共这个体制像一个狂野的魔法机器,它一旦设定好方向开动,就会停不下来一直狂奔很久。当方向设定好(比如发展经济),它就会创造出特别令人惊讶的成果(当然经济之外的副作用也很多);当方向设定得有问题(比如政治清洗),它也会创造出难以想像的痛苦。所以为它设定方向的那个决策机制特别重要,遗憾的是,这个决策机制,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黑箱,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5. NXL,回应圆桌话题《中国学区房新政不断,学位和积分限制、增加学位......楼市降温的解药在哪里?》
新政过后,文中写道,“学位尚未被使用的房子更火了,看房人数与整体房价均无波动。” 这说明: 1. 有教育需求不能被满足的家庭是相对稳定的,2. 这些家庭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对稳定的,不受政策影响。因此,这样的现象也引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资源是否充足的问题,2. 这些家庭的投入能否流入教育体系而不是房地产从而能够形成优化所在社区教育资源的正反馈。
首先关于教育资源,在很多不断扩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等不断有外来人口进入甚至定居的城市,教育资源显然是不足的,就像下文也提到的深圳有三分之一的小一缺口的数字说明的。所以在这些城市多建中小学应该有助于降低学区房的高房价。成功的例子比如在美国,只要提供居住地址就可以入学,并不需要提供房产所有权的证明,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确实有助于降低房价。但是却不能够彻底解决,因为就算学额比学生还要多,还有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也就是名校和野鸡学校的差别。在新加坡如果想要进入某一所小学,首先是有校友关联,包括兄姊在这一间学校就读, 父母是这一间学校毕业,或者父母是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当然有这种关联的人很少),其次是要靠为学校做义工,或者父母是社区里的基层领袖,最后是居住地址(也不需要买房)在学校一公里范围内。而去年在新加坡就出现了热门小学,家长争当义工,住家一公里范围内抽签;同时政府宣布由于适龄儿童减少,合并中小学,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的情况。所以学区房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多少的问题,而且是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程度的问题。
其实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有的地方的政策想必是针对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问题,也就是北京的“多校划片,电脑派位”的政策,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似乎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同一个区域里优劣不等的学校。这样的政策虽然意识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但是未免太霸道,这个政策并没有将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再分配,而是将学生随机分配,最终好学校还是好学校,差学校还是查学校,只不过有的学生走运,有的学生倒霉。也就是说教育资源还是不平等。那么与其随机分配学生,有没有可能能够随机分配老师呢?例如,让好学校的老师轮转到差学校1-2个学期,再有就是远程教育,能不能让好老师通过网络面向更多学校授课。当然这些做法都牵扯到资金,好的学校可以给老师更多的报酬所以一旦老师轮转到差学校,待遇上的差别谁来弥补呢?以及有的查学校没有远程教育的硬件条件,配备也需要钱。所以这就牵扯到家庭资源流向的问题。
现在有的家庭愿意花钱买学区房,这就说明这些家庭愿意为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金钱,但是买学区房等于钱流向了房地产,而不是教育。如果这些钱可以流入教育对于提升社区的环境想必会更有帮助。其实新加坡的为学校做义工和成为基层领袖可以让孩子入学的政策就是这个目的,只不过新加坡的家长要付出精力,而中国的家长愿意付出财力。所以如果想要进某一所小学,应当向学校或者第三方机构交钱而不是买房,这些钱用于津贴老师流转或者提升差学校的硬件条件会不会比较好?
最后美国和新加坡的对比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同样学额充足,美国的好学校和新加坡的好学校的入学难度如此不同。我想是因为华人特别重视教育,在美国华人是少数,可是在新加坡华人是主流。重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有必要从小学就开始强调名校吗?有什么小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吗?和知识相比不如说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所以为了孩子先成人再成才,不如弱化所谓“名校”的概念比较好。
6. Jing_shi_,回应圆桌话题《联合国报告指Siri、Alexa、Cortana等AI助手默认女音助长性别偏见,你认同吗?》
这个genderless的声音更多的是代表了对性别这个定义的延伸而不是女权的宣扬。现在我们社会是妥妥的二元性别社会,但是随着queer运动的展开,我们也发现了性别的定义其实不局限于男女。Q的诞生其实是为了undo gender这个概念。有兴趣的人推荐去读读Judith Butler的Undoing Gender。尽管如此,我觉得AI默认女声就说是歧视女性太过于政治正确了。
7. ines_1104,回应圆桌话题《联合国报告指Siri、Alexa、Cortana等AI助手默认女音助长性别偏见,你认同吗?》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这无关紧要,但假若能够借此提醒他们那些无意识之间的偏见,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在生活中,其实人们对于女性的规范甚至是到了声音,女生的声音应该是如涓涓细流,应该是清亮温柔的,应该要是如何如何的好听。以我自身为例,就曾经有人说我的声音太低沉,配不上我的外貌,甚至不只一人。但最可悲的是我竟曾经配合著他们调整我的声音。
8. AdlerChan,回应圆桌话题《晋江文学城被指传播色情,我们该怎样看待小说中的性情节?》
在北京读大学,或许还可以这么理解。在大学宿舍中,我喜欢回溯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室友有喜欢追连载小说的,有喜欢看剧看电影的,也有喜欢看文学作品的。本来我们是兴趣完全不同的人,但是最近却因为相似的原因开始讨论起政治。我想这不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因为无论最初第一个被冲击的类别是什么,早早晚晚都会波及到自己身边,没人能逃得掉。另外因为一些重大事件,学校铺天盖地开展一些不能用文字记录只能口口相传的事情,真是不知点算好。
9. avalanche000,回应圆桌话题《晋江文学城被指传播色情,我们该怎样看待小说中的性情节?》
感觉如今对于文学还是新闻舆论变本加厉的管控下,其实是执政部门的管理水平直线下降。不再需要什么温和的表皮,或者以假乱真的借口,只要目标和行动在一直线上就能向领导交差。
能人是“消耗品”,一大批在文革被消灭,一大批有理想的在六四被消灭,实务的那些人练成八面玲珑找熟人进公务系统。本身大陆的教育系统对于历史政治等通识教育本就因党性,积极自我阉割。习之后的“打老虎打苍蝇”打乱了原本的官场秩序,本是有机会可以建立新的秩序,人人自危的气氛下,还能挥动红旗的也大多是打着算盘的人精。毕竟领导们的子女都移民美国,自己可不能错过这波韭菜。无论网站论坛再怎么小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约谈一下,提醒你们认清自己的身份:我手中有棒,你们只有挨打的份。不过,只要网络社交的习惯仍存在,人说话的欲望还存在,这种试探彼此的游戏还是会继续。只不过这失败的代价,对于民众或是企业来说愈来愈大。
10. 咸鱼姬,回应圆桌话题《晋江文学城被指传播色情,我们该怎样看待小说中的性情节?》
大约08年左右开始关注晋江的匿名论坛(当时还是匿名),那会有一个专门讨论性行为的版块叫战色,在一次严打后,这个版块消失了。后来,小说开始“脖子以下不能描述”;再后来,“耽美”分类改叫“纯爱”。论坛里的舆论则是从一开始的嘲讽,变成现在的为自我阉割摇旗呐喊,“小粉红”一词亦由此诞生。
今年几乎同一个时间段,另一个充斥著各种衍生小说的平台——百度贴吧已经将2017年之前的贴子全部屏蔽。
文学作品和淫秽作品本来没有明确分界线,最著名的《金瓶梅》是所谓的淫秽作品,但它在当今文学研究上却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时间才是分界线,随著社会观念发展,人类看待文字作品的态度会发生变迁,真正没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最终会被淘汰。今人去强行划分界限,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阉割。
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的人类来说,即便是没有文学价值的文字作品,也是重要史料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将文字创作的权利从精英阶层普及至所有阶层,文字创作平台不再全为精英阶层服务,同样也是一种进步。更多的人能够自由表达,才会有更多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诞生。想要扼杀这个空间的人,到底是为了文学还是为了其他目的?
不分级是为了保证统治者的自由裁量权,而自由裁量权则保证了统治者绝对的权威和震慑力。晋江匿名论坛的舆论转变就是统治者权威巩固的成果,其中诞生的“小粉红”随后又会成为合理化统治者之恶的生力军,再一次巩固权威。当然,要是这一切能够有幸被保存下来为未来人类所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他们会说这是文学创作的黑暗时代还是黄金时代?
??
哎,我现在都不想关心政治了,因为我都有点抑郁了。和小崔一样的病。
但是我就是忍不住,忍不住啊,原先我是这么的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政府。了解不同的声音后我现在有所怀疑。就像《宝石之国》里,一旦对老师产生了怀疑,原先看到的一切都感觉很奇怪。
小崔之后,再无《东方眼》。我是多么希望能有个十个、八个像《东方眼》这样的节目,而不是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丝毫没有营养的综艺节目。可现在国内好像没有一个《东方眼》了(。•́︿•̀。)
最最让我痛心的是:我在出来后看新闻后很难受,但是去看国内的报道我就很放松。我竟然要克制着自己,才能不去看那些合我胃口的、只有一种声音的新闻。
补充,新加坡的情况只适合新加坡公民,永居做再多义工也没用,毕竟需要优先满足公民需求,在公民都挑完还有剩的情况下,才能再给永居及其他外国人。不然就只能一挨国际学校的贵价或,二再等一年就学,三全岛各处学额还有剩的学校,毕竟学额有限占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