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端传媒》和台湾公共电视《我们的岛》节目共同编辑、发布。电视报导于五月六日晚间于台湾公共电视频道首播后,在《我们的岛》网站及YouTube频道完整发表。公共电视为非营利机构,本文亦免费开放阅读。
2019年4月30日,台湾执行十余年来第一次“野放幼熊”的任务,要将一只与母熊走失、误闯人类世界的小熊野放山林。这件史上罕见的任务,困难重重,更须让小熊断绝对人类的依恋与亲密感,重新“成为野生动物”,各家媒体均严守“不干扰”的原则,不派遣记者跟拍,仅使用专业野放人员提供的画面。
未料,5月1日,台湾电视台“壹电视”独家播出“南安小熊野放”画面,引发巨大争议。究其原因,是支援野放任务的内政部空勤总队允许记者随机采访。此举不但可能让研究人员一年多来的心血付诸东流,更引发媒体采访与生态保育工作的伦理争议,在舆论压力下,内政部长徐国勇出面道歉,承认相关流程“未尽妥适”,将会检讨改进。
位于这场舆论风暴中心的“南安小熊”,究竟为何闯进人类活动区域?卷起千重浪?这一切都要从2018年7月的花莲南安瀑布说起。
2018年7月10日,花莲南安瀑布附近出现一只跟妈妈走失的小熊,引起游客注意。根据体型估算,这只走失的小熊年龄约三到五个月间,是个还需要喝奶、无法在野外自行求生的幼熊。
根据调查,野外的台湾黑熊目前仅存200到600只左右,黄美秀在玉山国家公园、大雪山等地,采集了好几百件野外黑熊的粪便或组织,交由台湾大学动物科学技术系进行DNA分析,鉴定出157只黑熊个体,每只熊的遗传信息甚至亲缘关系,都可以从图上看出来。台大动科系教授朱有田指出,从目前的遗传信息看来,大雪山地区的黑熊遗传多样性低于玉山国家公园,有近亲交配、基因窄化的疑虑。
这一只小熊,就属于这为数不多的黑熊群体之一。根据台湾黑熊保育协会创办人、“黑熊妈妈”黄美秀研究,台湾黑熊公熊和母熊交配后便各分西东,幼熊由母熊独自抚育长大,彼此关系紧密。相反地,公熊有时会杀死非亲生的幼熊,以提高自身的繁殖率。因此,小熊在独立前不仅从母熊那里获得食物、学习求生技能,同时也得到适当的保护,母熊通常理应在附近徘徊,不会远离。
因此,花莲林管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并未带走小熊,反而是在现场布置简易围篱,希望熊妈妈能回来把小熊带走,但熊妈妈始终没有出现。
找不到妈妈的小熊,持续在瀑布附近逗留,翻找游人留下的垃圾与食物,排遗(大便)中甚至发现烟蒂。几天后,小熊开始拉肚子,健康状况明显急转直下,数日都虚弱地躲在桥墩下,最后甚至不肯进食。众人等了两个星期,熊妈妈却没出现,再下去小熊势必一命呜呼,研究黑熊二十多年的黑熊妈妈黄美秀,于是建议管理单位,是该启动救援了。
黄美秀表示,南安小熊是台湾第一起,和妈妈走失生命垂危而落入“人间”的熊。在没有母熊的状况下,该怎么拉拔长大?学者与管理单位达成共识,最好的安排,是先将小熊带回安置,并透过一连串严谨的人为安置和野训过程,让小熊能回到原栖地。
精密的“人为”安排小熊“野放”
2018年8月,南安小熊被安置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低海拔试验站,由黄美秀老师组成野训团队接手照养。还没断奶的小熊,除了喝代奶和麦片调制成的小熊粥,林务局各地的林管处工作站也动员,帮小熊采集各种野外的食物。
台湾黑熊保育协会也发起小熊食物募集,各地关心小熊的民众寄来蔬果、鸡蛋、蜂蜜等食物,填满工作站的冰箱。小熊几乎什么都吃、什么都尝试,让研究人员大开眼界。同时为了筹募野训计划的各项经费,台湾黑熊保育协会发起民众小额募资,邀集民众共同参与这项保育行动,总共2,403人出资,募得450万元,募款情形十分踊跃。
位于台中乌石坑的低海拔试验站,有一座全台湾独一无二,专门提供给小熊野训的展场,面积有2,400平方公尺,十多年前曾经有两只小熊在这里进行野训,但最后并未野放。场地闲置十多年后,林木茂密,为了避免小熊“越狱”成功,特生中心格外慎重事先特别整理场地。
小熊越长越大,原本的笼舍已经不能满足活动需求,2018年12月,野训团队准备把牠搬移到更宽阔的森林展场,开始第二阶段的中学课程。第一步就是要训练小熊,像野外的熊一样觅食。由于野外的黑熊食性本来就很多样,研究人员每天费尽心思,替小熊准备十多种蔬果或野外采集的食物。
野训的小熊不可以饭来张口,必须靠自己的嗅觉,爬上树或在地下挖掘,把食物找出来。研究人员在准备食物之外,也要观察小熊的健康状况,必须每天采集粪便放进冰箱保存,分析这只熊究竟吃了些什么。
小熊不但要会采集野果,也要会猎捕动物,野训团队准备了鸡、小羊、小猪等动物,小熊成功地抓到好几只,但有一只大胆鸡,压根就不怕小熊,还跟在后头吃小熊剩下的食物或便便里的种子,成为小熊野训生涯中的好麻鸡(台语“好麻吉”谐音,意指好朋友)
野训展场里,研究人员得以长时间近距离地观察小熊的各种行为,这是野外研究不可能做到的。野外的台湾黑熊有筑巢习性,南安小熊也很快展现筑巢技能,在森林展场的树冠层,做了六七个舒适的窝。黄美秀推测,这是小熊依凭跟妈妈相处的记忆,建筑而成的。
野训小熊的过程,就像代替熊妈妈拉拔牠长大,“有一个感觉,哇,这个小孩子长得很快、变化很大”野训团队研究助理张硕轩说。随著小熊体态越来越成熟,身手也越来越矫健,分离的时间也逐渐逼近。
野放关键:断开对人类的依恋
进入倒数阶段的最后一堂课,是要训练小熊回避人、断开对人的依恋,这也是野放能不能成功最大的关键。黄美秀说,野放前最后两个星期,连研究人员也都不靠近熊,对人的趋避必须百分之百严格做到,才有办法野放。
对熊来说,森林是家,但也隐藏凶险。根据黄美秀二十多年的调查,野外系放的台湾黑熊中,高达一半因为误入陷阱而断趾断掌。为此,野训团队特别加开一堂全世界都没有的野训课程,教小熊认识并趋避陷阱。
小熊准备好了,但是大环境够不够友善,能让这只小熊顺利长大呢?
小熊野放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野放时间选在野外果实丰盛、天气比较稳定的四月底。具体的野放地点必须慎选,林务局2018年12月就委托南安部落青年进入深山探勘评选“野放场址”。首先,当地食物资源必须丰富;其次,距离部落或山屋必须有一定距离,避免人为干扰。几经考量,最后终于选出适合野放的地点。
为了让野放顺利进行,黄美秀来到花莲卓溪乡与部落族人沟通,族人也愿意配合,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花莲南安部落青年林泳浤说,这几年部落已经有意识地不再使用兽铗狩猎,这次小熊野放,部落希望做一个好的示范,为了确保野放顺利,部落将严格杜绝所有猎捕或使用兽铗的行为。
野放之后要怎么知道小熊活得好不好?会不会遭遇不测?借由小熊身上带的卫星发报器,研究团队可以随时掌握牠的行踪,“如果小熊在一个地方不动超过一天以上,我们就会立刻知道,牠可能出状况了,”黄美秀表示,野放之后的追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时修正小熊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冲突。
比如说,近年来,野外黑熊常受台湾登山客遗留的厨余食物吸引,靠近人类的山屋。有了卫星定位,若得知小熊出现在山屋附近,管理单位就要在第一时间即时处置。
南安小熊的颈圈,非常特别具有延展性,会随著小熊成长而加大,一年后自动脱落,颜色是非常鲜艳的粉红色,让民众容易辨识。万一在野外发现小熊踪迹,可以利用黑熊通报系统,通知台湾黑熊保育协会或林务局。
台大动科系的实验室里,有好几桶液态氮低温保存罐,里面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濒临绝种动物的细胞样本,其中有一支是南安小熊的细胞。万一有一天,台湾黑熊在岛屿上真的灭绝,这一支支冷冻保存的细胞,是让这个物种能苟延存活,最后不得已的手段。
后记
野放工作落幕之后,一路陪伴小熊的黄美秀,在脸书上如此写道:
让我亲自来向大家报平安,
门开,
一串鞭炮响,庆祝妳的“重生”,也再次提醒妳“别靠近人类”。
入夜,
一场雨,洗尽妳身上的人间味,也抹尽我们遗留在林子里的足迹和气息。
之后,妳是妳,我是我。
亲爱的孩子,加油。
回家快乐。
https://www.facebook.com/TBBCA/?epa=SEARCH_BOX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歡迎大家來FB一同認識
推薦想看到小熊影像紀錄、報導的朋友可以去水管搜尋「台灣1001個故事-台灣黑熊生存保衛戰」或是「我們的島-小熊回家記」,兩個影片都讓人感動,活生生的小熊也非常可愛。
不要接近人類,這是作為人類能給牠最重要的一課與祝福。
非常专业了!作为生物系学生感觉很受鼓舞!
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