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需要资源投入,你正在阅读的即时新闻能够免费开放给公众,全因有会员订阅支持。你可以选择月付畅读,也可以订阅端x华尔街日报双会籍;如果你是学生、教师,更可以享受优惠。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选择适合你的订阅方案,支持我们继续推出优秀报道。
5月17日是台湾最后一部核电机组的法定除役日期,标示台湾即时发电状态的台电网站上,核三2号机的发电装置量,将从逐步归零,届时岛内将没有任何一座运转中的核电厂。这样的状态,对于经历核四封存及多场核电公投、能源议题牵连政治及国际局势的台湾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
然而,5月13日,在机组除役前四天,立法院通过《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法,延长核电厂使用年限、并放宽除役电厂也能重启,此举意味著即使电厂停机,台湾的核电仍未走到尽头。
依过去《核管法》及核能管制机关核安会规定,核电厂运转执照有效期间最长为40年,若期满后要继续运转,台电必须在执照到期前5至15年,向核安会申请换发执照,并通过机组老化及安全审查,否则不得继续运转。以核三厂为例,最后的法定延役申请时限为2020年,台电未提出延役申请,因此将进行除役。
台湾的核电发展,源于1960年代经济发展需大量电力,而后全球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台湾未自产化石燃料,火力发电以外的能源需求迫切,遂兴建核电厂,设备技术皆承自美国。
1978年,核一并联发电后,核二、核三陆续于1981、1984年运转。三座核电厂最多曾供应全岛两成以上的电力。核一、核二位于新北市北海岸,而启用时间最晚的核三厂,是唯一一座座落于南台湾屏东恒春的核电厂,也是唯一使用发电效率较佳的轻水型压水式反应炉,两部机组平均年发电量150亿度,约占全台用电量的6%。
核安及核废料争议不止
然而,核一、核二在运转末期,皆频繁发生设备故障及用过核燃料池和干贮设施不足问题,机组因此多在法定除役时限前就停机。核一1号机在2014年大修时,其中1束燃料组件发生把手松脱事故,是全球首例,立法院要求台电需经国会同意才能重启,机组因此直接停机至运转执照到期,形同提前除役;而2号机虽没有设备故障问题,却因用过核燃料的干贮设施无法启用,导致发电受限,2017年6月豪雨冲毁核一连外电塔,台电即顺势让2号机停机,提前一年除役。而原订在2021年底除役的核二1号机,同样因用过核燃料池爆满,燃料棒无处可放,提前半年停机。
相较之下,兴建时间最晚的核三,因电厂腹地较大、干贮空间规划完整,并未如另外两座电厂遭遇用过核燃料无处存放的问题。但电厂运转40年间,曾发生多起重大事故,如2001年电厂电路受盐雾害影响,导致联外超高压线路跳脱,电厂停电2小时,无法抽海水冷却反应炉,被台湾核能管制机关原能会(现核安会)判定为台湾发生过最严重的核子事故;2013年核三2号机安全系统备用电源161kV外电系统故障84天,虽未影响电厂运作,仍被视为违反安全规定,增加核运转风险。今年3月2日机除役前夕,又发生冷却水塔失火意外,尽管台电强调未影响反应炉,反核团体仍视此为电厂老化的隐忧。
台湾的核电厂兴建于戒严时代,加上营运高度集中及专业化,不透明的核安风险、未沟通即将核废料堆置兰屿及弊案频传的第四座核电厂,让反核成为台湾近30年重要的环境议题之一。
2011年日本福岛强震引发核灾,台湾三座核电厂同样邻近活动断层,核灾风险引发20万人上街反核四,当时国民党籍的总统马英九因此宣布核四封存、既有三座核电厂不再延役;2016年前总统蔡英文上任,将非核家园做为政策目标,安排既有三座核电厂在法定运转时限到时后直接除役,并规划以再生能源取代核电。

战事阴影下的能源风险
随核电厂除役在即,原本的废核共识却出现杂音。由于再生能源发展不如预期快速,燃气、燃煤电厂成为核电退场后的主要电力来源,占比高达八成;同时近年国际能源价格因俄乌战争高涨,台电每度电发电成本高达3.9元,却因配合政府稳定物价考量,未将全数涨幅反映于电价中,导致2022年到2024年间台电每卖1度电就亏损1元,至今亏损超过4200亿新台币,需要经济部编列千亿特别预算补贴。
这样的规划,也引发在野立委质疑,今年第一季燃气每度成本3.05元,相较之下核电发电成本仅一度1.76元,若继续使用核电厂,就不会有成本压力。台电则回应,亏损与用不用核电无关,是俄乌战争导致燃料价格上涨所致,且核电占比较高的韩国与法国,过去四年电价涨幅都比台湾高,日本政府过去四年也编列新台币5500亿元预算补贴电费。
另方面,随两岸情势紧张,台湾的能源安全议题也受到关注。台湾燃气发电占比将近五成,全数仰赖货轮载运进口,但受限储槽数量,液化天然气(LNG)设施使用率超过100%,只要船期延误,就有天然气短缺风险。
国民党立委王育敏也指出,台湾天然气的储备量只有7到10天,近期对岸频频军舰机绕台,一旦海域遭封锁,天然气船进不来,就有“断气”风险。她认为,在两岸情势紧张的状况下,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一但核电归零,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也有学者称,台湾一旦遭中国入侵,能源将成为首要目标,而台湾在美国的帮助下,只需一到两年就能重启核电厂,是抵挡中国封锁的关键。
面对质疑,经济部国营司长胡文中回应,目前已规划新建3座天然气接收站,若顺利完成,天然气安全存量可达14天以上,且若台湾遭封锁,估计用电量会减少,实际存量将比14天还要多。
台湾经济民主连合智库召集人赖中强则指出,台海一旦开战,中国可藉飞弹攻击核三厂,引发类似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广场、长崎原子弹攻击规模的伤害,造成台湾民心士气重大打击。
而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川普)主导的贸易战,也进一步加剧议题的复杂度。美国为了减少贸易逆差,除了再次向包含台湾在内的亚洲国家大力推销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计划(Alaska LNG),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受访时也指出,在核能方面,美国准备好协助引进既有及新兴技术,例如小型模组化反应炉(SMR),也乐意帮助台湾解决核废料储存的挑战,“无论台湾有什么需求,美国都能提供能源解方。”

《核管法》三读后,还会发生什么事?
种种因素下,今年3月,国民党立委提出《核管法》修正草案,放宽核电机组换照申请期限,并将机组运转期限延长至60年。这样的提案,也受到民众党的支持。
5月13日,在民进党立委并未积极抵制的状况下,立法院正式三读《核管法》修正案。三读的法案内容除了延长核电厂运转年限,也取消电厂经营者(台电)需在电厂运转执照届满前5至15年需申请延役的限制,并开放电厂在运转执照到期后仍能申请延役。这意味著已正式除役的核一、核二,也有机会申请。
然而,即使修法放宽核电延役年限,也并不代表核三2号机能在执照到期后不停机继续运转。核电厂如要延役,台电需先进行电厂老化管理评估,再由核安会审查机组耐震、抗台、防海啸、机组老化等层面是否符合最新标准。此外,台电还需重新编列预算订制新的核燃料棒、兴建更属干贮设施容纳未来的核废料等。
行政院长卓荣泰受访表示,台电估算体检时间需要3年半,不过台湾没有重启体检的相关经验,若要延役,还要考量地震带影响、设备能否更新、维修零件是否买齐等因素。环境部长彭启明在立法院答询时也说,核电机组除役需要环评,延役或重启却不需要,“我也觉得很奇怪”。他指正在进行环评法总体检,下半年可启动修法。
至于延役所需成本,根据最近一次的台电公开讯息,由于核三需更换蒸汽产生器,加上新购燃料、新增干贮空间、老旧设备维护费用,需花费300亿新台币。
面对在野党盼藉修法维持核电厂运转,民进党政府则表明核三2号机将如期除役。总统赖清德5月14日在民进党中执会上也表示,虽然立法院通过修法,核三厂2号机也不可能在未经实质审核下直接延役或立刻重启。
多个环团组成的全国废核行动平台则发出声明,认为延役核电厂,违背福岛核灾后朝野反对核电延役的共识,更无视核电厂于威权时代兴建,未经环评、未取得在地居民同意、历经数十年核安大小事故频传,以及紧邻活动断层等问题。环团也批评蓝白立委在此次修法过程草率仓促,甚至逃避记名表决,形同黑箱,漠视台湾核安与人民安全,呼吁大众罢免不负责任的拥核立委。
修法之外,民众党还提出“重启核三公投”(公投主文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发电厂经通过整体安全评估后,恢复继续运转?”),预计今年8月投票。民众党立委张启楷称,一旦通过,政府必须依法执行公投结果,加上《核管法》作为法源依据,核三厂就一定要延役。这意味著,即使17日台湾最后一座运转中的核电厂停止供电,台湾的核电争议,仍未真正落幕。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