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由《端傳媒》和台灣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共同編輯、發佈。電視報導於五月六日晚間於台灣公共電視頻道首播後,在《我們的島》網站及YouTube頻道完整發表。公共電視為非營利機構,本文亦免費開放閱讀。
2019年4月30日,台灣執行十餘年來第一次「野放幼熊」的任務,要將一隻與母熊走失、誤闖人類世界的小熊野放山林。這件史上罕見的任務,困難重重,更須讓小熊斷絕對人類的依戀與親密感,重新「成為野生動物」,各家媒體均嚴守「不干擾」的原則,不派遣記者跟拍,僅使用專業野放人員提供的畫面。
未料,5月1日,台灣電視台「壹電視」獨家播出「南安小熊野放」畫面,引發巨大爭議。究其原因,是支援野放任務的內政部空勤總隊允許記者隨機採訪。此舉不但可能讓研究人員一年多來的心血付諸東流,更引發媒體採訪與生態保育工作的倫理爭議,在輿論壓力下,內政部長徐國勇出面道歉,承認相關流程「未盡妥適」,將會檢討改進。
位於這場輿論風暴中心的「南安小熊」,究竟為何闖進人類活動區域?捲起千重浪?這一切都要從2018年7月的花蓮南安瀑布說起。
2018年7月10日,花蓮南安瀑布附近出現一隻跟媽媽走失的小熊,引起遊客注意。根據體型估算,這隻走失的小熊年齡約三到五個月間,是個還需要喝奶、無法在野外自行求生的幼熊。
根據調查,野外的台灣黑熊目前僅存200到600隻左右,黃美秀在玉山國家公園、大雪山等地,採集了好幾百件野外黑熊的糞便或組織,交由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進行DNA分析,鑑定出157隻黑熊個體,每隻熊的遺傳資訊甚至親緣關係,都可以從圖上看出來。台大動科系教授朱有田指出,從目前的遺傳資訊看來,大雪山地區的黑熊遺傳多樣性低於玉山國家公園,有近親交配、基因窄化的疑慮。
這一隻小熊,就屬於這為數不多的黑熊群體之一。根據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創辦人、「黑熊媽媽」黃美秀研究,台灣黑熊公熊和母熊交配後便各分西東,幼熊由母熊獨自撫育長大,彼此關係緊密。相反地,公熊有時會殺死非親生的幼熊,以提高自身的繁殖率。因此,小熊在獨立前不僅從母熊那裡獲得食物、學習求生技能,同時也得到適當的保護,母熊通常理應在附近徘徊,不會遠離。
因此,花蓮林管處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並未帶走小熊,反而是在現場布置簡易圍籬,希望熊媽媽能回來把小熊帶走,但熊媽媽始終沒有出現。
找不到媽媽的小熊,持續在瀑布附近逗留,翻找遊人留下的垃圾與食物,排遺(大便)中甚至發現菸蒂。幾天後,小熊開始拉肚子,健康狀況明顯急轉直下,數日都虛弱地躲在橋墩下,最後甚至不肯進食。眾人等了兩個星期,熊媽媽卻沒出現,再下去小熊勢必一命嗚呼,研究黑熊二十多年的黑熊媽媽黃美秀,於是建議管理單位,是該啟動救援了。
黃美秀表示,南安小熊是台灣第一起,和媽媽走失生命垂危而落入「人間」的熊。在沒有母熊的狀況下,該怎麼拉拔長大?學者與管理單位達成共識,最好的安排,是先將小熊帶回安置,並透過一連串嚴謹的人為安置和野訓過程,讓小熊能回到原棲地。
精密的「人為」安排小熊「野放」
2018年8月,南安小熊被安置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由黃美秀老師組成野訓團隊接手照養。還沒斷奶的小熊,除了喝代奶和麥片調製成的小熊粥,林務局各地的林管處工作站也動員,幫小熊採集各種野外的食物。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也發起小熊食物募集,各地關心小熊的民眾寄來蔬果、雞蛋、蜂蜜等食物,填滿工作站的冰箱。小熊幾乎什麼都吃、什麼都嘗試,讓研究人員大開眼界。同時為了籌募野訓計畫的各項經費,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起民眾小額募資,邀集民眾共同參與這項保育行動,總共2,403人出資,募得450萬元,募款情形十分踴躍。
位於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一座全台灣獨一無二,專門提供給小熊野訓的展場,面積有2,400平方公尺,十多年前曾經有兩隻小熊在這裡進行野訓,但最後並未野放。場地閒置十多年後,林木茂密,為了避免小熊「越獄」成功,特生中心格外慎重事先特別整理場地。
小熊越長越大,原本的籠舍已經不能滿足活動需求,2018年12月,野訓團隊準備把牠搬移到更寬闊的森林展場,開始第二階段的中學課程。第一步就是要訓練小熊,像野外的熊一樣覓食。由於野外的黑熊食性本來就很多樣,研究人員每天費盡心思,替小熊準備十多種蔬果或野外採集的食物。
野訓的小熊不可以飯來張口,必須靠自己的嗅覺,爬上樹或在地下挖掘,把食物找出來。研究人員在準備食物之外,也要觀察小熊的健康狀況,必須每天採集糞便放進冰箱保存,分析這隻熊究竟吃了些什麼。
小熊不但要會採集野果,也要會獵捕動物,野訓團隊準備了雞、小羊、小豬等動物,小熊成功地抓到好幾隻,但有一隻大膽雞,壓根就不怕小熊,還跟在後頭吃小熊剩下的食物或便便裡的種子,成為小熊野訓生涯中的好麻雞(台語「好麻吉」諧音,意指好朋友)
野訓展場裡,研究人員得以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小熊的各種行為,這是野外研究不可能做到的。野外的台灣黑熊有築巢習性,南安小熊也很快展現築巢技能,在森林展場的樹冠層,做了六七個舒適的窩。黃美秀推測,這是小熊依憑跟媽媽相處的記憶,建築而成的。
野訓小熊的過程,就像代替熊媽媽拉拔牠長大,「有一個感覺,哇,這個小孩子長得很快、變化很大」野訓團隊研究助理張碩軒說。隨著小熊體態越來越成熟,身手也越來越矯健,分離的時間也逐漸逼近。
野放關鍵:斷開對人類的依戀
進入倒數階段的最後一堂課,是要訓練小熊迴避人、斷開對人的依戀,這也是野放能不能成功最大的關鍵。黃美秀說,野放前最後兩個星期,連研究人員也都不靠近熊,對人的趨避必須百分之百嚴格做到,才有辦法野放。
對熊來說,森林是家,但也隱藏凶險。根據黃美秀二十多年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為此,野訓團隊特別加開一堂全世界都沒有的野訓課程,教小熊認識並趨避陷阱。
小熊準備好了,但是大環境夠不夠友善,能讓這隻小熊順利長大呢?
小熊野放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野放時間選在野外果實豐盛、天氣比較穩定的四月底。具體的野放地點必須慎選,林務局2018年12月就委託南安部落青年進入深山探勘評選「野放場址」。首先,當地食物資源必須豐富;其次,距離部落或山屋必須有一定距離,避免人為干擾。幾經考量,最後終於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
為了讓野放順利進行,黃美秀來到花蓮卓溪鄉與部落族人溝通,族人也願意配合,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花蓮南安部落青年林泳浤說,這幾年部落已經有意識地不再使用獸鋏狩獵,這次小熊野放,部落希望做一個好的示範,為了確保野放順利,部落將嚴格杜絕所有獵捕或使用獸鋏的行為。
野放之後要怎麼知道小熊活得好不好?會不會遭遇不測?藉由小熊身上帶的衛星發報器,研究團隊可以隨時掌握牠的行蹤,「如果小熊在一個地方不動超過一天以上,我們就會立刻知道,牠可能出狀況了,」黃美秀表示,野放之後的追蹤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時修正小熊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
比如說,近年來,野外黑熊常受台灣登山客遺留的廚餘食物吸引,靠近人類的山屋。有了衛星定位,若得知小熊出現在山屋附近,管理單位就要在第一時間即時處置。
南安小熊的頸圈,非常特別具有延展性,會隨著小熊成長而加大,一年後自動脫落,顏色是非常鮮豔的粉紅色,讓民眾容易辨識。萬一在野外發現小熊蹤跡,可以利用黑熊通報系統,通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或林務局。
台大動科系的實驗室裡,有好幾桶液態氮低溫保存罐,裡面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瀕臨絕種動物的細胞樣本,其中有一支是南安小熊的細胞。萬一有一天,台灣黑熊在島嶼上真的滅絕,這一支支冷凍保存的細胞,是讓這個物種能苟延存活,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後記
野放工作落幕之後,一路陪伴小熊的黃美秀,在臉書上如此寫道:
讓我親自來向大家報平安,
門開,
一串鞭炮響,慶祝妳的「重生」,也再次提醒妳「別靠近人類」。
入夜,
一場雨,洗盡妳身上的人間味,也抹盡我們遺留在林子裡的足跡和氣息。
之後,妳是妳,我是我。
親愛的孩子,加油。
回家快樂。
https://www.facebook.com/TBBCA/?epa=SEARCH_BOX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歡迎大家來FB一同認識
推薦想看到小熊影像紀錄、報導的朋友可以去水管搜尋「台灣1001個故事-台灣黑熊生存保衛戰」或是「我們的島-小熊回家記」,兩個影片都讓人感動,活生生的小熊也非常可愛。
不要接近人類,這是作為人類能給牠最重要的一課與祝福。
非常专业了!作为生物系学生感觉很受鼓舞!
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