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需要资源投入,你正在阅读的即时新闻能够免费开放给公众,全因有会员订阅支持。你可以选择月付畅读,也可以订阅端x华尔街日报双会籍;如果你是学生、教师,更可以享受优惠。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选择适合你的订阅方案,支持我们继续推出优秀报道。
民进党原订2025年“非核家园”的政策受多方质疑与挑战。台湾最后一座运转中的核电厂反应炉,将在今年5月除役,让全岛就此正式进入无核状态。不过,在最后一座核三厂除役前夕,台湾仍有不少反对意见,重启核电的舆论再度回到公共讨论。
其中,尤以台湾企业界对核电的倡议最为积极。和硕联合科技董事长童子贤,2025年3月19日便于立法院的公听会上发言,指出AI晶片制造发展让台湾用电量大增,核电不排碳、发电成本比天然气便宜,“每年替台湾省下N千亿”。和硕是台湾知名的上市公司,主业为电子产品代工,童子贤的发言,被视为产业界对核电议题的立场。
童子贤之外,在野的国民党在今年2月立法院开议时,也出示一份7成3民众支持核电厂延役的民调,称将会把《电业法》、《核子反应器管制法》修法列入优先修法名单,让现有核电厂法定的40年使用年限延长至60年,并修正现行法条中的“非核家园”用字,变成“零碳家园”。
民进党的核能政策并非第一次受到挑战。“以核养绿缺电公民自救会”的黄士修在2018年的公投提案,废除《电业法》中核能发电设备应在2025年停止运转的条文,最终获得超过半数同意,行政部门虽删除法条,却未改变三座核电厂的除役时间,电厂从2019年开始陆续停机。2021年,黄士修再次提出“是否同意核四启封商转发电”公投案,最后同意比例则未过半数,提案没有通过。

光电发展迟滞、风电遇阻,重启核电舆论再起
目前,台湾有三座核电厂,分别位于新北市金山、万里及屏东县恒春,2000年代以前供应台湾2成以上的电力来源。2016年,民进党实现政党轮替,总统蔡英文上任,提出“非核家园”政见,要以再生能源取代台湾的核能发电,核一、二、三电厂则按既有法规,在运转40年后除役。启用时间最晚的核三厂2号机,停机时间是2025年5月17日,蔡政府也因此设下2025年非核家园以及2025年再生能源发电量要占2成的目标,光电及风电则是主力发展项目。
主责能源政策的经济部,8年来透过优于一般发电成本的价格收购再生能源,借此鼓励民间设置,然而风电及光电设置在台湾却各自遭遇挑战。许多地面型光电计划在石虎保育区及山坡地开发,引发反弹;而结合耕种与养殖的农电共生、渔电共生,则传出造假或农渔民被迫放弃作物的消息,再生能源与既有的土地利用竞合问题,让光电发展停滞。
风电部分,设置于台湾西部外海的离岸风场,前期虽处理与渔民渔场、及白海豚栖地重叠的问题,设置时却遇上疫情,导致进度延误,建置成本又因俄乌战争上涨,更有业者不满政府的国产化零组件要求,向WTO申诉,并暂缓开发,原订2025年要达成的5.5GW并网量,至2024年仅完成3GW(百万瓩)。截至2024年为止,再生能源发电占台湾整体用电量的比例仅11.6%,距离原先设定的2025年发电量占比两成,还有相当距离。
再生能源发展不如预期的同时,台湾的用电需求却不断增加。根据经济部能源署统计,随AI发展,晶片生产需求大增,台积电陆续在台南、高雄新建产线,2024年全台用电量创下历史新高,能源署更推估2030年全台用电量将成长12到13%。而随气候变迁,极端气候加剧,夏季高温推升尖峰时段用电量,如何因应瞬间增加的大量用电,也成台电电力管理及调度挑战。
电力开发速度赶不上用电成长之外,2017年的815大停电、及2022年的303大停电,虽然两次事件皆是厂区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所导致,仍加深产业及民众对于政府在能源转型同时能否稳定供电的担忧——“缺电与否”,亦成为朝野攻防的焦点。
又近年空污及减碳议题受到重视,国际品牌商如苹果、Google纷纷提出产品碳足迹计划,加剧台厂供应链减碳要求,全国工业总会新任总理事长潘俊荣2024年5月与现任总统赖清德见面时也喊话政府,核能是可以考量的选择。
原本以为即将谢幕的核电,因此再次重回舞台。2023年,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被问到若两岸爆发冲突、无法进口天然气时,称已规划让已停机的核能机组维持可供紧急使用,以备不时之需。2024年赖清德当选后,提出“二次能源转型”政策,以风电和光电做为零排碳能源来源,并加入氢能、储能、碳捕捉等项目,目标在2030年达到绿电占比3成、燃煤2成,燃气5成的能源分配。
2024年8月,总统府召开第一次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会后发言人郭雅慧转述赖清德发言,指出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除了确保稳定供电,也优先努力开发多元绿电,同时不排除有助于净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新的核能技术。尽管新政府上任后并未延后既有三座核电厂的除役时程,外界仍解读赖政府的核能政策可能转向。

核电所面临的美方压力?
国安及产业考量之外,台湾也面临来自美国的游说压力。今年3月,新上任的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谷立言(Raymond Greene)接受台媒《自由时报》专访,即称台湾高度仰赖国外进口能源,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国,可提供台湾可靠的能源来源,包括核能。对此,行政院长卓荣泰则回应,台湾期待和全世界各个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或开发者保持更多机动性且主动性的对话、研究或合作。
种种因素下,童子贤自2024年开始提出“核绿共存”说法,强调能源政策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产业竞争力,并非单纯的拥核或反核选择。他认为,要让核电和绿电并存,才能稳定供电同时不增加排碳量,呼吁政府延役核二、核三厂,并引进芬兰OL3新型核电厂,让台湾的核电占比增加至30%至32%。他称,如能达此目标,平均电价能会下滑3成。
童子贤的见解很快遭到环保团体反驳。绿色公民行动联盟指出,童子贤口中的芬兰OL3核电厂,工期较原订时程延宕12年,是有史来兴建工期最久的核电厂之一,突显现今核电厂建设太慢、成本太贵、技术不成熟,无法因应气候变迁的挑战。
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赵家纬也计算,若要核能占比3成,需要新增19GW的核能装置容量,即使延用3座使用超过40年的核电厂、兴建从未建好的核四厂,未来还要每5年就要新建一座芬兰花了18年才完工的欧洲压水式反应炉,粗估需投资10兆新台币,每度电成本不一定低于再生能源,也挤压台湾发展其他能源选项的空间。
学界也有不少人反对童子贤的提议。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特聘教授林敏聪表示,金山、万里的核一、核二厂址距离台北市仅30多公里,万一发生核灾,民生、经济冲击的程度和范围将远大于美国、日本,台湾社会必须深思核灾的冲击程度。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戴兴盛也批评,童子贤称核电每年可替台湾省下N千亿,但严肃的学术与公共政策讨论,应叙明要兴建几座、什么样技术的核电厂,兴建成本是多少,并说明安全风险成本、核废料处理成本、及电厂计划时间延宕成本和因战争风险衍生的国安成本。戴兴盛直言,负责任的讨论,不可能出现“核电每年可省下N千亿”这种极不精确、信口开河式的说法。
2025年3月31日,立法院排案审查攸关核电厂延役与否的《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正草案。现行法规规定,核电厂运转执照有效期限为40年,国民党版本主张核电厂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可延役至60年,并赋予已停机机组重启机会。民众党版本则主张每次延役以10年为限,需经主管机关确认安全后换发执照。
在文化及教育委员会上,核安会指出,延役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设备更换及安全检查,而找不到高阶核废料的最终处置场,依然是症结所在。
民进党团则批评,在野党只想速审速决,并回避核安问题,表示将严格审查条文以确保安全。最后,委员会宣布修法草案条文保留送院会,进入一个月的党团协商。
在表决阶段也发生插曲,蓝白两党拒绝记名表决,民进党党团批评该举不负责任,并质疑是否担心留下表决纪录。
而在立法院场外,全国废核行动平台集结环保团体同步在院外举行记者会,民团指出,在野党试图强推修法,但未充分讨论高风险与高成本问题,修法形同“没收核安”。民团警告,蓝白立委若强行推动修法,公民社会力量将集结究责拥核立委。
各方争论之余,台湾现存的最后一座核电厂,预计将在5月17日迎来运转的最后一天。根据台电的除役规划,未来核电厂厂房拆除后,将在现地改建一座55公顷的地面光电场。核电厂的未来,将持续照映台湾对能源安全、经济发展、核灾风险及永续的辩论与选择。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