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曼多萨:反毒与贩毒,我镜头下危险四伏的菲律宾

能让处于“地下经济”的人信任你并非易事,他们的故事不是被用来满足作品与利益,不该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剥削或被利用。
菲律賓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素以關注菲律賓都會底層社會現實著稱。
东南亚 电影 风物

布里兰特・曼多萨(Brillante Mendoza),是谈到菲律宾电影难以忽略的一个名字。笔者此前参加今年的釜山影展,见影展为2018“菲律宾电影百周年”规划了特别纪念单元“Cinema as a Response to the Nation”,选映一个世纪以来菲律宾电影发展的代表作,还邀集当代最重要的菲律宾电影工作者齐聚釜山。

曼多萨监制的《Lakbayan》和他的最新剧情长片《Alpha, the Right to Kill》都来到了釜山。前者是他和拉夫・迪亚兹(Lav Diaz)、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三人共同执导之作(曼多萨亦为此片制片),堪称汇聚菲律宾电影三巨头,从各自角度为社会留下时代切片。而后者则以近年引发国际热议的总统杜特蒂反毒行动为背景,借由主导反毒行动的特种部队和其线民合作破获社区毒窟的过程,呈现出埋于马尼拉大都会的地下毒品市场,是如何错综复杂、深入常民生活,紧密牵动置身其中者的经济生活命脉。

《Lakbayan》剧照。
《Lakbayan》剧照。

曼多萨刻划人性样貌真实且残酷,角色情感饱涨,摄影镜头写实而晃动,这些都为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风格。

毒品交易与缉毒行动等题材,近年已成为菲律宾电影中常见母题;而杜特蒂在反毒行动的铁腕态度,以及过程中引发的对于人民权利的各种争议,更是国际各大媒体、人权团体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大的质疑来自于菲律宾警方在反毒行动中采取的做法,其正当性与信息正确性,皆受到反对反毒行动者的抨击,不少无辜者未经调查明确便遭法外处决,且遭到处决的仍多是下游的成瘾者或药头,跨国贩毒网路的真正核心,至今还未受到直接打击;甚而反毒行动成为执法者狭怨报复的工具,今年台北电影节选映的菲律宾短片《夜探毒窟》(Suerte,2017)便呈现了相关现况——将人私刑打死之后在尸体上挂上“我是吸毒者”的牌子,行凶者便可无罪开脱。执法单位内部的腐败结构,也是遭到外界诟病与质疑的关键,收贿、形成共犯结构,亦非新鲜事。

透过电影呈现硬币的两面

“电影,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生活的映照。”曼多萨的电影以关注菲国都会底层社会现实著称,如今备受国际影展青睐。而曾经,他从事过多年广告设计、制作, 45 岁才有机缘拍摄第一部作品《情欲按摩院》(The Masseur,2005),呈现性工作者面对至亲生离死别时的挣扎与蜕变,首部剧情长片便获得卢卡诺影展金豹奖的肯定。他常以马尼拉龙蛇杂处的大都会角落为场景,那些在昏暗街灯、窄仄堆满杂物的巷弄之间为生活奔走的小人物,是曼多萨最常勾勒的主人翁。2008年的作品《高潮满座》(Serbis)聚焦人对欲望的寻索与渴求,成为第一部入围坎城影展竞赛单元的菲律宾电影。他刻划人性样貌真实且残酷,角色情感饱涨,摄影镜头写实而晃动,这些都为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风格。

随后2009年的两部作品《男孩看见血地狱》(Kinatay)、《阿嬷打官司》(Lola),和2012年《出让丈夫的女人》(Sinapupunan)等片,也都聚焦在小人物在社会底层为生存拚搏、牺牲、挺而走险、面对困境的生命韧性。2016的《私法拘留》(Ma’ Rosa)之后,曼多萨开始持续关注毒品议题,为菲律宾取得第一座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员的贾桂琳荷西饰演的“罗莎妈妈”,是一位处在贫穷底层夹缝,贩毒贴补家用的市井小民。曼多萨除了关注深陷社会底层难以翻身、宁可挺而走险贩毒的人以外,更透过警方介入查缉的过程,呈现出警调单位这国家机构,如何成为压迫底层人民的共犯结构。

2015年,布里兰特・曼多萨(Brillante Mendoza)出席68届康城电影节。
2015年,布里兰特・曼多萨(Brillante Mendoza)出席68届康城电影节。

除了关注深陷社会底层难以翻身、宁可挺而走险贩毒的人以外,更透过警方介入查缉的过程,呈现出警调单位这国家机构,如何成为压迫底层人民的共犯结构。

“我想透过电影来呈现硬币的两面。”曼多萨聊到他对菲律宾反毒行动的关注时,直接了当地表示,“我从不是为特定的人物或政治立场服务。”在毒品议题上,曼多萨对菲律宾总统杜特蒂公开支持的态度,其实引来不小的争议,他曾经表明自己对反毒战争的立场,认同这对菲律宾社会来说是必须的作为,且认为国际组织对杜特蒂的批评,乃是源自对其的误解,“毒品的议题在菲律宾社会是相当复杂的,你不能只从外部的表象来解读。人民太贫穷了。”曼多萨如此强调著。也因此,他近几年的作品多与菲国的毒品议题有关,“认真探究下去,你会发现你看见的只是现实的一部份而已。”

found story:真实性与临场感

电影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曼多萨至今坚信不移的理念。谈到电影,他毫不迟疑提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亚曼多・劳(Armando Lao),两人合作了多部作品,包含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导演奖肯定的《男孩看见血地狱》,亚曼多担任编剧,他所倡议的“found story”拍摄方式,深刻影响曼多萨的电影创作美学。

“这样的工作方式几乎像是拍摄纪录片,指导演员的方式也会与一般主流电影的方式不同,即使是专业的演员,也要表演得像是在真实生活中很自然的样子,我喜欢电影里同时有专业演员与素人演员;摄影是手持的风格,要像是没有事先安排好的随机拍摄。”曼多萨的电影多以马尼拉作为场景,街区就是他的摄影棚,少有场景是室内搭建的,“我们会进入社区中拍摄,与社区居民合作,请他们担任临时演员,因此勘景变得相当重要,思考演员和摄影机在场景中要如何移动,会依据真实环境再做剧本上的调整。”曼多萨的影像风格与叙事结构,看似粗糙晃动、随机而无缜密结构,但其实都是刻意而为之;其自由捕捉纷杂不规整的城市空间的影像掌握能力,在手持摄影机的拍摄方式下获得最大程度的伸展,这样的拍摄手法,不仅营造出这座城市给人的躁动不安感,同时也呼应曼多萨讨论电影时不断强调的“真实性”与“临场感”。

《Alpha, the Right to Kill》剧照。
《Alpha, the Right to Kill》剧照。

“这样的工作方式几乎像是拍摄纪录片,指导演员的方式也会与一般主流电影的方式不同。我喜欢电影里同时有专业演员与素人演员;摄影是手持的风格,要像是没有事先安排好的随机拍摄。”

“构思剧本时,我和编剧会针对议题进行长期的资料搜集与人物访谈,虽然电影是虚构的,但是那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像这次的新作《Alpha, the Right to Kill》,其实是延续著《药命哀歌》的内容。”《药命哀歌》(Amo,2017)是曼多萨为 TV5 电视台拍摄的影集,描述菲律宾地下贩毒的猖獗现况,借由一位帮人跑腿贩毒的高中生,一步步深入毒品地下贸易市场,窥见背后千丝万缕的复杂利益纠葛,牵动的不只是下游的成瘾者、药头,甚至还有不少社会名流与跨国资本家,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毒品交易网络,不过是菲律宾贩毒现况的冰山一角。

毒品议题背后的个体生存

这系列影集,由线上影音串流平台 Netflix 买下了国际版权播映。影片上架后,引发一波不小的争议——国际人权组织质疑影集有美化杜特蒂的内容,再加上曼多萨先前对杜特蒂反毒行动的支持立场,使得《药命哀歌》被指责是出认可血腥缉捕的政策宣传片;更有孩子在反毒行动中无辜受害的母亲,发布公开信,要求 Netfilix 将这部影集下架。面对种种质疑,曼多萨亦曾做出回应反驳,“我并不是说要以(菲律宾)政府处理这问题的方式解决毒品问题,但人们似乎总倾向批评此事,却不对该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与研究。”《药命哀歌》共 13 集的影集,现今仍在 Netflix 播映,“我从不回避描绘警察腐败现况,以及法外谋杀和非法毒品交易对贫困菲律宾家庭的可怕影响。我试图在电影中呈现出真实世界的复杂度。”

在毒品议题上,曼多萨虽然走得跌跌撞撞甚至为自己惹得一身腥,但他依然持续透过电影展现对毒品议题的关注。“拍完《药命哀歌》影集后,我觉得必须针对这题材有个电影的版本——并非将影集改编成电影版,而是我觉得还有好多关于地下贩毒的事情、好多故事和信息,尚未在影集中呈现。即便拍摄过程历经了好几年,但其中讲述的事情仍在菲律宾社会中发生,所以我希望透过《Alpha, the Right to Kill》来反映社会现况。”

《Alpha, the Right to Kill》剧照。
《Alpha, the Right to Kill》剧照。

“我从不回避描绘警察腐败现况,以及法外谋杀和非法毒品交易对贫困菲律宾家庭的可怕影响。我试图在电影中呈现出真实世界的复杂度。”

《Alpha, the Right to Kill》的故事著重在反毒行动的另一端——描绘身为执法者的警察,却与线民合作黑吃黑,同样成为地下贩毒经济的一环;而线民为了生活,也只得游走在危险边缘内外通吃、伺机行动获取薄利。在曼多萨的电影里,这两位主人翁虽然从事著不法的勾当,但是他们却也非十恶不赦之人,背后都各自有著养家活口的重担,面对低薪、贫穷的结构性问题,让贩毒成为快速脱离困境、通往希望未来的一种豪赌。“在构思这些故事的过程,我接触了一些田野报导人,他们分享他们的故事给我,我所做的只是将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呈现出这些正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样貌。而当这是某些人生存的方式时,就很难单纯地去指出道德或不道德的问题。”

当然一切是被设置好的,因为我们在拍电影

曼多萨电影里的故事,常是透过大量资料搜集与人物访谈,以“found story”的方式完成,他和编剧特洛伊・埃斯皮里图(Troy Espiritu)从《私法拘留》便展开合作,起初特洛伊是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加入曼多萨的工作团队,“我们都受到亚曼多・劳的影响,创作过程中我们会一起讨论,即使剧本完稿后,还是会在拍摄过程中持续调整,会与演员们一起讨论要如何修改比较贴近真实情况。”曼多萨提到与编剧的工作方式时提到,他会要求编剧必须出现在拍摄现场,“对我来说,编剧出现在拍片现场、知道实际场景是什么样貌是相当重要的,甚至这些在开始写剧本前,就要有概念的,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拍摄的并非全然虚构的故事,而是将许多真实的故事放置、串接在一起,理出一套具有叙事逻辑的故事,而这故事是奠基在真实的生活上。”

讲话有条不紊、语速平稳,穿著熨烫整齐的丹宁布衫,双手十指并拢轻合在膝前,即便是提到电影议题带来的争议也不疾不徐的曼多萨,谈到拍摄过程的工作情况时,他仿佛眼底闪过一抹光,“我们大概花了 15-18 天的时间拍摄,这当然不包含前置研究与后制阶段。我想最困难的地方莫过于拍摄的场景是在人潮壅挤的马尼拉,我们动员了不少社区的居民担任临时演员,因此会有许多难以控制的变因。但一切仍是被设置好的,因为我们在拍电影。”对曼多萨而言,这些参与临演的社区居民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该地,充满了生活的气味。同时,剧组在那边工作,也为当地居民带来收入,虽然非长期、金额也不多,但是我们会支付他们临演的费用,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所以我们总是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

《Alpha, the Right to Kill》剧照。
《Alpha, the Right to Kill》剧照。

“当这是某些人生存的方式时,就很难单纯地去指出道德或不道德的问题。”

若看过曼多萨电影里的马尼拉,一定会对都市那人车鼎沸、纷扰沓杂的街边景象印象深刻,杂乱无章的电线、潮湿燠热,几可感受到各种气味混杂,无论是恣意穿梭巷弄中的百般交通工具,或是在堆满杂物、各种临时搭建出来的建物结构中矫捷移动的人们,曼多萨手持镜头呈现出来的,总是张牙舞爪、如热带丛林一般危险四伏的菲律宾。面对拍摄现场各种难以预期的突发状况,好奇曼多萨怎么做到这一切的调度?他将一切功劳归诸于合作多年的团队。“前期的准备是相当关键的,我的工作团队与我共事许久,他们都很清楚地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所以可以很有效率的在不同计划中转换,一个计划拍摄完成,进入剪接后制的阶段,同时我的编剧和研究团队,就开始进入下个计划的研究搜集过程,一切都可以无缝接轨。”

“当然在拍摄现场,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曼多萨补充说道。作为“found story”拍摄方式的信奉者,电影剧本里的故事,都是来自真实的人生经验,“要得到人们的信任并不容易,特别是那些身处‘地下经济’中的人们,最关键的在于,不该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剥削或被利用,他们的故事不是被用来满足我的作品与利益,那关乎的是这些人的故事能被述说,关乎社会上发生的真实境遇,它不是为了分化大众,也并非为了满足单方面的他者利益,乃是关乎在大结构底下的渺小个体。”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好想看他的電影

  2. 一不是和大陆、港澳台有关的文章,应者全无,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