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歧视的内涵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Litian,回应圆桌话题《央视春晚的中非合作小品,呈现的是中非友谊,还是种族歧视?》

我们的社会缺乏“尊重他人”的观念。所谓“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等官方赞扬的价值观,更多地是传统延续下来的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服从,而不是自由主义式的对个体的尊重。试看大陆残障设施(之敷衍)、饭店(甚至是高校食堂)的素食选项(之不存在)、舆论对与常人不同但无害的个人倾向之不包容… 这是一个忽视个体需要的社会。诚然,“歧视”针对的是某个群体,但歧视的受害者却是活生生的、差异的个人。这样一个连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都不存在的社会,又如何能期望主流叙事尊重个体的身份呢?须知这是一个习惯于无限制地入侵私人领域、不把个人自由当回事的政府。官方话语如此,社会风气也是如此,作为两者互动“最高”表现形式的春晚,产出这种节目丝毫不令人意外。

2. 释放,回应圆桌话题《央视春晚的中非合作小品,呈现的是中非友谊,还是种族歧视?》

其实一开始并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后来第二天网上炸锅,看到有人打了个比方,说如果美国人把脸涂成黄色,演中国人怎么怎么仰慕美国blabla,这才发现自己的认识也有问题。大陆关于非洲的教育都是灌输“非洲兄弟”这种观念的,要说国人对非洲有种族歧视观念我看未必,但把自己当成施舍者,以固有印象看待别人,从某种角度也是一种歧视,只是我们自己并没警惕这种思想,近些年随着国力发展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演给上面看的春晚又把这种潜意识肆无忌惮地扩大了。扩展一下,不仅限于种族观念,男女歧视,胖瘦歧视,南北歧视,都是近年春晚经常被拉出来鞭打的问题,只是要究其原因,却又说不出所以然了。

3. Liberty8964,回应《周保松:一些未曾说完的话 ──纪念江绪林先生逝世两周年》

自由主义从来不是唯一答案,不是最终答案。

那些拿起它又放弃的人只不过是迷信,以为自由化能解决一切问题。

自由不是唯一价值。而这正是我相信而非盲信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此,不必为自由的受挫而灰心,因为本就没有什么历史规律,来支撑它的存在,一切不过蝴蝶扇动翅膀般偶然。

也正因为历史是无序之物,自由派才有为自己信仰的这一价值在历史中取得一席之地的责任!

因而,“年轻人,不要哭,你可知,希望不会来”

但黄昏并未“溺死在广场”

希望也从来没有沉没。

4. zteng,回应圆桌话题《让教师配枪可以避免校园枪击的发生吗?美国枪击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看过一个Vice还是哪家媒体的视频,记录的是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地区体验枪械、接受枪械训练的火热。在一个压力下用枪训练环节中,教练通过泼水、拉扯、喊叫等等其实很出戏的手段来施加压力,却足够让初次持枪的记者紧张得当场呕吐。

另一个视频是对美国一个枪械协会会员的采访。这些会员出于自卫、治安协防等需要,坚持参加密集、复杂的枪械训练,可是每一个会员都严肃地对记者说,即使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都不认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百分百正确应对突发情况。其中不乏曾身经百战的退役军人。当问及对“好人好枪”(NRA著名(我看来是臭名昭著)的宣传口号,声称枪在好人手里就是好的)的看法时,众人均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痴人说梦。已经有评论道,几乎已经可以想见紧张的持枪教师端起枪准备击毙进入房间的任何人,而最大的可能中枪的是前来求救的学生。

在Vice的另一则报导中,体验警察执法虚拟训练系统的记者便上演了击毙所有人质并最终被嫌犯击毙的好戏,这还是在知道是虚拟训练的相对放松的前提下完成的。枪之于平民毕竟太特殊了。NRA口口声声宣称的自由完全没有将相对应的“责任”作为前提。极低的持枪门槛,只鼓吹枪械的娱乐性和虚妄的英雄色彩,让人以为枪械和电玩、电影里的道具一样可以轻易把玩,几乎完全没有配套的枪支训练、心理辅导、以及社会责任的指导来保证枪支持有的安全。这种糟糕的用枪文化与形同虚设的枪支政策相辅相成,形成的是缺乏约束、以他人生命为代价的放纵而非其所宣称的自由。我激进地认为对这种拥护持枪者对这种放纵的贪婪和相关利益集团对鲜血视而不见、指鹿为马的无耻与支持奴隶制的邦联集团没什么差别。曾经我对所有贴着自由标签的一切都趋之若鹜,但仅仅来美一年时间,在了解了众多枪击案以及在芝加哥还有我所居住的纽奥良因枪支泛滥而推波助澜的数不尽的悲剧之后,我不再持有这种幼稚的好奇或情怀了。

5. 9_9OOps,回应《邢福增:下一代灵魂之争──中国未成年人还可否信教?》

对某楼(数楼层很容易错的)网友的意见表达一点不同的看法。

无神论者“不可以”信教这表述就有误。无神论者之所以为无神论者,并不是可以不可以信仰什么东西,而是本来这类人就不相信神创论、轮回报应这些。谈不上可以不可以。

共产主义在这篇文章中根本就不是重点也不可能成为重点,原因很简单:邢文讨论的共产党,除了党章内列明一个共产主义做门面,根本就不是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它对“无神论”、“共产主义”的使用,是把这两种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扫清宗教作为有效组织群众的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党对“无神论”这一概念的使用已经接近一神教,以此为由去处心积虑排斥其他宗教。说白了,顶名是个政治党派,却什么都想做都想控制。

6. 大饼仔,回应《邢福增:下一代灵魂之争──中国未成年人还可否信教?》

先生所言美则美矣,但终究是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文章。

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情况,但据我在温州的观察,那里实在有不少孩子对基督教充满抗拒。这抗拒不是来自党和国家的宣传,而恰恰就是来自他们信仰基督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宗教需要传播,基督教也会催促信徒传教。信徒家的孩子,就是首要目标。沉闷肃穆的教堂怎会赢得爱玩的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不愿去,四处逃跑。家长认为基督是最好的东西,当然要传授给孩子,于是家长就在后面追,逼孩子去教堂。于是,跑得快的孩子能够躲过基督,跑得慢的孩子后来大概就信了基督。这种情况,我只在温州见过。没在其他见过的原因,是我没有去过。但信徒和基督的心情是不是相似的呢?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出现,是有可能的吧?

在中国,信与不信,可能都没有自由。这个问题上,党可能做了恶人。可党对面的教堂,可能也是另一个恶人。先生责怪党太蛮横,我理解,在一些情况下也赞同。可在中国信徒家长面前,谁来救救孩子?

7. 纺锤木有线,回应圆桌话题《北京叫停互助献血后,该如何解决血荒?血液买卖该被允许吗?》

国内宣传无偿献血,总是强调对身体无害、献爱心等等,而没有认识要无偿献血的驱动力除了仁爱,更不可缺少的是对体制的信任——对医疗体制的信任,对社会福利体制的信任,对政府廉洁效率的信任。政府如果能公开无偿献血和用血的全部流程和数据,让社会监督,一定会促进公民献血的热情(好吧我是做梦娶媳妇,图样图森破)。

8. laury,回应《纪录片国际影展谈:独立纪录片存在“中国叙事法”?》

这是一篇典型的对著西方文化霸权摇尾乞怜的书写。为什么要去在乎西方文化精英爱看什么中国故事?怎么不问问中国观众要看什么荷兰故事?这篇文章的叙事逻辑,显然把西方人对于文化商品的诠释权与筛选标准奉为圭臬,仿佛被西方肯定的纪录片才是优秀作品,亚洲人、中国人说的都不算数。阿姆斯特丹影展把纪录片的商品化、规格化操作得淋漓尽致,不愿曲意迎合的中国独立记录片,当然不可能在这里得到曝光。与其跑去阿姆斯特丹看西方人筛捡过的中国纪录片,与其自我臣服于这种文化殖民,不如回到中国看看那些被体制镇压、见不得光的纪录片们。

9. disrei,回应《中国大数据四问:官商民集体狂欢的背后,“数据利维坦”正在降临?》

早日立法监管黑市,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才是正道。目前数据挖掘技术主要集中在几家互联网巨头手里,但早晚会普及,能否阻止“原始”的数据流入市场是确保隐私的唯一途径。至于商业数据壁垒,巨头们肯定不会自己打破,但不排除提供给政府的可能。一句话,个人信息的采集无法阻止,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有公信力的信息采集者,而数据产生后的交易行为需要立法来规范。

10. 秦云,回应《专访政治学家韩博天:数字列宁主义下,中国将如何重塑全球秩序?》

韩博天的分析可以说非常透彻,也很有远见。作为一个在内地的中国人,便能深刻的体会到文章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年轻的世代越来越缺少批判性与质疑精神,比如我们安逸地没有任何立场地躺在笼子里不明东西。就算是对国家不满,也从未从这些方面考虑过。文章也对我一直以来的困惑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比如 既然是极权,为什么大多数却在心甘情愿。不仅仅是对政治的冷感,还有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公司企业愿意同政府并行。这样的社会让我担忧,它可能不是“一九八四”,但它在更快的抵达“美丽新世界”。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錯字,第五條,「屬樓層」寫錯了,應該是「數」……
    我貼上去的時候就發現錯了但是沒法改,拜託,編輯來幫忙改一下那吧😳😳😳多謝。

    1. 小二來了!抱歉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