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电影是我们最方便的出口,也是最简单的享受,恐怕也是一种大家最共通的语言。我们想要和你分享端的同事们在2017年挥之不去的电影印象,我们在电影院里欣喜,难过,愤怒和尴尬。这些电影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也可能是我们讨厌的,可能会是我们欣赏的,也可能是我们遗憾的。电影不需要功课,不需要有用,我们相信你也在过去的一年有许多强烈的感受,不妨也与我们分享。灯光暗了之后,我们都在独自观看,但也如此同步。
《金鱼乱倒少女日记》
导演:长久允
在今年的国际电影节遇见这部短片,它夹在一批冷色的影片间,色彩丰富、制作搞怪,我惊讶于还能这么有趣地拍电影,就记住了这部日本青春期美少女的自白。这部青春片不热血,不清新,也不狗血,导演长久允就是拍了一种最普通常见的情绪,那种十五六岁少男少女特有的,百无聊赖、厌烦身边一切事情的复杂情绪。
最爱电影里的小场景,构图、声音、光影、调色搭配起来,简单的对白多了好几分韵味。少女搅拌着速食千层麪,发出黏答答的咀嚼声,父亲躺在客厅里,盯着女儿童年好友的电视节目露出咸湿的微笑。电视和厨房灯是唯二光源,黑漆漆的画面让人专注在两人的语气和对白上。
父亲深吸一口气,“她真是引人瞩目。”
少女回问,“我不引人瞩目吗?”
父亲轻轻一哼,“你当然引人瞩目,你多善良。你去年的自由泳冠军赛速度很快啊... 我都哭了。”
什么破回答,但这真的是无趣的中年父亲“最典型、普通、司空见惯”的答案,一下子理解了母亲为什么出轨,理解了少女为什么称自己的家庭了无生趣。
故事的起因是情绪,之后,其实再没有剧情可言,影片的表达方式也大量模仿日本动漫。但这些成年人的影评才不会减少我对它的喜爱!可能正处于迷惘中的自己,偏爱这类足够真实、又带点童真的东西吧。
另一看点是演员。饰演少女的演员汤川ひな(Yukawa Hina)演技不错,也真的很耐看!
——NEOcean
Loveless(台译:《当爱不见了》)
导演:Andrei Zvyagintsev
俄罗斯,寒冬,一对即将离异的夫妻,见面时无止尽的争吵,12岁的儿子 Alyosha 是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的负担——丈夫 Boris 的新欢即将分娩,妻子 Zhenya 自认找到了“真命天子”,对未来的二人世界憧憬已久。“无爱可诉”的 Alyosha 终于离家出走,之后,一场令人绝望的搜救行动中,这个家庭的伤疤被一一揭开……如果说3年前的《缠绕之蛇》(Leviathan)是将个人命运直接放到了国家权力的齿轮之下碾压,安德烈·萨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这次虽然含蓄却更有力道,在一个中产家庭的切片中,将当代俄罗斯社会的问题刻画得入木三分。
——阵雨
《相爱相亲》
导演:张艾嘉
看《相爱相亲》,被张艾嘉的同理心给温暖到了。
同理心比同情心高级。不是“我”对周围世界充满情愫,而是“你”的处境我感同身受。这部片的英文名Love Education,对我来说,同理心,就是真爱。
张艾嘉的同理心,不仅放在各种类型的亲密关系上,父母子女、夫妻爱人,也放在这个以家庭为单位,扩展出去的时代故事上。变动的时代里,人的动荡迁徙、城市空间的变化、信息环境的纷乱,都被她轻轻放在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故事里,一点点带出来。除了电影叙事本身的结构(人物组合的对称关系),和她一贯细腻的生活细节捕捉、克制的情感表达,整部电影最让我惊艳的,还有她对中国大陆社会情境的真切刻画。《相爱相亲》的故事发生在河南,一个普通、粗糙的中国二级城市和它的乡村。但电影的“真切”,来自一种极富同理心的观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这种视角,令许多细节在展现荒诞、可笑的同时,不会令你觉得冰冷尴尬,而总有可以代入共感的角度。这种视角,也令脉络和历史有机会展开、被理解。
所以看完之后有朋友说,觉得张艾嘉一直在处理的是华人的生存状态。
对我来说,不管是展现女性的自我表达与和解,这种表达与和解在家庭与亲密关系中的投射,还是时代的动荡翻腾,张艾嘉在这部片中的完成度都很高。
——郝伊斯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台译:《圣鹿之死》)
导演:Yorgos Lanthimos
本来是要去看《雷神3》的,说好了要看爆米花电影的。临时看到是我很喜欢的导演(Lobster《单身动物园》)的新片,忍不住就改主意了,买了《圣鹿之死》的票。
原本是一个轻松的周六下午的。为什么啊?为什么要去看一部“real movie”?推荐还是不推荐呢?不推荐带着爆米花去看。而且走错了厅,目瞪口呆地看了3分钟的一部关于英国女皇和印度仆人的故事……这样就错过了开头。
对话很干,说话刻意、平缓;对白非常四平八稳。就像是,你明明在做过山车,还非得用一种小孩子读课文的方式说话。天明明已经塌了,还要先说一下早餐吃的是什么。明明要去送死了,还要先把床铺好。
虽然都是很好的演员,而且说话的方式一定是编排好和商量好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妮可基德曼说出这样奇怪的调子,显得还挺正常的。是她比其他人“演”的更好,还是她天生适合这种奇怪阴森森的角色?
这样说话的方法很压抑,音乐也是。音乐则是反过来,明明不过是削个苹果,非得加上世界末日的音乐;明明不过是剪个头发,好像后面会出现鬼影。
选择与审判是电影的主题,但这个抉择太残忍,同伴受不了血腥的镜头,把我拉走,导致我错过了结尾。
很少不等散场离开,第一次走在紧急通道,这是从地下三四层往上、毫无人影、也无装饰的工业时代水泥楼梯。太像逃亡了,电影里在杀人,我们在逃跑。推开门,整条商业街一个人都没有,早早就变得漆黑的冬天,傍晚6点有一种后半夜的感觉。
于我是一部去头去尾的电影,但不打算再看一次了,可能是幸运的,我没看到男主为什么有罪,也没看到他选择了哪条生命去赎罪(但我确信不是他自己的)。
——Lulu
《芳华》
朋友用了一个字形容《芳华》——脏。乍听有点偏激,琢磨起来倒觉得不为过。大多时候我讨厌国产电影里简单粗暴的善恶观,但《芳华》却是一部没有善恶观的电影,时代之恶、人性之恶、集体之恶、战争之恶,都像被一只橡皮擦过似的面目模糊。这种模糊在影片中变成了刺目的脏,印象最深的是文工团的散伙饭,那场崩坏的、尬哭的群戏令我如坐针毡。讲难听点,是一群寄生者哭诉寄主的抛弃,而就在不久前,这些人用自私、冷漠、势利碾碎了两个真正有温度的人。不是说他们不能哭,但审视这场哭戏的镜头,应该是清醒的。
这大抵是影片最拧巴的地方,当我期待冯小刚对主人公的悲剧进行结构性的解读时,这位导演却无法跳脱出回忆审视历史,反而捧起了“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温情。总会有声音说,在当下的审查环境里,能拍成这样不错了。我只想说,用什么姿势触碰到某类题材,比碰触这个动作更为重要。
——卢青
Dunkirk(《敦克尔克大行动》 或《邓寇克大行动》)
导演:Christopher Nolan
IMAX 70mm 版本搭配“滴答滴答”的秒表声,如实还原了二战初期不可思议的一场盟军撤退行动。这部影片依然 Nolan 化,在三条叙事线上把玩了时空游戏,一周、一天、一小时分别对应海洋、沙滩和天空。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Nolan 在面对历史时竟如此保守。如果把以往的主流战争片比喻为聚焦于情节的小说,那么这一部电影更像是一篇战地记者的跟踪报导。前者往往选择用小人物说大故事,比如《Saving Private Ryan》(《抢救雷恩大兵》或《雷霆救兵》)《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无一不是传统操作;但 Nolan 偏偏弱化了个人英雄主义,用缺乏对白架空主角的方式诉说了这场战役。没有什么孰优孰劣,只是“反其道而行之”总能更容易被人记得些。
——Sandi
《地厚天高》
导演:林子颖
梁天琦,曾经是香港本土派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与希望,建制甚至部分民主派的仇敌与挑战。他平地一声雷的冒起,却在众人不及掩耳之际殒落,短暂的轰鸣与光芒,掩盖了他尚未走完的青春苦旅、镁光灯背后的阴翳情绪。梁天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赤脚踏上种满玫瑰的征途,他真的快乐吗?纪录片《地厚天高》尝试呈现的,是这个激烈政治冲突画面之外的梁天琦。
不过,从人情出发,绕开政治理念争议的泥浆,用非政治化的角度切入拍政治人物,是量力而为,还是力有不逮?是难得共情,还是过份仁慈?是还原成真实的“人”,呈现年轻的纯真、脆弱与迷惘,还是悲剧英雄化,甚至是拿人性与悲情作挡箭牌?言人人殊,大可留给看官判断。
然拨开唯美煽情的镜头,穿过同情的迷雾,《地厚天高》埋藏着的,是许多人的人生中稍瞬即逝的动荡状态。那是在执迷坚持初衷与完全屈服于现实的两种简单完成式之间,会苦苦挣扎,会自我质疑,会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而感到痛苦的时刻。在这个比拳头大,同时又充斥犬儒与无力的世道,这一种“稚嫩”的挣扎状态,是弥足珍贵的。
《地厚天高》的不成熟,也许正与导演关怀“不成熟”有关。
——Cigar
《大佛普拉斯》
导演:黄信尧
《大佛普拉斯》说了一个好故事,说了社会底层的日常,擦去“经济奇迹”与“民主政治”上的遮瑕膏,露出底下不堪闻问的脓疮,精准中带着无可奈何的温情。
唯一令人惋惜的,在那句旁白“社会常说公平正义,这四个字不存在在他们的生命之中,毕竟他们连捧饭碗的力气都没有,哪有空去讲公平正义?”捧不起饭碗的人或许没时间谈公平正义,但一个社会若愿意多谈公平正义,总会有更多人为底层弱势者多留一碗饭、多打一把伞。透彻世情的风险,就是虚无犬儒,《大佛》并不至于如此,唯独在这句旁白让人感受到隐隐的不安。导演做了整场的称职说书人,却还是在这句台词中流露了知识分子的自伤,值得影外观众一同自惕。
——Blowfish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