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台湾卫生福利部公布一项调查结果:台湾的青少年在6个月内上网人数比率高达94.8%,每周平均上网时数24.94小时。对这一批“00后”(编按:指2000年后出生者)而言,网络已不再是生活中的一项工具,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
在台湾,“00后”一代天然活在数位环境里,共享科技所带来的接收、社交、学习等模式,更容易接近各种资讯、理解公共议题。这使他们比上一辈的大人,更早从网络上挖掘知识,接近发声的平台,甚至发起行动改变环境。
2014年3月台湾的太阳花运动,就是一次例子。网络科技的应用,让这场运动被美国《华尔街日报》形容它是“史上最数位科技的一场抗议(the most digitally organized protest ever)”。
藉助网际网络、组织、串连的运动者年龄逐渐向下:2015年台湾爆发“反黑箱课纲运动”,一部分高中学生组织抗议行动,抗议马英九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课程纲要。
在以往,年轻学生透过读报纸、看电视新闻,但现在,他们浸润在网络社群中获取资讯,阅读传统“新闻”不再是必要,许多第一手消息是来自社群,一如师大附中校刊社的同学向端传媒表示,除了接触捷运上与早餐店的免费报,他们平时几乎只在“脸书”上读新闻——或者更精确地说:网络上的新媒体。
八家新媒体齐聚一堂
“新世代”怎么看“新媒体”?这一代看哪些新媒体?对媒体有什么期许?1月20日由台湾公共电视的节目《青春发言人》举办的一场现场活动中,上百位高中生就和八位“新媒体”工作者来了一场“网聚”。
当“旧媒体”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要求,网络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奔放,便促成了一波“新媒体的逆袭”。说起“新媒体”,“他们不一定都是新闻,但他们都是媒体。”《青春发言人》新闻总编辑黄兆徽这么补充,网络的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媒体的形式与定义,变得很多元。然而,“新媒体”是什么?他们“新”在哪里呢?
联合报、报导者、眼球中央电视台、风传媒、端传媒、沃草、年轻疯新闻、台湾吧,这是《青春发言人》邀请出席的八家新媒体机构。如果就实际工作内容来看,他们彼此之间其实很不一样,可以排成一个光谱:
端传媒、报导者、风传媒、联合报新媒体在光谱的一边,它们大多提供原创新闻报导;沃草将大部分气力放在立法院事务的实况和分析;台湾吧和年轻疯新闻针对各自关注的议题提供“解释性报导”;“眼球中央电视台”则是针对时事的“二次加工”,不过最吸引“眼球”的,也莫过于它:
“眼球中央电视台” 模仿“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播“视网膜”学着央视主播的声音、形象和语气播报台湾新闻。他们的成立正是瞄准了一项台湾的问题:“国家认同”,主播“视网膜”认为,现在的台湾学生自然地觉得台湾是个“国家”,但是这个国家正式的名称其实是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而中华民国也都被投射成“中国”,这种尴尬情况,便成为眼球中央电视台内容的基础。
不仅用“讽喻”的方式关注时事,他们还模仿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晚会”,带领粉丝一同谴责台独份子,挥舞中华民国旗,这样的政治黑色幽默,仿佛一个大型“媒体实验”。
同样以幽默内容吸引年轻人族群的,还有“年轻疯新闻”,他们制作搞笑影片探讨公共议题。创办人詹大卫说,台湾年轻人经常啃食“垃圾新闻”,且缺乏“批判思考”训练。要建立批判思考,首先要深化公共议题的讨论。于是,他们参考美国脱口秀主持人Jon Stewart跟John Oliver,制作成脱口秀节目,并模仿“Vice”拍摄深度专题。
探讨时事议题之外,新媒体也兼具有教育功能。“台湾吧”是专注于传递“知识”的网络媒体,他们以新颖的角度、可爱的动物、磁性的旁白,及创意的方式,制作探讨台湾历史的影片,快速的吸引了网络上的粉丝关注。创办人之一的萧宇辰,曾担任历史老师,深觉过去学生接触知识的场域,往往只有教室或是演讲厅,学习形式其实可以更活泼。他们便参考教育网站“ Crash Course”成立了“台湾吧”。
“我们试图要把知识变得好玩”,就像萧宇辰自己,就是从电动游戏中引发对历史的兴趣。取名“吧”,就是象征知识交换的地方,可以跟待在酒吧里一样轻松。除了历史,他们也会制作心理、法律、化学等内容。
“让不同地区的人彼此聆听”是端传媒和其他华文媒体最不一样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政治立场之间找到得以立足的价值观高地。
传播社会中各项议题,媒体是否还能改变社会?谈到媒体推动社会改革,2013年成立的公司“沃草”就是在致力降低公民参与政治门槛,而沃草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国会无双”,这是一个以即时直播立法院议事,并包装成“棒球赛”,点评立法委员的议事表现及法案内容的平台;沃草更制作国会新闻游戏,“开放立法院”,监督国会的运作,也制作议题的资讯图表与懒人包,促进公共对话。
突破新闻的表现形式,也是“联合报新媒体”努力的方向。六十年的老报纸“联合报”,近年成立了“新媒体中心”,致力尝试新形势的新闻内容,新媒体中心的记者魏妤庭说,网络时代有许多新的素材与科技,可以做出让人“有感觉”的新闻。
例如“房价资讯”、“中横公路”、“流沙中年”的主题中,不同于传统媒体以往用硬梆梆的图表与文字呈现,他们用网页“互动”的形式,让新闻活起来。人们可以得到个人化的讯息,以及在议题的平台上交流经验。“报导不再只是一个终点,不仅可以促成下一个报导,还有知道读者在想什么。”魏妤庭说。
而报导中自然少不了“报导者”,“报导者”是一间在2015年9月成立的媒体,副总编辑方德琳称他们是“非常严肃的媒体”。他们致力制作调查报导,并以基金会模式运作。基金会的运作,排斥政治人物捐款,并将款项资讯透明,解决了过往“置入新闻”的问题。而内容面,他们制作许多深度“调查报导”,记者长时间蹲点,制作长篇的深入调查报导,他们也致力于设计出许多“新闻游戏”,让读者在游戏过程中,了解复杂的议题。
当网络上逐渐形成一个“华语新闻阅读共同体”,“端传媒”看到新的契机。端传媒台湾新闻主编李志德说,如果先不论中国“墙内”的读者,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和世界各地居住的华人,数量约为7000万人,而这样的人口数相当于英国人口。但英国有世界级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媒体,两相对照,华文媒体工作者努力的空间其实还很大。更何况中国还有13亿人口,即使翻墙出来愈来愈费劲,但效益还是很可观。
“让不同地区的人彼此聆听”是端传媒和其他华文媒体最不一样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政治立场之间找到得以立足的价值观高地。端传媒不选边站,而是回到人本位,例如探讨二次大战结束70年的专题“六个人的一九四五”就是以国军军官、日本军护、解放军战士、华籍英军和“满洲国留学生”等不同背景的“人物故事”,呈现出这场大战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新闻产制即时化,或是将新闻内容娱乐化、腥膻色化。风传媒总主笔夏珍说,“风传媒”就是看不惯许多新闻为追求点击率,常播报“拳头、奶头”,许多记者从原职场退下来成立风传媒。“我们(记者)老的,死而不僵,”她说。
风传媒坚持高理想、低点击率的“硬新闻”,加入软调性的“风生活”让点击率增加。但她也认为新颖形式不能牺牲新闻品质,如直播“单身做便当”,改成直播婚姻平权静坐。她坚持,这就是“成见不能束缚,时髦不能引诱”的老派价值。
夏珍说,我们往新潮去走,但是“灵魂,在我们脑筋里,在我们的血液里,不会因为时代改变而改变。”
网络时代新闻仍有严格定义
每间媒体7分钟的短讲结束后,进入了提问阶段。“新媒体,是新闻还是媒体,还是都不是?”“网络时代的新闻又该怎么定义?”高中生们的问题,来宾们除了接招回答,有时还彼此讨论了起来。
对于自己究竟算不算“媒体”,眼球中央电视台的视网膜认为,只要有一定程度人去关注,就可以称为“媒体”。视网膜说,他们也像是“行为艺术家”,而这种行为艺术,已经扩散到粉丝及观众,跟他们一起“展演”。
同样的问题,沃草执行长林祖仪也提到,别人常问,沃草到底是媒体还是公民参与平台?他的回答是,“虽然有不同称呼,但我们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詹大卫也说年轻疯新闻是“网络节目”,亦是一个平台,当网友碰到复杂的社会议题时,会传讯息给疯新闻,希望他们做出一集来讨论。
“无论是眼球、年轻风新闻、台湾吧,如果没有原生的新闻你们怎么搞笑呢?”夏珍回应道。
夏珍强调无论新媒体形式如何变,网络时代,新闻还是有严格的定义的。新闻客观、查证、真实等原则是不变的。而她认为,其他“新媒体”都是“新闻的变形”。例如“沃草”,就是所谓的“资料新闻”、“档案新闻”的新闻类型,是搜集所有档案,从档案里面找到意义的新闻,但沃草的新闻形式跟“专业新闻”还是不一样。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詹大卫强调,疯新闻影片中的“客观”性,呈现不同立场的资讯,这跟中立客观的新闻学颇为类近。台湾吧的萧宇辰也说,“有一群人在看我们,我们自然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我们有责任要做好”,但至于是不是“客观”,他认为并不只是将不同立场的资讯,各半呈现,应重新思考标准在哪里。
听完了短讲、互动,这群“00后”的年轻人有什么感觉?
如同师大附中校刊社李浩廷说的,平常看到的报导,不会知道媒体是如何运作,更不可能理解他们背后的多重意义。惠文高中的黎宏浚说,原本想念新闻系并进媒体圈工作,现在他觉得想要从事媒体工作,大学可以不念新闻本科,可以先有自己的专业再考研究所或是去媒体圈实习。一位惠文高中校刊社同学在受访时说道,她在了解这些新媒体以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好像跟我想得不太一样!”,让她“开眼界”。而她平时滑“脸书”以外,吃饭的时间,跟家人一起看电视新闻,容易“看上瘾”。
謝謝端傳媒介紹
謝謝提供的網站,有機會會去看一下。我想知乎可能深度很高,畢竟大陸能人甚多,但是觀點是否多元化?這就可能有點疑惑,畢竟媒體姓黨,之乎可以不姓黨嗎
哈,现在居然还有人来吹知乎的,如果你说的是2013年以前的知乎我觉得还勉强不错,现在就是个粪坑。
@chninus
可惜呀
人家端传媒说自己就是绝对客观
人家可没说自己“比较客观”
至于报道,说真的,端传媒上没什么报道是在大陆媒体和知乎上没看过的
而且深度广度远远不如。任何新闻我都不是从先端传媒上看到,或者端传媒报道的最深入的。
即使是大陆不让讨论的话题,在微博和知乎的讨论也远远胜于端传媒。当然,除了对香港本地的一些运动分子的报道
端传媒唯一比大陆多的,就是各种评论者对大陆的恶评。和对民主的崇拜
是,端是比BBC中文,VOA中文等纯反华媒体好不少。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端传媒客观?
唉,还是图样图森破呀。
港台人能从端传媒上看到其他媒体不报道的大陆新闻,但这不是端传媒的功劳,而是港台人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大陆互联网的信息发达远超港澳台华语互联网,他们不用有什么办法呢?
大部分上知乎的台湾人都觉得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承认之前根本遇不到这样的平台。
何况大陆现在内容平台数不胜数,不止知乎一家
难道还要怪大陆没把这些送到他们手机上?
忽然发现要是搞一个这种面向港台人的大陆内容推介平台,替他们打开井盖,说不定还真有搞头
端传媒的地位在业界自有定论。有些人说媒体没有绝对的客观,这是废话,任何事情加了“绝对”两字就都是错的。客观是比较出来的。
我的感受是就是端传媒比大陆媒体更加有港台的自由立场;比美国媒体和bbc更加正面报道大陆新闻,内容深度更深;比港台媒体更加了解大陆新闻,港台媒体有个毛病就是欧美媒体没有报道的大陆新闻,基本不报道。常常能在端媒体上读到在大陆媒体不敢报、港台媒体不敢兴趣、美国媒体甚至都不知道的国内重要事件的解读。
做排版上站到了时代前沿,从新闻上做到了广泛,深度。这就是为什么我媒体读端媒体的原因。
@xhgej
那請問,您覺得哪家媒體比較公正客觀呢?
並不會諷刺~端是有改進空間 但比起黨媒絕對稱得上客觀、查證、真實
立場不同讓你看會噁心的話...要不要直接刪帳號別再進來?
某些涉及身分的議題,新聞媒體應該要如何確認相關身分是真實的,感覺上是不是應該也需要有相關假新聞判定的記者源頭端自主把關措施,特別是包含各種需要具備公民身份以及公權身分的議題,但是以網路等無法確認身分的方式來採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