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卢宸纬:到大陆念书的台湾学生,政治认同会“转统”还是“更独”?

赴陆经验确实有助于化解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那么政治认同呢?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17年赴陆就读的台生人数已达11329人。令人好奇的是,过去这些年赴陆就读的台生,其对自身身份或政治的认同有了转变吗?

2017年10月13日,正值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发布了《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条文中让台湾社会关注的,不只是奖学金规模的扩大,还包括这一条申请资格:“认同一个中国,拥护祖国统一”。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宣示其对台生“认同”状态的重视。在2016年12月1日,中国教育部修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大纲》。其中就明文表示,修订原则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考察,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

由于前述措施才刚上路,暂时还未能确认政策成效。然而,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自2011年以来,赴陆就读的台生人数稳定成长:2015年破万人,2017年已达11329人。由于“教育”涉及价值观的传递,令人好奇的是,过去这些年赴陆就读的台生,其对自身身份或政治的认同有了转变吗?如果有,又朝哪个方向转呢?

这些议题的相关讨论,在台湾的媒体上经常出现;但较少人注意到,中国大陆也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若站在北京的立场,结果其实令人颇为吃惊。

首先,不管是台湾媒体的民意调查,或者大陆学者研究都指出,台湾青年只要去过大陆,至少有半数会对中国大陆的印象好转。换言之,赴陆经验确实有助于化解台青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此外,学者研究也发现大陆经历也让大多数台湾青年认为,中国大陆的崛起对台湾而言,是“机会大于威胁”的。

然而在“政治认同”方面,两组中国大陆学者各自针对台湾学生进行研究后,结果非常值得玩味:

湖北武汉大学教授祝捷和赖彦君以“中国中部某一地区的台生群体”为研究蓝本,研究其政治偏好和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的投票倾向,发现受访者的政治认同和中国社会时下“台生偏向国民党”、“台生回台投票一定投给国民党”的习惯性认知完全不同。

他们的研究发现,台生群体的政治偏好倾向于“中间立场”,有59.78%的台生表示并无政党倾向。影响台生政治偏好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政治偏好与户籍所在地区,其在大陆居留时间的长短并未构成影响;而台生在投票时,最主要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如当时的黑心油事件。

在返台投票的台生中,有高达97.6%认为将会对选举造成影响。此外,台生也认为政党因素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不大,政党轮替并不会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及台生在大陆所受的待遇,造成负面影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尚红娟与张一平以纸本、电子问卷等方式针对三百位在陆台生调查后发现,在大陆的求学经验,对台湾学生的两岸统独看法“并未产生有效影响”,甚至在身分认同、两岸统合观、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等方面,还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就是坚持原有立场,或者原先赞成两岸统一的立场转为反对。

举例而言,在“身份认同”方面:

  • 52.34%的受访台青不同意从文化或历史的角度,将自己定位为中国人;
  • 21%在拥有大陆经历之后,从原有的“中国人身份认同”转变为“两个不同国家”的立场;
  • 46%在拥有大陆经历之后,并未调整其身份认同。

在“两岸统合观”方面:

  • 17.59%的受访台青在拥有大陆经历之后,由赞成统一转为反对统一;
  • 41.03%的台青表示始终没有意见;
  • 18.62%的台青则坚持反对统一。

在“两岸经济议题”方面:

  • 10.73%的受访台青在拥有大陆经历之后,对服贸、ECFA等由赞成转变为反对态度;
  • 43.6%始终表示没有意见。

对照上述大陆学者的研究,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与吴伊凡的研究则发现,有意在中国大陆长久发展与进入跨国企业工作的台生,分别采用了“淡化两岸差异”与“发展世界性认同”的策略;但若仅著眼于取得中国大陆学位、无意久待的台生,则采取坚持台湾人的身分认同,并强化两岸差异的认同策略。

从上述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台湾学生到中国大陆求学、交流,并不一定能够对自身身分与文化认同产生影响。然而,原因为何?笔者认为有下列因素:

台湾学生成长于本土意识已成形的氛围中

在台湾,“两岸关系”已经与意识形态相连结,成为文化论述竞逐的场域;复杂的两岸关系脉络,亦被简化为“亲中”、“反中”乃至于“去中”的选择,“本土意识”亦被凸显。

近代台湾社会的本土意识,约莫起于1980年代。随著解严、政治运动的发展,逐渐出现所谓“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的论战。1999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正式上路,“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的单元。自此,台湾的世代间,史观与两岸观逐渐出现差异。接著,在2006年上路的“95暂纲 ( 编按:暂行课程纲要 )”中,台湾史脱离了中国史,首次独立成册,此一将两岸分开探讨的架构,沿用至今。

台湾青年世代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化,形成世代特质:

首先,台生世代的身分认同朝向“台湾人”的光谱端偏移。如天下杂志的调查发现,20-29岁的受访者有高达72.7%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居各世代之冠,30-39岁则以59%居次。

其次,台生世代对于政治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大陆学者陈晓晓与李鹏随机抽取30所台湾的大学校院,针对就读于其中的台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在回收的1575份问卷及30位台生的访谈结果中发现,台生对中国大陆“以商逼政”的策略十分警惕,尤其是对统战相关事件最为敏感,并对中国大陆抱持著:在两岸政治关系上“吞并台湾”;在国际空间上“打压台湾”;部署导弹企图“武力犯台”;以及区分“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等负面印象。

台湾青年世代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化,形成世代特质,台生世代的身分认同朝向“台湾人”的光谱端偏移。
台湾青年世代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化,形成世代特质,台生世代的身分认同朝向“台湾人”的光谱端偏移。

但在统独立场上,远见民调中心的调查则发现,在2016年3月蔡英文政府上任前夕,20-29岁受访者中有36.8%支持独立。然而到了2018年1月,18-29岁受访者支持独立的比率已降至27.4%;相反的,在支持统一的比率方面,从2016年9月的5.29%,成长至2018年1月的13.1%。由此可见,台生世代的统独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易受大环境影响而波动、改变。

最后,台生世代倾向“政经分离”的务实考量。如同前述,台生世代倾向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同时对中国大陆对台事务中的政治成分高度敏感,亦有将近3成支持独立。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远见杂志民调中心的调查却发现,18-29岁的受访者中有53%愿意赴中国大陆发展,比前一年增加10.5%。“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则在一次民调里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有人在台湾坚称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到大陆访问、办活动、做生意,却又宣称自己是中国人,请问您认为?”

结果发现,39岁以下的受访者对此一行为的宽容度,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由此可见,台湾青年世代对于赴陆发展,是采取“政经分离”的务实态度,比起认同或政治因素,更重视的是经济或自身发展。

“引导”与“怀柔”双管齐下的对台政策

中国教育部在2016年10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其中有两项条文特别引人注目:

“高校应根据港澳台学生学力情况和心理、文化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政治课和军训课学分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学分替代。”(第16条)

“高校应当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港澳台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适当考虑港澳台学生特点和需求。”(第19条)

这二条条文,一方面展现北京政府留意到台生赴陆就读时,在适应上可能出现困难,或是基本特质上的差异,因而给予额外的弹性与协助;但另一方面却也显示,台生被视为需特别关注的对象,其差异性被凸显,且预留了企图加以引导、规训的空间。

此种试图对台生加以“引导”的企图,同样也出现在前述的新制“台生奖学金”与“港澳台联招考试大纲”的修订上。这种透过制度设计、标准设定、凸显差异并给予特别对待等,以“引导”而非压制的方式,指引台生方向,试图让台生的行为与认同产生特定转变的细致策略,正体现了 Michel Foucault 所指出的微视权力(micro-power)。

不同于“所有物”形式与“宰制”概念的传统权力观,Foucault认为,权力是渗透、散布在社会场域里,流转于社会关系、微视面的日常生活互动中。

进一步说,Foucault认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伙伴之间的关系”,操作上则是“一个行动的整体,在其中一个行动牵引出其他行动,并且是一个接著一个”,以“某些行动修正其他行动”,而不是压制性的控制。目的在“引导”行为的可能性范围,并预测与控制可能发生的结果。

与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相对照,可发现中国大陆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及“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等一贯立场,衍生出“积极引导”的策略,试图引导台湾青年的认同与行动,在政治光谱上产生移动或扩大。

除了“积极引导”,“怀柔诉求”亦是中国大陆微视权力衍生的另一种策略。中国大陆透过站在台生的立场为其考量的同理态度,考量台生赴陆就学及留陆就业、发展等相关事务,务实提供解决困境、满足需求的政策措施,试图让台生感受到中方设身处地为台生著想,愿意与台生共享发展机遇、增进台生福祉的用心,引导台生亲身感受“两岸一家亲”,进而能朝向心灵契合、融合发展的方向移转。

中国大陆透过站在台生的立场为其考量的同理态度,考量台生赴陆就学及留陆就业、发展等相关事务,满足需求的政策措施,试图让台生感受到中方设身处地为台生著想的用心,引导台生亲身感受“两岸一家亲”。
中国大陆透过站在台生的立场为其考量的同理态度,考量台生赴陆就学及留陆就业、发展等相关事务,满足需求的政策措施,试图让台生感受到中方设身处地为台生著想的用心,引导台生亲身感受“两岸一家亲”。

引导与抵抗共舞:台生群体主动性的展现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持续为台生推出诸多更为便利、更多发展机会等友善措施的情况下,台生还会出现这种“身越近、心越远”的认同疏离现象呢?

这种与权力所引导的方向相悖离之现象,也可以用 Foucault 所提及的“抵抗”策略解读。

Foucault 指出,权力与抵抗,是共生的。权力关系的前提是,在其中的人们都是自由的主体,拥有各式选择的可能,而各式行为方式、反应与举动,都是能实现的。据此,权力所在之处,就必然出现“抵抗”,但也因此,权力才有运作策略的空间与可能性。

对台湾学生而言,中国大陆所持续强调的“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等原则与价值,透过媒体持续的传递,已是耳熟能详。然而,台生群体有其主动性和自由意志,他们成长于著重本土意识的社会氛围下,“台湾人”倾向的身分认同与中国大陆所传递的价值相冲突。再加上台生世代对于两岸事件中涉及政治成分的敏感度较高。因此,无论是面对中国大陆的“积极引导”,或是“怀柔诉求”策略,如就学、实习、就业、创业等优惠友善措施与在地化同等待遇时,台青世代非常容易对流转在其中有关身份与文化认同之“引导”意图或元素,进行辨识、觉察或认定。

而台生世代基于其政经分离考量的特质,仍可能因经济或是生涯发展考量而做出赴陆就读乃至于留陆就业、生活、发展的选择,但同时,透过区分、强化“我群”(台湾)与“他者”(中国大陆)的差异乃至于优劣,以及强化自身本土意识、认同或是论述等“抵抗”策略亦相伴而生,借此凸显自身主体不受引导力量影响、牵制的能动性。

换言之,台青所产生的“身越近、心越远”现象,就Foucault的观点而言,乃是因台生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自由主体,拥有受台湾社会文化情境所形塑的世代特质,在面对中国大陆隐含“引导”目的的权力运作时,基于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抵抗”回应。而此种“引导”与“抵抗”的共生动态,即在这些年中国大陆与台生主体间,持续上演著。

而未来的台青认同呢?在两岸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且中国大陆积极强化对台政策力道,相关措施趋于完善的态势下,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是否也将朝向中国大陆观点,产生移转或扩大?实为未来值得继续追踪、关注的议题。

(卢宸纬,现任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高级助理研究员)

读者评论 1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中國今天會給出這麼多優惠政策,只因我們是尚不屬於中國的台灣人。如果統一了,那這些優惠還會有嗎?還是就變成西藏、香港、維吾爾族人呢
    不講什麼虛無飄渺的民族主義。從實際利益上出發就是如此,那無怪乎一堆人選擇中立,不表態,最好兩岸永遠維持現狀,嘻嘻

  2. 感覺第一組數據的「問題分支」已經在每條結論里表現得很清楚了

  3. 个人思想是不会被评论或是文章左右的,意见相左时每个人都只会吸取牢固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所以文章的立场我从来不讨论。
    只说一点数据统计的问题,给出的第一组数据之和超过了100%。这里要么是把两个不同问题的内容结合了起来,要么是原问卷中的一个问题里套着小分支。但不进行仔细说明,这样的数据都是没有意义甚至误导人的。
    希望文章编辑能更严谨着。

  4. 用傅柯的理論把問題簡單複雜化了,大陸人哪個不想移民了?香港人和大陸人假结婚的盤口,在全國有價有市,大陸人没能力跑到外國,也要來港騙福利,就是不願留在大陸,憑什麼台青到大陸一轉就想统一?大陸人聽到也會笑他自作孽吧!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要自殺就燒碳吧!犯不着要统一呢!

  5. 楼下的史莱姆,我真的怀疑你有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唉。如今的社会都是讨论个体,“族群”?excuse me??难道我还要为同族的其他人言论负责?真的好笑,说话之前动过脑子嘛?敲里🐴

    1. 讀者好,請留意《評論須知》,勿人身攻擊和講粗口。

  6. 說別人激進的族群結果自己講話最激進最酸 哈哈

  7. 表演型人格综合征患者的话,听一半信一半就行了啊。
    我比较好奇台湾来大陆的留学生主要学什么专业的?短期交换的见的比较多,除此之外是中医这种没别处可学的专业(比如我前男友)。
    理工科的学生总觉得政治上有点迟钝,不过到了研究生院里,现在半数的人也都在讨论如何移民的问题了,下半年还有组团刷托福的。

  8. 想跟台灣人當同胞的一直都是大陸人啊,台灣人本來就沒有想當同胞,啊大陸人把台灣人當外國人,台灣人也只是覺得剛好而已,要什麼同理心?然後現在又愛講個案了,都挑對自己有利的講啦。

  9. @silence2018 給飛彈著頭要當你”同胞”,那麼強姦犯大可以和受害人順便成婚了

  10. 正常国家的正常人去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就会讨厌中国的

  11. 楼下的台湾朋友言论只是个体,我前女友就是台湾人,台妹超正耶,我们分手了还偶尔互相约个炮解决下彼此寂寞,相当和谐。而且我所认识的香港同学和台湾同学都没有端上面的这么激进,大家都挺开心的啊,在大陆工作的都不错。
    可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毕竟上端传媒的人都是有一定政治诉求的吧。

  12. 楼下的台湾人有帮大陆人当成同胞吗? 要求别人这么做的同时 自己也应该具备足够的要求 将心比心 谢谢

  13. 贊同樓下的端友。
    大陸一直說港澳台一家人一家人,其實什麼都差別對待,並且處處提防,港獨台獨的帽子更是隨意亂扣,最不把他們當自己人的就是大陸。

  14. 明明臺灣人在中國大陸就處處被當成外國人啊還講什麼認同?當地民眾自己都沒有把實際的台灣人當成內在「我群」,抽象上形式上再怎麼刻意強調反而是更加突顯了臺灣不屬於中國內部,網路上最常看到翻牆粉紅講的幹話就是「你們來住一下就知道大陸多文明」,實際上就是住了一下馬上就會看破虛偽的進步,然後覺得臺灣還是獨立好了。(被全景監視的社會所能看到的視點和角度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明白的)比起父權腦的僵化樣板官方,民間在野的思想還比較靈活有動能,臺灣年輕人完全樂於和中國大陸的青年往來並一起工作建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但完全不是尷尬到不行的什麼國族宣揚,這種東西看了真的是只有尷尬能形容。中國社會凡事都強調集體大一統,樣板,標準,而忽視個人主題,差異,多元,不在一個波頻上,以大陸的文化來說,你跟我不一樣,我就是要辨出輸贏,我贏了我對,你輸了你不對,你給我消失吧,臺灣往往是好啊你對你開心就好,反正也不影響我做自己,眾聲喧譁也很好,所謂自由不完全是政治和言論,更包含了生活型態選擇的自主啊。(尤其看到中國社會結婚買房養孩子的眾生相,日本韓國伊斯蘭的厭,覺得身為亞洲女性,不當台灣人還能活嗎)

  15. 来这边当了公民就知道了,哦不对,应该是居民。唉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16. 台生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的背后原因是否与政治宣传以及媒体偏向有关 而在这背后的所谓自由民主是否成立 台湾政府提供学生一个角度看待政治,看待两岸关系 而大陆也在提供一个角度。

  17. 福科的理论用的太牵强,中共的渗透化策略说到底依然是自上而下的,这和福科所说的近代社会权力观有本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