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拾荒者屡遇车祸,团体倡推动交通缓行、增回收空间等|Whatsnew

街道上,拾荒者不被视为劳工,只是推着车仔的普通行人,险象环生。
两年前,拾荒者玲姐在旺角推车仔时被货车撞倒,至今左臂及左膝仍感疼痛。摄影:李雯懿

离开真相,谈何看见彼此和追求正义?我们的日报、速递Whatsnew、端闻Podcast能够保持免费,离不开每一位会员的支持。畅读会员首月5折尊享会员全年85折,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即时报道和深度内容。

十多年来,龙钟佝偻的玲姐天天推着手推车,穿梭在油麻地闹市街头,运送一车车纸皮。 年近八旬的她严重驼背,下巴几乎垂至胸口。 凹凸不平的行人道不好使力,她又怕被投诉阻街,有时不得不走上马路,与车流并行。

两年前某个下午,她推着“揾食车”走在车路边缘。 走到地盘、五金铺林立的旺角新填地街,迎面驶来一辆高身货车,老人连忙后退,整个人几乎躲进身旁地盘的建筑材料堆,以为避过一劫——谁料货车直撞手推车,车仔又将她撞倒在地,动弹不得。 玲姐不解:“司机口供说看不到,都不知真假。 怎会看不到我?”

车祸后,她躺了4天医院,大半个月后才能开工。 不但肋骨断裂、盘骨受伤,玲姐揉着的左手关节,至今仍隐隐作痛。 别人送她的电动轮椅也撞坏了,两年来她只能拄枴杖。 她每天仅赚四五十港币,却要花800大元买验伤报告,目前正待保险索赔。 她抬起半垂眼皮,喃喃问:“点解赔偿搞咁耐嘅(为何赔偿处理这麽久)⋯⋯”

据关注拾荒者的“新福事工协会”辖下“拾平台”引用“拾荒者福祉关注组”2023年《2023全港拾荒者研究调查报告》,指全港约有2791至3456名拾荒者。拾荒者长年在路边工作,碰上车速快的司机、驾车时的视线盲点,危机四伏。

“拾平台”与推动街道安全的民间组织“街道变革”最近发布2019至2024年5月间涉及拾荒者的严重或致命车祸数据。 数据显示,15宗被报导的意外中,已至少6人死亡、5人重伤,这些数字还未计入轻伤个案——去年“拾荒者福祉关注组“访问约700名拾荒者,单是9至11月,就有25人遇车祸,当中9宗无后续处理。 “拾平台”与“街道变革”据此吁推动交通缓行、直接视野货车标准(Direct Vision Standard),并增加社区回收空间及拾荒者室内就业机会。

拾荒者游走道路边缘,车祸风险增

组织代表邓永谦归纳拾荒者遇上交通意外的成因。 首先,香港的行人道较为狭窄,而手推车连回收物往往占约道路一半,加上行人路不平坦,拾荒者大多改走较阔及顺畅的车路。 惟车路转角弯位有盲点,拾荒者与司机未能及时看到对方。 尤其拾荒者弯腰推车,不少人更如玲姐,有驼背问题,司机只看到一辆放置杂物的手推车,不察觉车后的拾荒街坊。

而街边店铺常把回收物、垃圾放在行人道边缘,拾荒者难免在车路上工作。 为方便工作,有拾荒者选择在车路旁回收,如回收铺附近车路。 在部份公共屋邨,行车路旁设有装卸货物空间,拾荒者暂时借来停放车仔并在此工作,车祸风险大增。

邓也坦承,拾荒长者与普通行人一样,有时或因心急、贪方便,违反道路规则,如钻过在街道两侧的士区、泊车位的车镘过马路,迎头碰上驶经车辆,司机或刹车不及。 有时为了走捷径,避免日晒雨淋,拾荒者也会推着手推车行经非过路处的天桥底、高速公路。 另一方面,因食环署常以阻街为由,充公他们的手推车及车上财物,为避开执法,拾荒者有时把车泊在远离闹市、但车祸风险高的地方,如车路附近。

拾荒者阿浓曾在工作期间遇上至少两场车祸,但都没有追究。 摄影:李雯懿

72岁的阿浓,正是这样应对政府部门的执法。 她早上拾荒,中午转场做清洁工,晚上重投拾荒,在游人如鲫鱼、各种车辆混杂的粉岭联和墟工作,左闪右避是她的日常。 2021年10月,阿浓如常走在联安街、和泰街交界的行人过路处,当时她头戴雨伞帽,视线受阻,看到右侧车辆停下便以为行人路亮起绿灯。

突然,一辆车转入,把阿浓连人带车撞倒。 她头顶起瘤(肿起来),手脚损伤,更落下腰患,工作时无法伸直腰。 “司机一下车,不断话‘我冇钱㗎’、‘我好穷’,我医药费、买药油也要钱吧!” 司机最终给她2000港元和解了事,阿浓还要赔数百元给借她手推车的人。 到医院后,她左等右等不见医生,长者心思简单,一心赶着下午的兼职,干脆伤也不验了。

另一次在今年1月,阿浓经沙头角回旋处马会道一带到回收铺,虽可经行人天桥,但她腰痛无法推车上斜坡,唯有冒险横跨车路。 这次,右侧驶过一辆车,司机因有视线盲点把她撞跌,阿浓肩与胸口受伤。 司机追着要赔她3000元,又替她收拾残局,阿浓心软,只收了1000元作医药费及更换手推车,没再追究。

邓永谦称,过去两三年,“拾平台”仅经手4宗拾荒者车祸索偿,就算是成功个案,也因牵涉刑事检控而需时两年多。 对拾荒长者而言,索偿的后续程序复杂,拾荒长者未必懂得报案、验伤、取伤势报告,而且录口供要清晰,又要定期见律师,不少人选择不追究。

组织倡议改道路及货车设计、增回收空间

“街道变革”分析研究资料表示车祸主要涉及的士及中重型货车,大多事发于九龙市区及新界。 发言人叶靄瑶分析,青山道大埔道路段曾发生多宗车祸,该路段限时速50公里,不排除涉及司机于晚间或凌晨超速。

翻查报道,2019年起见报的15宗严重车祸中,约三分一发生在深水埗,近半发生在凌晨或夜晚。 而2024年4月,元朗亦有一名推着载满纸皮手推车的71岁老人,遭一辆新界的士撞毙。

“拾平台”与“街道变革”研究近五年的拾荒者车祸,建议改善街道及货车设计、增加手推车停泊空间; 并设计两款有关道路安全的单张予拾荒者及司机。 摄影:李雯懿

发言人冼耀昌建议改善道路设计、修改中重型货车的行车视线标准。 他指在伦敦,根据各街道的运输效率、公共空间场所的功能,街道设计亦有所不同。 冼建议在人烟稠密的内街、支路,设30或40公里限速区,约束司机驾驶态度。

他援引英国研究指车速越快,冲力越大也更易致命,司机视野亦更窄、需要更长思考距离,而时速30公里是人体可承受车辆撞击的极限,30公里限速区是全球趋势。 冼亦建议增设减速壆、收窄路口街角等减速措施。

至于中重型货车,司机行驶时需检查多个鱼眼镜(广角镜),易发生人为错误,加上挡风玻璃与车门之间的A柱阻挡司机视线,难以察觉车头3米内的行人。 冼倡议推动直接视野货车设计,如安装更大的挡风玻璃、侧窗甚至全透明车门、盲点视像装置等。 他指,欧盟、日本将于未来数年要求新设计或登记货车符合最低视野要求,运输及物流局应在政府辖下外判服务、新购货车等合约,加入符合直接视线标准的条款。

“拾平台”则建议在社区增设远离车路的回收空间,减少拾荒者逗留在车路的机会,并避免他们为躲避食环而在车路旁停泊手推车。 “拾平台”曾进行实验,发现如街市供予商贩的手推车停泊处,拾荒者手推车也符合尺寸。 “拾平台”又建议或在后巷提供储物柜,予他们存放手推车。

近年有多个环保政策出台,拾平台亦建议政府制定回收计划时,考虑现存拾荒者的角色。 政府正推动“塑料及纸包饮品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拾平台”认为回收业可善用拾荒者的回收工作经验,聘请他们成为回收分类员,提供安全的室内工作选择。

叶靄瑶补充,“根据运输署《道路用户守则》,拾荒者行马路并不犯法。” 守则列明,在使用大型手推车,或行人路非常拥挤或狭窄时,行人应改用马路,惟不得进入快速公路及手推车禁入区。 她指,道路上有许多持份者,“不是司机就代表‘条路我行晒’,不同持份者应互相尊重、礼让。”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