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老布什(George H. W. Bush)12月1日逝世,美国举国哀悼。盖棺论定,老布什是美国150多年来唯一能参选继任的副总统(上一位副总统参选继任还要追溯到1836年的马丁·范布伦),但也是1980年以来唯一无法连任的总统。这或许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他是里根总统政策的忠实执行者;第二,由于个人风格与魅力不足,难以连任。
最不幸的是,他是政策效果滞后的受害者。为了应对1987年大股灾后的经济危机、以及里根时代的财政赤字政策后遗症,他不得不与控制国会的民主党妥协,采用加税和增加政府开支,这与共和党主流要求减税和减开支背道而驰,而失去一部分基本盘的支持。本来他的政策或能见效,可惜见效太迟,最后被克林顿一句“笨蛋,关键是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给击败。结果克林顿上台后,经济立即就好了。这或许正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好例子。
老布什的遗产盘点
在经济上,老布什最大的贡献就是谈判和力推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这是欧共体之后又一个高级别多边自由贸易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GDP总量世界第一,自由程度又相当高,对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力甚大。如今特朗普一直指责民主党人支持NAFTA(因其在克林顿时期正式签字、国会批准和生效),但其实NAFTA是当年共和党大力支持的,民主党当时反而在NAFTA欠缺劳工标准的问题上对协议诸多攻击。尤为讽刺的是,在老布什去世的同一天,特朗普在阿根廷签订了美墨加协议,取代了NAFTA。
老布什在美国历史上最为人铭记的功绩,就是在他手上结束冷战,开创“后冷战”新时代。虽然不少人认为,结束冷战主要靠里根总统打下的基础,加上一些好运气,但他在冷战结束前后应对得当的功绩也可圈可点,不能抹杀。
老布什在美国历史上最为人铭记的功绩,就是在他手上结束冷战,开创“后冷战”新时代。
惟在其他外交方面,老布什都总有令人遗憾之处。布什是一个敢于用兵的总统。出兵巴拿马,生擒诺列加(Manuel Noriega)的“正义之师行动”(Operation Just Cause)在军事上相当成功,但在外交与国际法上一直有很大争议。生擒一国总统到美国,再用国内法(走私毒品和敲诈勒索)审判的做法非常粗暴,给美国形象的负面影响贻害至今。
老布什的军事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组建国际联军,在海湾战争中大败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恢复科威特的主权。这是二战结束后首次组成的有广泛支持的国际联军,其正义性为以后的国际联合行动设下标杆。但他当时没有一举推翻侯赛因政权。后者继续与美国作对。2003年小布什以萨达姆制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主要理由,再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掉入中东泥潭。老布什斩草未除根要付上很大的责任。
老布什给克林顿留下经济上“好摊子”的同时,也留下外交上的“烂摊子”。在克林顿当选但未上任的时候,老布什开始了在索马里的“恢复希望行动”(Operation Res tore Hope),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军事介入索马里内战。这被证明是个无底深潭。一年后,美军在索马里摩加迪沙(Mogadishu)之战遭到严重挫败,陆军特种部队19人阵亡,两架黑鹰直升机被击落。克林顿从此再也不愿出动陆军,以致没有出兵干预卢旺达大屠杀,而被指责至今。
亲中情结如何影响处理六四事件?
如果说,老布什大体是里根政策的执行者,那么其“亲中”因素可能是一个独特和重要的例外。里根对华相当强硬和现实主义,老布什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是战后唯一有亲身中国体验的总统,曾在1974-1975年之间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Liaison Office),相当于后来的大使。对上,他和毛泽东以及邓小平这两代领袖都有深入接触。对下,他经常和夫人芭芭拉(Barbara Pierce Bush)一道在北京踩自行车走遍大街小巷,对中国普通人民有深厚感情。
他当上总统不足半年,中国就发生1989年的六四事件。美国国内群情汹涌,一致要求制裁中国,取消美国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老布什一方面固然从同情中国人民和支持民主的角度给中国施压,宣布制裁中国,暂缓中美高层来往,停止对中售武,结束了中美建交以来双方的黄金期。但另一方面,他对中国政府的施压又相当节制。
老布什与英国首相通电话,提及美国就六四声明对中国使用暴力表达“悲痛”,亦会停止售武,但“无意再多”。
中国一直指责美国是策动六四运动的“幕后黑手”。事实上,老布什无意干涉中国内政。英国解密档案显示,1989年6月5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老布什通电话,提及美国就六四声明对中国使用暴力表达“悲痛”,亦会停止售武,但“无意再多”(not intend to go any further)。他同时又派出密使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Lawrence Eagleburger)及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秘访北京,向中国表达愿意继续交往。1990年5月,老布什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老布什的立场和想法相当全面地反映在1989年6月5日的记者会上,当时他被美国传媒群起质疑。从其回答看,老布什对中国政府的态度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他与邓小平有私交,明白邓小平的强硬,认为邓小平能控制中国局势,也不相信美国能难推翻邓小平的政权。第二,老布什相信,如果过于惩罚中国,以致取消最惠国待遇的话,惩罚的将是中国人民而不是中国政府。第三,老布什不希望中国放弃开放政策,原因是他认为中国只有开放,与外交接触,才能继续走向民主。这是后来形成的“容纳中国”的思路一脉相承。第四,他相信随著时间的推移,中国依然会“变好”。
如亚洲协会的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所言,老布什在中国待过,知道“面子”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以致他认为,如果过于批评中国,让中国(领导人)没有面子,事情就不好办了。这也是他不主张对中国极限施压的重要原因。
老布什在中国待过,知道“面子”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此外,时代因素也不可忽视。从事后回溯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冷战当时会很快结束,但共产主义阵营的崩溃是相当突然和令人惊愕的事。在六四事件当时,冷战还只处于“缓和”的状态。中国是第一块似乎要倒下的骨牌;它最终没有倒下,却影响了其他骨牌的倒下。美国既没有预测到冷战这么快结束,当然也缺乏准备。美国的传统战略是“联中制苏”,戈尔巴乔夫(M. S. Gorbachov)在5月时才访问中国,中苏友好并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也担心一下子把邓小平惹怒,可能推到苏联一方。这些都是老布什在处理六四事件问题时需要考虑的现实主义因素。
到了后来,香港和台湾资本大举进入中国,日本开始恢复对华援助,英国与西德也邀请中国外长访问,欧共体取消军售之外的所有制裁措施。美国继续制裁中国并没有太大作用,反而失去影响中国的机会。1991年11月,美国国务卿贝克尔(James Baker III)访华,解除对中国经济制裁。美国直接投资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到了1992年,中国总理李鹏访美,中美关系全面回暖,最后只有禁止对华军售的政策持续至今。
亲民主派、亲台派与亲港派
老布什既同情中国人民,也同情中国民主。很多中国民运人士在香港和美国的帮助下,逃出中国到美国定居。为了使中国学生在六四后免受迫害,老布什宣布暂停遣返居留过期的中国人。1990年,老布什签署第12711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 12711),其中规定的“暂时禁止将中国国民驱逐出境”后来成为永久性条款,即给从1989年6月4日到1990年4月11日,在美国停留过的所有中国公民发放美国绿卡。他在1992年支持由民主党人佩洛西(Nancy Pelosi)提出的《中国学生保护法》(Chinese Student Protection Act of 1992)。这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和法案,为很多流亡美国的民运人士提供了保障。
不仅对大陆是“亲华派”,对台湾人来说,老布什同样也是一个“亲台派”。在他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期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他曾力主“复杂双重代表权”,希望把中华民国以普通成员国的资格留在联合国。1992年,他一下子批准出售150架F-16战机给台湾,价值60亿美元,是1979年以来数额最大的军售(此前后的军售都在几千万到数亿的规模),到2008年才被超过。
而对香港人来说,老布什任内通过了《美国—香港政策法》,保障了香港在回归后依然能以与中国不同的身份,被美国区别对待,维持与美国原先的关系,极大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同时,该法也规定美国政府必须每年提交年度报告,确保香港的自治必须符合“一国两制”,否则总统有权中止法案。该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一国两制”在香港过快走样。从这一意义可以说,老布什也是一个“亲港派”。
“吸纳中国”的昨日人物
中国在2008年之后的转向,是老布什当年无法预测的。
在卸任后,老布什是前往中国最频繁的总统,继续为推动中美友谊不遗余力。在他还活跃的“后总统”时代,他始终相信中国会走向和美国一样。他最后几次访问中国,包括到中国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其时,他对《华盛顿邮报》说,中国是美国的重要的朋友和支持者(important "friend" and "supporter")。而中国在2008年之后的转向,也是他当时无法预测的。
老布什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既非敷衍和虚伪,也不是现实主义的权谋。老布什是里根政策的继承者,但这种“亲中”情结是他带入的新元素。他不但自己对中国友好,这种情感也同样传递给他的儿子小布什。中国大陆民间流行的“共和党总统对中国好”的理论,主要就源于老小布什都对中国相当友善的印象。到了特朗普则完全变样,“共和党总统对中国更好”成为传说。
正是老布什一直把中国人民摆在心上,如夏伟所言,“他一直对中国人民有一种‘保管者’(custodial sense)的心态”。这或多或少是他中国政策的内在驱动力。在“吸纳中国”被广泛质疑的当下,这种做法对中国人民更有利还是更不利,恐怕永远是个难以解答的难题。
(黎蜗藤,旅美历史学者,哲学博士,关注美国政治、领土领海争议、东海与南海史等)
custodial譯作保管者?似乎監護者更為妥當。
请问各位,文中提到的中国2008年后的走向是指?
中国学生保护法真的是美国对普普通通的中国留美学生学者最友善的法案了…虽然依然被部分人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