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解读美国新国防次长的“拒止战略”:将为台湾对北京开战,但控制战争规模?

“拒止战略”是什么?科尔比想象中的台海战争,又是什么样的?
2023年4月13日,菲律宾新怡诗夏省麦格塞塞堡(Fort Magsaysay),美国和菲律宾的联合军演时,军兵发射标枪反坦克武器系统。摄:Ezra Acayan/Getty Images

2025年7月初,五角大楼再次出现了拖延援助乌克兰军火物资的举动——包括乌克兰急需的防空导弹在内的物资积压在路上迟迟未越过边境,甚至半路被召回。与此同时,还有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发出更多要求,包括审查此前和澳大利亚签订的AUKUS潜艇协议是否合理,以及让英国更多关注欧洲的防务,不要派遣航母进入亚洲——这让刚刚派遣“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抵达新加坡的英国皇家海军相当尴尬。

而这些决策背后,据POLITICO等媒体报道,都有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不久前获得正式任命,担任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的副部长的科尔比(Elbridge Colby,台译柯伯吉)。他如今是特朗普政府国防部的红人。一些媒体还报道:科尔比在今年年初敦促日本将军费提高到GDP的5%,又坚持一种新的“孤立主义立场”,令许多人不满,质疑是否“会让美国在世界上的作为减少”。

2025年3月4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确认听证会中,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国防部政策副部长候选人科尔比(Elbridge Colby)。摄:Kent Nishimura/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但另一边,科尔比以坚定的“中国鹰派”著称,甚至是更偏向孤立主义的“MAGA”阵营中少有的、明确认为美国应该为了保护台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试图为统一台湾发动台海战事时主动对中国开战的一员。

那么,在他的“孤立主义”和“中国鹰派”身份之间,存在矛盾吗?又或是,该如何理解这其中的考虑和他试图带领美国外交转向的思路?

其实,这些问题,可以从他出版于2021年的著作《拒止战略》中寻找到比较清晰的答案。这本著作,几乎是以“明牌”的形式,和盘托出他希望为美国做出的战略选择——其核心论述,便是直接以美军协防台湾以确保北京无法成功攻台。

《拒止战略》(Strategy of Denial)书籍。

那么,“拒止战略”是什么?科尔比想象中的台海战争,又是什么样的?

“拒止战略”的台海战争想象

“拒止战略”,英文是“Strategy of Denial”,这里的“拒止”,首要即是“拒绝”——指的是阻止北京一方通过军事行动在东亚的地缘政治中形成新的“既定事实”——更精确来说,科尔比假设了一套最大可能的台海战争场景,并且针对这一场景提出美国必须军事介入的想法。

在科尔比的预想中,台海危机将不太可能出现北京对台湾的长期封锁或者小范围动武的威胁——比如夺取金门和马祖但不进攻本岛以实现威慑的策略,在他眼中就不太可能出现。

相反他认为,站在北京的立场,最优策略便是发起快速的大规模攻击,直接占领台湾最重要区域,以达成军事占领的既定事实,美国的重点则是千方百计阻止北京形成这样的“既定事实”,并不惜和参与军事行动的解放军直接冲突。

在这样的预想场景中,一旦解放军发起对台湾的两栖登陆作战,科尔比所在的五角大楼便会指挥美军在两个方向上和解放军作战。

其首要行动,将是试图突破解放军的防空火力和海上防卫力量,在暂时不大规模打击中国大陆上的目标的前提上,尽可能攻击解放军的两栖作战力量——包括攻击渡海的舰艇和飞机、打击港口运输设施、打击物流支持设施和部队,以及有限打击部分中国本土的军事战略目标等等。

2023年4月9日,台湾金门海滩,战时遗留下的反登陆路障。摄: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另一条战线则是美军将协防台湾陆军,在台湾守卫滩头和城市前线,阻止解放军的登陆部队扩大占领区域。或在前线实在难以守卫的情况下,支援台湾军队实行退入山区或地形更复杂地带的“纵深防御”,乃至进一步支持游击战争或其他战争形式,总之阻止解放军将占领区永久固化。

在科尔比的预想中,北京和华盛顿可以共享将战争局限于台湾而不升级的默契。从而一旦解放军的渡海战役在美军的攻击下失败退却,美国将亮出“甜头”,给予北京一些下台阶的机会,让其放弃此阶段的攻台战役,双方再度恢复和平。最终,通过台海战争,美国将继续保持最重要的战略利益——在东亚的同盟体系,从而遏制中国“寻求霸权”的心态和能力,确保美国在亚洲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区域”维持现有的霸权地位。

柯尔比的论述之一:中美全面战争为何不可能?

和许多对台海战争的推演不同,科尔比之所以认为美国应该明确为了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战,是因为他相信美中双方都有足够的动机,美国也有足够的工具,以确保只打一场“有限战争”,即围绕台湾的战争不会变成全面的中美大战,更不可能变成核大战。

他是如何作出这一判断的呢?

首先,和许多战略策划人士,尤其是仍旧希望美国在全球维持一个自由民主制度的主导地位的人士不同,科尔比对美国的力量并不乐观。他认为,美国虽然仍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因为种种内外危机,其实力相比中国大陆已经不再那样占据上风——比如美国很难大规模瘫痪中国的国土防空,因此不可能像打击伊朗或者其他国家那样攻击中国。

科尔比还相当看好北京方面的战争潜力,他认为,中国的军费开支相比GDP规模仍有巨大的上涨空间,如果和中国的战争变为全面战争,美国无论是在军工生产,还是国内支持,忍受损失等方面,都并不比中国有优势。

2019年10月1日,中国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中国军机以彩烟拖尾的编队飞行。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更甚,一旦战争变成核战,台湾问题将升级为美国的生死存亡问题,并不值当,因此美国并不希望和中国升级战事。他认为从北京的角度出发也是同理——台湾没有重要到北京一方要赌上国家生死存亡来打一场和美国的全面战争。

其次,他认为从战争本身的策略来说,任何一方如果主动升级,都会遭遇几个方向上的困难。主动升级意味着战争本身的正义性受损,地区内国家会谴责主动升级的一方,并且更加愿意和未升级的一方靠近,对中美的任何一方来说,争夺地区霸权和其他国家的支持都是重要的,因此这一因素会阻止两国主动升级。此外,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想要升级之前都会顾虑:一旦升级战事,如大规模打击对方本土或者是打击平民,可能导致的结果都是大大增加对方民意上对战争的支持,从而使本身争夺地区霸权的战争成为“复仇之战”,后果将难以控制并得不偿失。

再次,他认为北京也不会选择动用“核选项”等同归于尽式的威胁。这是因为从博弈角度来说,美国不可能纵容自己被核威胁所吓倒——那样的话美国的盟友体系就会分崩离析,从而美国也必须以核威慑回应。而相比美国,中国的核武库和洲际导弹能力仍然有限且规模远小于美国,因此北京不会采取过激的核选项回应。

至于战争是否会变成旷日持久的低烈度持久战,科尔比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一旦战争进入持久战的阶段,美国及盟友就可以像“修剪草坪”那样从容应对,而北京方面的压力会日益增大,只要渡海和占领台湾的大城市/关键领土不成功,北京最终就会发现持久战不可行而选择暂停。

那么,中美可以如何维持战争的“有限”呢?这虽然会很难——毕竟美中作为两个超级大国,打起来很难有第三方裁判,但科尔比认为双方可以考虑划出一些“禁区”,比如警告不要攻击某些区域范围以外的部队,仅针对涉及一线军事行动的部队开火等等,以此控制战火不溢出,避免不必要的升级。

柯尔比的论述之二:美国为何愿为台湾参战?

既然在科尔比眼中,美国应该不惜风险为台湾和北京开战,那么台湾在他看来为何如此重要?其关键的利益是什么?

市面上常见的说法中,有些人认为台湾对美国的重要之处是地理要素,比如是扼守第一岛链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又比如台湾海峡的国际海运功能;有些人认为是供应链的重要性——台积电和晶片产业;也有些认为是自由民主制度等等。但在科尔比看来,台湾对美国的最重要价值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台湾是美国面对中国的“亚洲霸权”体系中的最脆弱一环,因此出于捍卫整个联盟体系的角度,美国有必要武力保卫台湾。

科尔比首先将世界分为不同的区块——亚洲、欧洲、美洲等等。他认为,虽然欧洲面临俄罗斯威胁,但是欧盟自身是有强大经济能力的实体,只是还没有把经济能力转化为军事能力,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也大不如前,所以就算没有美国,欧洲也能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威胁。

2025年5月6日,菲律宾佬沃,美国与菲律宾联合军事演习的反登陆实弹演习环节,美军观察标枪导弹击中海上目标。这次演习的范围延伸至菲律宾领海以外,直至有争议的南海,还包括靠近台湾的菲律宾北部卡加延省,直接对抗中国广泛的领土声索。摄:Ezra Acayan/Getty Images

但亚洲不同,科尔比认为,亚洲已经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谁控制了亚洲,谁其实就将控制世界。他想象中,美中两国接下来要面对争夺全球霸权的“马拉松赛跑”,亚洲将是最关键的区域,因此,亚洲的霸权地位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但他又认为,因为亚洲和美国间隔一个太平洋,加上中国实力越来越强,因此单凭美国的力量,已经很难阻止中国逐渐获得亚洲霸权,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美国牵头,在亚洲巩固一个联盟或是“抵抗阵线”体系,他称之为“反霸权联盟”。在他的设想中,这一联盟的核心成员包括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辅助成员包括越南和印度。

尽管如今被指责是对欧洲等地的同盟缺乏关注,但科尔比在书中提出的论述其实相当重视同盟关系。只不过他认为,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同时满足那么多全球盟友的需求,因此对盟友的支持必须有轻重缓急之分——对一些盟友失信带来的危害大于对另外一些盟友失信,如何衡量对哪些盟友更不能失信,则取决于哪里的盟友体系最关键——所以在他的理论中,美国可以失信于欧洲盟友,但不能失信于亚洲盟友,因为一旦亚洲的同盟链条分崩离析,中国的崛起就不可阻挡了。

可以说,科尔比的台湾重要性论述并不同于“疑美”与否的论述,也不在于美国是否和台湾共享某种价值体系,而是因为台湾在亚洲盟友体系中是军事实力较弱,和中国大陆有历史纠缠,容易被攻取的最脆弱一环,丢失台湾将导致美国的其他地区盟友看在眼里,更不愿意和美国合作对抗中国,从而让美国在和中国的争斗中处于下风,这是科尔比看来不能接受的。毕竟在他看来,美国唯一的对手只有中国,只要能够压制中国,其他的国家对美军来说都是随时可以“回头再收拾”的。

2022年8月4日,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点之一福建平潭岛,游客观看一架中国军用直升机飞过。摄: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科尔比的论述之三:解放军会直接登陆台湾?而非打封锁战?

相比许多分析人士,科尔比不太认为“灰色地带”或“封锁战术”之类的手段会是北京对台的主要打法。相反,他认为站在北京的角度,直接武力攻击台湾本岛才是最符合战略理性的做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的分析是,北京或许有各种“惩罚”的方式来逼迫台湾就范,比如攻取离岛,比如封锁台湾,又比如小规模武装冲突等。这些手法看起来更容易,成本更低,也更不容易引致第三方干涉。但是他表示,如果北京的目的是让台湾屈服,那么这些手段的实际能力就都值得怀疑,比如,逐步升级压力,可能会导致台湾内部的抵抗意志也逐渐加强,而假如封锁下台湾依旧没有屈服,那么就将对世界传递出北京的意志遭遇了成功抵抗的信号,反而会令北京届时骑虎难下。因此,他认为,对台湾采取直接武力攻取之外的策略是一种成本收益考量上并不经济的做法。

相比之下,他认为快速的、大规模的武力攻略才是北京最合适的策略,或是说“最优解”。因为只要北京能够快速改变现状,比如占领台湾最重要的土地,或者令台湾不再有反抗能力,就有机会让美国及其盟友认为结果已经是既成事实无法扭转,或者说扭转的代价也太高,徒劳无益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值得一提的是,逆向推演,他也认为一旦北京对台动武,美国也不应该仅仅采取诸如制裁、封锁之类的手法——理由也类似,他分析表示,这类手法一来效果有限,二来也会令美国的亚洲盟友觉得“原来美国还是更在乎自己安危而没有那么把盟友安全当回事”。因此在他眼中,为了盟友体系的稳定大局,和中国进行有限战争,将优于仅仅发动制裁或封锁的间接冲突。

“拒止”的核心要点

总结科尔比的“拒止战略”,我们可以看到以下要点:

首先是相比先前的很多干涉理论,他不再要求改变中国,尤其是不要求政权和体制更迭,也不认为这方面的改变是可行的。对于军事冲突的结果,他基本上是要求回到战事爆发前的现状,最低程度是类似南朝鲜那样的“暂停战争”,或进一步让北京失去对台湾的诉求即可,除此之外并不要求中国民主化之类的目标,并以此让北京感到安全,令其可以在台海战事失利的前提下并不感受到自身的生死存亡遭遇挑战,以便接受停火。

2022年10月8日,中国北京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士兵走过一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肖像。摄:Florence Lo/Reuters/达志影像

其次是他不主张主动攻击中国,而是把美国及其“抵抗阵线”定位为防御位置。不过,他也提出在一些时候诱导中国主动行动或者发起攻击是策略上有价值的——中国主动攻击并暴露弱点将有助于美国巩固霸权。从这一角度说来,科尔比既可以说是试图维持和平,也可以说是“好战”的——他的确认为战争是一项可行的处理国际问题的手段。

再次是他极为强调战争的有限性——他表示美国需要从一开始和中国作战的时候就思考如何为北京预留合理退出的空间。“一场有限的战争必须让战败方有所收获,否则战败方就没有什么理由结束冲突”。而这将涉及到非常谨慎的计算——哪些目标可以攻击,哪些不行。这对其战略将是重大挑战,比如他也提到,如果要削弱北京一方的作战能力,美国就必然要攻击中国本土目标,但大规模攻击本土目标则将很容易升级战事,因此这些军事行动必须有很细致的考虑和节制、权衡。

最后是,拒止战略下的美国和亚洲盟友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像北约那样的攻守同盟,而是某种有差别,层次的“各自努力”式的关系。

科尔比提到,在中美爆发战争的时刻,美国的“同盟国”不需要亲自参与战争,只需要给予各种后勤和道义支持就可以——比如美国的战机可以从菲律宾、日本等地的基地起飞攻击解放军,而这些国家并不亲自参与对中国的战争。这样这些国家既不用冒着被完全卷入战争的风险,也不必脱离和美国的同盟关系。

而印度、越南这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国家,科尔比则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变为同盟国,否则美国反而承担了不必要的协防义务。他指出这类国家和美国建立一种非同盟的准同盟关系,在他看来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拒止”的理想,和又高又低的战争风险

如果在国防部次长任上,科尔比能真的推行他自己心心念念的“拒止战略”,对台海局势和东亚的地缘政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想见的是,这套战略对北京来说,其实是颇为头疼且具有威慑力的。

在北京的战略思维中,最好的形势莫过于是特朗普政府出于“美国优先”和孤立主义,认为“台湾实在是不关美国的事”,又或者台湾的未来可以作为中美交易的一部分,再或者是北京认为“台独”难以遏制或和平统一前景落空而要发起对台军事攻势时,美国会忌惮正面冲突而不会采取军事介入的手段。

然而在科尔比的理论中,台湾对美国而言,是中美竞争中的关键一环和核心利益,因此美国有必要冒险为台湾和中国直接作战。这就意味着,北京此前的很多预设和理想情景会有所变化,任何对台的军事行动也都要预设美军会介入,从而在短期内中美军事实力仍有较大差距的前提下,科尔比的理论或许有较大可能遏制北京策划中的对台攻势——以当前执政者的稳妥风格,北京或许会期待到自己的军事实力有更直接面对美军的胜算时才会选择动手,而这仍要更久的时间,而不是坊间传言的2027年。

但是,尽管这一战略短期来看有机会遏制战争的爆发,长远来看也可能带来更多的升级风险。

2023年6月6日,菲律宾巴丹省马里韦莱斯海(Mariveles),准备与美国和日本进行联合海上演习的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成员。摄:Veejay Villafranca/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比如,科尔比的战略前提,是中美之间的战争可以维持在有限的程度,有明确和可行的退出机制。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旦北京方面意识到美国大概率参战,就有可能为了阻止美国参战而采取更大规模压上的手法,比如海军采取更“进取”的战略,把航母战斗群放在远海“反拒止”,美国要想取胜,就要更大规模和中国的主力舰队交手,双方可能出现的是航母战斗群级别的损失,到那时,得知军队大量损失的任一国家的民众,还能不能接受战争的有限规模?战争会不会就这样骑虎难下地快速升级扩大?

又比如,科尔比预设北京在战争中将会是理性的行动者,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适可而止,并且更多将目光放在长远的霸权地位上。然而,万一北京的理性程度被高估了呢?又或者,一旦中国民族主义对台湾的战事要求必胜的程度被低估了呢?须知,拒止战略对双方理性行为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

科尔比在书中提到了一些让中国难以升级战事的软肋——比如中国的核打击能力和美国相比不够强,又比如中国难以打击区域内美国利用的盟国基地等等。但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如果进一步扩军——比如大幅扩充核武库,能让美国更相信北京可能会升级冲突从而对军事手段感到忌惮,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近来的诸多新闻都显示,北京可能正在快速扩充核打击能力,以减小和美军的相关力量的差距。

中美继续滑向战争?

尽管科尔比一再强调他的战略是为了最终实现中美和平共存,但其对武装冲突的预测和“以战止战”的构想,还是引起了是否会增加中美紧张态势,或至少令中美进入军备竞赛的担忧。

2023年,美国几位学者撰写的一系列短文讨论了中国方面对“拒止战略”的反应。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安全研究项目主任Taylor Fravel就提出,拒止战略忽略的一点是:美国需要对中国作出某种保证——即保证中国不会做美国不希望做的事情之后,美国也会给予安全等方面的回报。他认为,美中双方正在因为认为彼此只关心军事解决台海问题,而陷入军备竞赛的陷阱之中。

同样参与讨论的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Melanie Sisson更是认为,北京方面对美国的战略感到失望,并认为美国现时只关注加强武力威慑北京,却不在乎北京的考量——即一旦台湾宣布独立美国是否会默认,这导致北京认为“美国反对台湾宣布独立的情绪正在减弱”,并因此做最坏准备——包括快速扩张核武库以减小中美在可能的核对峙下的差距。她认为一旦北京认定美国不会阻止台北(宣布独立),中国就将显著改变其心目中的得失逻辑——“很可能以一种危险的方式,与美国在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利益格格不入。”

值得留意的是,科尔比也参与了这一讨论,并撰写了一篇短文,他在其中表示,目前的情况中较为严峻的是,北京单方面认为华府为台湾及第一岛链建立拒止防御体系的意图是“断送其最终统一希望或严重削弱其未来增长和发展前景的风险。”

科尔比认为这导致局势变得极为严重。因此他提出:美国需要一方面集中精力继续“磨砺其强硬立场”,“增强对台湾拒止防御能力的行动”,另一方面避免“那些激怒北京、却武力发挥威慑作用的象征性或政治性行动”。

从以上这些讨论,或许也可以得出结论:将科尔比归类为“亲台”或“不亲台”,又或者以“疑美”或者“不疑美”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台海战略,是无法概括他的战略思维的。因为以上这些对立,并不是他考虑问题的方式。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