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歌手、“国际巨星”吴亦凡终于在美国成为了话题人物。11月2日,他的新专辑《Antares(安塔尔,意为心宿二,也就是天蝎座α,一颗明亮而孤独的恒星)》在北美发行,不到四天,就有7首歌曲登上iTunes音乐排行榜的前十名,压制了同时发新歌的Lady Gaga和“A妹”爱莉安娜·格兰德,推特上的乐迷们纷纷问起了“Kris Who?(吴亦凡是谁?)”。
当意识到这是中国歌迷在有组织地刷榜时,推友们甚至创建了#ChineseBots(中国机器人) 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作为回应,苹果官方临时从榜单上下架了吴亦凡的歌曲,清除了部分异常数据。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吴亦凡的支持者们正在试图把这个话题从“作弊”转向“种族歧视”。这次事件显示出了中国的追星族文化的某些微妙变化。
“屠榜”
现在中国大陆的追星族已经变得高度组织化,甚至不逊于美国政治人物的选举。
坦率地说,吴亦凡的这张新专辑风格还是很入时的,有浓烈的陷阱(Trap,起源自美国南方的一种嘻哈音乐)风格,合作艺人里也包括了特拉维斯·斯科特(Travis Scott)这类美国当地颇有知名度的嘻哈歌手。但是了解音乐排行榜的人都能看出,同一张专辑上线后能瞬间占据榜单前10名中的7个,是反常现象——数据异常情况之严重,甚至一度使得一家音乐网站推测吴亦凡《Antares》的主打歌《November Rain》在一天内售出1400万份,相当于北美区年度神曲的总销量。这与事实不符,更何况这是吴亦凡的第一张英语专辑,他在北美本土的听众基础并不雄厚。
这些数据真的如同一些美国网友所说,是“机器人”在刷吗?
并不是。
现在中国大陆的追星族已经变得高度组织化,甚至不逊于美国政治人物的选举。在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乃至豆瓣和知乎,活跃着许多吴亦凡“应援(来自日韩粉丝圈的词语,特指对偶像的支持)”站点,它们负责吸引新粉丝、提升旧粉丝活跃度、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而Owhat、摩点等众筹平台上,则有金额多寡不一的很多捐款项目,为应援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以本次吴亦凡刷榜事件为例。各大吴亦凡应援站点发布了详细的教程,说明了如何利用VPN切换多个国外账号在美国iTunes购买数字版专辑、如何清除流媒体平台Spotify的缓存从而实现多次计入点播量,还准备了一组评论语模板,供英语不好的粉丝去各大网站留言使用。
一个粉丝一天之内可能操纵几十上百个账号,购买专辑的经费由前述的众筹项目提供。无法想像这种操作方式的欧美网友,自然只能惊呼“机器人来了”。
在刷榜事件被揭露和处罚后,吴亦凡的粉丝在社交网络采取的辩护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花自己的钱给偶像刷榜没什么不对,任何指责我们的都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穷人”;第二种是“为什么欧美社会不能尊重亚洲裔歌手,难道我们不应该和种族主义斗争吗?”
这类言论显然忽略了两点:第一,音乐榜单有其公共属性,反映的是音乐作品受欢迎的程度,这种程度不以听众个人的经济实力而变化,并不是一个特别有钱或特别有闲的粉丝就应该被计算成一千票,正因为如此,各个榜单一直都在升级反作弊体系;第二,类似指责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也并不是针对特定族裔,历史上有不少唱片公司、经纪人和个人卷入过类似丑闻,只是东亚(尤其是韩国以及近年来的中国)歌手身上更容易发生而已。最近,国内如黄子韬、蔡徐坤、韩国如防弹少年团等,都引发过刷榜争议。
实际上,这些粉丝群体并不是不知道刷榜行为本身的不正当性。很多众筹项目都选择用隐语表达,例如把“去iTunes刷榜”说成“摘苹果(iTunes由苹果公司运营)”。加入执行刷票的“打投组”也需要提交微博账号,资深粉丝会审查微博内容,确认新人是不是吴亦凡长期粉丝。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被其他明星粉丝或感到好奇的外来者渗透。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粉丝心态之变:从消费者到股东
在“类社会性亲缘关系”下,粉丝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仅仅是消费,还可以决定偶像明星乃至他们背后的经纪公司的命运。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90年代末,“韩流鼻祖”H.O.T.的年代。
这个五人男团最早是以美国的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为模板,但韩国的流行音乐工业很快就进化出了独特的风格。欧美男团通常主打唱歌,但韩国男团更以整齐划一的“刀群舞”著称。在外形上,韩国男团通常青睐白皙瘦高、英俊到可能被认为“女性化”的外貌。
H.O.T.的一大特点是创立了“应援色”。只要有H.O.T.表演的地方,都能看到粉丝们穿着白色衣服,挥舞着白色气球,女粉丝们会自称“白家女人”,这是第一代既有外观可见的标志性颜色又有族群名字的明星粉丝群体。粉丝和偶像之间,粉丝和粉丝之间产生了一种“类社会性亲缘关系(parasocial kinship)”,将彼此视为亲人或伴侣,也就是所谓“亲妈粉”、“女友粉”等心态。在H.O.T.之后,应援色和粉丝团专属名称几乎成了韩国偶像团体的标配。
这种“偶像和粉丝是一家人”的身分塑造固然有经纪公司刻意运营的成分,但也有其时代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出现,经纪公司和电视台不再是粉丝群体了解偶像的唯一渠道,偶像也得以把在表演作品之外的私人生活(虽然可能是被精心策划过的私人生活)展示在粉丝面前。
在“类社会性亲缘关系”下,粉丝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仅仅是消费,还可以决定偶像明星乃至他们背后的经纪公司的命运。粉丝看待偶像的眼光,慢慢从仰视变成了俯视。在“亲妈”们的眼中,如果偶像的市场反应不好或者遭到大众舆论恶评,粉丝往往会指责经纪公司办事不力,亏待了“我家孩子”。
而韩国的流行音乐工业恰好是一个竞争极其惨烈的修罗场。大大小小的经纪公司几乎每个月都会推出新的偶像团体,几家大电视台举办的排行榜节目(打歌舞台)每周都会公布排名,只有拿到过冠军单曲(一位)的人才会被记住,否则就是“糊穿地心”。
对于任何有共同体意识的群体来说,“战胜敌人”永远是提升凝聚力的第一法门。爱偶像心切的粉丝们选择了踢开不争气的经纪公司自己上场。研究榜单帮偶像打榜自然不在话下,到社交媒体做搜索优化、控制热门评论区也是常规操作,做得好的粉丝还会在偶像工作的现场向工作人员、媒体记者派发食物和小礼物,让偶像不至于被刁难。
“归国四子”的中国牌
精心打造的爱国主义人设给了“归国四子”的粉丝一个避风港。
新世纪初,中国大陆没有成熟的娱乐工业,但是港台的流行音乐最有统治力的时期已经结束。自H.O.T.以下,神话、东方神起、Big Bang等韩国男团在中国都有巨大市场。然而这些追星少女始终面临多重困境:首先,“追星”这个行为本身就被视为“盲目冲动的少年行为”,被学校、父母反对;其次,身为中国女性却“狂热迷恋”外国男性(尤其还是与中国关系并不太和睦的韩国人),在民族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双重视角下都是值得“敌视”的行为。
2010年的“六九圣战”事件就是这种情绪的完美注脚——当年,以青年男性用户为主的百度魔兽世界吧向韩国男团Super Junior的贴吧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攻击。事件的直接导火线是Super Junior在上海演出时出现的现场秩序问题,但真实的动机从活动的口号就能看出:“脑残不死,圣战不止。”前一个词,就是指这些狂热的粉丝。
阴差阳错的是,韩国的娱乐公司在Super Junior时代已经尝试加入中国籍队员,虽然他们的初始动机可能不是对抗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只是希望扩大在中国的市场而已。这种尝试不能算很成功:Super Junior唯一的中国队员韩庚是第一个退队的;他们的后辈、也是中国队员最多的韩国男团EXO的四位中国队员中,吴亦凡、鹿晗、黄子韬都离开了公司,张艺兴也主要在中国活动。
这四位EXO(前)成员通常被追星族称为“归国四子”。他们有韩国公司严苛训练造就的歌舞技能和一定的粉丝基础,却有中国人身份——“脱离韩国回到中国”的人设甚至能让他们身上生出某种爱国主义的情感来。这几位艺人的团队对此心知肚明,黄子韬在微博自称“C-Pop King”,C-Pop(中国流行音乐)就是仿照K-Pop(韩国流行音乐)造的词;张艺兴的微博头像是五星红旗配色的中国地图;吴亦凡在《中国有嘻哈》和《中国新说唱》担任评委时反复强调“中国风”的概念。
精心打造的爱国主义人设给了“归国四子”的粉丝一个避风港。在TA们受到的多种外部压力中,至少民族主义视角的批判不再成为威胁,甚至反过来成为了武器。粉丝们在与其他粉丝攀比或者回应质疑时,通常会搬出“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报导了我家某某某,真是好样的”之类说法。
新一代偶像的粉丝团们盯上了欧美的榜单:不仅是因为登上欧美榜单更有质量背书的意味;也因为这种活动暗合了一直以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
有了吴亦凡几人的模板,之后的中国饭圈(追星族的圈子)基本就接纳并发展了韩国同类的游戏规则:为偶像在微博“控评”;在百度手动搜索净化自动联想词语列表;去知乎给质疑偶像的答案点反对;提前注册豆瓣账号在关键时刻给偶像的唱片或影视作品刷高分。
人口红利曾让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也让中国的饭圈爆发了更大的威力。2016年,王俊凯过生日发的微博被转发了42776438次,刷新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不难想像他的“数据组”在背后付出了多少体力劳动。数据的浮夸令粉丝团之间进入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笔者某一次点评一位明星的粉丝的刷微博数据行为后,一位粉丝评论说:“我们也不想做数据,但是别家都做,我们数据不好还要被笑话。”
除了数据和国内官媒的认可,饭圈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来攀比的工具:例如接到大品牌的代言、出演主流导演的影视剧、被重量级公益活动邀请。攀比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需要拿来撑场面的业绩也就得越来越大,国内的榜单、奖项和代言已经不够看,新一代偶像的粉丝团们盯上了欧美的榜单:不仅是因为欧美的流行音乐工业长期处于领先位置,登上榜单更有质量背书的意味;也因为这种活动暗合了一直以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
明星的经纪公司对饭圈的数据注水和民族主义转向都持支持态度,前者增加了商业价值(虽然最近两年广告商们逐渐意识到了表面数据和真实人气间的差距),后者增加了追星这门生意的安全性。党国也是一副乐见“民心可用”的样子:自带流量的明星出现在共青团的活动里,出现在央视的节目中,出现在党媒的网站里。只有当他们卷入性丑闻或因为外貌过分解构了传统的“男子气概”时,才会被猛踩刹车。
像吴亦凡的专辑刷榜这样的事件,既不是第一次,也远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比利小子,中国互联网从业者)
丢人丢到国外去了,这种所谓的饭圈文化还蔓延到娱乐明星外的其他流域,这是有毒。
回应一下jadesal,
一百多年前女人裹脚也不是一件稀罕事呢。
有没有感觉这句话听起来很奇怪?因为你的评论和这句话感觉都在证明这种普遍现象的正当性。然而这两者没有绝对的联系呀。
饭圈粉怎么样不用我多说了吧?
打榜这件事情在国内饭圈是一件日常,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作为一个资深饭圈人士,我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这篇评论的引语。粉丝群体是不知道刷榜行为的不正当性的。国内的很多榜单知道打榜的行为存在甚至鼓励粉丝打榜的。比如亚洲新歌榜等榜单。
其实嘛源头就是日本韩国的idol文化,买一箱塑料片就是为了握个手什么的。
简体字版本,“华宇歌手”应该是“华语歌手”。
對歌手和作品(及此類)的喜愛本來都是個人行爲,被如此組織起來刷榜實在是有點不知所謂。被組織接納的個體,又會被各種要求推着出錢出力。
但人數衆多,聲勢實在可觀,如果這種聲勢超越歌曲榜——這已經是非常無害的領域,若是在其他方面,也許有不小的麻煩呢。
国内粉丝通过挂vpn等工具刷美国的榜,然后回来宣扬吴亦凡在美国的影响力,这个故事太魔幻了......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饭圈就流行着这样的风气,组织严密,互相攀比,喜欢集体行动,还经常没有原则罔顾事实,不仅是流量偶像,这个风气还慢慢传染到有实力的演员歌手甚至运动员球星的粉丝群体里,因为粉丝不理智影响明星形象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了。感觉这些粉丝都太缺少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了。
就是這種大陸人的什麽都要最多最大的暴發戶mentality 領到世界都討厭大陸人 忍氣吞聲都是爲了錢罷了
作者“比利小子”~~連在端這樣定位中產的媒體上評論都必須用馬甲,可見凡粉威力,足以讓凡變成伏地魔一樣的存在了~~
長知識!
关于「作为回应,苹果官方临时从榜单上下架了吴亦凡的歌曲,清除了部分异常数据。」这句话,不敢苟同。
李如一在一天世界中写道:没有人知道 iTunes 商店榜单的排行算法。根据 App Store 的规则推断,一首歌在过去几小时/天内购买量迅速增加会导致排名大幅上升,排在第一位的歌,其总购买量未必比排在比如说第五的更高。
我猜这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吴亦凡的歌迷短时间内大量购买,导致新专辑里的多首歌占据了 iTunes 商店美国单曲排行榜前十中的七位。但这些歌的整体购买量其实不高,歌迷们集结起来冲刺一下,可以冲上榜首,但后续乏力。目前完全消失于排行榜中,就是因为冲刺效应消失,而总购买量又不高。假设这是吴亦凡歌迷的自发行为,我认为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则,歌从榜单消失也并不是因为苹果「出手清场」。
相比于苹果官方清除异常数据,我更认可李如一的观点。
錯字:「在北美髮行」,應該是「發行」吧?
謝謝您指出,已修正~
他們不是fans,是營銷公司。
通過燒錢買榜單營造出藝人的影響力,經紀公司則可以在形成人人氣假象下獲得企業,公司的合約。
簡單來說就是:
買榜單,流量,粉絲➡️形成人氣假象➡️更多的通告➡️轉換假人氣到真(商業)人氣➡️成為輿論中心。
是一個本末倒置,變假為真的商業手段。
能現實這種手段,在於幾個基礎:
1.國內的影視傳媒沒有專業能力,拍戲沒有表現力,著流量明星一招鮮。
2.國內娛影視行業沒有好的作品,基本是文化荒漠,所以什麼垃圾都能生存。
3.國內廣告行業無能,脫離流量明星就不知道怎麼宣傳。
4.國內有太多的人依賴這個行業生存,做事完全無底線。
5.互聯網被幾個巨頭控制,它們全都有控制輿論導向。為了維護他們自己定位利益,塑造出畸形的信息傳播方式,低劣的算法無法去除數據水分。人工智能基本智障。比如頭條系,tiktok推薦基本等於沒有。
国内好多卖Spotify会员的卖家,打的广告都是“为凡凡打榜”,印象特别深刻
纠正一下 吴亦凡是加拿大人
謝謝您指點,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