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媒体观察:私营经济离场?2018年中国社会的“叫魂”

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了篇“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文章,本不应该引起过多讨论,但居然会造成官方媒体的集体回应和批驳,这本身就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体现象。
2018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表决通过,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上调为每月5000元。但“减负”的政策并没有收到欢迎。
媒体

9月12日,一篇题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的文章,在中国国内网络热传。

该文认为,中国的私营经济已经完成历史重任,应该逐渐离场。现在的中国,应该集中国家力量,发展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才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堵中领先世界。

文章的作者吴小平自称资深金融人士,原本并不出名,但这篇“劝谏文”却引起了巨大反响。9月12日当日,“私营经济”一词的微信指数,一下子达到了百万级(2867866),日环比增加了1043%。到次日,微信指数则达到峰值近四百万(3772808)。而在9月初,这一数值仅为818。相当一部分公众舆论,把这篇文章视为一种“信号”,认为国家“终于”要对私营企业“动手”了。

同一天,一篇讲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私合营”历史的文章——《1956,交出你的财产》,也开始在微信平台上热传。这篇原本发表于2018年5月26日的旧文,讲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历史,字里行间却在不停挑动当下中国人的神经——“交出你的财产”。文章的阅读量也很快超过10万加。

而接下来的事情则充满了吊诡,吴小平这篇“认同国家、否定民企”的文章,反而引起了一系列“国家级”媒体的批判。

国家级媒体进场,“维护”私营经济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了一篇“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文章,本不应该引起过多讨论,但居然会造成官方媒体和全国知名媒体的集体回应批驳,这本身就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体现象。

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在9月13日撰文批驳吴小平的观点,称其“是逆改革开放潮流而动、企图开历史倒车的危险想法”。

同日,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中华工商时报》,也发表了反对评论,认为“任何想否定、削弱非公有制经济的观点,都是不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也都是非常错误的。”

9月14日,《人民日报》跟进发文,评论此事,“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的策略性利用”,“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家群体更应该不为流言所动,相信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踏踏实实把民营经济办得更好”。

新华社官方微博则在同日发表微评,“有人抛出‘私营经济应离场’这种奇谈怪论,于法无据、于实不符、于理不通。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离场、不能离场也从未离场。”

除此以外,《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全国综合类媒体,都发表评论驳斥这一论调。

一个往日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了一篇“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文章,本不应该引起过多讨论,但居然会造成官方媒体和全国知名媒体的集体回应批驳,这本身就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体现象。

在官方媒体的集体回应下,人心是否因此得到安抚并不可知,但《人民日报》评论所点出的,正好是舆论恐慌的原因——国家是否会对民营企业“过河拆桥”?

这种恐慌情绪并非空穴来风。《1956,交出你的财产》一文,就用一个例子说明了在运动浪潮之下,国家承诺的无常。1956年,社会主义新中国对资本主义私股实行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年息五厘,期限20年。但到了1966年,国家决定停止发放定息,“一夜之间私人股份被收归国有”。

其实客观分析来看,可以认为吴小平的文章确实是一种作者自发的“哗众取宠”,或者“高级黑”——吴小平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也说,“我的文章很多人没有看懂”——而非所谓的“吞并私企”的释放信号。

一篇热传文章指出中国的私营经济已经完成历史重任,应该逐渐离场,集中国家力量发展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司混合制经济,相当一部分舆论把这篇文章视为一种“信号”,认为国家要对私营企业“动手”了。
一篇热传文章指出中国的私营经济已经完成历史重任,应该逐渐离场,集中国家力量发展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司混合制经济,相当一部分舆论把这篇文章视为一种“信号”,认为国家要对私营企业“动手”了。

因此,吴小平的文章被舆论看成高层改变私营经济政策的信号,这一猜测并不值得采信。正如学者邓聿文在〈如何识别中国官方的政策信号?〉一文中分析的,官方如果要测试某项政策改变的社会反应,通常会以权威人士的名义,在“三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求是》杂志)等中共权威媒体发表文章,而不是通过名不见经传的人士,在自媒体发表文章的方式来进行。

于是,更进一步的问题便成了:不重要的人士,写的经不起推敲的文章,为什么恰好能触动到当下的社会心理,引发舆论热议,并促使《人民日报》等最高官方媒体发文回应?

私营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可能是谣言,但民营企业主面临的经营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忧虑,普通人对收入减少、税费增多、“消费降级”、“国进民退”的不满,却是真实可感的时代情绪。谣言并非永远都有力量,只有在不确定的年代,人们才需要借助“想像的知识”,来形成某种发声。

国家阴影下的民营企业

“怎样看待民营经济”,“它和我们国家、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有什么关系?”

民营企业目前的处境有迹可循。由于严重的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低迷的实体经济,2017年开始的“去杠杆”,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一大主题。许多中小微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出现资金流动性危机;企业在股市融资也比往年困难,A股(人民币普通股票)的企业上市申请、筹资额度都较去年更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对民营企业几乎是雪上加霜。“方案”规定,2019年1月1日起,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按照员工的实际工资支付社保,许多企业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以最低工资为基数缴交。不仅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员工的到手工资也会较改革前更少。

企业以最低工资为基数支付社保,虽然并不合规,但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险费(所谓五险一金),作为一笔向国家投保的资金,许多年轻人并不认为这笔钱——尤其是其中的养老保险费,能在老年时回到自己手中。

比如,201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养老还是得大家一块来〉,称“单独依靠政府来全面承担养老是不现实的”,这篇文章在微博上被中国网友转发13709次,随后被微博官方设置为无法转发的状态,评论内容也无法显示。网民分别找出1985年、1995年、2005年的《人民日报》报纸图片,文章标题依次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养老不能靠政府”,重建了国家在中国人养老问题上不断修改、直至“食言”的时间线。

荒诞的幽默感之下,其实是“劳动人民”的习得性认命。养老金为什么会出现空缺?巨额资金去哪里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被掩盖在巨大的无可奈何之下,人们无权再追问下去。然而,尽管陷入失语,但中国人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于是,人们在9月12日选择相信吴小平的文章,并且大量转发另一篇旧文《1956,交出你的财产》,让历史照进了现实。

而除了普通百姓和民营企业主的恐慌外,一批支持市场化的知名经济学家和财经官员的集体发言,也在近日引发了全国关注。

9月16日,在有副总理刘鹤、经济学家吴敬琏、前财政部长楼继伟等“大咖”出席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李扬提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为民营企业为了渡过难关、寻找国资庇护的现象表达了担忧。

同样参加会议的杨伟民,发言更加“凶猛”,他解读十九大提出的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法律上一视同仁的要求,认为“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要逐步取消所有制的这种分类”,杨伟民曾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现在则“退居二线”,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这无疑是一次“火力全开”的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直接评论吴小平的文章,认为这篇文章“和当下,大家特别是民营企业有一些担心有关系,和对一些经济政策的不甘心,或者说的更重一点,不满有关系。信心不够,担心可能是对公平竞争和公正执法、法制的不健全的担心,对于产权真正保护的担心。”

而最深层次的原因,他认为是“怎样看待民营经济”,“它和我们国家、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有什么关系?”

这些经济学家和(前)财经官员,都不再回避正在进行的“国进民退”:

9月3日《证券时报》报导,今年以来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事业单位等“国资系”,正在参与或已经完成了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交易。20余家民营上市公司受让股权给国资,交易金额超过百亿,其中三聚环保、新筑股份、金力泰等民营公司,更是由国资完全控股。

“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本意是要在国企中引入私人资本,而今年的形势,却转变为国资“混改”民企。有新闻报导可查证的“国进”已经十分显著,而根据坊间传闻,也不乏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企业,被政府强迫给予国企股份,甚至被强行低价收购。这类传言未必为真,但人心不安,则可见一斑。

国家的“阴影”,不只发生在公众并不熟知的民营企业中,中国人所熟知的商业巨头,也不可避免被卷入“阴影”之下。

民营企业的艰辛处境有迹可循,由于严重的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低迷的实体经济,2017年开始“去杠杆”成为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一大主题。
民营企业的艰辛处境有迹可循,由于严重的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低迷的实体经济,2017年开始“去杠杆”成为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一大主题。

9月8日,马云接受采访称,将宣布阿里巴巴的“传承计划”。《好奇心日报》以此为由头,写了一篇《马云退休是个坏消息吗?》,引用了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的评论,“不管他愿不愿意,他都是中国私营经济健康程度和远景的一个象征。不管他乐不乐意,他的退休都将被解读为不满或担忧”。

马云退休被外界认为是“明哲保身”的策略,对中国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全身而退的确是一种奢侈。

2017年7月19日,万达商业宣布整体出售旗下文旅和酒店业务,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卸下首富头衔。万达集团在高歌猛进的时间点遭遇“滑铁卢”,普遍被认为,是因为其卖掉在国内八成的项目,在海外投资了2500亿人民币,这一转移资产的举动引起了“国家”的不满。而2018年2月23日,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吴小晖被以集资诈骗、职务侵占罪为名提起公诉,同时中国保监会(银保监会)决定接管安邦保险集团一年。

在巨头的前途难以预料之时,没有民营企业家会不感到惊心。2018年9月13日,又有坊间传闻,称华为即将被国资收购,而华为公司随即通过媒体否认,称自己是一家100%由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这种公开否认在今天的语境下,就像是一个“否认三连”的表情包——“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其表达的意思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则讳莫如深。

蔓延开来的“叫魂”

民营企业退出历史舞台、由税务局征收社会保险费、对民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这些“谣言”或事实,共同构成今天中国的社会景观。

“私营经济离场”的评论,所引发的骚动和猜忌,像是一场发生在2018年中国的叫魂式恐慌。

“叫魂”一词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的学术著作。它讲的是1768年乾隆治下的大清帝国,发生的“妖术大恐慌”事件——民间传闻有术士会剪走别人的辫子,通过作法在头发上,使其发病甚至死去。谣言导致了扩散性的情绪恐慌,影响了帝国疆域里的十二个省份。

孔飞力写“叫魂”,不是为了写谣言的传播学,他讲述了三个版本的故事:

第一个版本涉及百姓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以及危机感之下对权力的渴望,并由此导致了对和尚、乞丐、游民等低端人口(他们被认为是施术者)的反扑,栽赃、诬告、私刑大行其道;

第二个版本“立足于保护自身既得利益和维护社会生活常规运作的官僚”(语出郑家栋《超越“中西”之间》),他们要在易怒的民众和反复无常的君主间穷于应对;

第三个版本,是乾隆皇帝和上下勾结的官僚体制间的斗争,他借“叫魂”之机,以政治罪清理官员系统,保护自己的帝王权力。

“私营经济离场”的奇谈怪论,就仿佛一个现代中国的“妖术”。辫子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是满族的意识形态象征,他作为满族领袖,不可对“剪辫”的传闻无动于衷。而赋予私营经济跟国有经济平等地位,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利,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就像“辫子”一样,也是1992年以来执政的正当性基础。

当剪去“私营经济”辫子的谣言和恐慌出现时,无论决策层的意见如何,代表官僚体制的《人民日报》等官媒,都必须发文批驳,以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稳定。但是这份报纸的发言,在历史上并不能让公众完全信服——把时间线拉长,总能在《人民日报》上,看见无数“养老与政府”之类的反转,以至于知情公众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份“不能看合订本”的报刊。

2019年1月1日起,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按照员工的实际工资支付社保,许多企业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以最低工资为基数缴交。不仅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员工的到手工资也会较改革前少。
2019年1月1日起,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按照员工的实际工资支付社保,许多企业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以最低工资为基数缴交。不仅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员工的到手工资也会较改革前少。

而决策层自身,也并不始终自洽,7月20日出台的“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保”的方案,引起大规模民众不满后,在9月18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总理李克强回应了民间的情绪,他要求“确保社保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绝不允许擅自调整”,以及“对历史形成的社保费征缴参差不齐等问题,严禁自行集中清缴”。

但总理的这一承诺能否实现,仍然是一个问题。9月19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四部委负责人答记者问,又对总理李克强的要求进行回应,“在改革工作中坚持只变更征收主体,原有政策继续保持不变”。新浪微博的财经博主荣大一姐对四部委回应的一句话总结是:“你说你的,我们要继续干,而且要加紧力度干。”这种无声却紧张的博弈,似乎正在悄悄进行。

同样引起网民愤怒的,还有另一项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变化。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上调为每月5000元。但“减负”的政策并没有受到欢迎,一张改革前后对比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热传,以税前工资5000元为例,降税前缴纳个税45元,按最低工资标准扣除社保后,到手4625元。降税后缴纳个税0元,但社保必须按实际工资缴纳,扣除后到手4080元,这种“明升暗降”引起大量怨言。

民营企业退出历史舞台、由税务局征收社会保险费、对民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这些“谣言”或事实,共同构成今天中国的社会景观。如何辨别其中的真真假假?该采信总理的喊话、还是四部委的回应?这些对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艰难的任务。

而在9月13日官方媒体集体炮轰“私营经济离场”论、以此来安抚民心,9月16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这些“火力全开”的经济学家和(前)财经官员,又或许让中国民众看到了精英集体的某种希望——但这次集体发声会改变当下的“叫魂”吗?孔飞力讲述的第三个故事,或许亦能带给我们历史的启发。

(杨杨,自由撰稿人)

读者评论 1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探空氣球

  2. 写的好。

  3. 还不错啦文章

  4. 文章不夠深入。

  5. 中國人從來不自救,一天到晚指望八國聯軍?把私營經濟搞垮,接下來就是計劃經濟了

  6. 明顯是微信公眾號一級互聯網財經營銷財經文的風格。
    在說明某些資訊的同時帶出焦慮感以及某種立場。
    國內之所以會有標杆民營企業受到打擊的表象是因為這些企業家明顯有其身不正的地方。
    並非上位國家,無任何有能力制止有組織地轉移資產到外國的國家會放任這種行為。

  7. 中國最近確實是在經濟政策領域變化頻出的時代,加上中美貿易戰等外部因素,正如文中所説充滿了不確定性。繼前一段的政治領域的變化,中國的各級官員、各類媒體、公民運動等都被收拾修理了,接下來無論如何“割韭菜”難度都已經大爲降低。
    順便一提,8月31日通過的《中國電商法》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淘寶等所有電商賣家也要統一做工商登記和繳稅了。

  8. 9月16日,在有副總理劉鶴、經濟學家吳敬璉、前財政部長樓繼偉等「大咖」出席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李揚提到了「國進民退」的問題,為民營企業為了渡過難關、尋找國資庇護的現象表達了擔憂。
    ————————
    據現場實錄,在吳敬璉和樓繼偉發言後,樊綱在介紹下一位講者前,說劉鶴離開了現場,樊綱問副總理要不要講幾句話再走,但劉鶴副總理就悄悄地走了。這個細節頗值得反復玩味。
    這篇文章很棒,比當年FT徐達內的媒體札記更深入,更多了作者自己的分析。

  9. 明明就是要当皇上 重回文革 难道非要等到真正带上皇冠才能认清他的真面目吗?

  10. 上有意而下不止

  11. 凡事當局用力否定的事情,事情便愈接近真相。

  12. 最近在端上最喜歡的文章。以前看過<<叫魂>>卻聯想不到這些東西

  13. 有還是沒有?就是有人想要「有」了嘛!只看權力內部拔河的結果。這倒車還能開得起來,中國人就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