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建伟:“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吗?(下)

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总是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刻意掩盖“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地缘政治意涵,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其背后动机的猜疑。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汲取自身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克服大国崛起困境而提出的新的大战略。图为中国港湾工程公司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开发的One Galle Face项目。

编者按:端传媒已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学术双月刊建立长期稿件资源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长期议题之一,其发展影响从中国、亚洲到世界的多数国家与地区。这篇长文详细梳理论证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与影响,经《二十一世纪》授权,首次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为适应新闻媒体,行文略有通俗化修改,小标题为端传媒编辑重拟。因长度原因,文章将分上下两篇发表,本文为下篇。

点击此处可查看上篇:《王建伟:“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吗?(上) 》

五、“一带一路”是中国“海陆统筹”的新战略吗?

“一带一路”构想的出现,或许也是为了摆脱海陆之争的一种尝试和努力。中国学者关于海权与陆权的几番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在南海、东海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与邻国的矛盾愈益激化,以及美国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渐成形,中国在东亚海上方向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与日俱增。

对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向西(即欧亚大陆方向)发展的政策建议,以避开美国战略东移的锋芒,实现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再平衡{注1}。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旅美华人学者高柏提出的,以高铁为主要地缘政治工具的陆权理论。他认为,美国重返亚太导致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形势严峻,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东南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瓶颈,在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所依赖的“蓝海战略”受阻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另谋出路,通过建设通往中亚、南亚、中东、东欧、俄国乃至一直到达西欧的高铁,来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一体化,从而实现陆权时代的回归,而这一回归将凸显中国的地缘政治优势。而中国这一以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新陆权战略,将形成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环太平洋海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对冲。

然而,高柏的这一新陆权战略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以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为核心的陆权战略有较大的风险,既无法回避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也可能导致中俄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复杂化,从而对中国的利益造成损害。

这些学者认为,虽然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强国,中国需要在海陆两个方向保持平衡,缺一不可,但是中国的主要出路,仍然是在确保陆上边界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向海洋谋求发展,这已经为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注2}。

中国学者关于海权与陆权的几番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经济体量和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可能无法同时发展陆权和海权,必然在一个时期内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另一方面,中国又必须在资源分配上做到海陆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海陆复合型国家虽给中国带来战略上的回旋余地,但处理不好又可能导致腹背受敌。

因此,“一带一路”构想的出现,或许也是为了摆脱海陆之争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一些学者认为,用“海陆统筹”取代“海陆两分”,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是新时期中国进取型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手段,而这些手段正逐渐被整合进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汲取自身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克服大国崛起困境而提出的新的大战略。在台湾,有学者也认为,“一带一路”将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回圈,打破长期以来陆权与海权分立的格局,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陆海一体的地缘空间格局。

的确,这么一个宏大架构对地缘政治潜在的革命性影响,是无法否认的。那么,中国会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一个新的帝国吗?西方国家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帝国”之路?

西方舆论则竭力强调或突出“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色彩,把它说成是习近平试图改变和重塑以美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建立中国主导地位的大手笔,倾向夸大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想像力和企图心。图为 2017年11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西方舆论则竭力强调或突出“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色彩,把它说成是习近平试图改变和重塑以美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建立中国主导地位的大手笔,倾向夸大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想像力和企图心。图为 2017年11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六、西方主要舆论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有学者描绘了一幅更耸人听闻的画面:欧洲将会只是亚洲大陆尽头的一个半岛,在经济上高度融合并依赖中国的经济火车头,而美国则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岛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漂浮……从这个角度出发,“一带一路”将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政治胜利,标志着中国从一个规则追随者变成规则制订者,从维持现状国家变成改变现状国家。

西方舆论界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总体上正好和中国官方的看法形成两个极端。

中国官方力图否认或冲淡“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地缘政治意义,而西方舆论则竭力强调或突出“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色彩,把它说成是习近平试图改变和重塑以美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建立中国主导地位的大手笔,倾向夸大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想像力和企图心。

例如《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有评论,把“一带一路”说成是中国通往新的帝国道路的“大博弈”(great game),其目的是要恢复中国古代汉朝的荣光。它是继“马歇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经济外交项目,对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重大意义。北京将利用“一带一路”在亚洲建立新的势力范围,因此它是十九世纪“大博弈”的现代版。

另外,有法国学者描绘了一幅更耸人听闻的画面,认为“一带一路”将开辟一系列新的经济和战略可能性,中国当局希望“一带一路”最终会导致如下局面

欧洲将会只是亚洲大陆尽头的一个半岛,在经济上高度融合并依赖中国的经济火车头,而美国则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岛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漂浮。中国所设想的洲际经济走廊将改变全球景观,将战略和商业的中心从海洋转移到欧亚大陆,这将削弱美国的海军优势。这个走廊将加剧欧洲内部在亚洲政策上的分歧,激化欧美之间的商业竞争。如果欧洲进一步转向亚洲而不是大西洋,如果中国成功地将自己和俄罗斯、中亚、东欧和中东更紧密地连接起来,那么美国可能不得不大幅度地改变它对这些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政策。

上述对“一带一路”的敍事,似乎把它戏剧化和理想化了,但是开放式的、看似没有止境的“一带一路”架构,给西方观察家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却是真实的,这也许不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初衷,但确是其产生的客观效果。

很多外国观察家都同意,“一带一路”的规模和范围是史无前例的,如果全面实施,必将对世界秩序结构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西方如果还停留在用传统的方法——如势力平衡——来应对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外国观察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一带一路”的性质到底是甚么,还有商榷的余地。一种观点把“一带一路”看成是中国当代新的地缘政治大战略:中国不仅用它来反击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且这是一个针对美国利益占上风的现存国际制度安排、有创意的替代性战略。如果“一带一路”成功,不仅会加强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从而扩大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可以重塑它和周边国家,包括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互动,使中国周边出现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景观。

“一带一路”可能导致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出现新的欧亚地缘政治空间,这或许会成为欧美和美亚地缘政治空间的对立面和替代物,标志着以海洋为基础的网络向以大陆为基础的网络的转移。从这个角度出发,“一带一路”将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政治胜利,标志着中国从一个规则追随者变成规则制订者,从维持现状国家变成改变现状国家。

七、“一带一路”推行中,经济因素与地缘政治因素的关系

美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在欧亚大陆的影响,但是不能容忍和“一路”野心相匹配的中国海军的发展。虽然中国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一个经济上推进互联互通的项目,但是在推动的过程中,由于政治与经济因素的互动,将会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面貌。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一带一路”只是把中国在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已经存在的利益、已经建立的关系和已经开展的项目,用一个无所不包的新名词来加以概括,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地缘政治战略;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战略要有一个关于国家战略目标的综合性声明,而虽然“一带一路”也有关于一般和具体政策建议的综合性声明,但是它没有包括中国外交的一些关键的部分,如中美关系,中国在东北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等。事实上,中国的主要安全挑战在“一带一路”规划中基本被忽视了。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谈不上是中国的新地缘政治战略{注3}。

这个观点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响应。例如美国有论者认为不应把“一带一路”的地位看得太重,“一带一路”目前来看主要还只是个幻想,并没有实际损害美国的地位。

从“一带”来看,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的目的地还是海洋国家,不是大陆国家。欧亚大陆处于危机之中,中亚国家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非常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而且这一地区政治很不稳定。所以,“‘一带’不是走向繁荣,而是走向灾难的长征”。

对美国来说,更重要的是“一路”。就像在欧亚大陆一样,美国在海上的战略目标是防止出现一个能够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并确保海上通道的安全。美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在欧亚大陆的影响,但是不能容忍和“一路”野心相匹配的中国海军的发展。

但是,就“一路”而言,中国所修建的项目的重要性还是被夸大了。建设港口并不会自动为中国海军或陆军带来永久性的基地,而且中国海军虽然在过去二十五年来进步很大,但仍然没有能力在远离大陆的国家进行长期的部署。此外,还有其他不利于中国的因素,例如这里的很多国家对中国怀有疑虑,而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海军都相当强大,能够对中国的强大海军起制约作用。

所以,“一带一路”并非外界想像那么可怕,宣布以后也没有产生太多看得见的结果;“一带一路”的成功不会改变世界的势力平衡。其他论者也指出,北京提出的“一带一路”其实并不是全新的东西。早在计划提出以前,中国公司已经在其他国家建造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像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却被说成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就。

与“一带一路”是否代表了中国新的地缘政治大战略的讨论相关联的,是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

早在计划提出以前,中国公司已经在其他国家建造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像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却被说成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就。图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早在计划提出以前,中国公司已经在其他国家建造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像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却被说成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就。图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如前所述,大部分西方观察家热衷于强调“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色彩。例如他们认为,中国的一个重大担忧是,它的贸易通道在和美国及其盟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会受阻,而“一带一路”可以增加中国对其贸易通道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从东亚,经过印度洋、中亚、中东,到达非洲和欧洲。他们意识到,中国在“一路”援建的很多港口码头项目都与战略目标有关,如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缅甸皎漂港(Kyaukpyu Port),还有吉布提的港口等都可以军民两用;深水港可以停泊万吨巨轮,也可以停泊大型军舰。仅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司就宣布收购或者投资九个港口,五个在印度洋。

论者认为,这些对港口的投资虽然也有经济因素的考量,但主要还是受到战略目标的驱使。中国会用这些港口来为军事资产服务,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安全利益。有的学者指出,要测试中国建设这些港口是为了经济还是战略目的,办法之一就是看这些港口建设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划得来;如果经济上无利可图,就可以间接说明北京另有所图。当然,使这些设施在商业上具有竞争力的因素,也可以增加它们在战略上的用途

中国在能源项目、铁路和港口设置方面的投资,将为其带来比经济回报更大的地缘政治红利,例如它将抵消美国和日本在东亚给中国施加的地缘政治压力。特别是在中美关系紧张、中美贸易战开打的情况下,“一带一路”中欧洲对中国的重要性将会增加。

因此,从中国义乌到英国伦敦的中欧班列的地缘政治意义,就愈发显现出来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报导,也充斥着中国为了地缘政治目的而对“一路”一些沿线国家的港口码头设施巧取豪夺的故事。

但是,另外一些比较平衡的观点认为,过份强调“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色彩是无益的。例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认为,“一带一路”不是出于中国的地缘政治野心,而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是使内地省份富起来,另一个是要开发新的市场来吸收中国过剩的产能和产品。

因此,有的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本质上还是一个经济项目,其主要目的是释放中国国内过剩的产能;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都可以向中国提供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还有分析认为,虽然“一带一路”确实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但是军事和地缘政治因素相对于经济必要性来说是次要的;“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国内的经济增长。虽然战略动机并非首要,但是“一带一路”的规模、地理和体量决定它将带来重要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后果,它会为北京提供这方面的机会,也会带来风险。

一些学者认为,虽然中国把“一带一路”说成是纯经济发展的无害工程有其问题,但是把“一带一路”完全说成是中美之间争夺亚太和全球霸权的工具也带有片面性。更全面的做法,应该是从政治、经济结合和互动的角度去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一个和地缘政治有关的项目,在推行过程中,政治和经济的互动使它具有了地缘政治的意义。但是由于卷入“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多种行为者和代理人有着非常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因此“一带一路”带来的结果是很难预测的;中国不一定能够通过经济联通的项目,成功地实现领土扩张。

所以,必须了解“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地缘政治过程的复杂性。虽然中国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一个经济上推进互联互通的项目,但是在推动的过程中,由于政治与经济因素的互动,将会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面貌{注4}。

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总是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其实大可不必。图为2018年3月10日,北京海淀区“一带一路”的宣传品。
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总是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其实大可不必。图为2018年3月10日,北京海淀区“一带一路”的宣传品。

八、“一带一路”是战略,但究竟是怎样的战略?

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总是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刻意掩盖“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地缘政治意涵,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其背后动机的猜疑。适当控制“一带一路”的规模,不搞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巨无霸”,可能也是减少有关国家不安和恐惧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对“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的问题,用“是”还是“不是”来回答,似乎都有简单化之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一些观察。

“一带一路”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它的目标相对单纯,范围也比较有限,那就是要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来推动地区经济的融合和发展。应该说,习近平的初衷并不是要提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战略。

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和延伸,“一带一路”看起来就愈来愈像个战略,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倡议。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一带一路”要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如果“一带一路”本身不是一个战略的话,那又如何和别国的战略对接呢?

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战略呢?

习近平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到,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过程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而“一带一路”是这种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说明,“一带一路”至少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说“一带一路”和地缘有关,那么到目前为止,它更多的是一个地缘经济战略,而不是一个地缘政治战略。没有太多的迹象表明,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来建立像美国那样的永久性军事和安全存在,以达到控制沿线国家、部署和投掷中国力量的目的。许多西方媒体关于这方面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而非现实的基础之上。

然而,即使“一带一路”不是一个明确的地缘政治战略,它的成功实施也必将产生地缘政治的影响和后果。例如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建成、印度洋沿岸国家重要港口设施的落成等,都将改变所在地区的地缘政治面貌。在这一点上,中国学者和西方观察家的分析其实有相当大的重合性。

倒是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总是讳莫如深,刻意回避,其实大可不必。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追求正当的地缘政治利益无可厚非。相反,刻意掩盖“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地缘政治意涵,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其背后动机的猜疑。另外,适当控制“一带一路”的规模,不搞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巨无霸”,可能也是减少有关国家不安和恐惧感的有效途径。

(文章不代表端传媒观点)

(王建伟,澳门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1、王辑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环球时报》,2012年10月17日。

2、吴征宇:〈向“陆”还是向“洋”?——对《高铁与21世纪大战略》的再思考〉,《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13年2月号,页105-13。

3、Christian Ploberger, “One Belt, One Road─China’s New Grand Strategy”,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15, no. 3 (2017): 289-305.

4、Jean-Marc F. Blanchard and Colin Flint, “The Geopolitics of 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Geopolitics 22, no. 2 (2017): 223-45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簡單來說,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的FF

  2. 这文章真没什么好看的

  3. 這篇文章更多是認真梳理「一帶一路」的緣由和中外學者的回應,作者的個人觀點比較少。我覺得作者的歸納還是做得挺認真的,希望噴的人先耐心看完整篇文章,不要先入為主。

  4. 为什么在本文下面就有“本文不代表端传媒观点”?昭然若揭?

  5. 這篇文章且不說立場如何,單是這麼詳盡的梳理「一帶一路」中外不同方面的不同態度和分析,且都有詳盡出處,居然會被某些讀者直接噴外宣五毛,看名字就噴人這態度,比起小粉紅也不遑多讓吧。

  6. 连国门都不出去还大战略,大撒币吧!没看马来西亚都上门退货了吗?请王建伟这种外宣五毛撰文简直浪费读者时间!

  7. 三周年的时候留言希望端多转载也多约稿中港台美欧澳的学人 思想者 这才过了几天就有了这样一篇 真棒 真棒 作你们的读者 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