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清肃“内涵段子”:景观化的中国互联网治理

要分析这一系列管制,乃至最新在新浪微博出现的同性恋内容的出位管控,也许还是先得回到这些问题来:这些被管控的“低俗”内容本身是什么?是否所有被管控的内容,都具有反抗的潜能?
对中国政府来说,互联网整治的主要逻辑是,将互联网世界看成一个被观看的景观世界,不能够存在不好看不美观的事物——无论你背后如何想,如何做,你做的东西不能明显出现在台面上。

随着网信办“打虎”与宣传系统的重新整合,中国互联网迎来了新一轮意识形态监管浪潮。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以演算法闻名的企业“今日头条”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总局)约谈、严厉整肃。其旗下号称用户超过两亿的app“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抖音”和“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也被整改,旗舰app“今日头条”中如“语录”、“段子”、“美女”在内的几个版块亦直接关闭。与此同时,不少其他公司,如短视频应用“快手”等,也被整肃,一时间主页上几乎只剩下了政治“正能量”宣传。《人民日报》更刊发评论称,算法不能成为“低俗内容”的借口,态度异常严肃。

这一轮对“低俗内容”的“清理整顿”围绕着内涵段子迅速发酵。墙外媒体关注到,有内涵段子用户开车上街,以喇叭声作为暗号集体抗议,甚至传说包围了广电总局。似乎,一场从键盘到线下的“革命”已经箭在弦上。许多人乃至认为,之所以内涵段子遭到整肃,就是因为它形成了线下的亚文化圈子,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触犯到了当局对组织化行动的管制和戒备。

从官方口中的“清理低俗内容”,到猜测中的“打压组织行动”,这其中仍然缺乏太多解释与分析。要分析这一系列管制,乃至最新在新浪微博出现的同性恋内容的出位管控,也许还是先得回到这些问题来:这些被管控的“低俗”内容本身是什么?是否所有被管控的内容,都具有反抗的潜能?

段友真的是在“反抗”吗?

我们可以从内涵段子说起。它现在已经无法登陆,但这个曾经坐拥上亿用户的app,仍然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许多踪迹——一个男人大笑的logo,和一连串的“接头暗语”——“啤酒小龙虾”、“天王盖地虎”。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这些“接头暗语”之所以走红,其实是因为它们都或多或少带着荤段子(黄色笑话)的痕迹——“啤酒小龙虾”的“小龙虾”拆解成拼音缩写,是“xlx”,男性生殖器的象形;至于“天王盖地虎”后面接的,则是“玉帝日王母”(按:“日”是四川话“干”的意思)……这些代表着内涵段子文化生态的符号,无一例外和男性主导的性文化联系着。事实上,在男女两性问题上“三观较正”,不那么大男子主义的圈子中,几乎看不到内涵段子的用户。

要说“内涵段子”低俗,它的确绝不可能高雅。这个社区的文化,还要追溯到以男性文化而闻名的百度贴吧“李毅吧”。内涵段子诞生的2012年前后,正是李毅吧鼎盛的时代。在李毅吧的文化中,“讲内涵,造天亮”是最为重要的两点。“讲内涵”意味着带有情色与性意味的笑话,“内涵”是说这些笑话总是带着一点迂回和出其不意,突然之间让人发现其中的荤腥味;“造天亮”则是某种对现实中权威的挑战、讽刺,源于球星李毅的一次公开发言。李毅吧的这两种风格积累了海量的人气,还从中诞生了“屌丝”(人生输家)亚文化。而那时候网络世界中印象更为深刻的,莫过于“wow吧”(魔兽世界吧)和李毅吧这样强调男性气质的群体对韩流亚文化的一连串“爆吧圣战”(用海量帖子使对方论坛瘫痪)。

在李毅吧经过管控,变得更加“和谐”之后,内涵段子非常平顺地承接了这套男性文化,或者更精确一些说,它看上去更像是“晚期李毅吧文化”。其特征在于,以美女、贴图、打分、情感故事和“内涵”评论为主,对社会不公的讨论,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我们看到,内涵段子上最火的视频之一“在人间”,跟许多之前苦追“女神”而不得的“屌丝故事”有着类似的情感结构——主角“隧道哥”倾心的姑娘最后嫁人,他开着车苦苦跟随,新娘回复短信说:“别送了”,伴随着《在人间》的音乐,主角开车孤零零回家,淹没在自己的悲伤和深情里。而一转头,段友们就又讲起了荤段子。

同样的“继承关系”还表现在内涵段子社群对娱乐八卦的理解上。内涵段子的“段友”们追捧周星驰、黄家驹,而新生代的年轻偶像和团体——比如鹿晗,tfboys等等,则在“段友”们眼中地位极低。在内涵段子亚文化中,鹿晗常常被称为“中国第一硬汉”,还获得了一个花名叫做“刘壮士”。这都是对新生代花样美男偶像是否具有男性气质,是否足够有格调的质疑。

这样的文化氛围能产生出某种反抗性吗?其实,不如说它就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奶头乐”娱乐——留下一亩三分地的娱乐空间,而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保持冷感。李毅吧也好,内涵段子也罢,它不是对主流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反抗,而是人们对无奈接受这一整套“玩法”的自嘲。而今天的“段友”们,很多人已经有车有房,是正儿八经的中产阶级。要说这场清理整顿能够激发出什么反抗,恐怕实在是一厢情愿。无论是开车鸣笛还是上街集结,“段友”们在现实中做的,就是把网络上的暗号、段子,在现实中再次操演一遍罢了,其实际效果,和一场cosplay秀也并无二致。

今年3月10日起,抖音被新浪微博封杀。4月9日,“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发文,称有人在24小时内雇了400个微信公众号抹黑抖音。
今年3月10日起,抖音被新浪微博封杀。4月9日,“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发文,称有人在24小时内雇了400个微信公众号抹黑抖音。

作为景观的清理运动

当局的这一大轮行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能只看内涵段子一家来判定。关键在于,同时遭到整肃的多个平台,拥有极其异质性的亚文化生态,这些生态和主流价值之间的关系,需要逐一推敲。

比如,抖音主要以年轻人乃至在校生为主,主打的是特效“酷炫”的音乐短视频,而快手,则是更加偏向社会底层,很多视频都涉及服务行业的“技术”——如何制作街头小吃?如何喝啤酒?或者是表演极其出格的行为——吃玻璃、撩裙子。其中的色情、暴力和性别气质宣泄,都比内涵段子要露骨很多。

相比抖音和快手,在被清理的平台中,内涵段子可以说是文化上最接近中国主流男性政治精英的一个。在男性主导的中国官商文化中,人们喝酒、吹牛、称兄道弟。他们看不惯那些亚文化,尤其是是青少年亚文化,但也不忌惮于说那些在西方看来可能是“政治不正确”的男性黑话、荤腥话。从wow吧时代的“圣战”,到“段友出征,寸草不生”,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这套文化的延续。打压“内涵段子”的悖论,其实在于,打压者恐怕多少也是这套文化的一部分。

打击内涵段子,与其说是打击结社与自组织的潜力,它更像是打击官场“团团伙伙”,整顿官员道德的风气,从官场内部到民间的不断延续。这里的有趣之处是,这种从上到下的道德运动,最终到底会形成什么结果?通过打击内涵段子,它会形成一种人人自我禁欲自我审查的言论空间吗?它会试图“从灵魂深处”改造人吗?

这方面,官媒的评论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很好的例子。4月14日,《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以“单仁平”为笔名刊发题为《低俗会存在,用宣扬低俗赚钱应打击》的评论;另一篇则是舆论关注新浪微博删除同性恋话题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发布一篇题为《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的文章。文中对LGBT人群表示同情,但支持打压涉及同性恋的“低俗”、“色情”内容。

尽管这两篇文章,看起来都有事后降低影响、临时救火之嫌,倒也大概能说明,这些严厉的打压行为很可能是官僚系统在面对上方层层加码的政治压力之下,审查执行层面做出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手段。但除此之外,其背后的逻辑,值得咀嚼一番。胡锡进的言论似乎预设了一套公私划分:凡是进入市场的,就属于“公”,国家就有权管制——“内涵段子帮助人们恶俗搞笑,公开要把低俗变成一种社会共鸣”;凡是私人做着玩的,就属于“私”,国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个人身上有正能量,也有热衷低俗的密码”。

《人民日报》的评论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凡是声张了,进入市场了,就容易触犯“低俗”,而只要在私人领域中行动,国家就多少予以默许——“性倾向本身,也不应该成为少数人哗众取宠的内容。如果在网络平台以各种方式博出位、博眼球,把性倾向当成了一个‘卖点’⋯⋯也难免让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认为这是一种风尚,从而出现盲目追随的情况”。

这些宣布其实意味着,对这些平台和言论的打压,并不代表国家急于推行一套道德规范,让反低俗成为人们打心眼接受之物,让异性恋家庭道德深入人心。胡锡进甚至文中说到:“回过头来说低俗,当然了,它不可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抹去,对很多人来说,‘低俗’也是一种离不开的寄托。”官媒关心的,是这些部分如何不被算法利用而“影响中国网络的价值取向,形成文化挑战”。

从去年兴起的嘻哈文化一度流行到最终被禁、微信平台大力封杀娱乐八卦,到今年对互联网“低俗算法”的清肃,最终都指向了这一条逻辑链条——对政府来说,互联网整治,从驯服资本到驯服算法,是一场道德运动,但它的效果,更多是一场景观运动。它的主要逻辑是,在互联网这个空间中,不能够存在不好看不美观的事物——无论你背后如何想,如何做,你做的东西不能明显出现在台面上。

这其实不就是像诸多大城市正在推行的美化街道外观、清理广告牌一类的整治吗?它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改变市民道德或是人们的生活、行动方式,而是直接通过改变空间景观,将当局所不喜爱的景观压至私人领域。比如说,在北京,短短的一年之间,老街巷经过了一系列改造——墙面粉刷、马路重铺、电线入地,但是诸如垃圾处理、公共区域乱堆垃圾之类的乱象其实毫无改变。

“今日头条”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厉整肃,不少内容版块需关闭,主页上几乎只剩下了政治“正能量”宣传。
“今日头条”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厉整肃,不少内容版块需关闭,主页上几乎只剩下了政治“正能量”宣传。

我们大概可以说在网络世界中也出现了这种趋势——政府力图制造一种“清朗”而“正能量”的景观,而这套景观并不着重通过对个体的教育、涵化实现。尽管在今天,要“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人的认知,算法可以说是一套利器。但今日头条被约谈、整改、“党管算法”之后,取而代之的宣传是什么样子呢?是将“正能量”的政治文宣放在最显眼位置,相比说这是利用算法,还不如说这就是在app中装入一个强制的政治宣传栏,强行推广一整套既有的宣传语言。根本上,这并不是算法的逻辑。

换句话说,如果说之前的毛时代运用了一套儒家“人人皆可成圣”的说辞,试图让人“内心深处闹革命”的话,今天对互联网“低俗信息”的整顿,就仿佛从儒家回到了秦制,要将个人关在制度化的空间内,至于他/她具体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表现出来的形式不能够不符合一整套美学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来,当代社科思想领域对生命政治、对算法、对统治术的批判,如果直接放在中国互联网的现实上,就可能打偏了。

放大了来说,这大概是近些年来的政治变化所带来的最新变数。从后文革时代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配合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中国精英阶层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国家需要提高人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最终走向民主富强。今天,这套围绕着素质的“教化”语言,似乎失去了效力,重要的事情变成了提高景观美化程度,提高人们公开行为的规范程度,而服从这种景观美学,便是今天最重要的“政治”。诡异的是,在今天的官场和商场中,王阳明和个体“致良知”的风头也正一时无两。究竟是什么搞错了?或者我们忽略了什么?

(严蔷,人类学学徒)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公私领域的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或者说是动态变化的,一种行为或观点在变成群体,或者社会行为或共识之前,就是在私人领域的东西。一旦这种行为或观点为更多人所认同、模仿之后,也就超出私人领域,这与人的自由和责任是同体双面是一个道理。在自由与责任相对对称的情景,这种公私界限是相对明晰的,例如抽烟是个人自由,避免二手烟对他人的影响也是抽烟人需要担负的责任。但自由与责任不对称的时候,尤其是外部效应模糊的情景,也就是公私领域界限模糊之处。
    应对这种模糊的情景,精英主义色彩明显的共产党,自然会采取更为能动的措施,而自由主义色彩根深蒂固的西方,也更多是放任。

  2. 这是我看过的分析这个事情最有意思也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角度。

  3. 有趣的看法。

  4. 网络的“景观化”,是由外而内的过程。控制一个表象,制造一个“正能量”的环境,也就为人民设置了议程。虽然他们不能决定人民如何思考,但是他们能够决定人民思考什么话题,不思考什么话题。从而规避掉有关社会政治、不利于稳定的问题。

  5. 若按照作者「景觀工程」的觀點,政府只是禁止人們「公開」發表討論「低俗」內容,那麼是不是只要守住「公」和「私」之間的分界線就可以了呢?問題是,大陸政府何時界定過「公」與「私」之間的界限?政府需要時,你能不能懷孕,懷孕後可不可以生下來,可不可以上Google搜索資料都是「公」;政府不需要時,北京的外來務工人員在零下的冬夜裡會不會露宿街頭,一批批被父母認為有「網癮」的未成年人被送到「戒網癮學校」中被「電擊治療」都是「私」。「景觀工程」可能只是在「髒亂差」的城中村外面建一堵牆,也可能是在兩天之內突然強制所有住戶離開自己的家,剷平它們,改造成符合「官方」審美的混凝土大廣場。

  6. 景观工程在大陆又被叫做“形象工程”。

  7. 寫得好!讓人很遺憾沒造訪過內涵段子。

  8. 管得多了当然是大问题,把成年人当孩子搞家长式管理,最终就是搞出个一堆没有承担能力的人,怪不得需要一个大大,都五行缺爹

  9. 个人不同作者对当局举动归结为景观化的结论,不过倒是给了我一些思路:当局对新生事物(例如互联网)的整治一贯思路都是将其纳入可控范围。亦如隔离外界的GFW造就中国特色大局域网一样, 算法,AI,网络社交的新形态,当下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的传播直接根据你的爱好,使用习惯推送到移动设备端,而不再依靠过去微博,微信账号的关注度,用户之间相互关注才能实现,从而导致其传播速度,广度远远高于之前,信息不可控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这一系列的政治行动不过是把不可控的新事物纳入到党认同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10. 高水准的文章。互联网治理这件事,其实就是文中说的“无论你背后如何想,如何做,你做的东西不能明显出现在台面上”,这个逻辑很正常,西方社会也一样。欧洲人一个一个内心都高傲得要死,谁都看不起,但是表面上一定会讲我们尊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多元文化云云。个人觉得共产党因为是一党专政,就获得了一种原罪,只要对任何事情进行管束,就会被冠上独裁专制没自由之类的名头。再加上下面做事情的人为了图省事,行事方式往往简单粗暴,结果就是挨骂。

  11. 在大陆经历一系列事件后,我感觉呢政府也不是说要极权控制思想之类的,他还没那么聪明,他可能是那个说“何不食肉糜”的皇帝,老想着咋就不跟着我走呢?

  12. 党管媒体,党管数据,党管算法。

  13. 强行推行一套标准,其他不符合通通封杀。老子就是老子,孙子就是孙子。

  14. 看完这篇,感觉并没有得到什么答案,反而产生了更多疑惑。希望会有端传媒在内涵段子app上打广告的一天。

  15. 资本太控制媒体。这是一次政治与资本再平衡的过程?

  16. 任何群体有了行动力都值得警惕

  17. 内涵被关停,人数庞大只是次要。最主要的还是内部形成了统一的组织,从在广电门口鸣笛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才是当局所忌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