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印边境对峙:两个强人掰手腕,但打得起来吗?

危机最后会如何结束?也许要等到秋凉降温大雪封山,才能看个分晓了。
印度 大陆 地缘政治

一个月来,在中国、印度和不丹位于洞朗(Doklam)地区的三方边境上,中印军队之间的对峙一直在持续,到目前为止仍未有撤退迹象。与此同时,各路媒体纷纷猜测:中印之间是否会爆发武装冲突,边境对峙还有其他收场可能吗?

中国无法选择战争

自从 1962 年战争以来,中印两国在边境上时有冲突,但总体来说维持和平。尽管在两国国内,“再来一战”都不乏声音,但对中国而言,和印度在军事上加剧对峙,将是下下策。

中印都是拥核大国,万一发生冲突,将战事扩大会变成极其危险的局面,也就是说,两国所能采取的,只有小范围,面对面肉搏的常规战争。

不同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边界。中印之间横亘着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陆地地形,即喜马拉雅山脉。无论多么相信现代科技的威力,喜马拉雅山区对军队来说都无比头疼:上千米的山峰、上下数千米落差的河谷、山沟、糟糕的基础设施、频繁的地质灾害等等,都注定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军队很难在这一地区充分展开部署,更不用说快速突击了。

而中国一侧则不仅仅要面对山脉的天然阻隔——距离前线数千公里的纵深范围内,都是上千米海拔的青藏高原。大面积无人区、高海拔的恶劣气候,都让前线补给变得极为艰难。另一方面,高海拔的环境将限制很多打击力量发挥,需要投入更多的维护和保障费用,因而中国在西藏的驻军,长期以来都不是为大规模冲突而准备的(更何况还要部署军队维持西藏内部的统治)。在这种环境下,中印大战都是纸上谈兵,反过来,如果印度想要反击中国,也会面临同样情况。

更大问题在于,一旦爆发战争,快速往西藏补充兵力非常困难。中国方面要快速将内地兵力输送到中印边境,最大的问题不是投送能力,而是军人是否能适应高原——新装备可以快速运到,但后勤人员、保障人员能保持战斗力吗?战斗人员是否会因为高原反应而大规模减员?这些问题不仅仅困扰陆军,还会让补充部署的空军同样困扰。而如果丧失了制空权,今天的战争将不可能维持。这方面印度反而具有优势——印度的前线机场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平原上。

其实,中印战争一直都不是中国政府的选项。印度扼住通过印度洋的石油航线,中国还不足以挑战印度在这条航线上的力量,也没有在能源上承担被“断后路”危险的能力;其次,中国的战略重心并没有放在南亚,而是在中亚和南海,此时被印度拖入一场战争——甚至不用说战争,就算是西藏前线的军备竞赛,也将会大大打乱中国在其他方向的布局,在战略上疲于奔命。

就算和印度提高战略冲突等级,对中国来说也并非好事。《环球时报》正大咧咧刊文声称中国可以介入克什米尔问题、继续扶植巴基斯坦,以此报复印度。但南亚的复杂地缘政治,足够让任何国家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窘境——比如军事上支持巴基斯坦,会不会变成继续强化巴基斯坦军队影响乃至操控内政的传统?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主权诉求,会不会变成为跨越印巴边境的圣战武装输送支援?这些会不会在中国控制的新疆催生更多不稳定因素?而这一地区一旦有事,中国格外重视的一带一路部署,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

因此,在中国的选项中,要在西藏前线和印度开战,就必须是一场快速、精准的突击,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瘫痪对方的作战力量,然后在补给线还能支撑的前提下快速后撤,开始谈判。然而在今天,面对力量加强的印军,中国是不可能再获得这种 1962 年式的理想胜利的。

有理由相信,中印之间的洞朗对峙不会一发不可收拾。就算最后真的演变成军事冲突,也大机会是印巴 1999 年军事冲突的翻版:两方在一两个高地、山头投入山地步兵,以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争夺,辅以小规模的炮兵协助和空中支援,但战局仅仅限制在一地,并不能扩大。

那么,既然中国打不起来,印度那边,又是什么情况?

莫迪的两难?

枱面上看,印度推动此次边境危机,其理由在两种矛盾的话语中挣扎:要么强调自己是为了不丹的利益介入以遏止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因冲突区域其实是中—不的争议领土,这一点会稍后分析),要么承认自己是为了避免中国将道路修到洞朗南界的吉姆马珍(Gipmochi)——那里是一处制高点,可以获得俯瞰南边平原的极好视野,让印度的军事调动暴露在中国观察哨视线中。

这些直接原因,大量文章已经分析过。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坊间有说法指所谓中国占据吉姆马珍制高点,就可以进攻平原“掐断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东西分割开来。但西里古里走廊位于平原,从中国方面进攻,补给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还会面临从东西两个方向的夹攻,成为最脆弱的“突出部”。因而,这实属中国部分军事爱好者和印度国内主张军事扩张者的夸张说法。

印度真正的目的,要从 1962 年战争的“后遗症”和今天国内的强人政治理解。

中文世界对 1962 年战争的叙事,多半聚焦在两国的边境争议。但少有人关注中国的内政驱动力。2016 年出版的新书 The Sino-Indian War of 1962: New Perspectives,分析了毛在 1962 年的处境如何催生了中印交恶与战争。1962 年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大跃进与之后的三年饥荒,毛的权威在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饱受质疑。作为反击,毛在其后部署了一系列重夺权力的行动,1962 年初对外交系统的打击正是其中之一。当时毛批评主管外交的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的外交路线过度温和,“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要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即著名的“三和一少”论。这一批评,及其之后毛推行同时对抗美苏和不结盟运动、扶助第三世界的外交路线的背景,正是中印关系极度恶化以至年底的中印战争。

反观今天,习对中国外交的掌握非常牢固,像毛那样借助中印局势整顿内政的需要并不存在。但在莫迪那里,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以边境问题逼宫的,可能是另一边的力量。

2016年10月16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出席金砖四国首脑会议。
2016年10月16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出席金砖四国首脑会议。

在印度国内,莫迪以及其背后的右翼一直对建国时的尼赫鲁政府多有诟病:国内的混合经济体制、对外政策、对国大党内其他政治势力的遏制,以及对党外政治社会组织的打压都列入在册。在其中,“对华软弱”一直是重大罪责之一,包括当年为了团结中国而放弃继承英国的在藏权益;轻信中国、放松军备,致使印军在 1962 年溃败,以及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中国等等。

尼赫鲁之后,印度的中央政府一直不算强大,就算是接近独裁的英迪拉·甘地,也不能达到父亲的威望。但如今,莫迪的印度人民党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尼赫鲁时代国大党对印度国家机器和社会的控制力。如果一切发展顺利,莫迪将很快同时掌控国会两院,而包括国大党在内的各反对党在全国层面无不奄奄一息。

但如同当年的尼赫鲁一样,莫迪的敌人来自萧墙之内。从去年抵制中国商品运动开始,世界印度教大会(VHP)以及印度人民党内部的激进力量,正逐渐成为当年国大党内部的保守派。他们的行动,与高层希望引入中国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无疑相左。而他们用以推崇莫迪的语言——“强有力的国家领袖”,则曾经作为一顶高帽,让尼赫鲁失去了和周恩来外交斡旋的灵活性。

北方邦选举大胜以来,印度人民党内的保守力量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把握机会,制造一系列冲突:从推广屠牛禁令,到推广瑜伽,印度教右翼第一次掌握足以重塑印度国族文化的力量,并正在将“世俗主义”和“民主”的旧口号取代为“印度教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政治正确。

老练的莫迪还没有如尼赫鲁一般落入话语陷阱之中,但莫迪和他的智囊们很清楚:他必须维持一个强有力“大国领袖”、“爱国者”和“印度教文化的守护者”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废钞行动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拖累已经被证实,正在推行的税改也引发了中小工商业者的反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莫迪的“经济奇迹”是否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是否也会日益倚重军事上的强硬领袖形象?结果或未可知。

三人舞,谁是赢家?

这次冲突和历次不同之处,是它并不是只发生在中印之间,不丹的位置更为微妙。

在对这次冲突的报导中有些有趣的错误:从 BBC 开始的一连串媒体,都只标记了洞朗东北一片未定国界区域的位置,却完全没有标出真正冲突地点(中印媒体对冲突地点的标记则清晰无误)。在常用的 Google 地图上,洞朗东北中国和不丹交界的一片区域被标以未定国界,然而这块并没有和印度交界的区域,却被很多媒体机构在制图中当做成了冲突区域。真正的冲突点(洞朗的多卡拉山口),则被忽略了。

图:端传媒设计部
图:端传媒设计部

可见,是次冲突到底涉及哪块土地,有多复杂,外界很不清楚。

目前而言,三方对洞朗的说法各执一词。中国强调洞朗地区和印度的边界已经确定无疑义,但否认洞朗是中国和不丹的争议领土;不丹避免谈及这一区域的中国实控而强调争议;印度则以安全或不丹需要该地为借口。

中、印和不丹留下的边界问题,是历史上错综复杂的主权关系,与英、清两个帝国的争斗的遗存。历史上的宗主国关系不仅左右了 1951 年之后西藏的命运,也让不丹在长时间内成为事实上印度的保护国——一方面要依靠印度,避免被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以印度援助支撑部分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也是被迫接受印度以英帝国遗产继承人的身份“指导”自己的外交和国防。

不丹和中国之间的边界有大量的未确定主权地块,自 1980 年代以来,中国和不丹开始了一系列主权划界谈判,但不丹的策略是两边讨好,一边和中国温和谈判,另一边迟迟不谈妥,以换取印度的信任。

事实上,不丹一直在中印之间寻找自己的主权位置,1971 年不丹在印度允许下获得联合国席位之后,既不想给印度借口限制自己的主权,也不希望变成中国手中的工具。在南亚,尼泊尔的道路可以说是不丹的借鉴:尽管长期保持主权国家地位,但内政却常常面临印度的威逼利诱,如 2015 年到 2016 年之间,印度曾经对尼泊尔实行了五个月的燃料禁运,以试图让尼泊尔脱离“亲中”的道路。在不丹看来,同样的处境也可能随时降临自己头上。

这次的边境冲突,看似是中印两国之间,却实际上是在不丹和中国的争议领土上,双方的诉求,也和彼此同不丹的关系有关:中国希望加快谈判进度,和不丹建交,近年来两国官方互动频繁;印度则可能有借助危机延缓中不建交的打算。而对不丹来说,印度已经为了介入冲突而不得不继续确认了不丹的主权(印度称是应不丹要求介入),而中国也很可能要在盘活危机上寻求不丹的帮助,在大国夹缝之间的平衡仍将继续,也许在下一轮谈判中,中国向不丹让与更多好处,也未必不可。

直到现在为止,中印最高领导人都未明确对这场危机表态,印度外长则宣称两方同时撤军会是最好解决办法——中国肯定不会以此达成妥协。危机最后会如何结束?不丹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冲突结束后,莫迪仍能维持强人形象吗?不丹会成为最大赢家吗?这一切,大概要等到秋凉降温大雪封山,才能看个分晓了。

(魏朝敏,游荡在北印度的田野工作者)

读者评论 1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這篇文沒說明印度士兵入境的侵略性質

  2. @王子白、 看來你生活的很慘,被政府迫害成什麼樣,才能産生這樣的三观

  3. @王子白。张口闭口就是纳粹,连纳粹的基本定义都不了解,也敢大放厥词。

  4. 习近平这个纳粹头子正把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矛盾转移到边境冲突上

  5. 中印戰爭要打,中國必須快打,拖愈久,對中國愈不利,因為大雪期愈來愈近了,大雪期一來必切斷後勤補給,愈晚打,中國打敗戰的機率就愈高,因為大雪期一來必切斷中國的後方補給的,印度就可以輕鬆地打贏中國的。

  6. 同意三樓的:不丹、新加坡、台灣…… 在大國之間斡旋,一邊鋌而走險,一邊左右逢源,有趣!

  7.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肯定不是中印 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项

  8. 叫着去打仗的,那就尽快打,自己扛枪上前线去!

  9. 不丹、新加坡、台灣…… 在大國之間斡旋,一邊鋌而走險,一邊左右逢源。比起大國粗魯臃腫的身段有趣多了。

  10. 這是我看過的分析最透徹靠譜的文章了。微信流傳的不是五毛YY就是瞎分析,大部分甚至衝突地點都沒搞清楚,更不用說分析背後的動機。
    我去年底在印度時,就能感受其到跟中國的微妙關係。一方面幾乎全部輕工產品都是中國造,連屠妖節(類似印度教的春節)的燈籠都是印著"恭喜發財"; 另一方面媒體上時常看到反對中國的報導,最多的就是抵制中國貨(因為中國人在印度賺了錢去支持宿敵巴基斯坦)。
    同時。我也感受到慕迪政府的強力管制。印度是聯邦制,各個邦政府是民主選舉出來的很大,不聽弱勢中央的(譬如貨物在不同邦之間流動是要交"關稅"的!)。而慕迪正在努力改變這一切,從統一GST(消費稅)到廢除千元紙幣,以及街上隨處可見巨幅的個人畫像。而對中國的態度自然是很重要。

  11. 印度是在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吧,要不就是當美國狗,跟美國混會失去主權的。。。

  12. 中印邊界戰爭要打,中國必須快打,拖愈久,對中國愈不利,因為大雪期愈來愈近了,大雪期一來必切斷後勤補給,愈晚打,中國打敗戰的機率就愈高,因為大雪期一來必切斷中國的後方補給的。

  13. 南海所有領海主權聲索國:台灣越南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反賊們,
    這是補🔪的好時機。
    三哥加油。

  14. 打个屁 都在转移民众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