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顺孝:媒体巨兽濒临绝灭,记者如何创业重生?

陈顺孝:反对《苹果日报》没有做好规划、没有提供教育训练、没有提供资源协助就贸然诱逼记者离职创业,但记者也要做好转型重生的准备。
媒体

《苹果日报》推出“鼓励同事创业方案”,宣称在网络和手机冲击下,媒体内容和组织都必须改变,苹果因此将重整组织,鼓励员工离职创业,或者成为自由供稿者,再与苹果合作,重组成新形态的新闻媒体。苹果此议一出,震撼港台新闻界;论者几乎一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创业方案,只是节省人力成本的外包方案。这种方案下的“创业”,几乎不可能成功。

那么,真正的创业方案是什么?什么样的创业可以成功?创业的风险和机会为何?离职创业和在职工作有何异同?创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做好什么准备?创业需要寻求哪些协助、如何取得支援?创业需要历经什么考验、闯过什么关卡?创业如何提高胜算、如何确保战果?创业者的劳动条件如何保障、集体权益如何维护?

我曾任报纸编辑,后转任大学教职,1997年带学生创办网络媒体,2003年开始参与推广部落格和公民新闻,2012年出任新闻募资平台 weReport 执行委员,2013年共同发起独立媒体工作者协会,2015年编辑出版《新闻创业相对论》一书,同年开始在大学开设“新媒体创业”相关课程。这些经历,让我有幸认识多位新闻创业者,觉得上述问题的解答,就在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中。

自由写手的奋战

让我们先看看自由写手(freelancer)杨虔豪的故事。
杨虔豪,1990年出生,从小梦想当新闻主播,高中开始钻研韩国事务,2013年自成功大学政治系毕业后,以独立记者身份,常驻韩国首尔采访,专攻严肃的政经社会议题;目前供稿给数十家台湾、香港、中国、韩国、日本、英国媒体。他透过跨媒体、跨平台、跨语言和经营粉丝来拓展自己的事业。

首先,他同时供稿给不同媒体,包括台湾的想想论坛、《转角国际》、《镜传媒》、《上报》、《人间福报》、《新新闻》、《报导者》、《财讯》、《苹果日报》、《壹周刊》,以及香港的《端传媒》、《信报》、中国的《财新世界说》、英国的 BBC 中文网等媒体;他会对一个事件进行全方位采访,再将事件的不同部分供稿给不同媒体,例如报导朴槿惠闺蜜门事件时,将政治分析交给 BBC 中文网、将八卦消息交给《壹周刊》。

其次,他采访新闻时,同时产制文字、照片、图表、影音,除了供稿给文字媒体外,也供稿给公共电视、TVBS 等电视台。

第三,他不仅用中文报导韩国议题,也帮韩、日媒体报导台湾议题,今年5月,大法官做出同性婚姻释宪文,让台湾可望成为亚洲第一个同婚合法化国家,回台度假的杨虔豪就接到韩、日媒体邀约,为他们撰写相关报导。

第四,他积极经营社群,在 Facebook 开辟的“韩半岛新闻平台”粉丝专页,拥有三万五千多个粉丝,这些粉丝成为他的社会资本,媒体邀他写稿,他不仅会缴交报导,还会鼓励粉丝去看,增加邀稿媒体的能见度。

杨虔豪有此成绩是多年经营的结果。他在大学时代就自费赴韩制作影音报导,在部落格发表,累积知名度;同时打工存钱,并在驻韩初期进行群众募资,支应驻韩初期的生活和采访开销;之后,不断发稿,积极与台港中日韩英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从投稿、邀稿到开专栏,一步步打造个人品牌,终于闯出自己的天下。

独立媒体的探索

杨虔豪是供稿给大众媒体的自由写手,让我们再看看冯小非实践的另一种创业:打造营收自主的独立媒体品牌。
冯小非,1969年生,曾任台湾日报家庭妇女版主编,1999年九二一地震后进入灾区,创办社区报纸中寮乡亲报,并在中寮经营溪底遥学习农园,2004年接受行政院新闻局委托经营小地方台湾社区新闻网,报导农村、渔村、山村信息;2009年莫拉克风灾后发起莫拉克独立新闻网,监督重建工作;2011年9月,冯小非又与友人共同创立《上下游》新闻市集,报导农业议题,同时销售小农产品。

《上下游》以农业为中心,不断延伸新闻触角。它报导农业生产,也因为农产品生长在土地上而关注农村生态环境,更因农产品就是食品而探讨食品安全议题。它也认知农业不仅是台湾独有的议题,因此广泛引介欧美和日本农业趋势,以及中国、韩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与台湾的农业竞合,甚至派出记者到缅甸、日本采访。它还发现农村移民配偶越来越多,因此与移民工媒体《四方报》合作刊载越南文食谱,服务移民配偶。

2013年《上下游》记者以“揭开伪米粉真相”赢得卓越新闻奖调查报导奖,掀起台湾食安调查报导的热潮;隔年,冯小非以其对台湾灾后重建和农业议题深耕,赢得卓越新闻奖的新闻志业特殊贡献奖;2016年,《上下游》发表“低温宅配竟35℃运冷藏肉”的调查报导,这个报导还被《苹果日报》同步转载,刊登在报纸头版头条和A2全版。

《上下游》营收多元。首先,它经营电子商务,开辟市集贩售小农产品、公平贸易商品,但坚持新闻与业务分开,业务部门销售的产品,新闻部门不得报导;其次,它取得民间基金会和个人赞助,用于支应记者人事费;第三,它号召“共同办报人”小额捐款,每人每月300元。这些收入逐年成长,让它雇用的全职记者人数从2011年的两位,成长到2017年的五位;这样的人数看似不多,但已远远超越绝大多数大众媒体的农业相关记者人数了。

《上下游》也积极经营 Facebook 社群,粉丝超过17万人,成为推广新闻、扩大社会接触层面的重要助力。

《苹果日报》推出“鼓励同事创业方案”,宣称在网络和手机冲击下,媒体内容和组织都必须改变,苹果因此将重整组织,鼓励员工离职创业,或者成为自由供稿者,再与苹果合作,重组成新形态的新闻媒体。图为记壹传媒位于香港的办公大楼,记者们在编辑室工作。
《苹果日报》推出“鼓励同事创业方案”,宣称在网络和手机冲击下,媒体内容和组织都必须改变,苹果因此将重整组织,鼓励员工离职创业,或者成为自由供稿者,再与苹果合作,重组成新形态的新闻媒体。图为记壹传媒位于香港的办公大楼,记者们在编辑室工作。

新闻创业的方向

杨虔豪和《上下游》的创业成绩傲人,但并非特例。

在自由写手方面,姚惠珍,曾任《工商时报》、《苹果日报》记者,主攻台塑集团新闻,2014年开始独立撰稿,与《苹果》、《财讯》、《新新闻》等媒体合作,新闻不只一次登上苹果头版,并以调查报导“王雪红的‘假公益真投资’”赢得吴舜文新闻奖;朱淑娟,曾任《联合报》环境记者,2009年遭资遣,透过部落格继续报导,隔年一举赢得卓越新闻奖暨曾虚白先生新闻奖三大奖项,先后与公视、风传媒、《商业周刊》、低碳部落格等媒体合作,并曾为《商业周刊》撰写封面故事;此外,钻研疫情新闻的李惠仁、探讨媒体转型的黄哲斌、走访亚非多国的阿泼、深耕土地与人权的胡慕情、书写饮食和文化的米果也各有一片天。

在独立媒体方面,2010年上线的泛科学以探索科普议题起家,发展成台湾最大的科学知识社群,并借由销售科学知识商品和举办知识节等活动获取营收,站稳脚步后,陆续成立娱乐重击、泛科技、公益交流站、旅饭等利基媒体,形成新媒体集团;此外,1997年创办的苦劳网、2007年启动的公民行动影音纪录资料库、2015年创立的焦点事件,倚赖小额捐款维生至今;2000年成立的环境信息中心,也借由争取政府和民间委托案,以及民众捐款,持续运作至今。

这些个人或微型创业,都不需要庞大资金,只要有意愿、有专业,就可以做得到;这些创业经验各有特色,但共同反映新闻创业的机会与挑战:

一、创业要小巧灵活、创新营收

大众媒体崩毁的关键在于,赖以为生的广告收入被 Google、Facebook 等网络巨头鲸吞殆尽,电商、募资、订阅、活动等新财源又如杯水车薪,不仅不足以维持大众媒体获利,甚至无法支撑现有数百人、数千人的规模,因此只好诱逼记者出去创业;然而,财源虽少,并非完全没钱,创业者只要精简人事、量入为出,还是有生存空间,自由写手和《上下游》等微型媒体的收入,塞大众媒体牙缝都不够,但足供个人维生。在当前的传播生态中,我们很难再创立一个可以养活100个记者的大众媒体,但可以实验电商、募资、订阅等新而多元的营收,努力打造出三五十个各自养活三五位记者的新媒体,并且开创出100来个自由写手的生存空间。

二、创业要有专攻领域、独门绝活

要创业不能只是“堵麦”(把麦克风放在受访者的面前)、抢快,报些众家媒体都有的浮面新闻;而是必须拥有不可替代的专长、独到的信息和观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维生、立足。杨虔豪的韩国现场观察、姚惠珍的台塑集团内幕、朱淑娟的环境深度报导、李惠仁的疫情专业分析、《上下游》的农业食安调查,都已自成一家,不仅成为热门邀稿对象,更有实力为媒体撰写头条新闻、封面故事,做到这样,不仅温饱无虞,还能专业自主、不受干预。

三、创业要多重发稿、多元叙事

为单一媒体供应单一形式和内容稿件的时代过去了。创业者必须像杨虔豪一样,能将同一则新闻写成不同版本,分别供应给严肃和通俗的媒体、文字和影音的媒体,甚至是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媒体;创业者若能以更多种取向、媒材、语言叙事,他就能为更多个地区、更多种媒体,供应更多样的稿件,进而获取更多元、更丰厚的收入。

四、创业要摸索实验、长期奋战

创业经验无法复制,每个创业者需要不断计划、实践、反思、改良、再反思、再改良,才有机会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路。冯小非从创办灾区社区报、经营有机农园、接受政府委制新闻、募款经营莫拉克新闻网,到创办《上下游》,前后摸索了十多年;杨虔豪从学生时代自修韩文、自费赴韩,到毕业后常驻首尔,从申办采访签证、打进韩国采访圈、建构采访网,到赢得台港中日韩英媒体的青睐,也耗时五六年以上。每个自由写手、独立媒体的成功历程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没有人一步登天,同样都要历经长时间的摸索、反思、调整才能有所成就。

五、创业要打造品牌、经营社群

创业者不能依附组织,无法依靠“某某媒体记者某某某”的名片狐假虎威,他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赢得自己的粉丝,才能增强竞争力;这需要以卓越报导争取注意、以不懈努力维持热度、以恒久坚持确保信誉,还要经常与阅听人互动,了解他们的观点,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得到服务和尊重。杨虔豪就这样吸引三万五千多名粉丝、《上下游》也如此赢得超过十七万人按赞,这些粉丝成为最忠实的支持者、推广者、赞助者,是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六、创业要连结群体、相互支援

自由写手、微型媒体人单力薄,需要连结群体力量、相互支援才能令发展可大可久。在台湾,支持新闻创业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媒体创业者若需资金,可以透过新闻募资平台 weReport、SOS 募款;若需健康保险和劳工保险,可以加入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的姐妹组织台北市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工会;若需要技术支援,可以寻求黑客社群协助;若要专业肯定,可以角逐卓越新闻奖。不过,这个生态系统仍有许多疏漏,例如自由写手的稿费,几乎都是大众媒体说了算,如何汇集新闻创业者集体力量,合力争取更合理的待遇和权益,还有待努力。

凝聚力量,做好准备

总之,网络冲击宛如彗星撞地球,彻底改变新闻生态。媒体广告遭到网络巨头鲸吞,难以维持原有规模,大众媒体瘦身图存、记者创业求生,成了难以回避的选择。然而,创业绝非一蹴可几,需要有独门报导绝活、多元叙事专长、品牌经营能力、连结群体能耐,并且经过长期摸索、实验、反思、改进,才有机会成功。我们反对《苹果日报》没有做好规划、没有提供教育训练、没有提供资源协助就贸然诱逼记者离职创业;但也不得不面对网络冲击,不得不面对大如恐龙的媒体巨兽濒临绝灭的现实,不得不做好浴火重生、转型再生的准备。

记者现在能做的,一方面是凝聚集体力量,要求媒体老板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工作权,即使要将媒体拆解重组,也要提供转型所需的时间、资源和培力;另一方面是立即展开新闻创业的准备,选定专攻领域、培养独门绝活、尝试多元叙事、打造自家品牌、经营粉丝社群,并且连结群体力量、健全创业支援系统。希望在传媒解构、新闻创业大限来临之日,大家都能做好准备、勇闯未来。

(陈顺孝,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

读者评论 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感覺獨立媒體的運營,跟NGO很像。

  2. 有意思的是,是否趨勢是媒體將以更輕薄的組織與freelancer性質的從業人員進行合作?

  3. 或許需要一些陣痛來喚起大眾對嚴肅報導的重視。
    對我來說就是這個過程。
    之前華語媒體裡很難找到有可讀性的平台。
    看到端在籌金,匆忙付費,生怕端也不見了。

  4. 台灣媒體中,我關注苦勞網、報導者和移人有一段時間了,也欣賞其中很多篇報導。看到報導者對蔡英文勞動政策的追蹤,我和一位編輯老師感慨道,真希望大陸也能出現這樣的報導;她發給我很多近期政治禁令的通告,說「已無可能」,她接觸到的比這些明面上的更加嚴格。
    不過話說回來,大陸也有一些比較認真的、關注NGO和勞工權益的自媒體,比如NGOCN和尖椒部落;他們位於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給出的月工資在人民幣3500-6000元左右。

  5. 環境的發展和進步

  6. 有料優質品種不管大時局如何變遷不會輕易被淘汰,
    互聯網對行業的衝擊也可變成機遇,
    適應環境的發展的進步就OK,
    端不也在轉型升級,
    新生網媒裏,個人欣賞端,香港01和100毛,
    很優秀有風骨。
    就是不曉得會不會哪天被赤。
    就算被赤也無妨,
    且再開闢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