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唐家婕:面对特朗普,记者为何如此沮丧?

即使这只是个70岁金发老先生,或许还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滑手机发出的情绪性推文,媒体真有可能不报导吗?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已经近一个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希拉里拿到逾90%支持度,至今仍笼罩着一股超现实的气氛。特朗普当选冲击最大的,是这群曾经自以为是华府决策“圈内人”的政治精英、学者、媒体人的心。我身处期间,清晰感受到这整个圈子对准总统政策的无所适从,与极度焦虑。

周四(1日)晚上,我跟几个代表不同国家地区(中东、墨西哥、德国、美国)的华府记者,受邀在某智库分享,各国受众对美国大选的视角,以及我们过去17个月的相关采访经验。到了问答阶段,讨论主题变成:特朗普时代,媒体要怎么报导?

几个记者开始分享起,这场选举带给彼此的创伤。

推特贴文带风向,折磨记者

来自德国老报的记者先发难。他说“记者们应该停止追逐特朗普的推特文!”

他的结论,来自多次追随特朗普推文、却一再“被骗”的经验。他回忆,11月22日清晨6点16分(美东时区),特朗普在推特上称“我取消与失败的纽时今天的会面……”,他紧急被德国的编辑叫醒,开始撰写一篇关于“纽时见不到特朗普”的评论特稿。

没想到,过不到30分钟,当他还在埋头打字时,特朗普的新推文又来了。“也许我会与纽时组织一个新的会议。”

类似这类反复无常、难以琢磨,或深夜、或凌晨的推特“新闻”发布,简直让记者们崩溃。追随选举的记者们也逐渐在这些“狼来了”般的推特消息间,产生一些抗拒。

例如,政治新闻网站 Politico 资深记者 Jack Shafer 坚定地认为,媒体不应该追特朗普的推文,因为那些推文“古怪且容易让人分心,因而错过特朗普希望我们忽略的事。”

他举11月19日一早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贴文为例──在该则贴文中,特朗普要求前晚“教训” 候任副总统彭斯的百老汇演员道歉。随即,美国媒体则开始进入持续争论“准总统竟要求说理的人民道歉”的新闻周期。不过,当天还有一件更大的案子——缠讼多年的“特朗普大学”诈欺案,以两千五百万美元和解了事。

“他们都没有注意,过去17个月特朗普运用推特的策略吗?”Shafer 在文里对记者们喊道。

特朗普一次次在推特上,用不到140字的发文,引领话题、带动风向,开启了一种美国政治人物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模式。

但是,即使这只是个70岁金发老先生,或许还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滑手机发出的情绪性推文,媒体真有可能不报导吗?

“真实的唐纳特朗普”

《华盛顿邮报》的资深政治记者 Aaron Blake 则主张,记者应该继续报导推文。“他的话是重要的,而且无论主流媒体做什么,这都将成为辩论主题。……不管他用什么方式表达,是透过 Twitter 还是新闻发布会,都将被数以万计的人吸收,媒体在事实检查和提供脉络上,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Aaron Blake 的华邮同事 Jennifer Rubin 也认为,美国媒体有义务向美国民众报导、如实转述这位准总统的短板、盲点、情绪状况、决策过程。“如果刻意忽视他未经过滤的言语,将是新闻工作者的失误,而且是阻挡了大众面对这个难以接受的现实──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举决定,忍受至少四年”她写道。

按照奥巴马的惯例,美国总统有专门的推特、脸书帐号,但上面的发文通常是来自白宫工作人员之手,多是新闻记者会、活动的节录。所有纪录,也都将归档保留至美国历史资料库。CNN 在12月4日问到特朗普竞选经理康威(Kellyanne Conway),特朗普是否有可能打破这个规矩,继续发推特?这是否符合一个总统该做的行为?康威给了一个模梭两可的文字游戏答案,“他是准总统,这当然是总统的行为。”

作为媒体、作为阅听大众,我们只能在消化讯息时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他是一个靠真人秀、靠推特粉丝走红的地产商人;他热爱受到追捧与关注。文法、拼音错误、误用词汇、藏不住的脾气等,都从2009年开始,如实记录在他的推特帐号里。

这个推特帐号叫 “Real Donald Trump”(真实的唐纳特朗普)。从经验里我们学到的是,我们只能阅读、消化,但毋须过度解读他的断句、错字,甚至大小写。

“小学五年级”的英文

另一个让媒体工作者沮丧的原因,是特朗普的英文程度,以及其论述逻辑。

今年3月,我在一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记者会上,第一次意识到处理特朗普新闻的难度。当华府记者们用标准的新闻提问法,探问美俄关系走向,特朗普这样回答(原话翻译):

“普京(普丁)说过我很多好话,我觉得这样很好,对我没什么影响,但我还是觉得很好。如果我们能跟俄罗斯好好相处,那非常好。如果俄罗斯想要每天花上百万,对 IS 投导弹,我觉得很 OK。有人不喜欢,说不不不,那是我们的工作,我说,如果俄罗斯要作,就让他们做……”
他突然跳针式地接着讲中国:

“看看中国在南海作的事情,对奥巴马超级不尊重,他们建了巨大的军事基地,然后他又吸走我们的钱,把钱从我们国家拿走,重建中国的其实是我们……所以我们要跟所有国家当朋友。OK?下一题。”

我在写稿时斟酌许久,实在不知道如何引用,最终只好全文翻译呈现。这似乎也是美国媒体使用的方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会公布每次跟特朗普对话的逐字稿、录音,如实记录准总统的语言、叹气、停顿、比划。

特朗普惯用简单字汇、重复的对答和演说方式,语言学家 Emily Hayman 整理数据分析发现,特朗普的公开演说字汇程度只有小学5.2年级,远低于历届美国总统平均的10.8年级。特朗普最常用的字汇是 “I”(我),最常用的形容词是 “Great” (好极);美国总统平均最常用的是 “Our”(我们的),形容词是 “United”(团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在今年3月第一场“外交演讲”上,提到美国外交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太容易让人看透,他提议应该更 “Unpredictable” (难以预测的)。虽有评论认为,他的不清语意、简单用字,以及近乎直觉式的表达模式,将为大国外交带来灾难;但也有人相信,这真的可能为美国未来的外交,制造一个新的战略模糊空间。

媒体的入场卷

最后必须谈论到的一点,是美国一向重视的媒体监督权,可能在特朗普这受挫。

美国总统身边的随团记者(Pool Reporter)制度行之有年,用意是让十几位来自主流媒体、外媒、当地媒体的记者,用轮值的方式,以“第三只眼”监督并贴身记录领导人的一举一动。照往例,随团记者会跟着奥巴马出访,甚至是假日的高尔夫球球友名单、家庭聚会菜单等,随团记者都会归档保存。

但特朗普对记者的报导权,显得相对轻忽。11月17日,特朗普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会面,没有允许任何美国记者到场报导。会面的图片最终是从日本官方发出,变成美国记者要从外国政府拿到美国总统当选人讯息的局面。当时,许多美国媒体反制,拒绝刊登这张照片;但这个画面早在各大社交网站上疯转。

特朗普当选后,也曾跟家人从特朗普大楼,躲过随团记者溜出去吃牛排。特朗普的支持者常应和:“为什么吃牛排,还要跟你们这些媒体报告?”但是,他现在已经是一位言行、举动、身体状况都可能牵动世界的美国总统当选人。

今年911当天,希拉里在曼哈顿也是技巧性地躲过随团记者,只以身体不适为由消失。不过,公众透过民众手机拍下的影片,才发现她晕眩如此严重。最终,团队才不得不证实,已经隐藏三天的肺炎消息。如果没有随团记者监督,总统可以掩饰消息;而这些消息、即使是身体状况,都对美国国家利益有影响。

华盛顿特区的冬天夜晚已经到来了。我们几个记者在讨论会结束后,站在空旷的街上,彼此开玩笑地谈着同事看心理医生、吃百忧解(Prozac)处理选举忧郁的惨况,但我们也只能默默告诉自己,在特朗普时代,媒体监督的角色,不会因为社交媒体的发展而消逝;反之,它在讯息爆炸、大众渴望消息核实的当下,应愈显重要。

(唐家婕,新浪国际驻华盛顿站长,前财新驻华盛顿记者)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總覺得或許還包含如果各國各種工作機會本地化,外籍記者可能會受到波及。

  2. 要是讲的细致就是放大镜,那怎么办?非要粗枝大叶的报道吗?或者每篇报道都加上几句例如“主流是好的”、“这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之类的套话才行?而且有很多报道只是陈述事实(当然也有很多夹带评论),不给出观点,至于读者认为是好是坏,可以通过给出的描述来自己判断。国外的报纸、纪录片(例如NHK、BBC的很多人文纪录片,如映像的世纪)往往都会比较客观细腻的呈现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正反面都有,可能会让看习惯了以正面新闻报道和宣传的国人不习惯。但是真正把两方面都讲到才更真实啊。这怎么变成放大镜了。

  3. 媒体当然是批评性报道占多数,无论是对国际还是美国国内。难道天天报道正能量就对了?其实国内民众也是比较喜欢看各种八卦绯闻社会意外事件(例如罗尔事件,要是是件好事会传播的全国皆知吗?)。而且也不是只报道负面的啊,纽时也有很多其他国家的正面新闻的。

  4. 最近常常读到纽约时报阴阳怪气的对trump的抱怨。另一面是外国人常常对美国的世界性媒体的偏颇报道表示无奈,因为它的确说的是事实,但又只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拿着放大镜看某个点的,却不设身处地的考虑该国的状态,比如最近的菲律宾打击毒贩。感慨道高一尺道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