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支持特朗普,力挺FOX,华裔中产新移民为何如此选择?

FOX电视台涉嫌冒犯华人,但美国华人社群反应,为何严重分化?

日前,亲共和党的美国FOX电视台,因在纽约华埠采访时以卖弄“刻板偏见”的口吻大开华裔民众玩笑,引起美国华裔社区的强烈反响。但面对冒犯,不同背景的华裔,态度反差颇大。

最强烈的抗议声来自民主党。事发不久,多位亚裔民主党官员就来到FOX电视台的曼哈顿总部抗议,并直指该事件与特朗普对少数族裔的轻蔑如出一辙。亲民主党的老华埠民众、联同以《侨报》、美国中文网为传播中心的亲中媒体,也积极响应。殿后的是《纽约时报》、ABC等偏左主流媒体大军。很多没有党派归属和政治倾向的华裔,也认为FOX电视台以刻板偏见嘲弄华裔民众,存在清晰的种族歧视色彩。

然而,华裔社会中也有不少人不完全赞同,甚至强烈反对这种激烈反应。

不同声音一方面来自一些“老移民”精英人士,一如美国最资深的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主席吴华扬(Frank H. Wu)的署名文章《亚裔为何难获同情》所表达的:亚裔作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族裔”,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容易受伤的少数族裔”。所以华裔不能因为偏见而抱怨或屈服,要相信自己的优越性,应当处变不惊,继续埋头奋斗,终能占据统治地位。不过在日前激烈的局势中,百人会也还是发布了要求道歉的声明。

和他们出发点不同但姿态相似的,是华裔新移民中产阶级中大量共和党乃至特朗普支持者。他们很多人也表示“没有觉得冒犯”,或虽觉得有冒犯,但并不赞同民主党和左翼媒体借题发挥,毕竟在种族多元、言论自由的美国,这种事件可以说是时而有之,不至于由FOX电视台牵连到大选上。

但有趣的是,在2013年的“吉米·坎摩尔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事件”中,美国小孩们说出“杀光中国人”时,新移民中产阶级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当时的敏感和激愤,使得这一事件成为美国新移民中产社会组织兴起的里程碑事件。席卷全美的自组织抗议过后,许多中产社区纷纷建立起华人协会,承担沟通自治和社区服务功能,积极鼓励参政与投票。

面对相似事件,这前后的反差又是为什么呢?依笔者观察,关键因素是新移民中产华裔的价值和利益。

老移民、福建人和新移民中产

大约在2000年,中国经济起飞的同时,大量70后出生的国人来到美国求学、安家,逐渐累积构成当前新移民中产阶级的主体人群。他们大多聚居在东西海岸的大城市,从事中高薪酬的专业工作,拥有稳定家庭。他们与来自广东、香港的华埠“老移民”之间存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与中华会馆、致公堂、美华协会等传统华人组织素无往来,甚至闻所未闻。新移民中产华裔,与几乎同时期登陆美国的大量“福建人”也同样缺少对话。

社会阶层上,尽管华埠“老移民”和“福建人”不乏中高收入人士,但他们在移民政策和强制优待方面,和民主党联系非常密切,后者更受低收入少数族裔青睐。新移民中产,一般居住在城市近郊,与美国本土中产混杂而居,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生活经验上,都与美国主流中产阶级靠近,且文化上普遍更保守。因此,旧有的华裔组织(老移民)和阶层空间迥异的新移民组织(福建人),都无法代表华裔中的新移民中产阶级利益。

美国华裔老移民的组织化,起于百余年前中国移民劳工大量登陆北美。他们的主要组织是六大华人会馆(现驻美中华总会馆)。会馆起到了保护侨民、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等积极功能。而在民间,组织严密的洪门致公堂一直占据华埠的领导地位。

虽然老移民经历的排华历史,使他们善于关起门来自理门户,对美国政治却比较冷漠。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政治天赋和能力:早在百年前,洪门致公堂大佬“五叔”司徒美堂曾一呼百应,出资支持同盟会和国民党北伐,成立影响历史进程的中国致公党。但时空转移到2013年,致公堂龙头“虾仔”周国祥,因“谋杀、勒索、走私军火”被判处无期徒刑,连带加州华裔政治明星、州参议员余胤良涉黑被捕。可见一方面老移民的社会组织在加州等传统侨区成功渗入了政治运作;但另一方面,他们与信息时代不再合拍的帮派底色成为历史包袱,阻碍了发展。新移民中产阶级,无论是路数上还是文化上都无法与之亲和。

“福建人”则建立在各种福建籍同乡关系上,据称目前在美有百万之众,占到华裔总人口的二至四成。他们的规模化移民历史始于90年代初,很多人通过蛇头偷渡和身份作假,从事基础的服务业工作,等待大赦或政治避难获得合法身份。他们的行业、社会关系、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以及在国内的社会地位,都与新移民中产阶级大不相同,因此重叠不多。比如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的福建移民,与老移民在同一个小世界里合作、竞争。但他们都与毗邻的长岛华裔中产新贵有明显差异。

相比之下,新移民中产阶级普遍认可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不少人也入籍美国公民。他们经过良好教育,政治上更加独立和敏感,而且比较熟悉中美所流行的“美国话语”,如“宪政”、“权利”、“歧视”等等。他们积极努力攀登美国的社会阶梯,其社会能力、理念和技术都是领先的,也或多或少地认为自己能为整个华裔代言。

其实,新移民中产本不是美国政治的活跃分子,但过去三四年间,他们的社会/政治运动颇为抢眼,成为新登场的活跃力量,并在政治实践中,逐渐与其他华裔移民拉开距离。

中产华裔政治运动的勃兴

2014年,加州民主党参议员Ed Hernandez发起SCA5提案,他认为加州大学中“少数族裔”比例太少,需要加州宪法允许公立大学在录取时考虑种族背景加以照顾,从而保障拉丁裔、非裔等族群的受教育权利。加州大学系统此前都以学业成绩和个人表现为主要录取标准,并未进行强制优待(Affirmative Action),因此在亚裔聚居的加州,其州立大学系统中有40%的学生是课业表现突出的亚裔。若此案通过,亚裔在加州所有大学中的录取率将骤减,拉丁裔录取率则会增加。

面对这项提案,隶属民主党、代表老移民组织化成果的三位华裔州参议员(余胤良、刘云平及刘璿卿)竟然都投了赞同票。新移民中产们发现,他们背井离乡、埋头工作,只希望身份解决、生活稳定、子女教育得到保障,但加州所谓亲近华裔的民主党,竟然牺牲他们去保证不考虑亚裔利益的“族裔公平”,以维护民主党传统票仓,因此,平日里不问政事的中产华裔“突然紧张得团结了起来”,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实践,并取得一定成功。

反抗首先发生在这一年的中期选举,中产华裔突然转向共和党,并积极投票支持加州共和党领袖Bob Huff,打破了加州民主党铁板一块的势力格局。平时往返于学校和家中的华裔家庭主妇们,出现在了市政会议中,操着不很地道的英语主动质问议员对SCA5的态度,并力陈己见。中产华裔社区在当地形成了“关键少数”之力——他们在华裔聚居的AD16选区以关键少数的投票,帮助资金与势力上大幅落后的共和党人Catharine Baker以微弱优势当选州众议员。民意加上反对党的配合,最终导致SCA5提案被驳回,中产华裔获得暂时胜利,也让政坛不得不开始重视起这群人。

在这场运动中,最活跃的是以硅谷华人协会、金橙俱乐部等为代表的中产华裔组织;传播上,他们则依赖微信群组和公共号,以及文学城、北美留学生日报、MITBBS、美国中文网等媒体。运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也都是典型的新移民中产阶级。

这场SCA5引发的运动,让全美中产华裔团体走向联合,并以教育为突破口,反对强制优待和“玻璃天花板”对中产华裔发展空间的挤压。美国亚裔教育联盟宣告成立,它试图团结全美亚裔社区,抗议常春藤大学在大学录取中对亚裔申请者实施的畸高歧视性标准。该组织联合上百个团体联合向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递交申诉,要求他们调查哈佛大学针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歧视。这是美国亚裔社区在过去几十年来采取的最大联合行动,甚至拉拢了诸多南亚裔群体一起参加。

而在2016年“费舍尔诉德州大学”一案中,中产华裔鼎力支持原告,希望一举废除大学录取中的强制优待。当时《经济学人》的文章“模范少数族裔正在失去耐心”,准确描述了整个运动的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申诉哈佛”运动中,加州华裔民主党官员再次出面支持强制优待,并带上160个亚太裔团体背书,与亚裔教育联盟对垒——再次凸显了亚裔内部阶层与利益的激烈分化。

中产华裔新移民的政治窘境

今年大选角逐中,中产华裔对共和党尤其是特朗普的支持甚至护短,令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但细细想来,其实十分合理:中产华人经历了两届奥巴马政府,已经厌倦了和民主党同床异梦的关系。民主党随时可以为了政党利益牺牲亚裔中产,转而与选民人数更多、投票率更高的拉丁裔和非裔你侬我侬。

而且,奥巴马政府留下的“遗产”,也让中产感到实在的威胁:奥巴马医保经过三年补贴期后将大幅涨价;非法移民安置导致富人区犯罪升高(如最近纽约长岛四名中学生被移民黑帮杀害)、奥巴马要求硒谷(硅谷)企业考虑招工“多元化”来照顾少数族裔(导致科技企业减少华裔员工)等等,都令中产华人感到特朗普反政治正确、限制非法移民的鲜明主张,最符合他们利益。与这些相比,个别的言语冒犯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这次FOX事件,也体现出华人中产与共和党之间的貌合神离。这也不是第一次。2015年,佛州州长杰布·布什宣布参选,在发布会上,他专为亚裔媒体留出空间以示友好。但在随后一场演说中,他又公开批评亚裔借助“锚定婴儿”来美生子获得身份,让中产华裔对他兴趣骤降。尽管共和党的保守理念和自由贸易主张更符合中产华裔口味,但在选民结构上,共和党实际依靠大量保守排外的低收入、低教育人群。FOX电视台用过时的偏见当笑料,也是为了迎合这批目标观众。因此,和民主党相似,在需要迎合更大宗选民时,中产华人的利益,会首先被牺牲掉。

更令人不安的是,当年《排华法案》出台,正是因为“永远无法理解华人”这类理由。尽管华人中产亲近保守派理念,但理念毕竟只是华丽的裘皮,裘皮下排外的白人劳工和低收入阶层,能与中产华裔联合吗?对多数不信基督教、习俗迥异、莫名富足的华人,他们恐怕还是以刻板偏见对待。

事实上,美国主流社会从没真正认识华人,要么是“黄祸”,要么是“模范少数族裔”,强调的还是异质性,普通民众对族群内部的分层分区、文化心理,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对华裔与美国众多民族之间的同质性,也缺少认可。同时,华人长期对其他族裔缺少真正了解和关心,这一缺失导致华裔在伸张权益时,总是襄助者寡,这在梁彼得案、郗小星被疑间谍案等事件中,均有表现,也是导致华裔今日窘境的一体两面因素。

中产华裔认可特朗普和共和党的方向,希望能让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搭上共和党的船,是非常现实的考虑,但船上的乘客水手,却未必都欢迎华人。这是问题所在。

徘徊不定的华裔政治力量

目前,中产华裔最有利的条件是:华裔是当前美国增长最快的移民群体之一,其中,高教育背景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政治上的敏锐、专业和热情,以及公民身份的逐渐累积,会让他们变得更有影响力。固有的华人精英组织,很可能会因为社会基础变迁而转投他们的立场,老移民与福建人的二代,未来也很有可能和他们在收入与理念上会师。

但太多挑战仍在面前:现有的经验中,中产华裔通过族裔牌进行动员,形成政治势力。但在美国,并不是所有族裔都有效通过身份联合起来了。人对身份的建构,依赖外界对自己的族群的态度——可以说,其实正是“刻板偏见”让华裔的身份成为有效的动员力量。随着“刻板偏见”的消解,“华裔政治力量”也将被消解。

在现实政治上,中产华裔要尽力破除偏见,消解族裔特殊身份,搭上中产保守派的船?还是像黑人所做的那样,强调族裔身份(实际上等于维持偏见),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治正确和强制优待?这是藏在FOX事件深处的难题。

(草茅,内布拉斯加大学公共行政博士在读)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三年后来看这篇文章,这是感慨万千。我就喜欢这么做,看看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选择,他们能不能预见到后果。川普对华人中产最大的冲击就是移民改革和贸易战,许多支持者因此痛苦而默默地离开。他们为何当时不能看到这一幕呢?

  2. 我之前也在想這問題。遇到一名來自大陸的科技人士,本科在波士頓完成,已同美國白人結婚幾年。她話如果有票,寧願投Trump,反對非法移民,可以保障合法移民、拉動經濟。可見一些正在步入中產的華人不太考慮Trump的言論帶來的其他效應,而且想法同其他低收入移民群體有好大距離。

  3. 一个错字
    矽谷/硅谷
    矽和硅是silicon的两个不同的译名,和硒selenium区分

  4. @第一手觀察,你若是只聽其言,難怪會被希拉里騙到。重點是觀其行,看看民主黨搞的這些事情。加州的種族細分法案擺明衝著華裔來的,還有針對企業界的AA法案,簡直可笑!民主黨上抱花街菁英大腿,對下分好處給墨黑綠,拉攏選票,受苦的就是中間的中產階級。你要是有孩子,多為他們想想吧。他們上大學的機會已經在因為種族的原因被剝奪掉了!

  5. 對了 希拉蕊有發表過什麼種族主義的言論嗎? 川普我倒是能舉出一堆

  6. To G胖:
    如果你所說的是真的,那看來我們彼此的生活層是南轅北轍了

  7. 我認識的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人清一色都是支持川普的,在他們眼中希拉蕊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主義者

  8. 民主党号称反对种族主义,却在暗中以政治正确给亚裔歧视,甚至要细分亚裔。反观共和党,反对政治正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美国境内实现种族平等。

  9. 我認識的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人清一色都是支持希拉蕊的,在他們眼中川普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