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是蔡英文集结笔阵的网站。从名称来看,把“想”字叠缀在一起,不无再思而行的意思。如果蔡果真在本周末后当选总统,我觉得她该认真想想的人物是重庆时代(1937.11─1945.8)的蒋介石(注一)。
若民进党重新执政,必定面对北京的步步进逼。台湾不但经济上被红色资本穿透掏空,而且邦交国可能陆续出走,国际空间一定更形压缩。随之而来的将是民意分裂,北京甚至可能内外联手,架空合法的政府。
形式相近的威逼,抗战时期的蒋介石都以更惨烈的方式面对过。蒋最后撑到日本投降,胜利还都;却在关键时刻失去美方信任,更挡不住共军崛起。重庆时代蒋介石做出了许多关键决定,或好或坏,都值得当前借鉴。
一、和战之间,敌乎友乎?
回顾蒋的一生言论,最有战略高度的,应该是1934年假徐道隣之名发表的《敌乎?友乎?》当时形势是日强中弱,满州已建国三年,而日本军方内部的皇道派与统制派斗争激烈。蒋直接诉诸于日本各界,分析两国其实有共同防苏反共的战略目标。只要日本能节制军方,中日必能避免一战。蒋的言论,在战前战后都得到日本社会一定程度的呼应。
不知蔡英文心中,是否也有一篇足以说服多数中国人的和平论述?对于台湾主权,北京与民进党可说是针锋相对。然而民共两造,是否也存在共同的战略利益?答案是肯定的,但绝不是马习会宣示的中国复兴大梦,也不是两岸共同声索钓鱼台或南海主权。民共可能的共识,不是特定的国体主张,而是从东亚长远发展视野来看待中国转型。
中国是持续崛起的强权,但中南海领导人对体制的和平转型,至今仍无可靠的路径图。中国政制若能顺利向民主转移,对自身、两岸及区域都是莫大祝福。一个不主动寻衅的台湾,并非全盘接受北京的主张,而是理解中国政体转型工程的浩大与艰难。台湾可能是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也必定是关键的受益人。蔡英文2012年的落选感言,打动了许多对岸年轻人。今年蔡若胜选,则必须用更清晰的论述,召唤对岸更广泛的支持。
蒋曾经期待中日互相提携,但日本的轻慢与蒋的偏执,共构了无法回头的难局。即使日方在芦沟桥事件后,并不准备扩大事端,但蒋介石却决定全面反击。事后来看,若非因珍珠港事变导致美国参战,单以中国之力抵抗日本进攻,连重庆都可能失守。蒋在1937年把国家的命运,赌在对手还没犯的错误,实可谓冒进。
中国革命与日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孙文与蒋介石在不同时期,都受益于日本的泛亚主义(Pan-Asianism)。孙文在日本志士宫崎滔天等的协助下,改组同盟会;北伐之后的蒋介石,也在黑龙会首领头山满的引介下,与日本各界多有联系。
如果在1930年代的街头问中国青年学生,日本对中国意图为何?答案一定是灭亡中国。但事实是:满州国建立后,日本并未把占领中国当成政略目标,却十分在意南京倒向莫斯科。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孙蒋从亲日共同兴亚转为亲苏反日,才是破坏了南京与东京战略联盟的主因。但从蒋的感受来说,早在1928年的日本出兵济南阻止北伐,他就下定决心必须与日一战。
再次上台的民进党面对中国,与北伐后蒋介石面对日本,情境十分相近。
当中国的主导力量从北洋政府换成抗日的南京党人,日本当然会利用分化与施压的手法,避免中国成为苏联的马前卒。面对绿营再次上台,北京只会加大对台统战与分化力度;但中南海中仍有清醒头脑,可以准确区分“宣传内需”与“改变台海现状”的风险之别。
两国相持,弱的一方要能绕过言词,去理解对手的真实意图,从地缘格局上清楚掌握彼此底线,并且不为己方民意挟持。1930年代的中日局势,强势方有其整体战略的考虑,虽然表面气焰嚣张,但从未以占领弱国为目标。反而弱势一方总是气愤难平,觉得明天就要亡国。双方都自以为无路可退,结果就是天皇帝国被打回岛国原形,至今仍由美国监管;而委员内战兵败,在海岛度完余生。
比起中日相争根源的满州国,今天两岸争端其实没有太多实质分量。蒋介石与日本欲和却战的殷鉴不远,蔡习岂能不慎乎?
二、先其所爱
中日大战开打,日本陆军原想南下中原,切割中国本部。蒋看准对手内部海陆战略不合,主动在上海租界开辟第二战场,迫使日本海军连续三次增兵,牵引日军沿长江“西上”。蒋的策略是孙子兵法中“先其所爱”,也就是“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出其不意地迫使日军改变进攻路线。
蒋介石抗日战略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战术上以“稳、韧”对付日军“快、硬”的攻势。而台湾对中国的战略纵深为何?有效的战术是什么?
战略的答案是“开源”(open source),战术则是公民社会与企业的培力。北京对台最有效的战略,就是用经济手段买通各界上下,期待不战而屈台湾民主。但党国体制的大敌是“透明”,而开源是台湾已开始践行的共识。台湾要如何善用开放透明的建制,广邀公民监督企业,又能够欢迎包含陆资在内的良性投资,将是英派执政的真实考验。
观察中国近十年来的进步,几乎都属战术上的精进,顶层控制反而更形保守,整体发展上呈现出战略的退却。对岸的好头脑与业界好手不少,但就如二战的日本从不缺精于战术的将校,但战果总在天皇体制与大本营错乱决策中互相抵消。
以宗教交流为例,台湾当然可以接待山西关公来台绕境,但前提是必须对等回访,并且把信徒会与财务管理的体系,介绍给中国各地的信众。又以上海台办与台南养殖业的契作为例,人家愿意下单买货当然欢迎,但千万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台湾养殖业者应以上海市场为口碑,进而推到中国内陆及其他国家,熟悉各国特殊的物流体系。传统产业振兴的关键,是资源平台与善用网络的人力,此两者都与开源战略直接相关。
台湾应对自己的社会有信心。蔡应该奉行“开放政府”的总战略,以具体资源支持台湾的小农与企业,直面中国的银弹攻势。台湾的防线在于绵密自主的网络;当开放社会与不透明的体制交往越深,开放的一方,越能产生自我价值认同。
这种价值高地,就是两岸对峙的战略要地。
三、微与之期
中日开战初期,国府唯一的外援来自苏联。苏联为了遏制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可说是真金白银,给钱给枪。1939年中苏飞行员曾联手奇袭日占的汉口机场,重创日军。之后苏联虽因与日签订合约而撤走援助,但日本从未敢小觑苏军实力。
对蔡英文来说,今天能扮演昔日“苏联”角色的则是日本;而美国还是那个隔山观斗,最后才会出手的美国。如同苏联因防日而援华,日本理应成为台湾重要外援。不过日本民性远不如苏联痛快,日资企业对中国也多所忌惮,加以台湾亲日派历来多只是日本右翼的尾巴,无法涵括日本民意多样性,所以台日交流迟迟无法提升到战略层次。蔡英文应从战略高度向日本朝野喊话:如果日本想保持东亚经济均势,对台技术转移就不应吝啬小气。台湾对日外交也应走出暮气沉沉的老人圈,转而面向有批判力及创造力的新日本。
抗战后期,国府空中支援主要来自陈纳德的飞虎队,这些美国志愿飞行员并非现役军人,却在战场上发挥克敌大用。台湾正式邦交国不多,但全世界对中国有意见的好手却很多。面对强国压境,台湾不必顾影自怜,只要大胆接合全球超国家的网络及社群,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协助。举例来说,单挑美国的史诺登或全球比特币的爱好者,都是对抗网路控制的倡议者。又如开放大麻与争取同志权利的社群,如果台湾能够成为亚洲对边缘群体最友善的国家,他们就会是今天的飞虎队。
中日在八年对战中,日方多次修改讲和条件,想以威势逼和,蒋介石却以“不宣战,不认输,不讲和”回应。重庆时期的最大困难不只在前线,还有经济封锁导致的民生士气的凋敝。 尤其在1939前后,法国陷落,而德苏、日美尚未开战,重庆面临最为孤立的时期。延安的林彪甚至用一个“熬”字,来形容当时抗战的艰难。
据北京说法,若民进党执政不遵守九二共识,就会“地动山摇”。从经济面来说,可能是陆客消费与台商收益遽减,甚至是岛内大型投资下降,就业与薪资提升更形困难。但如此种种,比起失国半壁内外交逼的蒋介石,实在算不了什么。中日战争重创沿海城市,但蒋却借着撤退到大后方,清理川滇黔的基本结构。蒋提倡“抗战与建国结合”有一定道理;重庆八年,国府的人才培育基本没有中断。
面对中国的合围,蔡英文应把握时机重整台湾经济体系,戒除以往只会用大型开发拉动内需的瘾头。对于有以待之的治理者来说,紧缩是改革的良机。而重庆后期为人所诟病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再次轮替后的民进党人,更要戒之慎之。
重庆的蒋介石打不赢日本却要拖住对手,而拖的目的是要等国际情势的改变。先是欧战爆发,接着是轴心三国协约,最后是美日开打。蒋的战略假设就是“把中日问题与世界问题一起解决”。回到两岸,台湾蔡英文顶住中国的战略想像是什么?
即使八年后,中国毫无悬念地会继续存在。争取四年或八年台海的平稳,对中国转型至关重要。台湾首先要避免成为对岸极端民族情绪的出口;其次让两岸的争议,在国际的架构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最后等待中国内部,酝酿足够的能量启动政改。台湾以民主的价值促动中国转型,将得到国际体系的广泛支持,这才是当前两岸相持的战略意义。
中国若干犯国际秩序,最坏的下场可能像苏联一样,历经国土分裂与长期内耗。中国若能和平转型,美国将分享东亚的领导权,甚至不无可能共组太平洋的北约体系。
回顾重庆时期的美中关系,对今天的台湾也颇有警示的意义。抗战前期,日本侵华所需的石油及打造弹药的钢铁,大半都是从美国进口。美国直到日本南下威胁菲律宾及南洋石油,才对日禁运。东亚均势离不开美国,但过于期待美国的善意,必定下场凄惨。台美的军火买卖是争取大国信任的暗语,但绝不是安全保证;更何况,今天北京还是美国的主要债权人。
重庆的蒋介石,用的是兵法中的“微与之期”,也就是“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如何用同样心法面对九二共识,值得蔡英文再三深思。
四、政治的三角结构
重庆的蒋介石,除了抗日以外,还要面对延安毛泽东与南京的汪政权,两者背后都有大国撑腰。当选的蔡英文在面对北京之外,岛内还有亲中的国民党与抗中的激进派。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形象地说,卸任后马英九像是言必称九二共识的汪精卫,台北的柯文哲则像嘻皮笑脸的毛泽东。而国民党的传统势力,就像北伐前后残余的军阀势力;在陆居留的上百万的台商台干,则有点像沦陷区的亲朋老友。
蒋对汪政权的处理分为上下两手策略。对汪政权的上层人物,重庆政府坚壁清野断其后路。但对于为保存实力而被迫加入伪军的将领,以及沦陷区的中下层官员,蒋介石却能有同情性的理解。不但透过地下组织保持联系,且不以“非忠即奸”的二分法苛责。蒋的弹性的作法很大程度掏空了汪政权的正当性,也解消了日本逼降的政治攻势。
对蔡英文来说,清理国民党不当党产与政治献金,是必须上纲到转型正义的原则问题;但对于农渔会或妇女会等传统国民党外围组织,则必须有更多的耐心与新血投入,在每个具体的社会领域,迎战对岸对人心的收买。
蒋介石从没放下对延安的戒心,但他却从未真正了解延安酝酿的重大变化。从1927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在三湾整编重建红军,把党支部建到连与车间一级。在延安窑洞里,毛一方面对史达林联蒋抗日阳奉阴违,同时也透过整风与再教育,建立了足以一争天下的刚性党组织。日本学者远藤誉研究史料后发现,延安在1938年,还透过上海的情报头子潘汉年与日本占领者联系,不但接受经费补助,也提供打击国民党的讯息。这种行为既是对抗战的背叛,也干犯第三国际统一战线的大忌。但对于毛这般的实用主义者,斗垮对手的手段不必有底线。
蔡英文若仔细回顾蒋毛汪的三角博弈,想必对选后的台湾政治会有不同体会。未来蓝营的头面人物一定还会游走两岸对台北施压,但民进党政府要消化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应非难事。真正难的,或许是搞懂柯文哲所代表的社会力量。
重庆时代的蒋介石无疑是个民族主义者,是全中国抵抗日本的象征,但最后在内战中,共党的宣传却成功把“反蒋”与“反美反内战”画上等号。共产党绝不只是口号动人,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会奔赴延安,昆明的教授学生会反独裁反内战,还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的想像,与蒋委员长出入甚大。
所以未来若看到“两个凡是”的柯文哲与对岸互动频繁,或是太阳花世代到对岸创新事业,绿营的支持者千万不用大惊小怪。新世代的光谱及经验值已经超过原来的蓝绿分布,他们可能认为台独就是天然状态,但也不会看不到对岸庞大的经济机会。未来蔡英文与台北小延安之间的竞争,不是在国族认同中决胜负,却会在经济与两岸的想像力上见输赢。
蔡英文该谨记,最后让蒋介石离开南京的,不是汪精卫而是毛泽东。
五、赢得抗战、输了内战
蒋和他的部队撑过八年抗战,却打不赢国共内战。
远因之一,却要追溯到1944年日本发动的大陆打通作战(即一号作战),在38天连下37城,也占领了美军规划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此役之中,美国把蒋介石部队的种种弊端看在眼底,怀疑其战力,是以在雅尔达密会要求苏联参战。苏军进入满州后,移交了锱重武器给林彪的四野,决定了东北战场的胜负;一旦东北易手,国军在关内也几无胜算。蒋介石在关键时刻被美国看轻,更导致美国最后在内战中袖手旁观。
胜败毕竟是兵家常事,蒋介石在西方受到嘲弄,追其根本,仍是蒋个人与国民党文化与时代扞格。重庆之前的国民党,有着时代激烈变迁的过渡性印记;反映在蒋个人身上,就是意识形态上的徬徨。蒋曾经是红军的仰慕者,却又仿效纳粹成立蓝衣社;他以阳明信徒自许,其后又随妻改宗信耶稣。蒋终其一身,难脱信念的驳杂。
传统民进党人也十分驳杂,既有着商人的现实感,也有秘密会社的排他性。在当前两岸情势下,蔡英文及其政党若只把自己当成国族主义的代理人,不但不合时宜,也无法面对复杂的现实。陈水扁第二任在外交上荒腔走板,连保守派的美国总统小布希(港译小布殊)都公开羞辱台湾,堪与英美领袖看轻蒋介石前后呼应。可为借鉴。
对于胜选的蔡英文来说,在自家门内有几场硬仗要打,分别是环境与国土,劳动体制与教育。此三者互相关联,直接决定台湾在全球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能否存活。要打赢这几场战,蔡英文必须精锐尽出,全力拚搏。只有拉开了与对岸社会差距,台湾才能有安全纵深。
蔡英文的学经历看似与国际接轨,但东亚现代科举出身的政治人物有个很大缺陷,就是信念模糊。据说蔡英文把德国总理、出身新教牧师家庭的梅克尔(港译默克尔)当成偶像;不知蔡英文可否知道,新约中有段经文教人“把不冷不热的温水一口吐掉”?从马英九的例子可知:凡事先求自保避错的领导者,很难担起千钧重担。蔡英文能否走出同样轮回,知情者应该都不乐观。
六、台湾是不是满州国?
中日开战关键是满州国。汪精卫 1942年访问长春时,曾流泪说“我们以往今后都是同胞!”但同胞都未必须同国,欧洲自一战至南斯拉夫的解体,帝国的倾圮与人命的伤亡,皆因于同族必须同属一国的偏执。如果中日不因满州而大战,也许蒋的继承人能在南京继续掌权,而亚洲面貌也将完全不同。
我们无从得知重庆时代或败战来台的蒋介石是否因此后悔,但今天的蔡英文,却有机会说服习近平,文化同源而政治分治的现况,其实是当前最好的安排。
以上世纪30年代的中日比喻当今的两岸,也许各方执意者未必领情。但读懂中日一世纪以来的纠葛,才能了解强弱乃相对的态势。强者至刚必将折损殆尽,而弱者也必有全其国之道。
蒋一生最大的幸运,是对手日本的偏狭与轻敌;时代给蔡最大的祝福,是全球社经惯行的组织法则,正开始发生惊天动地的改变。在这个巨变的开端,国家量体大小的不是决胜的关键,社会愿意面对改变的共识,才是最稀有的资源。
周邻大国与国内的信任,对领导者同等重要。蔡英文最大的挑战,就是平衡于民意与国际信任之间,力求“弥祸于无形”。台湾能与中国和平共处并持续提升彼此,绝对是世界级的成就。
扁马之后,台湾人必须承认,我们表土尚浅的民主,还养不出有历史视野的领导人。我们的选民太浮躁好动,领导人则尽做些血汗型的例行劳务,导致台湾缺乏政治中最需要的大跨度换位思考。以台湾和中日历史的交错,台湾社会与领导人,应该可以同时取益于德川家康和孙蒋毛邓;但实情刚好相反。国民党的上层,是一群被毛泽东吓坏了的流亡集团,而民进党人则十分自在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疏离无知。
蔡英文是否能深思东亚及中国历史,并有所启发,我们不必有任何期待;但蒋的确是近代东亚无法跳过的思考座标。台湾海峡的现况,就是蒋介石对民进党人的馈赠(或许也有人会觉得是诅咒)。蒋的追随者中,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在视野上够超越他本人(包含他的儿子蒋经国)。而蔡及身边的幕僚,也许此生还没想过以蒋的情境为摹本,来思考两岸关系。但历史真正有趣的地方就在此,跨距越大,越能避免偏见与看清自己。
至于蒋在蔡当选后会不会被请出中正纪念堂,其实不是问题核心。真实的历史是:委员长既是独裁者又是战略家,讨回东北却输了内战,反对台独却保全了台澎金马。只是国共两党对蒋的定位都我执太深,短期之内难有公正评论。倒是三次轮替后的台湾,只要开放心胸,就会是个把故事讲得透彻精彩的好地方。
台北 228 公园的馆前路正门,至今还有一对满州国致赠的铜牛。倘若中日八十多年前能相忍于一时,让满州国延续至今,其成就或许难以想像。其实台湾更似当今中美之间的满州;只要台海三十年无衅,新品类的超国家型构或许就此诞生。
历史从不缺憾事,但缺谦虚和想像力。
冷眼向洋看世界,从重庆到台北,有一个道理该被记住:
只要存在就是力量,只有存在才能催生变化。
(林正修,海西咨询顾问公司负责人,曾任台北市民政局长、研考会主委)
注一:本文有关蒋介石历史,多处参考黄自进教授《蒋介石与日本》一书,特此申谢。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