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选在即,又是“蛇斋饼糉”的季节。以“蛇斋饼糉”命名派饮送食、馈赠物资,循此寻求街坊的认同支持,是很有香港特色的地区选举文化。手握大量资源的建制政党,对这种主要由金钱堆砌出来的政治游戏,自然驾轻就熟、乐此不疲;泛民对此时有批评,但其地区工作,尤其在区选季节,也常被指摘与建制派的“蛇斋饼糉”分别不大。
在香港,至少到目前为止,如果选举与物质利益输送走得太近,仍然会受到质疑。“蛇斋饼糉”之所以备受批评,与本地这种对政治的理解有关。不过,与此同时,如果从事地区组织工作的政治力量,完全拒绝举办街坊旅游、蛇斋饮宴,或节日忘记送饼派糉,则又会被讥为中产离地,流失基层选票。
愿意参与区选或希望重建社区的后雨伞一代,面对“蛇斋饼糉”的两难处境,如何才能够走出困局,开创重建社区和本土政治的新方向?
作为一项文化政治工程的蛇斋饼糉套餐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超越“蛇斋饼糉”的地区政治,得首先走进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尝试思考“蛇斋饼糉”政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成因和产生的效果又是什么。
不少泛民和伞兵对“蛇斋饼糉”又恨又爱的矛盾心理,以至陷入与建制派类同的政治操作,根源自无法区分民众多元的日常需要与“蛇斋饼糉”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忽略后者作为一项文化政治工程的长远影响。
倘若地区工作者完全漠视社区民众的物质生活诉求,只谈论民主、自由和人权理念,自然是有点“离地”;不过,如果只把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狭窄地归结为“蛇斋饼糉”,却又未免过于“贴地”,令社会生活难以提升、公民素质无法成长。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民众的物质生活,远不是“派糖式”的“蛇斋饼糉”所能概括。香港区会选民囿于这些短视的物质诱惑,反映的是长期被褫夺了资源分配权力和政治参与机会的状态,令多元生活需求难以表达,逐渐被窄化成“蛇斋饼糉”的诉求。
然而,尽管难以表达,甚至被扭曲窄化,但民众日常的(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丰富面向,仍然是派送“蛇斋饼糉”的操作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以“食”为例。基层民众对铅水及毒食品的关注,不见得会比节日是否获派饼糉为低;他们对街市商场因垄断而导致食肆价格上升、食物品质下降,也不会完全视而不见。因此,如果地区工作者或区议员能够尝试为街坊解决食物质量、食水安全、食品价格等问题,例如在有条件的社区内办天台耕作、屋苑或学校农圃;又或与大学和专上学院合作,抽验超市街市的食材和屋苑的食水品质;以至邀请街坊义工协助,定期在区内格价,并制作社区饮食指南,这些工作,显然超越了“蛇斋饼糉”的框框,但仍然与街坊百姓的日常吃喝生活密切相关。
再以“行”为例。不少地区居民,或多或少都需要解决交通不便所造成的困扰,包括候车时间过长、巴士路线及自行车道不足、行人天桥及隧道位置不便、私家车及自行车泊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指向的,是都市空间的设计、工作与居住地点的距离、由居所往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点的可达程度(accessibility)等“蛇斋饼糉”以外的领域,既关乎时间与空间资源的分配,亦涉及专利公共交通工具的垄断等政治问题。认真地组织街坊讨论及处理这些问题,能够获得的社区支持,恐怕不一定比提供“蛇斋饼糉”所得到的少。
以争取民主作为目标的泛民和伞兵,如果仅重复建制派的地区选举方式,不仅难以跟财力庞大的对手竞争,更可能产生不经意的效果──愈来愈弱化民众提出多元生活诉求的能力,损害积极自主的公民力量。
“蛇斋饼糉”式的地区政治的真正问题,在于不断打造一种与消费社会一致的被动人格,极致的表现是乐意以手上的选票,交换短期物质利益。因此,它归根究柢是一项尝试改造生活习惯、道德价值的文化政治工程,影响不仅是区选的席位,更是长远的社会走向,令主动积极的公民难以诞生,支持真普选及社会公义等诉求变得愈加微弱。以争取民主作为目标的泛民和伞兵,如果仅重复建制派的地区选举方式,不仅难以跟财力庞大的对手竞争,更可能产生不经意的效果──愈来愈弱化民众提出多元生活诉求的能力,损害积极自主的公民力量。
从建制政治手中挽救“蛇斋饼糉”
在过去以至现在,让建制派成功占领区议会的“蛇斋饼糉”政治操作,建基的主要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民众生活的欲求和想像。因此,抗衡建制的方式,自然不能重蹈“蛇斋饼糉”旧路,妄想胜选换人后就能一改气象。倘若地区工作仍然缺乏新的实践和语言,无法保育和开发社区民众的多元日常生活需求,那么无论谁人当选,真正获胜的依旧是“蛇斋饼糉”的逻辑。
区选的胜败,主要是帮助我们检视现有的两种政治逻辑和文化工程的力量对比。胜选自然能获得多一些资源,用以推进长远的文化改造工作;败选也能积累实践及总结经验,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推展“蛇斋饼糉”以外的社区工作。
政治文化的改造,自然并非是一蹴而及的事,而是需要深耕细作的长远工作,这正是发起社区公民约章的原因和目标。参与区选只是这长远的文化改造工程的其中一个短暂的步骤。循这角度出发,区选的胜败,主要是帮助我们检视现有的两种政治逻辑和文化工程的力量对比。胜选自然能获得多一些资源,用以推进长远的文化改造工作;败选也能积累实践及总结经验,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推展“蛇斋饼糉”以外的社区工作。
在这漫长的文化政治的改造过程中,要避免赢了选举、输掉目标的局面,泛民伞兵有必要在“地区工作”之中,腾出或创造空间,让社区民众能够在开放平等的民主程序中,相互讨论学习,订定集体的目标,令来自五湖四海的力量,能聚合走向共同的愿景,尽管分别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工作,也能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社区多元生活的生长,超脱“蛇斋饼糉”的局限。
因此,参与区选的泛民与伞兵,在勤力洗楼家访、摆街站派传单、跟进地区个案和收集/派发“蛇斋饼糉”之余,或许还需要留点时间精力,以订定及厘清集体的愿景目标,共同学习。当资源不够,区选胜算不高,甚至可减少前一类工作,把区选当作为一次带实验意味的行动研究,以更好地整理和总结经验,准备下一个阶段的地区工作。
(后雨伞社区政治经济学之一)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