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评论
系列
栏目
播客
活动
社会运动
评论|
拒绝工作:陷入“社会工厂”的当代人,需要比躺平更激进的反抗?
工作将人存在的意义缩减为工人且仅仅为工人,就像在今天的语境里,人只能作为打工人而存在一样。
评论|
邹幸彤:“只谈法治,不谈政治”的抗争七步杀——香港法治迷思与司法抗争诤议
最不可取的,是假装看不见政治权力对司法体系的渗透,顺从地做法律系统的螺丝钉。
台湾成立国家摄影文化中心,文青看摄影展的心态开始不同了⋯⋯
当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把拍照片这回事当作美化这个世界,台湾为摄影成立一个国家级文化机构,能做些什么呢?
反修例两年后,香港政坛大变局:反对派遭重击,谁人在上位?
“以前大家都是用爱国爱港去定位嘛,但是现在所有人都是(爱国者)。”
六四悼念被画“句号”,然后呢?五种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经点燃的蜡烛,都是一个雕塑。”“大型集会那种视觉化的呈现会因打压暂时丧失,但打不散人们几十年来的默契⋯⋯”
评论|
黎恩灝:当纪念六四也可能违反国安法,法治的最后防线在何方?
香港本地的法治和司法独立,在实施港版国安法前后,如何嬗变?
【书摘】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湾记者杨渡赴北京天安门广场采访。32年后,他将回忆写成《未烧书》。
今年维园可有烛光?32周年,香港六四悼念者的哀歌
又一年六月,香港空间所剩无几,烛光晚会的组织者被判入狱。支联会众人判刑之前,端传媒跟访,聊30年前的承诺和未明前路。
评论|
被污名化的激进女权?——关于豆瓣激进女权的五个误解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避开恋爱、婚姻等父权制框架下的异性关系,以避免遭受对女性的剥削,同时形成单女互助以补偿亲密关系的缺失。
评论|
中国存在对非洲人的种族主义吗?思考第三世界移民与广州
“根深蒂固的问题在于教育。我认为中国人需要开始思考种族主义在中国背景下的含义。”
三指礼的“作者”是谁?社媒时代,大众文化提供的革命装备包
但紧接著三指礼突然被政府宣布禁止,人们开始因此被捕时,那个“兴奋感”瞬间破灭⋯⋯
向阳背雨:占领立法院七年后,台湾青年的时代考题
七年前,曾在街头与彼此擦肩的三位青年:魏扬、陈廷豪与黄捷,都各自交了一份给“理想”的答案卷。
1
…
22
23
24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