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潮席卷全美,哥大抗争的这一个月|端闻 Podcast

这是近数十年来,以巴问题在美国公共讨论中最深刻且具争议的一次。
2024年4月2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支持巴勒斯坦人而扎营抗议。摄:Caitlin Ochs/Reuters/达志影像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美国支援巴勒斯坦学潮 端闻 | 新闻播客 中东 北美 国际 拉丁美洲 美国 地缘政治 战争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自4月17日起,大规模学潮席卷全美,甚至蔓延至全球各地的高校。对峙、冲突、扎营、罢工,以及停职、休学、拘留和逮捕,成为校园的日常景象。学生、校方、警方和政界人士在各大校园中展开立场各异、行动不同的争论。

这场学潮罕见地将以巴问题推上了美国当下最重要的公共议程。

大规模学潮开始至今已经一个月。不少人会将此场抗争与1968年因反越战而印发的学潮相提并论。两场的学潮起始点都是哥伦比亚大学。

事实上,自去年10月7日,以巴冲突爆发后,美国学生的抗议便未停歇,尽管当时的抗议多半是和平的。然而,今年4月17日,当哥大校长莎菲克(Minouche Shafik)
在一次听证会上出现,保证对公开批评以色列政策的哥大教授进行调查并终止其职位时,引发学生们的不满。

当部分哥大学生和教职员见到莎菲克在国会中为讨好共和党议员而出卖学校成员时、,随即在校园里展开大规模占领行动。这些行动不仅是要求学校撤资以色列,还包括反对哥大在纽约哈林区的征地计划,该计划迫使许多黑人低收入家庭搬迁。这些与1968年哥大学生反对在哈林区建设体育馆并设立“后门”供黑人居民使用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这种做法被广泛批评为种族隔离。

这些相似之处并非巧合,是大学左翼学生有意传承抗争传统的结果;这场学潮并非突然出现,尽管平时不起眼,但学生组织一直存在。在许多自由派大学,比如哥大、伯克利和威斯康辛,抗争传统是有意识地被承继下来的,这才使得在关键时刻能出现如此规模的学生运动。

本期端闻,由端传媒国际组编辑为你深入探讨这场学潮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将采访一位身处哥大的新闻学院学生 Tiffany,听听她在现场的观察。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李白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