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核电的政治竞技场:大选是最后一翻,或非核家园的最后一哩路

2025,究竟是不是台湾核电的终曲?
2021年11月27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反核团体在自由广场摆放一千双鞋,呼吁民众核四公投投下不同意票。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4台湾大选 台湾 政治 气候与新能源 选举

土地面积仅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却拥有四座核电厂的台湾,到了2025年,将迎来第一个没有核电的夏天——如果2024年总统大选中胜出的执政团队,没有立即启动修法的话,蔡英文自2011年第一次参选总统就祭出的重要政见“2025非核家园”将会实现。

以比例计算,世界上最多核电厂的美国,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核电厂,台湾则是九千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其中一号核电厂(核一)、与二号核电厂(核二)与四号核电厂(核四),密集座落在北海岸85公里距离内,距离首都台北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目前,头两座已除役,核四厂则未完工;它在计划开始时,就受到地方政府、民意代表与地方反对,并成为台湾社会运动的战场,2011年福岛核电厂事故推进这股力量,核四于是在2015年封存,且2021年全国公民投票决定它不能重启。

直至2023年10月,核电仅提供全台湾6%的电力需要,来源是唯一还在运转中的核三厂。而这个唯一座落在南部屏东的核电厂,随著一号机组与二号机组即将在2024年、2025年届满40年之期,进入除役程序。换句话说,除非政治介入,否则在2025年,台湾土地上将不会有任何一座核电机组运转。

蔡英文将2025作为非核家园实践之期,便是因为最后一座核电厂在这一年役退。尽管2025由她所设,但“非核家园”一直是民进党创党就有的愿景——从党外时期,民主人士与知识分子便将反核与环境运动当成公民权的争取与实践,1986年民进党成立后,“非核家园”位列党纲之内,自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就朝这个方向前进。

因此,民进党反对者,常讥讽这个党的神主牌有二:“台独”与“非核家园”。

与之相对的,是国民党向来将核电厂视为他们经济建设的荣光,未可割,不能弃。因此,当蔡英文于2016年胜选,履行“非核家园”政见时,她竞选连任途中的对手、2020年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便将“非核家园”当作攻击点,嘲讽这是“用肺发电”;2024年,蔡英文将卸任,接棒参选的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自然是延续“非核家园”路线,但这次不只国民党不以为然,连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都随之奚落:“非核家园,绝无可能。”

在野党如此自信满满,无非论定民进党再生能源进展不顺利,至今能源配比,仍有近半是燃煤,恐无法追上为应变气候变迁的国际净零共识;以制造业为重的工商界,长年来也对“非核家园”有所质疑,既担心停电,又怕没有绿电,影响经济与发展。面对这份焦虑,蓝白两党认为解方只有一种:使用核电。因此,侯友宜与柯文哲都主张核电厂延役,甚至不排除核四重启。

“核电就是经济的象征”

“没有核电,就会缺电;有核电,经济才会发展。”

“2025年要继续使用核电,唯一还有可能的只有核三厂,如今反对党主张核电延役,心中打的主意是胜选后修法,让核一到核三厂可以突破40年执照期限而延役。”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秘书长崔愫欣直言,核一、核二厂已经除役,而核二厂甚至提早除役的原因,就是贮放核废料的燃料池非但不够,还处于硬塞的状态,如果要延役,不但得花上一段时间,经过安全检查等程序,核废料贮存的问题也还是要解决,才有可能;以实况来说,只有核三厂燃料池因为当年建得比较大,还有延役的空间,其余的老旧核电几乎无可能延役。

至于核四,崔愫欣强调,当年正是因为核四工程问题重重引起争议,连试运转测试都无法通过,才会在未完工的情况下被封存,若要重启,不仅要再追加高达500亿以上的巨额预算,须经过立法院审查同意,并且还要召集国内外专家重新体检,经过严谨的安全检查程序,如果要让工程准备逐一到位,恐怕还要花上10年到15年的时间,并且谁能保证过程中还没有人反对、阻止?核四工程这么多年来始终都没有顺利完成,更不用说原有的燃料棒早运到国外。“重点是,2021年重启核四公投之所以没有通过,原因之一是在核四厂所在地发现了新的断层证据,证明核四厂目前的耐震系数根本不够,使得核四不符合继续兴建的条件。”

“核二的燃料池已经满了,如今提出核二重新启动,是现实上做不到的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戴兴盛同样认为,只有核三可以在技术上做到延役,但不论哪个核电厂延役,都避不开两个缠绕至今的问题:一是必须找到核废料最终贮存场,这个在台湾已经吵了多年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可见的未来仍会无解;而此事在世界各国中,也是难题,遑论台湾这个地质条件不利的地方。

另一无法回避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占据台湾公共论述重心的核电争议。戴兴盛表示,从过去经验来看,在台湾这么一个拥核、反核各半的社会,同样可以预见要推动核电厂延役的困难性,因为相当争议,而这个争议会是任何一个执政党的梦魇,“从政治现实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执政党陷入这样的争论当中,就会让他的能源政策寸步难行。”

自1980年代起,核电就是台湾社会争辩的议题,从环境运动、民主运动蔓延到选举与政策场域,历经多次地方公投、全国公投,眼见核电论战将随著科技进步、时代变迁,从政治争辩中“除役”,但这个可被视为“行将就木”的议题,在2024总统大选中,“核电”还是成为政治口水战的话题,宛如丧尸。

“核电是盘旋在台湾上空的幽灵。”自学生时期就参与贡寮反核四运动的崔愫欣认为:如果台湾核电像韩国一样,有能力制造反应炉向外输出,或许成为台湾的护国神山,可是台湾过去是个被美日倾销、强迫接受核电的“第三世界国家”,既没有制造核电的技术,也没有生产核武的能力,为什么每到选举就成为议题呢?“因为,核电与经济的意象连结在一起,就像十大建设一样,是个经济繁荣的象征。”

她以工商企业界每年所提的白皮书为例,强调经济产业界对于“缺电”的焦虑,会直觉将核电与经济发展连结在一起,以至于整个社会也下意识认为:没有核电,就会缺电;有核电,经济才会发展。

但从数据来看,全世界核能使用比例大幅降低,而台湾向来依赖能源进口,即使是2017年三座核电厂都还运转之时,核电能源占比也不到20%,台湾对核电的依赖并没有外界想像得这么高。由此可见,核电在台湾并不是“经济题”,而是“政治题”;40年来,蓝绿两党或官方民间在体制内外如打兵乓球一样,让核电决策翻来覆去。

2024年台湾大选,在野党或许正创造最后一翻的机会。

2023年9月6日,台北,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召开首场“国家希望工程”国政愿景发表会。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3年9月6日,台北,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召开首场“国家希望工程”国政愿景发表会。摄:陈焯辉/端传媒

赖清德续主张“非核家园”

“如果核一、核二厂发生像日本这样的灾变的话,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禁得起这样的变故?”

但事实上,随著时代变化,核能兵乓球越打越趋于和局。

2000年,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由民进党执政。当时的总统陈水扁在环保团体要求他履行核四停建承诺的压力下,做出停建的宣示,但因为当时朝小野大,占国会多数的国民党否决预算冻结的提案,行政院长唐飞甚至为此提出总辞。为了解决朝野冲突,国民两党协商后,各自妥协:陈水扁同意核四续建,但国民党要接受将“非核家园”当成目标,并且入法——《环境基本法》第23条明列:“ 政府应订定计划,逐步达成非核家家园目标”。

自1987年开始投入反核反公害运动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台湾环保联盟创会会长施信民解释了核电议题如何在两党、乃至政治间角力的过程,并谈到2002年《环境基本法》的修订背景时,如此作结:“所以,非核家园应该是整个国家共同的目标与政策。”

然而,在崔愫欣看来,蓝绿两党对“非核”看法趋于一致,其实是在2011年日本311海啸后。

伴随311海啸而来的福岛核灾,非但对邻近且地理条件相似的台湾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也间接影响了国民党的能源政策态度。这一年,准备参选总统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将“2025非核家园”作为她第一个政见来发表,而其竞争对手、时任总统的马英九则提出“ 确保核安、稳健减核、打造绿能低碳环境、逐步迈向非核家园 ”的方向:核一核二核三如期除役,不再延役,但核四还是要继续。

“这是前所未有的主张。”崔愫欣解释,因为过去国民党主张核一到核三都要延役,但此时却提出除役的意见,“就我个人认为,这是两党第一次在核一到核三除役的态度上一样,这是很难得的事。”

她进一步表示,即使在台湾内部看来两党还是有差异,但在国外看来,宣示只留下一座核电厂(而且还没完工),就已经是“非核”了。至少日本媒体是这么报导。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也主张“非核家园”是共识。2023年11月30日,即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方第28次会议(COP28)首日,他出席台湾九大工商企业团体举办的“台湾经济发展论坛”,在会场,赖清德阐明蔡英文政府以“增气、减煤、非核、展绿”为核心的能源转型发展路径的脉络,并强调:“台湾辩论了几十年,在311海啸后,台湾意见趋于一致,马英九政府正式退回核四预算,在法律意义上,决定了不能走核能发电这条路。”

“如果核一、核二厂发生像日本这样的灾变的话,北台湾要撤离900万人,这些土地30年无法使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禁得起这样的变故?”赖清德向台下的工商企业界代表如此反问。

赖清德久居台南,但老家位在新北市万里,亦即核二厂所在地,并邻近核一厂。对他而言,若核灾发生,将是切身的灾厄。对于曾任双北市长的柯文哲与侯友宜来说,相距不远的核电厂,难道不是一个近身的炸弹?

2023年12月21日,台北,电视上播放2024台湾总统选举政见发表会凯,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在发言。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3年12月21日,台北,电视上播放2024台湾总统选举政见发表会凯,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在发言。摄:陈焯辉/端传媒

“医师”柯文哲曾反核

2014年,柯文哲主张:“核四不该兴建,核一、核二、核三应该提早除役,让台湾成为真正的非核家园。”

“民进党提2025非核家园,是意识形态超越科学。”比赖清德早一天出席“台湾经济发展论坛”的柯文哲,在面对工商企业界对其能源政策的提问时,如同另一个对手侯友宜所为,先批评民进党,称民进党现行的能源政策不合理。

他提出质疑:怎能先将2025非核设为目标,再将再生能源拉起来?这样会出问题,“所以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宗教就是不能改变的东西,那个就叫做非核家园。等再生能源上来,再停掉核能,这就是科学,我们要建立一个科学治理的国家,不能老是喊口号,这是意识形态”

事实上,对民进党而言,“非核”与“展绿”是同步进行。但作为竞争对手,朝自己有利的方向主张,自是人性,但这也“不科学”。更不用说,柯文哲比谁都清楚核电的风险,因为,他也曾参与反核运动,而且诉诸“科学”。

尽管马英九在福岛核灾发生后,宣示“稳定减核”,但对问题重重的核四仍持续建的立场。2011年,当台湾核工专家都公开揭露核四续建的风险,隔年反核运动再起时,马英九仍不为所动,甚至讲出:“没有人反对我们的(核电)政策。”激发社会舆论,就连影剧界、企业界等平时不太与政府对抗的意见领袖,都出面声援了反核运动、甚至自己带领运动。

2014年4月,准备投入台北市长选举的柯文哲,走进反核静坐的场子,声援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要求核四停建的禁食活动。当时,他在脸书上如此主张:“核四不该兴建,核一、核二、核三应该提早除役,让台湾成为真正的非核家园。”

柯文哲反核的主张,并非从这一刻开始,距离这个发言整整一年前,他还是台大外科加护病房主任时,就数次表达自己并不认为核能发电不好,只是台湾环境不适合,“全世界没有国家会把核电厂盖在距离都市30公里范围内。”北海岸的三座核电厂,与首都台北的直线距离是30公里。

他以自身经验说明:台大医院每年都会做重大伤病演习,连巡弋飞弹打到101都有 SOP,唯独核灾的应变方案没有执行内容,上面只写著:如果发生核灾,病人到了急诊室千万不能让他们进去,在外面用水冲一冲,再将他们送往别的医院。他说自己是最高顾问,却不知道要如何疏散200万人口,“那个剧本我写不出来。”

2014年底顺利当选台北市长后,柯文哲对于核电的态度有些迟疑,但大抵还是反对核电,然而,自从有意争逐总统大位后,柯文哲更时常质疑民进党“非核家园”的主张,并向核电妥协。

2023年11月29日这天,他以总统候选人身分,面对工商代表询问“如何确保电力供应与2050完全净零的目标”时,如此回答:让核一核二核三延役,“先撑著,等光电风电上来,按部就班的让核电退场。”话锋一转,他又补充:“但我觉得核电很难退场,因为碳关税一下去,台湾的产业会崩毁掉。”

语毕,他又再将17年前台大做不出核灾因应的SOP一事,说了一遍:“所以,(核电)不可能绝对安全,但国家没有办法做到(不用核电),除非要放弃半导体产业,但做得到吗?”

柯文哲认为台湾不能缺少台积电,但台积电一个厂区耗能就是台北市250万人口的总量,因此再次以“外科医生的经验”断定:如果没有好方法,那么烂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2023年12月21日,新北市,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扫街拜票。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3年12月21日,新北市,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扫街拜票。摄:陈焯辉/端传媒

侯友宜从不挺核电到有条件支持

“如果无法处理核废料、营运及防救灾安全,谈核四就是一个假议题。”

2024年三组正副总统候选人中,除了民众党副总统候选人吴欣盈出身金融业,政治经验尚不足一年,其他五位涉足政治许久的候选人,都曾经质疑“核安”,连带反对核四兴建。包含赵少康所属的新党,在2000前后,都是反核四的立场。

侯友宜在福岛核灾发生后,有著一致立场。2012年,时任新北市长的朱立伦和当时的台北市长郝龙斌达成一致的态度:没有核安,没有核电。毕竟双北近邻三座核电厂,是核灾高风险地区,核废料的处理更是个难题。

新北市政府于2013年初成立“核能安全监督委员会”,当时担任副市长的侯友宜就是主任委员,他对核电的态度,赢得反核团体的信任,也同意加入委员会。尽管侯友宜后担任市长,而不再扛起主委身分,但质疑核安的态度未变——由于核二厂的燃料池不够,若要继续使用则必须在室外建立干式贮存厂,对此,侯友宜主政的新北市政府频频以违反《水土保持法》为由,驳回台电的申请案,认为台电应该提出终极处置厂,解决核废料问题,“没能力处理核废料就没资格用核电”。因此也主张让核一、核二厂准时除役。

尽管侯友宜对著媒体总说“不反对核电,只是核安优先”,但不论2018年“以核养绿”公投,或是2021年“重启核四”公投,他都站在“不支持”的立场。 甚至在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韩国瑜于2019年竞选期间抛出核四重启议题时,公开表示“非常痛心”。

当时的侯友宜是这样说的:如果无法处理核废料、营运及防救灾安全,谈核四就是一个假议题

然而,2023年,侯友宜获得国民党提名,成为总统候选人后,对于核电态度翻转,在今年8月召开能源政策记者会,循著过往国民党的老路,再次搬出核电,宣称要让已除役关厂的核一、核二要延役,核三继续用,就已经被全民公投否决、没有完工的核四也要评估重启。此言,让环保团体感到被背叛,愤而辞去“核能安全监督委员会”委员身份,并召开记者会提出抨击。

虽被质疑换了位子换了脑袋,侯友宜仍然不改立场,但在11月底,出席台湾经济发展论坛时做出“有安全前提”的宣示:在核一核二核三在安全检修后,在所有专家保证之下延役;核四也要在国际能源专家评估确认后,才会重启。此外,他还承诺,若是新型核电(SMR,小型模组化反应器)在国际上研发成功,已有先进国家开始使用,台湾也可以跟进。(关于新型核电,赖清德在接受其他媒体访谈时,曾表示如果未来科技进步到可以解决核废与核安,他认为台湾这个进步的社会不会排斥科技带来的便利。)

2023年12月26日第二轮总统政见发表会,核能是三党候选人交锋的战场,柯文哲反问赖清德真的要坚持非核家园吗?如此,票会跑一大半,又对侯友宜在新北市长任内“卡住”干式贮存场兴建案提出批评;赖清德坚持绿能是国际趋势,也质疑在野党是否否定公民投票效力?而侯友宜则提出 COP28 会议讨论,直言民进党的“非核家园”是违反国际趋势,因为“2050年许多先进国家要用三倍核电”。

2019年4月27日台北,废核大游行中参与者喊著反核口号。
2019年4月27日台北,废核大游行中参与者喊著反核口号。

错把 COP28 会议“讨论”当“结论”

人在杜拜现场的环团代表,看著台湾的新闻讨论,惊讶说道:简直平行世界。

蓝白两党对“非核家园”的否定,一开始像是为反而反,没有太多底气,但12月初,从杜拜传来的消息,为在野党与拥核方增添材火:包含美日在内共22个国家在 COP28 进行协定,要在2050年将世界核电产能提高到2020水准三倍,以实践净零碳排的目标。路透社甚至在报导中表示,这个协议“让近年因再生能源而失色的核能重回舞台。”

尽管这是大会开始第三天的讨论,并不是大会决议,但在核能于 COP28 浮出的状况,无疑强化了民进党敌对方能源主张的正当性,侯友宜、柯文哲,甚至将其误认为“会议结论”,进而批评民进党坚持的“非核家园”与国际趋势冲突、背道而驰,并再次宣示会让台湾既有核电厂延役。

一则仅出现一天的新闻,在台湾因为选举而被放大,拥核方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让投入反核运动40年的台湾环保团体与专家很是头疼,一边忙著发文澄清这并非大会公约体制内的决议,又一边解释谈及核能的脉络是出于融资需要。人在杜拜现场的环团代表,看著台湾的新闻讨论,惊讶说道:简直平行世界。

“的确,核能这个字眼,后来有出现在 COP28 的谈判文件里,但他们是把他列为众多的减碳选项之一,可是没有将所谓的2050核能增加三倍这样的句子纳入其中。”甫从杜拜 COP28 会场回来的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TCAN)总监赵家纬在记者会上表示,决议文强调的是由欧盟领衔代表提出、123国签署同意的“2030再生能源装置量成长三倍、节能效率成长两倍”。

原本只是为了检视总统与立法委员候选人对气候变迁议题的政见应对,乃至对环境政策的态度主张,各大环保团体在选前举办记者会,进行相关议题倡议,却撞上 COP28 的核能插曲,让走过反核运动的环团代表们,不免花上许多时间解释一番。

“这22个国家所说的核电,并不是我们所知的就是大型核电,而是新式核电,是有规格的,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核电。”妈妈气候行动联盟秘书长杨顺美表示,若以此检视,台湾现有的四座核电通通不合格,此外,这个签署所要的核电复兴,并不是以现有核电作为基础,而是希望松绑国际上对核电投资的限制,“因为世界银行是不投资核电的。”

杨顺美解释,但新型核电研发是需要经费支持的,以美国现在正在发展的新型核电为例,成本已比当初预算所需高上三倍,“这个钱是无底洞啊,单靠自己国家是做不来的,需要国际资金。”

赵家纬也提到,这22国主张世界银行跟区域发展银行投资核电,显示核电成本飙涨、工期延宕,无法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才要靠这个宣言来施压,“但这些气候融资是小岛国家的救命钱,怎么可以移转到核电?”

就在 COP28 会议期间中,《2030世界核能产业现况报告》也于布鲁塞尔发布,发布会上,报告人施耐德(Mycle Schneider)也以数据公开驳斥核电产量增加三倍的倡议,直言“从国际核工业过去20年的表现来看,这是不可能的。”这份报告并直指 SMR 于2023没有任何重大进展,欧美国家没有任何兴建中的 SMR,更没有任何 SMR 设计获得施工认证。号称进度最领先的美国 NuScale 所设的 SMR 计划也因成本飙升遭终止。“所有 SMR 计划都是利用大量公众资金开发。何以政府执意投资在商业技术上注定失败的技术?”

就台湾环保团体这方,杨顺美也反问:为什么中国、俄罗斯、印度没有签署核电复兴的承诺?因为中国靠再生能源获利,俄罗斯也靠石油比核电赚钱,甚至在 COP28 中让天然气变成转型中的能源,只因俄乌战争让全世界天然气价格飙涨,而印度发展则是靠煤矿。“你可以看得出来,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打算,那么,我们自己打算是什么?”

2021年12月4日,贡寮,第四核电厂。摄:Lam Yik Fei/Getty Images
2021年12月4日,贡寮,第四核电厂。摄:Lam Yik Fei/Getty Images

对台湾环保团体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与 COP28 的决议一样:增加再生能源、节能效率加倍。

妈祖鱼保育联盟创会理事长陈秉亨也在杜拜现场,他说,世界核能协会有摆摊,不过绝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再生能源,主办国阿联酋宣布投入540亿美金设置再生能源,他认为总统候选人应该要了解世界趋势,不要为了政治利益,把老旧核电当成气候变迁跟经济政策的解方,“这可能会让台湾置身危机之中。”

在这些记者会上,参与 COP28 的环团代表除了说明大会决议,并厘清误解外,各团体也不免再次强调:台湾走向非核家园的路径,已受到2002年修订的《环境基本法》第23条规范,2021年“重启核四”的公民投票也未得通过,非核已是民意。

“以台湾地震频仍、地狭人稠的情况,核电绝对不是我们的选项。”这话已经讲了40年,眼见核电将走入历史的施信民还是继续强调这一句。2025,究竟是不是台湾核电的终曲?

读者评论 3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COP28是站在既要經濟發展也要阻止全球升溫的角度去呼籲使用核電,並選擇不討論核廢去處。地震帶上的人類應該明白,水裡的魚遇到難題,若只聽從飛鳥的意見來思考解決之道會是什麼多麼不智。廢核公投時所有正反意見早已陳述清楚,專家意見也就是不斷老調重彈,選民一直以來都不欠缺訊息,而是難以抉擇。多數本身就在這個產業的核專家,提供的數據與研究背後來源都是美法核產業巨頭,裁判兼球員,說的無非都是核能不若其他傳統能源污染水與空氣,產出大量又穩定,然而日本技術與法規不夠嚴謹嗎?311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台灣的自然災害與先天地理條件與日本一樣不適合發展核能,不能與地廣人稀的大陸型國家一概而論。台灣的困境在於先天不足的同時,半導體產業發展又依賴穩定大量的電力供應,現實與理想無法妥協。綠能產出既不穩定,目前還靠農地種電在撐場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84272/,不是反對太陽能,但不應該補助農地種電,中南部陽光充足,是台灣的糧倉,少子化下農業已經慘澹經營,在糧食自給率嚴重下滑的情況下還因獎勵種電推高農地成本,讓有志於農業者怯步。種電能賺錢拿補助,地價還會漲,誰要辛苦做農業?老農地主更願意高價出售給種電投資客。與此同時,建築物設置太陽能板還能降低室內溫度,但公與私建築物場所設置太陽能板的普及率卻極低,說明各級政府推廣都不夠積極,獎勵不足,且未檢討低普及率的原因。綠能可以發展,但需要更完善、有遠見的規劃,而不是先選簡單的做,就是犧牲農地。人類的現況反映的是昨天的選擇,今天的選擇決定未來是什麼樣子。

  2. 反核在台灣很早就是兩端極化撕裂的議題,幾乎跟統獨一樣久。正反兩方都各自拿有利於自己的科學論述做解讀,就像這篇文章所講的,COP28重啟核電討論,新核電技術,兩方都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結論,某種程度就像 @Annpu所說的,核能專家的意見已經不重要了,說再多都一樣,核電就是政治問題了
    端傳媒在這次台灣大選的立場很清楚了。這篇文章忽略不談的一點倒是,台灣民意的確在福島核災後完全偏向反核,但近年擁核聲量漸起,便是因為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天然氣發電作為過渡緩不濟急。加上台灣風電太陽能種電各種負面效果。當然全世界都有類似的掙扎,像法國堅持擁核德國寧願繼續燒煤也要反核。核電已成信仰,不是簡單就有定論

  3. 當人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化石燃料、高碳能源殺害時,核能成為環團、政客的議題,並且藉由妖魔化核能來提升自身的道德高度,正是台灣能源議題的現況。
    具有代表性的「我是人、我反核」,正是企圖佔據道德高地的響亮口號。可是當人們知道反核的代價,是讓石化能源奪去更多不明就裡的人命,高尚的道德訴求就成了理盲的反諷。
    環團與政客對再生能源的追捧又何嘗不是如此。無限上綱的綠能政策,用補貼與便宜行事想補上非核後的能源缺口。反而讓良田、荒野、埤塘、濕地、藻礁..遭到大規模的侵占。這蒙蔽理智的關愛,正是讓台灣碳排高企、生態破壞的害。

  4. 这么多楼,话也很清楚了。台湾人自己的事,自己去吧。尊重祝福比什么建议都重要。这就是力量啊。

  5. 非核家園就是個幻想,要想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並且在能源方面最大程度自主,核電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處理好選址和核廢料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6. @Annpo 「這篇文章主題很清楚,談核電在這次大選中的論戰」
    所以你的意思是台灣的核工專家和支持擁核團體在這場論戰里只是在看戲,只有個政黨候選人和反核團體才是這場論戰的主角?

  7. @Annpo 為什麼不呢?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文章內大量涉及核能技術的評論以及對核能在近年「核能復興」發展趨勢下的評論,卻只採用了環保團體的說法,他們的說法並不全面。而這些在過去馬英九時代是沒有被評論過的。反核四也不等於反核能。

  8. 我其實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在討論核電議題時,不可以有(或者不需要?)核電專家的聲音?如果再用更大的面向去談,能源專家,經濟專家,環保專家都可以發出他們的聲音啊!
    他們也只是依據他們的學識經驗和背後的數據給出他們的意見,至於如何判斷就是選民的選擇了。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討論區一開始的分歧就是Eric說媒體需要加入專家的意見,而有端友覺得不需要專家意見,或者說這問題吵了(?)那麼多年已經有那麼多專家意見所以不需要了?
    可是技術會進步,世界局勢會改變,不同的時候人的想法也可能會改變,更何況每年都會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這個議題來。難道不需要有(包括專家在內)持續不斷的討論?

  9. @ericchan 這篇文章主題很清楚,談核電在這次大選中的論戰。你一直要搬核電專家,可以研究一下馬英九時期為什麼有反核聲浪,不就是核工專家出來質疑核四嗎?你以為四十年爭論都沒有核工專家的聲音?那地質專家,生態學家聲音要不要放,他們就不科學了嗎?
    至於再生能源與國際經濟的報導,你怎麼這麼篤定沒有呢? 要不要來賭一把?

  10. 找核工專家給意見挺好的,只是這個時間點、這個狀態,癥結點就不在此。會覺得台灣民眾無論擁核反核疑慮主要是在於缺少那些深入核工釋疑更是太脫節了。
    會有些留言不耐,或許是因為台灣核能政策只有回歸科學才理性vs把真實世界當無塵實驗室才不理性,相當多年以前已經吵完了。

  11. @Weber 甚至這篇文章還沒有請到貿易專家來談國際上各國對綠能的認定與自主對於台灣作為外向型經濟出口的影響。這幾年台灣綠電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科技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碳足跡的重視。以及為了彌補碳排放在本地乃至國際碳交易市場所花費的成本與代價做估計。是反核人士低估了還是企業們誇大了?

  12. 套句中國人常用的詞,好幾樓的留言爹味特濃呢。

  13. 不知道為什麼,真的不要覺得看得懂繁體中文就懂台灣喔😌

  14. 「很多时候这个议题的讨论仿佛在说核电是更科学、更技术、更符合大众对技术理性、对工程师专业想象的一种能源模式,而光电、风电的不稳定不可控则好像是它们不够“技术”、不够“理性”的结果。」
    @raeye2我覺得是你自己想太多了? 不穩定的電力供應是會對電網造成衝擊的,對工業生產設備構成威脅的,特別是作為護國神山的晶圓製造業。現在台灣對這個問題比較無感(實際上已經在受影響)是因為台灣目前主要依賴火力發電,對綠能的依賴度較低。當未來風能光能在台灣供電的佔比不斷提升的時候,勢必需要solarcity 或者同類的社區大型儲能站協助,又或者是建水壩和抽水蓄能電站。這一點台灣社會必須要做好準備。

  15. @Weber 這個議題就很需要導入專家去解釋郭台銘提出的SMR技術在未來的圖景,且中國已經在2021年建造出第一台SMR了(這個可以去看看泛科技做的影片)。而不是用「歐美國家沒有在建中的SMR」這一句去暗示SMR在技術上的不可行與缺乏進展。也不是用NuScale因為成本飆升被迫取消第一個SMR合作案就斷定SMR在「商業上不可能成功」更要提到SMR在使用過程中會比傳統核電廠產生多得多的核廢料,這對於缺乏最終儲存場的台灣而言有多致命。
    還要核能專家去解讀,楊媽媽口中「新的核能技術」指的究竟是 「第三代 反應爐」還是 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的 「第四代反應爐」 ?這兩者在面對福島核災 車諾比核災 甚至是可能的台海戰爭中,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如何?前者最早在1996在日本建造,後者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再加上建造時間,恐怕難以在2050達到核電達到2020年3倍的目標。而楊媽媽口中美國開發新型核電所謂的3倍預算是多少預算的三倍?天文數字又是多少?
    有這麼多的疑問和模糊不清的表述,不應該要找核能專家做解答?😅 民眾對於核能的擔憂與顧慮不就是建基在上面這些答案的不清晰上面嗎?民眾相不相信,那是民眾自己的選擇,媒體問也不問,用一堆含混不清又不準確的答案回應,未免也太傲慢了吧?😅

  16. 喜歡 raeye2的評論

  17. @Eric能否據一個你理想中的情況,來說明需要引入專家或科學家。

  18. @Weber 原來在你眼裡 核能專家 只是一個負責說服民眾要在家旁邊建核電廠的NPC啊😅

  19. @Eric,民進黨的工作是建造足夠的新發電機組,確保非核家園可以變成一個選項而不會出現供電缺口;如果供電有餘裕,那核三廠就可以屆退,政府不需要主動廢核,只是『沒有延役』而已。
    如果沒有解決供電的問題,那請專家來說破嘴也沒有;反之,也不需特別說服誰,順水推舟而已。
    若未來要新設核電廠,那自然是必須要有核能專家來說服反對的當地人;沒有新核電設施,就沒有需要被說服的人,自然就不需要引入專家。
    核四公投也證明了反核的人更勝一籌,當然核四本身的問題也更複雜。

  20. @Weber 不是反核是大多數,而是「反對核電廠建在我家附近的」是大多數。有不少人是支持建核電廠,但千萬不要建在我家附近的🙃

  21. @Weber 所以你的意思是民進黨對於達成非核家園這件事情上其實什麼都沒有做,根本不能算作自己的政績?🤔

  22. @Acc其實民進黨沒有讓人不搭飛機(核能)喔。你能指出那座核電廠是被民進黨的廢核政策除役的嗎?
    說來取巧,但本來反(廢)核就佔民意多數。

  23. Weber网友的比喻又完全搞错了 民进党废核的操作不是“自己不打算搭飞机” 而是不让人(民众)搭飞机 民进党主席或者党员不搭飞机可以自便 但是出台政策不让民众搭飞机那当然要解释 而且需要很好的解释。 一项摆在面前看起来有很多积极影响的政策不执行 当然需要检讨原因 否则政府官员不作为就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24. @Weber 當然,我也不認為藍白任何一黨上台後有意願和有能力實質性地推動核四重啟和新核電的建設。但端並非某一黨的黨媒,作為一個有理想的媒體,我認為端有道德責任作出更全面(注意是更全面而不是更中立)的報導推動議題討論。

  25. @Weber 放棄搭飛機並非毫無損失,而是有可能出現替代/機會成本的。不論是從理想主義的角度還是現實選舉政治都需要找科學家來為自己立場辯護。特別是反對黨主打這一項政見的時候。

  26.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本身就是推動廢核的,也就沒有找核能專家提供意見的理由。畢竟如果你不打算搭飛機,也就沒有必要請一位專家告訴你飛機多安全。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實是:即便國民黨作為反對黨是提倡核能的,但是目前核電的除役、停工都是國民黨在執政時實質進行的;例如核四是在馬英九執政時被林義雄絕食要脅而停工的,核一核二則是侯友宜擔任新北市長時以地方政府權力妨礙相關設施建設而達成癱瘓核電運作。
    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只需要順水推舟。

  27. @goopi 政治問題循政治路徑解決不代表當中沒有科學專家的角色。反核團體在找地質專家證明核四的選址不安全的時候怎麼不說政治問題政治路徑解決呢?😅

  28. 「但從數據來看,全世界核能使用比例大幅降低,而台灣向來依賴能源進口,即使是2017年三座核電廠都還運轉之時,核電能源占比也不到20%,台灣對核電的依賴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這麼高。由此可見,核電在台灣並不是「經濟題」,而是「政治題」;40年來,藍綠兩黨或官方民間在體制內外如打兵乓球一樣,讓核電決策翻來覆去。」
    這一段是有邏輯的問題的。首先第一句,全球使用核能比例大幅降低不假,但這是受福島核災的影響。隨著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大幅波動,很多國家都在重新啟用發展核電,包括同樣地狹人稠,經歷過核災的日本。而各國重啟核電需要一定時間,甚至涉及新一代核電廠的興建,是不會短時間反映在核能使用比例上。但這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核能已經是被淘汰的能源。
    至於對核能發電的依賴跳到「政治題而非經濟題」更是讓人發笑?😅直到去年,台灣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才才超越核電,是不是綠能在台灣的發展也是「政治題而不是經濟題」?😅

  29. "楊順美也反問:為什麼中國、俄羅斯、印度沒有簽署核電復興的承諾?"
    因為這三國根本就不需要簽署承諾就已經在不斷發展核能了啊😅
    印度因為自身缺鈾加上因為過去一段時間因為核試被制裁,核技術相較中俄發展較慢。但在COP28之前政府就已經訂下2050年半數電能由核能供給的目標(儘管普遍認為以印度自身的能力難以達到)。但印度現在也在建全球最大的核電廠。
    至於俄羅斯和中國就更不用說了。中俄兩國一直在努力出口核發電技術和產品。之前還差點就在英國建核電站了。現在全球新建的核電機組7成都是中俄製造的。這位楊女士究竟有沒有好好查資料?😅 有些人在主張核電專家的意見不重要😅 真是笑死。

  30. 從文章來看,我當然明白核議題已經被某些人為了贏得選舉而拿來炒作。可是不是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回到科學理性的討論,不要跟隨某些人的表演而起哄?
    拉大這個議題的面向,讓更多的聲音進入討論,尤其是專家的意見,然後讓選民自行去判斷不是很好嗎?

  31. @Jack_Huang 對核四有沒有信心跟有沒有找核專家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核與反核四團體對於核四安全性的質疑不也有找核電專家背書的嗎?😅

  32. 為什麼會跟核工專家無關?😅 你的意思是台灣民眾對干式儲存槽 核廢料的儲存的抗拒,對核四重啟的抗拒沒有科學依據,只是跟政治風向有關對嗎?還是說妳認為台灣關於核安全的法律不是建基於科學?😅 還大海和漱口杯呢?😅 你不是覺得玩玩政治梗就顯得自己很有智慧吧😅 SMR 和更新更安全的核反應堆技術引進的可能性這個三黨都不拒絕的選項為什麼不能找核專家討論?😅

  33. 這跟核電專家沒什麼關係,大家不是不相信核電專家的專業,是對核四沒有信心,空有專業沒有辦法讓民眾建立信心,這是政治問題不單純是技術問題。

  34. @俊伟 不說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國民黨可是也有自己的專家學者的,這些專家學者提供意見,政黨決定採納或不採納,過去黃士修跟國民黨的決裂,黃士修跟侯友宜的衝突,難道不是科學與政治的互動?
    你談的角度跟這篇的脈絡完全不同,如我前面留言的,為什麼台灣會有2025這個時間點,當然除了機組除役問題外,也乾式貯存槽不夠放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核工專家可以在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地方回答的問題。
    這篇講的不是核工議題,而是核電在台灣已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循政治路徑解決,台灣讀者其實不懂為何這麼執著於要有「核工專家」,在我看來,這完全是不同面向的討論。

  35. 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找核電專家給出他們的意見。
    核電專家當然不能超出法律,可是法律制定背後所需的數據資料和意見難道不需要諮詢專家?台灣有言論自由,專家給出他們對一件事的專業看法那也很正常吧?

  36. 上面的是不是根本看不懂,這篇講的是台灣法制面怎麼規劃非核家園,以及在野黨如何試圖透過大選勝出翻盤。法制面目前如此,核工專家是超越法律的存在嗎?現在談的是大海,你看到漱口杯去嗎?

  37. 沒找到核電的專家提供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