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这期文章由一位女性作者访问日式印第安银饰(日银)男师傅阿周,讲述一位入坑逾10年,入行5年的香港本土手作人的工作日常。日式银制品不单是工艺,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认同,以及一个圈子——年轻的打银师傅置身其中,既接单打银,也打造性别气质。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注:本文所有图片非摄于阿周之店面。在此鸣谢“香港银器买取店Rx8”提供银饰和场地作拍摄之用)
金属碰撞的声音忽大忽小,有时爆裂持续,有时清脆细碎;间中有火焰冲出火枪的呼啸声,持续一阵之后又听见冷却液遇到滚烫的金属,迅速气化的“次次”声。
在工作日的下午,“日银”师傅阿周在观塘工厦的小作坊上,专心打磨一款日式印第安手鈪。
一款售价近5000港元的纯银镶金手鈪,阿周要熔银、打磨、雕刻、做旧、褪火、抛光,人手打银上千下,雕刻数百条纹路,工作逾30多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