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号美东时间下午,特朗普在竞选活动上遭枪击,幸而在侧头看萤幕时避过子弹,仅擦伤右耳。在撤离讲台前,他在特工包围保护间,举起拳头向群众大叫“fight”,成为今届大选中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据《华盛顿邮报》一篇报导指,事发当日,仅有四名摄影师被安排在舞台周围的缓冲区,距离总统一到三米距离,而在演讲开始后,团队通常会给摄影师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拍照——今次枪击事件中,特朗普由开始讲话到被枪击,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所以摄影师能在如此近的位置捕捉那重要瞬间。
而一张由美联社华盛顿首席摄影师 Evan Vucci 拍下的照片,在事发后即被广泛传播,成为多家美国媒体头版照片——照片以美国国旗及蓝天作背景,从下而上仰视面部带血的特朗普。《纽约时报》记者 Matina Stevis-Gridneff 在社交平台 X 形容,该照片是“新闻摄影的巅峰之作”;《华邮》有文章指照片肯定会进入“美国摄影界的万神殿”。不少网民也有在 Threads 等平台赞叹照片有“黄金三角”构图,包括特朗普在照片正中,右手举在最高点,三个特工落在图片三分法里分割线与交叉点的位置,而美国国旗又给照片拉出平衡等等。
大众对照片则各有解读。有人联想起纪念法国七月革命的《自由领导人民》画作,表示“实在是太像了”,“下意识把特朗普放在自由女神的位置上”。也有人担忧照片的角度。面对特朗普这个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仰视的角度加上国旗背景,似乎有把他伟大化之嫌,同时也放大了他的爱国主义。
而的确,在细节公布之前,共和党人和特朗普的盟友已经争先恐后地传播这张照片,把它当成了某种政治武器--例如乔治亚州众议员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就在X分享了照片,并表示“民主党和媒体应对今天流下的每一滴血负责。”而于特朗普在任期间担任美国国防部官员的 Simone Ledeen 也形容这张照片“展现了真正的美国精神”,而“拜登阵营及其支持者不断发出煽动性语言,为暗杀总统候选人做好了准备。”
虽然没有人知道照片会不会或如何改变选情,但可以预视的是,这张照片必定在选前频繁再现——每年大量生产候选人周边的浙江义乌,在暗杀事件后已迅速上架相关印花T-shirt。一名 MSNBC 作者将照片与《奥本海默》的剧照并列,写上“the photographer of this photo”,暗示摄影师 Evan 或像开发原子弹的奥本海默一样,有天会发现自己创造物衍生的影响力,不会再受自己控制。
在争论声中,端传媒访问了数位资深新闻摄影师及图片编辑:到底这张照片会不会“造神”,而造神与否,又应不应该是摄影师应该考虑的事情?这张将要进入“摄影界万神殿”的照片为何成为教科书级数的“神照”,它好在哪里?如果说摄影记者是“新闻守门人”(gatekeeper),他们应该如何拿揑跟拍摄对象的距离、选择合适的照片,说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
国旗下的美国英雄
在Evan Vucci 这张一出来即被广传的照片中,特朗普背后的美国星条旗,成为了争议的中心。与许多其他相对世俗化的国家不同,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的国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独立战争期间,国旗标志激进民主;在911事件后,美国入侵伊拉克,国旗又成为美军的代名词,而且美国国旗还有宗教意涵。在立国历史充满基督教象征与比喻的美国,国旗不止代表了国家,也代表美国的立国与存在是神的授意:正如在升旗礼或国会开会前,都要在国旗下进行的忠诚宣誓(pledge of allegiance):“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美国政府也制定了展示国旗的法规。而英国剑桥大学学者 Bethan Johnson 曾向《纽约客》提到,“有科学家发现,美国人会对美国国旗以及行走在国旗下的人感到自豪和崇敬。”而不少政客都有意识地利用国旗符号,例如特朗普本人经常提到自己在美国国旗日(6月14日)出生。特朗普也比任何政治人物或候选人都更强调爱国主义,国旗必然成为每次集会的装饰品,过往他也曾多次在演讲讲台上拥抱并亲吻美国国旗。
“我不是他(特朗普)的粉丝,但当我第一次看到照片时,我感受到一种相当不适的情绪,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民族热情的悸动。”撰稿人 Tyler Austin Harper 在《大西洋月刊》如此描述自己看完 Vucci 照片的反应。“许多人认为特朗普是对美国民主的威胁,而特朗普的这张照片,似乎捕捉到了美国民主的所有沉痌、神话和荣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常﹑矛盾的脱节感。”
实际上,照片传出后,确实令大众联想到不同革命的场面。《纽时》评论人 Jason Farago 将其与《自由领导人民》相比,也有提起二战期间《硫磺岛升旗》的照片(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有类似的三角结构、画面同样存在国旗元素。而《华邮》艺术评论家 Philip Kennicott 也形容,照片中红白蓝三色互相平衡,“将舞台上危险时刻的混乱,转化为特朗普勇气、决心和英雄主义的完美象征”。《纽约客》一篇评论文章也写道,照片完美地捕捉到特朗普希望在舞台上被看到的样子,“事实上,它可能比所有其他照片流传得更久”。
而在美国以外,也有资深摄影记者认为摄影师应该对照片中的元素更敏感。近年转为独立摄影师的林亦非在 Vucci 照片发布后于社交媒体撰文,表示有关照片会成为经典,但同时自己“有点警惕”,因为照片中三个视觉元素(血迹、高举手臂的特朗普和国旗)同时出现,很有可能对被摄者产生“英雄化”。他认为“摄影记者有这警惕是需要的”。
但也有人不同意。在资深摄影师杨德铭(Paul)看来,“(如果)说这张照片就英雄化了,我觉得不是那么容易。”杨德铭是香港摄影记者协会前主席,曾任杂志图片编辑、路透社及经济日报摄影记者。他认为,在美国社会,支持或反对特朗普的人的立场都相对稳定,而如果中间派人士经历此事对特朗普多了同情,也未必直接与照片相关,而是照片背后所代表的整个故事(narrative)。
“为什么这张照片那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它挺能反映到一个角色、或者大众对他的理解:就是一个曾经做过总统的人,现在要回来又要再竞逐总统,然后面对很多阻滞,有很多官司......包括现在暗杀也是一个阻滞,然后他都没事、站起来,喊口号﹑举起手。”而这个故事其实存在于照片以外。所以,一些照片之所以标志性、可以在历史流传,背后更多的意义是建基于观众的代入。
但杨德铭不忘提醒,这些照片存在吊诡的地方,“一方面它可以讲到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它 symbolize (符号化)、抽象化了一些东西,所以大家较容易接受和去理解”,但是反过来,当照片强到好像取代了整件事的时候,就很容易令人忽略事情背后的复杂性。《大西洋月刊》的Harper 也有相似论点,他认为,照片发布并广传当日,“特朗普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想像,和现实一下子分不开了”。
Philip Kennicott 在《华邮》文章里写道,Vucci 的照片将特朗普政治生涯的主题提炼成一张爆炸性的影像:一方面印证美国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又印证了特朗普说自己是“遭遇最差”的政客。事实上,特朗普多次自比美国非裔,他指美国黑人“应该很支持自己”,因为他们没做错事,还是会含冤入狱或受到折磨,而自己也是一样。Kennicott 指,特朗普“现在可以真正挥舞这件血腥的衬衫”,向公众自己是受害者,有正当性“复仇”。
过去三十多年,资深摄影记者余伟健一直供职美联社。他形容当看到 Vucci 的照片时,自己第一下感觉是“非常兴奋”。他解释,刺杀的照片在历史里寥寥可数,而且情况通常都十分危急混乱,以致照片或有缺失,但 Vucci 的这一张,“什么 element(元素) 都有,包括美国旗、特朗普的脸上有血、他的耳朵、举起了手,还有被特工保护著走......所有事情都出现了,还有所谓的构图都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他认为,在如此危急情况下,比起精心构图,那更多是作为摄影师长久以来的训练以及直觉本能,“他没有时间去想了”。
而除了本能,余伟健还提出一个可能性,就是摄影师有对突发事情进行预判,“譬如说在台前,他要知道如果有事(特朗普)会在哪里下台,而不是临时跟著其他人行,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先机。”的确,原在舞台左侧的 Vucci 在事件发生后,已随即走到预计撤离的地方拍摄。他在受访时说,自己从没想过会被击中的问题,“我必须在场,我不能躲到舞台后面。”
资深摄影记者的 Tim(化名)供职图像通讯社超过二十年,拥有相当丰富的拍摄美国政治人物经验。他以自身为例,说在竞选场合作为一个非美国人,如果现场有美国旗都会把它纳入照片中。
Tim 说,很多时候摄影师并非如外界所想般自由:“在美国做政治新闻报导,也有很多政治要处理”。首先,新闻机构进入特定场合要取得权限,“(如果)他们的理由是说台前的位置太小了,不能让那么多人进去,那么顺理成章的是,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间通讯社,他们就不让他们进去。”而当摄影师进入场合后,他们一举一动、走位都受到当局的限制和设计,作为摄影师也只能“搅尽脑汁”处理。
一些人赞赏《华邮》和《纽时》用了没有国旗的照片,对“造神”特朗普有所警惕;但Tim 却很很怀疑两家报馆是不是真的裁走了国旗。“究竟《华邮》的记者是否真的已经拍到国旗了?你不会知道,可能他们根本就拍不到国旗。(拍摄的)最佳位置只有一两个,能拍出好照片的好位置就只有一两个,其实偏差两寸,影像已经很不同了。”余伟健也认同,认为《华邮》和《纽时》的摄影师应该是角度不对:“你看新闻片,你看到他们是横拍的,除非是直拍,如果不是,他们的角度照理说是拍不到国旗。”
“我不太相信他们拍到国旗会不用。”余伟健说。
要意气风发的特朗普,还是表现脆弱的特朗普?
事实上,除了 Vucci 的照片掀起讨论,由 Getty Images 摄影师 Anna Moneymaker 所拍的“躲在讲台后的特朗普”也备受称许。当时,特朗普意识到枪击后伏在讲台后方,遭特工以身体掩护,Anna 捕捉到在特工双腿间
的特朗普慌张无措的神情,跟在Vucci 作品中的意气风发,完全是天差地别。
资深摄影记者 Tim 指出,如果报纸没有自家摄影师在现场,选择很受限于通讯社的供相,“基本上全美国每一份报纸都订阅了 AP,但是只是一部分人订阅 Getty 而已,所以有些报纸就用不了Anna 那一张。”他认为,Anna Moneymaker 的这张照片拍得非常好:“从来特朗普都是一个英雄形象,在他的基础上,就是他很了不起、什么都懂,没有人叻(厉害)过他,从来没有人见过他很脆弱的 moment,没有,一次都没有。”
但 Anna 就拍了这个时刻。Tim 指出,在所有预设的场合,摄影师都希望记录最真实的时刻,但“不是说我要找就可以找到的。”
杨德铭也对这张照片有很深印象,他认为这张照片配合打到特朗普脸上光源,比起 Vucci 的照片“多少少一个人的个性”。“他可能已经没想到自己被人拍到那一刻,(那刻)应该是展示到他多一点脆弱的感觉:他自己不用看著观众、不用振臂高呼、不用大叫口号,他觉得没有观众看著他那一刻,他应该在做自己,我觉得也挺难得的。”
不过,端传媒翻阅多家媒体报章,却发现只有意大利的《钱报》(Il Resto del Carlino)选择了 Anna 的照片作头版题图。为何一张展现了有“硬汉”形象的政治人物真实﹑脆弱一面的照片,却没有一张流血握拳的照片受欢迎?
郭庆辉是明报图片编辑,在2018年接任前,有20多年摄影记者经验。枪击事件发生时,他正在休假,故现时明报选用的图片并非由他处理。不过郭庆辉清楚明暸地说,如果自己身在工作岗位,自己首要考虑的必然是图片的新闻性。以特朗普遭枪击为例,“新闻性就是他的耳朵受伤,(相片)要见到那样东西清楚,然后其次的那些就慢慢考虑。”其次,指的是特朗普的姿态、有没有拳头,还有美国国旗。
“当然有些人会说,有美国旗举拳头那张照片靓(好看)一点,它视觉影响力大一点,”但对郭庆辉来说,国旗元素只有实用价值。“(如果照片)是放到历史书里面的话,当然有美国旗会好过没有美国旗,因为你建立一个故事要有5W1H(六何法:何人、何时、何事、何地、为何﹑如何),(有国旗的照片)多了那个“何地”⋯⋯当人们开始不认识特朗普的时候、将来30年回头再读,有美国旗会比较容易理解那件事。”但如果作为新闻图片,郭庆辉指在香港语境下,无人不识特朗普,国旗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不过,如果服务的对象是美国读者,他又会有不同考虑。郭庆辉留意到网上有人讨论,Vucci 仰拍的视觉加上特朗普拳头的照片,“好像视觉上有些英雄化他”。他形容,这些元素给照片创造了一种“弦外之音”,“多了一层两层的空间和意义让人发掘”。但在美国,郭庆辉说现时是大选campaign(竞选)期间,如果报纸编采保持中立,图编就应该减少“无谓的 glorification(美化)”。
“他受伤是要报的,但是如果在受伤的过程,你的照片增添了一些弦外之音,美化了、英雄化了那个伤者,这对总统选举的另一方、即拜登是不公平的。”最后,明报在香港时间15日的头版上,刊登了五张事发的照片,包括狙击手戒备、特朗普伏低和枪手在屋顶的小图,而并列的两张主图则用了水平视角,说明特朗普曾举拳及耳朵伤势。
而端传媒摄影主任林振东则用了 Vucci 传播最广的照片,作为第一篇新闻题图。“在我的角度,就是我第一下觉得那张照片最好,我就选了,而事实上我事后都觉得那张照片是好好的照片。”他形容,Anna 那张相可以表达到特朗普的恐惧,但总体而言,Vucci 的作品无论构图、元素、情绪都“好多、好足够”,而对于突发摄影来说,他的那张相比较稀有。
林说,身为摄影师同为图编,很多时候选择照片未必会想那么多,有时候是情绪、被画面的冲击去影响、感动,“你说是盲点又行,当然说是优势也行。”但面对外界的讨论,他坦言自己有去反省,自己会不会过分地放大影像,忽略了其他东西,比如政治人物的争议性。
“作为端也好,一般网媒(也好),我自己觉得即时新闻一定是(选)最好的、最powerful的,其实不会一下子就想什么英雄主义,我觉得我不是。”林振东也认为,自己一直都对拍摄政治人物、场景有防备,“我觉得我的确是有一种不想被一些当权者利用的想法”。他以香港为例,提到区议会选举或近年政府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自己都很意识地避免“影得好开心”。
他有幻想过,如果这一次是普京遇刺,而他做了和特朗普相同的事情,可能自己未必会选择这张照片,“但是如果是泽连斯基,他遇刺之后起来还说 fight,可能大家又会对这个画面接受好多。”林振东思考这个逻辑,觉得人们对照片的接受程度,似乎有时会被私人情绪影响、也取决于个人对政治人物的观感。
身处的地方也对选择有影响。他指出,自己并非在美国的语境下的编辑,可能忽略了国旗元素的影响力,“我大概始终都不会(对美国本土的争议)那么入肉”。不过面对大众就媒体造就英雄化的担忧,他说自己不会过分放大图编的权力,“我觉得照片带给别人甚么意义、是应该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而他始终认为,今次照片是一张突发照片,“是一个很偶然的 moment”——特朗普并不知道自己会遇刺,预先设计好场景,而摄影师也相信不是刻意地拍出挥拳、国旗,“这种偶然性其实都是需要尊重。”“我依然觉得那两张照片应该是最好的,所以⋯⋯这个再选,我也是选那一张。”
至于如何还原事件的完整性,林振东说,自己会在不同稿件使用不同视角的照片,“对我来说也算是平衡。”在端传媒事发翌日刊出的端闻 Podcast中,林振东就选了 Anna 的相片作题图。
这张照片会“改变历史”,真的吗?
7月16日,特朗普在遇袭后首次露面,右耳缠绷带现身共和党大会。 Tim 当日有到现场,在出发之前,他和朋友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特朗普特意展示耳朵给你看,你拍不拍?“我们都是纪录而已”,Tim 说,至于照片最后出不出,“这个不是我们的责任”。
同样的道理放回讨论的原点,Tim 强调,特朗普被枪击是近几十年来最大的新闻,而作为放在头版故事的照片,“你不能搞砸”。“你不可以否认这张是一张标志性的照片,但是你说是不是真的造神造英雄,那就没得说了,因为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年记者,你都觉得我们很无奈被利用,而相是不能改的,你写文字会好一点。”
在 Vucci 照片发出没多久,已经陆续有人在网上评价,“感觉这是一幅会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相片”。在访问最后,端传媒也问了数位资深摄影师,这张照片是不是决定性瞬间、可以代表历史?
杨德铭说自己有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说,一个前总统或者总统候选人公开被暗杀,事情本身已经是一件历史大事,但在他看来,照片最终造就的影响力,或者端看事情的结局。“如果特朗普今次赢的话,那这张(相)就会再劲一点,会再好一点,因为他符合到整个 narrative——就是他终于赢了总统。但如果输了呢,这张照片就没有那么好,因为输了的话,这张照片就 fit 不到结局,只不过成为了他被暗杀的一张相。”
“不过我想一定是留史了”,杨德铭说,过去这么多年总统被刺杀的照片都是一些很有历史性的、很重要的图片,“只不过那张照片是否可以再 fullfill narrative (充实叙述)呢,那就要看看大选的结果怎样了。”
在林振东看来,一张历史性的照片应该能带动一些议题的推进。而对上一张可以做到这些的图片,他想起2015年,叙利亚三岁男孩 Aylan Kurdi 伏尸土耳其海滩的一张,“这些是会令到人们记得、关注了那个议题,带动了一些改变”,至于 Vucci 这一张,他觉得还不是。
“对特朗普的支持者(来说)是绝对有的,”他随即补充,但又思考一下说,“新闻图片都是要等时间过的⋯⋯有没有效果、有没有历史价值、有没有这些东西,不是这两日可以说的。我自己觉得,一定要等时间过才会发现那个价值,这是我的宗旨,所以太早定论什么经典,这些都是一些 bite 而已。”
附录:各国报章选择了什么头版?
7月14日的清晨,载有近年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章相继出炉。几乎所有美国报章头版,都选用了特朗普举拳角度的一张,而分别主要在于画面有没有出现美国国旗。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最早刊登枪击事件照片的两份大报,两者头版选择了自家摄影记者 Doug Mills 及 Jabin Botsford 拍下的照片,而画面中没有美国国旗。至于没有派出摄影师到场的报纸,头条都选用了美联社 Vucci 的照片,当中《洛杉机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所选择的则只有半枝美国旗入镜。
但《时代》杂志、德州《达拉斯晨报》及《纽约邮报》却用了美国国旗在背景飘扬、特朗普张口叫口号的一张作封面,当中《纽约邮报》在标题写道,这位前总统“流血但不屈服”。
欧洲方面,各报章头版的选择则似乎丰富得多,分别侧重事件发生的经过、伤势及情绪。英国《金融时报》用了Vucci 的照片,但画面只有半枝国旗;BBC和《卫报》,则避开仰视特朗普,选择了以平视、面向观众席角度的一张。
针对伤势,仅有法国《解放报》特写特朗普侧面为全版封面,配上倘大标题:“DonaldTrump,A History of Violence”,甚为玩味。而意大利《钱报》(Il Resto del Carlino)则选择了图库 Getty Images 摄影师 Anna Moneymaker 所拍的“躲在讲台后的特朗普”作头版,写上“选票上沾满鲜血”;米兰《晚邮报》头版亦倾向呈现特朗普千钧一发的瞬间,选用 Doug Mills 捕捉到子弹从特朗普面前飞过的一刻。
另外在亚洲这边,韩国媒体亦主要选用美国国旗前特朗普举拳的照片。至于大陆媒体如《澎湃新闻》、《环球时报》与《财新网》在报导时,则更强调现场,选择了特朗普被特工抱起,背景为集会群众的角度。
美联社表示,在事发当日,Vucci 所拍的带有国旗的照片已被用了2327次,而没有国旗的照片则为1759次——但平均一周间最常用的照片只有7、800次。
(端传媒实习记者胡小蔓对本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Tim 为化名。)
不妨再做個比較:2014年巴西世界杯決賽阿根廷折戟,當時有張已載入世界足壇史冊的照片,即美斯走過頒獎台時,扭頭凝望冠軍獎盃。接近十年後,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阿根廷成功登頂,美斯亦終於得償所願,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球王。我思考過很多次,足壇是否覺得自己「欠」美斯一座大力神?晉級之路坎坷的阿根廷拿下冠軍又跟covid的大背景有無關聯(也許球迷需要一個「奇蹟」振作精神)?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而能夠肯定的是,2014年的美斯已經是球王級別,不需再依靠媒體鍍金;2022年阿根廷可以捱到入決賽,亦有很多因素。這次美國總統大選集會槍擊事件的主角,川普aka特朗普、大統領、懂王、"you are fired"金句原創者,這位阿伯已經足夠出名,所謂媒體造神的說法更像是媒體又一次的自我標榜。我喜歡川普高舉右手這張新聞照片,因為這給人感覺就很美國,很trump啊。美斯給人的印象是靦腆男孩,那麼川普強橫的人設同樣深入民心,照片只是「如實」反映了這點。川普不過是一個人,會經歷生老病死,也會有七情六慾。若然單憑一張照片就能改變你對一個人的想法,那民主為什麼經常fuck up的原因又找到一個。
評論這照片好壞之前,需要將自己的政治取向清空。
香蕉右,呢個係連登詞彙?我真係笑硒~
@Shiokaze 你偶像侵侵而家唔爽烏克蘭武器援助用錢多,又要勒索台灣收保護費。寧願將錢用係中東殺穆斯林,都唔肯支持對抗中俄極權啊😅。之前評論區有個@madlex而家聲都唔敢聲了,你個香蕉右才是荒謬又可笑啊🤡
我幾中意呢篇文的切入角度,從新聞攝影業界的角度切入探索攝影倫理。
咁你係咩,香港蕉右?咁不學無術做乜野端會員 🤓
端傳媒是香蕉左,和白左一樣對此事無所適從,三天兩頭總發這些欲言又止總想暗示些甚麼的矯情文。
让思想~带上牢笼~
后面部分涉及到别家报道的好唔好加多d reference link~~好需要
这张图会成为文化研究以后讨论的课题
樓上,攝影倫理的討論對你來說有點困難是不是 😹
看完还是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想要讲些什么……Anna Moneymaker拍摄的照片我看不出来照片里的特朗普有多慌张/害怕,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只能看到他张开的嘴,这并不能说明些什么。
等20年以后现在政坛这些人都去世了,再回过头来看这张照片,可能也只会觉得讽刺而已,可能会有人说特朗普的血象征着美国的混乱或者象征着他给美国带来的分裂与伤害。它在政治意义上跟自由领导人民也没什么不同,我们看这张照片跟保皇党看自由领导人民是一样的。何况自由领导人民在1831年展出时也没有受到一致好评,某些意义可能也只是后世强加给这幅画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