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板”是我的“天花板”?三张图看台湾文理组新鲜人薪资差异

艺术、新闻与图资、语文、人文、社福这五个学门,起薪矮人一截,首年薪资成长率又低于平均。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摄:陈焯辉/端传媒
台湾 世代 经济 职业

在台湾,区分文组、理组始终是长青话题,不管是作为网路论战、或是日常生活中,相比聊起星座的轻松氛围,辨识文理组并进而揣测彼此的价值观与生活风格,通常蕴含了一些火药味。

至于文理组的就业前景,更是热门话题。在普遍印象中,文组科系经常与“收入低”、“没有成长性”连结,而此其实隐含一组值得以实际检验的问题:对于正准备踏入职场的新鲜人来说,这样的印象是真的吗?此外,不同学门的状况也一样吗?文理组科系内部又有什么样的差异?

如果我们再追问:若从“经济发展果实”分配的角度来看,台湾2023年的经济成长率虽然放缓,仅有1.4%、是近年来的新低,然而自疫情以来,2020年至2023年通算的平均成长率依然有3.5%,可以说是稳定成长。那么,近年来的新鲜人们,是否有享受到经济成长的好处,还是其实不然?

这样的问题,必须运用多组资料、以不同的方式交叉检证。在4月最后一天,台湾劳动部发布了2023年毕业生初入职场(即所谓“初任人员”)的薪资统计报表,其中的分类依据包含新鲜人们的毕业科系学群,只要将这份政府统计稍微“加工处理”,便可提供一张初步的“快照”,大致看出新鲜人们的薪资究竟是成长、还是停滞,又会有什么样的学科差异。

不过,得先强调的是,即使在统计数字上呈现“刚踏入职场时,A 学门毕业生的平均薪资高于 B 学门”,也未必代表“A 学门的训练比较有助于赚钱”。从相关的理论讨论中,可以推知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原因:

  • 能力训练:A 学门的训练确实可能帮助毕业生赚取更高的薪水,这可能是专门的专业能力,也可能是一般性通用的能力,比如写作或数据分析等;
  • 职业封闭:要从事某些高薪的职业,经常必须先就读相关科系才有机会,医师就是经典的案例;
  • 文凭效果:有时候问题未必是实际能力,而是雇主(至少某一类雇主)普遍预设 A 学门的毕业生能力比较好、“比较好用”;相反地,B 学门的文凭则没有同样的加分效果,甚至可能有负面效果;
  • 大学组成:一些雇主可能比较偏好“名校”或者“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而不同学校开设科系的逻辑并不相同,名校可能有比较多 A 学门的学生;相对地,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则可能普遍很少开设 A 学门的相关科系,都是以 B 学门为主;
  • 自我选择:最后,会选择 A 学门的学生,自己或家人可能自始便看重“赚取较高的薪水”,而选择 B 学门的学生,可能在生涯规画时更倾向考量薪资以外的因素。

单用劳动部所提供的资料,并未能区分出这五个因素各自的作用。在这样的限制下,这篇文章所提供的数据分析不可能是“实况转播”,无法完整呈现“不同群人‘藉著怎样的过程’来到这里”,但仍能提供有用的“快照”,可以看出“这群人此刻在这里,那群人则在那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任务所在。

基础自然科学的“地板”,已经高过艺术科的“天花板”

劳动部所公布的初任人员平均薪资,不只有依照毕业学门提供月薪统计,也不只提供平均,还列出了“第一四分位数”(Q1)和“第三四分位数”(Q3),也就是“恰好落入排名后四分之一”和“恰好挤进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人薪资各自为何。这样的数据可以协助排除“最顶尖”和“最后段”的影响,掌握一般来说(中间50%)新鲜人们薪资的地板和天花板各自在哪。

从上图可看出,在2023年进入职场的毕业生之间,各领域的楼地板普遍落在新台币2.8万上下(正负2千元的范围之内),差距并不算非常巨大,即使是资讯通讯、数学统计等理组科系也不例外。在这个区间内,有多个文组学门(艺术、新闻)等的薪资稍稍偏低,但法律、社会及行为科学等学门的地板也有3万元。

在“高地板”的一端,仅有两个学门的楼地板高过3万元(换言之,“首年月薪不到3万元”少于四分之一),而结果也不让人意外。“医药卫生”学门的楼地板来到3.1万元,而“物理、化学及地球科学”更来到3.4万,已经高过艺术、餐旅、新闻与图资等学门的“天花板”。换言之,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自然科学中所谓“基础科学”(不包含工科)的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门毕业的同辈,即使在“后段”都仍有机会赚取不低的薪水。

或许令人意外的是工程学门,楼地板比基础科学更低。虽然普遍印象认为他们最能坐拥高薪、最能享受产业链重组红利,但楼地板落在3万左右。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同一学门还包含造船、纺织、河海工程等科系,因此有相当比率的一群毕业生进入的产业并非一般认为的高薪产业,也不涉及晶片(另译芯片)之类高科技、高度敏感的产业,与近年科技战下美国主导供应链重组的关联也较弱。但同时,由于该学门包含电机、机械、生医等科系,因此也有相当比率的毕业生进入“过去起薪就高,现在更在‘产业链重组’最前沿”的产业,于是天花板高达5.2万元,超越医药,成为天花板第二高的学门,仅次于基础自然科学(5.6万元)。

整体而言,理工也是毕业新鲜人薪资跨度最高的学门,地板与天花板的高度相减(所谓的“四分位距”),差异高达2.2万至2.3万,换句话说,天花板比楼地板又更高了七成,显示这些科系的就业前景相当“光明”:前面的人能冲得很前面,但后面的人却也后面不到哪里去,甚至比一些学门的“前面”还要更加靠前。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摄:陈焯辉/端传媒

光谱的另一端,则是一群楼地板和天花板都相对较低的科系,且几乎都是文组科系:艺术、新闻与图资、语文、人文、社福,就连天花板都在3.6万元以下,只比楼地板(约2.7万)高了大约三成。这显示,这些领域的毕业生普遍议薪空间很可能受限,且相对应的就业机会多半薪水高不到哪里去。在理组(或者说非文组)科系中,唯一与他们并列的是“制造及加工”学门(如食品加工),但这个学门人数极少,约占总体的1%而已,算是例外情形。

然而,文组毕业生步入劳动市场时,面对的也不尽然都是“低地板、低天花板”的光景。一方面,教育领域学门通常对应学校体系工作,在生涯初期就有机会碰触较高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法律、商管、社会及行为科学这三个学门,新鲜人的典型收入则大约在同代人的平均值,楼地板接近3万,天花板则在3.7万至3.9万之间,大约与农学、建筑、生科等学群同类──换言之,理组近来前景较为受限的学群,毕业生薪资的“地板”和“天花板”高度,与文组较好的科系其实相当接近。

法律系毕业新鲜人,第一年薪资平均涨两成

除了入职薪资,“发展性”也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其中一项指标就是薪资成长幅度。关于这点,劳动部也追踪2022年入职的新鲜人,调查他们2022年和2023年年底时的薪资各自为何(按:排除当时没有工作的人,仅保留持续工作的79.3%),并且同样有按照毕业学门分类,因此可以计算出不同科系毕业生的“薪资涨幅”各自有何差异——亦即,起薪平均而言越高的科系,第一年的薪资涨幅也会越高吗?还是起薪较高,就意味著后续相对缺乏涨薪空间?

需要先指出的是,21个学群中,仅有教育和社福的首年薪资平均涨幅不到一成(分别是7.6%和9.4%),其他都明显高过这个标准,平均甚至高达15.1%。对比之下,2023年的通膨率(即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的变动)是2.5%,所有学门的平均薪资涨幅都远远超过此一数据。实际上,每次公布薪资统计时,台湾社会常见的反应就是“薪水涨幅跟不上物价”、“万物齐涨唯有薪水不涨”,这点在新鲜人身上显然并不成立,21个学群都是如此。

至于“平均每人民间消费支出”在2023年度的年增率来到10.4%,亦即相对于去年,人们普遍变得更愿意花钱消费,增幅多达一成;这个增幅明显超过通膨率,意味著这项成长不只是因为物价提高,也是因为人们更愿意消费,背后动能应有部分来自疫情后的持续复苏。但即使以这个较高的标准来看,绝大多数学群毕业生的首年平均薪资成长幅度也都足以让他们跟上这个趋势──当然,如果本来的薪资就不够用,那上涨之后也仍然不够用,但这就不是物价或消费趋势所能解释的问题了。

同理,从经济成长的角度来说,台湾2023年全年GDP成长率是3.6%,就此而言,既然首年平均薪资涨幅高达15.1%,似乎不能轻率主张“新鲜人没有分享到经济成长的果实”──虽然,如果说“新鲜人分享了超额的经济成长果实”也很可能过于草率,因为这也反映新鲜人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容易被低估,没办法得到“应得”的薪水,可能意味著学生投入劳动市场前需要更多帮助。

回到科系比较,不令人意外地,以平均薪资为准,理组科系不仅普遍起薪较高,首年的薪资成长幅度通常也都不差,顶多略低于平均。尤其,工程与基础自然科学的毕业生,一入职时的地板、平均、天花板就都比其他学群高,而首年成长率也同样极高,是从已经很高的枝头持续往上挑战。

然而,理组科系也并非全然符合这个趋势,除了前文提及的制造及加工学群以外,生科和农学都是平均入职薪水略低于平均,但首年成长率却又矮了平均一截(虽然也都仍攻上双位数),再度显现生科和农学确实是理组中相对“不赚钱”的学科。

2024年1月3日,板桥,市民于下班时间横过马路。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1月3日,板桥,市民于下班时间横过马路。摄:陈焯煇/端传媒

至于在文组中,社科、商管和运输服务都是文组中比较符合“平均”状况的学群;相对地,艺术、新闻与图资、语文、人文、社福这五个学门,不仅起薪已经矮人一截,首年薪资成长率又低于平均,落差超过2个百分点,是文组中初期生涯发展最为“有限”的学群。

值得补充的是,教育和法律两个学门,则呈现了有意思的对比:或许因为教育类科训练许多教师,而学校体系薪水相对固定,因此,在文组科系当中,教育类科毕业生的首年平均薪资最高,但首年成长幅度却是最低。

相反地,与法律毕业容易赚钱的刻板印象有别,法律科系毕业生的首年薪水只有平均水准,这可能反映当中不少人担任实习律师或类似工作,薪资其实不高。然而,在第一年之间,法律学门毕业生的年度薪资成长率就来到18.5%,成长率竟与工程类科同一等级,如此可观的成长所反映出的生涯轨迹,应是许多法律系毕业生在出社会一年后就能承担“独当一面”的工作,薪资因而有明显提升。

一年后仍领基本工资的比率降三成

台湾的制度既然保障法定最低薪资(2024年台湾基本工资为2万7470元),那么,要了解“青年低薪”的状况,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领取基本工资”的人数比率,劳动部也发布了这组数据,可以看见2022年入职的新鲜人们有多高比率领取基本工资,并进一步对比2023年的情况。

整体而言,2022年入职的新鲜人有21.5%领取基本薪资,但到了2023年,他们当中还有工作的人仅剩15.5%领该薪资,总体降幅将近三成。虽然部分可能反映“只领基本薪资的人”已失业或退出职场,因此被剔除在第二年的数据中。但不论如何,一些常见的说法如“新鲜人永远困在基本工资,无法上去”未必是普遍状态。

进一步来说,如教育(8.0%)和基础自然科学(3.8%)等学门,一开始仅有极少的毕业生领基本工资,而再过一年,领取基本工资的比率更会降低约四成之多。相反地,像是艺术(31.9%)和餐旅(35.6%)两个学门,有多达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第一年时只领基本工资,而他们即使在职场上坚持了一年,这个数字下降的幅度却低上许多,不过仍有四分之一上下。

少数明显违背此一趋势的学群是医疗卫生:原先领取基本工资的毕业生其实并不多见(11.9%),但是过了一年,此一比率的降幅也不到四分之一,“仍有”9.0%。一项可能的解释,是这个学群所对应的产业内恰好是固定有一批“只领基本工资”的职位,数量可能相对稳定。

从这样的趋势中,或许可以稍稍合理延伸:如果一个科系有许多新鲜人只领基本工资,那么,同批新鲜人隔年从基本工资中“上岸”的机会也就大幅受限,这是整个学系背景、整个相关产业的“共业”。不过,从另一个方向来说,考虑到基本工资的用意就在于提供最低限度保障,也可以说艺术和餐旅相关科系毕业的新鲜人,是最可能被保护到的一群。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毕业生拍摄毕业照。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毕业生拍摄毕业照。摄:陈焯辉/端传媒

总结来说,回到前文提到的问题,至少从这张“快照”看来,新鲜人即使即使发展较为受限的学门,毕业生首年平均薪资涨幅仍然明显高于通膨率,并没有“上涨都被物价吃掉”的问题,也都高于年度经济成长率等重要指标。至于年轻人的起薪是否在今年之前就已经过低,是否面对先前世代所未面对的挑战,或是否有其他方式提升年轻人的生活品质,则是另一个问题,需要另外讨论。

而关于文理组的分别,资料明确显示,文组新鲜人的薪资普遍确实低于理组,尤其从“平均”和“天花板”两个指标来看更是如此。然而,文理组的“地板”其实普遍接近。此外,文组中仍有不同的样貌:社科、商管领域毕业生前两年的发展状况,大约与生科、农学接近,天花板和成长率都跟平均不相上下;另外,教育领域的平均起薪在文组内部相对高,而且有一群毕业生在第一年就能“提早”领到高于文组同侪的平均薪资,但到了第二年,他们的薪资成长率就明显相当受限,没办法享有那么高的成长幅度;相对地,法律领域毕业生第一年的平均薪资只能算中等,但薪资成长率相当之高,与基础自然科学、医疗卫生领域相同等级,则反映了独特的就业轨迹。

从薪资发展的角度来说,最为需要关注的有社福、语文、人文、新闻、艺术等学群。在“地板”、“平均”、“天花板”、“首年涨幅”这四个指标上,从这些学群毕业的新鲜人们,仍是发展高度受限的一群;其中,艺术学群毕业生在“从基本工资‘上岸’”方面,更是面临明显的阻碍。这些种种的限制,政策制定者必须特别留意。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这是全世界的趋势。我是大半个文科生,我承认文科已去,科技更多主导社会变化,新需求。学术上,大部分道理都已明了,文科以后现代以来,越来越走向知识重组,分析道理背后的认识,不同人的认识,实际是没有low hanging fruits 也愈发脱离一般人的关切。交叉学科现在有了生成式ai。服务客户,也要靠数据驱动,靠科技平台营销,靠ai工具创作。中低层服务者人和人之间差异不再重要,因为技术和sop越来越重要。还有关键的,最聪明的脑袋不再是想人文社科的了,他们跟着社会给劳动的标价走。

  2. 台灣產業結構注定就是這個結局, 我們依賴工業/資訊業的製造與貿易獲取利潤.

  3. 科技產業讓臺灣社會跟政府賺進大量的資本,應該善用這些資本投資更多文化內容產業。不但可以讓文組的需求擴大,增加就業機會跟起薪,更可以加強理工產業的品牌價值,促進整體經濟的餅都擴大,韓國日本就是很好的範例,科技製造行業發達,資本還能進一步帶動ACG跟KPOP影視及旅遊業,透過文化輸出又轉過來反哺更多的資源在文理兩個領域。

  4. 理組有較高比例是念完碩士後才開始工作,需要留意這個差異也沒辦法在統計中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