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你的「地板」是我的「天花板」?三張圖看台灣文理組新鮮人薪資差異

藝術、新聞與圖資、語文、人文、社福這五個學門,起薪矮人一截,首年薪資成長率又低於平均。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1月22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攝:陳焯輝/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謝達文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4-05-12

#職場#就業#台灣低薪

在台灣,區分文組、理組始終是長青話題,不管是作為網路論戰、或是日常生活中,相比聊起星座的輕鬆氛圍,辨識文理組並進而揣測彼此的價值觀與生活風格,通常蘊含了一些火藥味。

至於文理組的就業前景,更是熱門話題。在普遍印象中,文組科系經常與「收入低」、「沒有成長性」連結,而此其實隱含一組值得以實際檢驗的問題:對於正準備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這樣的印象是真的嗎?此外,不同學門的狀況也一樣嗎?文理組科系內部又有什麼樣的差異?

如果我們再追問:若從「經濟發展果實」分配的角度來看,台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放緩,僅有1.4%、是近年來的新低,然而自疫情以來,2020年至2023年通算的平均成長率依然有3.5%,可以說是穩定成長。那麼,近年來的新鮮人們,是否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還是其實不然?

這樣的問題,必須運用多組資料、以不同的方式交叉檢證。在4月最後一天,台灣勞動部發布了2023年畢業生初入職場(即所謂「初任人員」)的薪資統計報表,其中的分類依據包含新鮮人們的畢業科系學群,只要將這份政府統計稍微「加工處理」,便可提供一張初步的「快照」,大致看出新鮮人們的薪資究竟是成長、還是停滯,又會有什麼樣的學科差異。

不過,得先強調的是,即使在統計數字上呈現「剛踏入職場時,A 學門畢業生的平均薪資高於 B 學門」,也未必代表「A 學門的訓練比較有助於賺錢」。從相關的理論討論中,可以推知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原因:

  • 能力訓練:A 學門的訓練確實可能幫助畢業生賺取更高的薪水,這可能是專門的專業能力,也可能是一般性通用的能力,比如寫作或數據分析等;
  • 職業封閉:要從事某些高薪的職業,經常必須先就讀相關科系才有機會,醫師就是經典的案例;
  • 文憑效果:有時候問題未必是實際能力,而是雇主(至少某一類雇主)普遍預設 A 學門的畢業生能力比較好、「比較好用」;相反地,B 學門的文憑則沒有同樣的加分效果,甚至可能有負面效果;
  • 大學組成:一些雇主可能比較偏好「名校」或者「錄取分數較高的學校」,而不同學校開設科系的邏輯並不相同,名校可能有比較多 A 學門的學生;相對地,錄取分數較低的學校則可能普遍很少開設 A 學門的相關科系,都是以 B 學門為主;
  • 自我選擇:最後,會選擇 A 學門的學生,自己或家人可能自始便看重「賺取較高的薪水」,而選擇 B 學門的學生,可能在生涯規畫時更傾向考量薪資以外的因素。

單用勞動部所提供的資料,並未能區分出這五個因素各自的作用。在這樣的限制下,這篇文章所提供的數據分析不可能是「實況轉播」,無法完整呈現「不同群人『藉著怎樣的過程』來到這裡」,但仍能提供有用的「快照」,可以看出「這群人此刻在這裡,那群人則在那裡」,這正是這篇文章的任務所在。

基礎自然科學的「地板」,已經高過藝術科的「天花板」

勞動部所公布的初任人員平均薪資,不只有依照畢業學門提供月薪統計,也不只提供平均,還列出了「第一四分位數」(Q1)和「第三四分位數」(Q3),也就是「恰好落入排名後四分之一」和「恰好擠進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人薪資各自為何。這樣的數據可以協助排除「最頂尖」和「最後段」的影響,掌握一般來說(中間50%)新鮮人們薪資的地板和天花板各自在哪。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