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2024年中国大陆春节档,《热辣滚烫》以27.24亿(人民币,下同)票房成为总票房冠军,截止发稿前,累积票房34.36亿,行业预估票房大约有34.98亿。本片甫一上映,Deadline就报道了其两日票房1.12亿美元(8.04亿人民币)的成绩。《热辣滚烫》的电影全球发行权被索尼影业买下,《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翻拍版也在进展中。中国的女性主义者们在热烈庆祝这样的商业成功。
另一方面,和春节假期结束后下滑的每日票房则成为反对贾玲一种依据。弹幕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近期的热门电影解读都在猛烈抨击这部电影,“《热辣滚烫》是如何突破国产烂片下限的?”有超过四百万播放量。
在简中舆论里,“贾玲现象”不只是票房数字、电影质量、春节档商业话题,还是性别议题的一次大论战。贾玲和她的电影并非完美无缺,但在男性视角下的负面意见,加上中国电影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令中国大陆的女性通过对《热辣滚烫》的支持,开始了一次女权普及和女权实践。
“捍卫贾玲”如何开始
从“贾玲减肥”引发关注开始,《热辣滚烫》就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承载了今日中国越来越激烈的性别矛盾。
贾玲是中国电视荧幕中极具人气的女性喜剧演员,经常以自嘲体重来制造笑料,她被视作绝对无害、正能量、人见人爱的吉祥物。1月11日,贾玲发了长微博,告知观众自己在消失的一年里拍了新作《热辣滚烫》,且减肥100斤,未免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她决定在映后再和观众见面。
《热辣滚烫》翻拍了广受好评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2014),讲述宅女杜乐莹无所事事,和家人关系紧张,在生活跌入谷底之后想要通过拳击改变自己的故事。翻拍日本电影通常被视作一个糟糕的信号,过往成功案例不多,而在文艺“鄙视链”里,日影观众又最瞧不起国产影视。《热辣滚烫》事前没有安排媒体场和点映场,过去会被解读为片方对作品不自信。因此,尽管在映前收获强烈的大众关注,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成绩还是难以预测。
当女性观众从贾玲的肌肉中感受到鼓励,男性观众则感受到全方位的不安。他们对于强壮的“肌肉女”形象自觉失控,女人运动不是为了得到男人的爱,让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年初一中午(约第一波公映结束),豆瓣短评区可见大量关于“减肥拍电影就是炒作”的差评,差评发布者性别全为男性。有些措辞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质,例如“飞柱(肥猪)在被炖成猪油前的幻想”。但在初一下午起,《热辣滚烫》的好评开始占绝对优势,差评逐渐偃旗息鼓。
虎扑论坛在2月11日给《热辣滚烫》打分为3.8分。虎扑是一个从篮球网站发展起来的综合体育网站,其论坛本意是供球迷讨论体育赛事,论坛中有一个闲聊版块“步行街”,用户在此谈论体育之外的内容,这意外变成中国顺直男群体对女性、婚恋、社会财富阶级等问题的观点展示窗口。“虎扑男”成为一种独特的画像,他们反女权、大男子主义意识强烈、但通常自认为是“屌丝”。在此基础上,虎扑影视打分有相当的代表性(没有女性角色的赛车电影《飞驰人生2》得分9.6分;《芭比》得分4.6)。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减肥100斤”这个话题买单。很容易想到,“一年减肥一百斤”,当然是富有的大明星才能做到的事情,她有钱、有时间、聘用得起最昂贵的教练。
很多女性看到这些攻击之后开始支持电影。女性影迷纷纷留言:“安藤樱粉丝不想看的现在逆反了”、“本来觉得电影也就正常,现在我要打五星”、“在世界水平里7分在中国水平里9分”等等。进而,她们在网络上搬运、分享并反驳各处看到的不合理评论,通过讨论影片,展开质问男性视角的再思考,和对女权主义的再普及。
有朴素女权思想的基层女性会劝诫经济拮据的基层女性(“低女”)不要盲目学习中产阶级以上女性(“高女”)的励志口号和生活方式,并指出“高女”往往因为幸运而看不到真正的中国女性处境。
几个主要批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厌女情绪导致的对男女明星“双标”,男明星增肌普遍被称颂有能力还敬业,女明星增肌广受炒作或造假质疑;贾玲体型改变后得到了诸如“不喜庆了”“不开心了”“皱纹多了”的负面评价,正揭示了过去大众对于贾玲的消费里带有对她体型的嘲弄,而这些受众还不适应一个“无法嘲弄的贾玲”;女性通过高票房电影获得事业话语权和女性增肌,都是让男性恐惧的因素,因为不可操控,不可物化。
一条阐释女性自我激励打拳增肌与《瘦身男女》式“为爱瘦一次”的故事区别的长微博得到了广泛认同。当女性观众从贾玲的肌肉中感受到鼓励,男性观众则感受到全方位的不安。他们对于强壮的“肌肉女”形象自觉失控,女人运动不是为了得到男人的爱,让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今日头条”这样用户更下沉更高龄的算法新闻社区中,批评贾玲的理由是“戏子减肥天下知”,质问为何不关注“守卫边疆的战士和春节工作的换位工人”。而女性则很迅速识别出这是男性用宏大叙事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挫败。当春节档即将结束,“虎扑男”终于面对了贾玲真瘦了这个事实,他们找到的下一个落点是:她该结婚生孩子了吧,她还有生育能力吗,她不会从来没有过性经验吧。
为贾玲而团结一致的女性们,默认了“性别本身就是一种阶级”,贾玲因为性别而遭受攻击的。而电影获得的高票房则被视为女性整体的胜利。
在这样的辩护过程里,女性内部无意中厘清了一些基本的女权认知。如“性别矛盾和阶级矛盾哪个更重要”。有的男性主张“有钱阶级减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有钱的明星有得是黑科技手段”,这种时刻强调“有钱”,就是中国男性最常见瓦解女权的话术“阶级矛盾大于性别矛盾”“女性受了资本主义蛊惑消费主义煽动才会有不同于过去的想法,性别对立因此产生”。
此前,在简中女性内部,常有“高女和低女”的争论。有朴素女权思想的基层女性会劝诫经济拮据的基层女性(“低女”)不要盲目学习中产阶级以上女性(“高女”)的励志口号和生活方式,并指出“高女”往往因为幸运而看不到真正的中国女性处境。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另一方面,饭圈内涉及到对具体某个女明星的厌女或荡妇审判,“女208不配吃女权红利”这样的话术就会成为指摘女性公众人物的理由。但这一次,为贾玲而团结一致的女性们,其实是默认了“性别本身就是一种阶级”,贾玲是因为性别而遭受攻击的。而电影获得的高票房则被视为女性整体的胜利。(注:自从女艺人郑爽被前男友张恒揭发“代孕弃养”“偷税漏税”之后,中国明星高得令人咋舌的收入在公众心里有了一个具象的数字:日薪208万。“208”成为艺人与公众“阶级差异”的符号。)
“诠释贾玲”与电影有关吗?
《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都沿袭了贾玲作为喜剧演员的创作习惯,情节前半段用小品式的抖包袱构成,有不少套路化的东西。这符合“春节档”最直观的需求:最简单直接让观众感受到快乐、剧情要容易懂。《你好,李焕英》中的抖包袱贯穿了导演对于妈妈深情的凝望而始终带着温柔;《热辣滚烫》的底色同原作《百元之恋》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即“丧”与“现实主义”,那么小品式的段子和一些“欢乐喜剧人”式套路表演实际上削减了故事本应有的现实性和更深入的内心走向。就电影语言来说,《热辣滚烫》仍有相当程度的进步空间。
女主角以一句“看心情”拒绝了男性的约会邀请,留下独自奔跑打拳的背影。这是更符合当下中国女性“去性缘”思潮的结局。当然也可以更温和地解读为“鼓励个人的自主意愿”。
贾玲较有翻新的修改是结尾,女主角以一句“看心情”拒绝了男性的约会邀请,留下独自奔跑打拳的背影。这是更符合当下中国女性“去性缘”思潮的结局。当然也可以更温和地解读为“鼓励个人的自主意愿”。而其他一些网络盛赞的“她没有开挂赢过对手”“她和对手拥抱令人感动”,包括“从不会打梨球到轻松自如”这样的细节,都是原版电影里本来就有的。
如果不是贾玲拍,有些情节可能会被指摘为“对女性有恶意”。例如开场的“闺蜜插足我和男友”是个较为俗套的情节,“闺蜜”的角色塑造也是刻板印象段子里的假面女性朋友。又如拳馆里除了女主角,其他女性都在围着卖弄男色的教练看肌肉和尖叫,这样的安排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为失真。
但是,支持贾玲的女性们,都没有计较《热辣滚烫》这些问题。相反,她们很积极主动去解读戏中进步的内容,和女性创作视角的优点。“女性视角”在中国电影中越来越稀缺。一旦一个天然的女性视角出现,甚至不需要深度思考,女性观众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即便如前所说有一些庸俗的套路,《热辣滚烫》没有审判女性角色的错误,女性角色不是空洞的工具或被物化的对象,还拍了“以色侍人的男教练”,这就给女观众留下了解读和表扬空间。
微博出现多个深度解读电影的长微博均有近万转发并都在高位热搜,“杜乐莹是怎么爱上昊坤的”“热辣滚烫自私又丰满的女性角色”“贾玲拍性骚扰的方式”。赞美和反复诠释《热辣滚烫》,是否已经脱离了电影本身?如果参照物是中国电影,“诠释贾玲”也是一种针对中国电影性别视角缺失的批评和呐喊。
《热辣滚烫》没有审判女性角色的错误,女性角色不是空洞的工具或被物化的对象,还拍了“以色侍人的男教练”,这就给女观众留下了解读和表扬空间。
中国电影曾经有过一段以社会主义传统主张“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间。改革开放后,黄蜀芹这样的女导演驾驭了多种题材。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李少红曾回忆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外国女性总是问她女导演的问题,她很奇怪这为什么要这么问,当时仅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有20多个女导演。到了2021年李少红回望过去有了另一个答案:“我们班9个女生,现在坚持下来拍电影的,也就凤毛麟角,一两个。这30年基本上,我回头一看,没人了,身边也没人了。”
曾经的限制是隐形的。李少红回忆过去常被指摘为狭隘、格局小、过于女性化,她的高分剧作《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在当年只能被解读为“另类”“养眼”。同期的胡玫则是非常努力去拍男人戏来证明自己和男导演没区别。下一个世代里的徐静蕾、薛晓璐被贴上“小妞电影”的标签,她们也尝试过探索社会问题和自我表达,但最有商业效应和公众最关注的,就是“小妞”。李玉、文晏及新晋瞩目的邵艺辉等又被划入“文艺电影导演”,是“小众”的。女导演在中国电影里的存在感是年年衰减的。
2022年和2023年,热门电影里的重要女性角色少之又少。性别平等在其他国家电影里可能是一个创作视角问题,在中国电影里已经迫切到“电影里还有没有女人”的问题。
最近五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崛起,电影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强。高票房电影通常是一种情绪按摩产品,代表这种金钱和民粹取向的即是“中国电影新贵”,现在的佼佼者是吴京、郭帆、陈思诚。中国电影已经彻底被男性代言了。现今的电影业是一个排斥女性的行业,例如很多剧组都有“女人不能坐镜头箱”这样莫名的性别歧视习俗,并被男性工作人员奉为圭臬时刻打压女性从业者。
“中国电影有性别”的彻底具象化一幕出现在2024年1月30日,新一届中国影协主席名单公布时。陈道明任主席,于冬、刘德华、吴京、郭帆、黄渤、黄晓明等都有份当副主席。其中没有一位女性。名单一出炉,年轻的女性就在网络上嗤之以鼻曰“男味儿扑鼻”。
2019年春节档出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热门电影里没有女主角了(《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2021年《你好,李焕英》横空出世,但贾玲的54亿票房成绩并未带来什么改变。2022年和2023年,热门电影里的重要女性角色少之又少。性别平等在其他国家电影里可能是一个创作视角问题,在中国电影里已经迫切到“电影里还有没有女人”的问题。
在除此之外为数不多的影剧作品中,国内观众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生活和事业作为谈恋爱佐料的虚伪“大女主”故事。对民间女权思想的崛起,创作者们唯有高举女性主义大旗去宣传去发软文来回应,而九成以上故事都在原地踏步。
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改名为《乘风破浪》再改名为《乘风》,电视台不可能主动破坏已有粉丝的节目名字,这必然是领命修改,而这种修改思路体现的就是对女性表达的一再削弱直到不能“破浪”只可“乘风”。多个女性力量意味明显的电视剧遭到改名,改到完全看不出是女性叙事,如《姐姐的逆袭》被改为《灿烂的转身》,《她和她的群岛》被改为《烟火人家》。
在除此之外为数不多的影剧作品中,国内观众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生活和事业作为谈恋爱佐料的虚伪“大女主”故事。对民间女权思想的崛起,创作者们唯有高举女性主义大旗去宣传去发软文来回应,而九成以上故事都在原地踏步。既然热门的档期电影早已演化为一种产品而非艺术,男性已经在其中被满足太久,现在中国女性观众找到了她们真正需要的产品。
在全球女性创作都高涨的时刻,中国电影整体却愈发后退。那么当《热辣滚烫》出现,她成为罕见的对于女性主义思潮的呼应。一切意义和优点当然会被成倍的放大。
为什么是贾玲?
贾玲2001年进入中戏读相声专业,师从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出师后她尝试说“男女搭档”相声,但无法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厌女的行业,公认的相声复兴者郭德纲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收女徒弟,德云社其他人则表示过相声包袱的“尺度”不适合女人。
用体重自嘲是贾玲的喜剧招牌,这规避了“攻击他人以完成喜剧”的路径,规避了争议,规避了锋芒,也时常陷入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浸泡在男性塑造的中国喜剧逻辑中,贾玲唯有反复地取笑自己。她在各类喜剧综艺里模仿明星,或演一些大部分较为流水线作业的小品。这令她越来越家喻户晓。通过这些节目她也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你好,李焕英》最初就是小品综艺里诞生的。
用体重自嘲是贾玲的喜剧招牌,这规避了“攻击他人以完成喜剧”的路径,规避了争议,规避了锋芒,也时常陷入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贾玲和她最好的拍档、后来的电影女主角张小斐创作了不止一个“剩女”题材喜剧。2015年贾玲和模特出道的瞿颖共同在春晚表演小品《女神和女汉子》,贾玲作为“高瘦美”的对比组,演绎是不美丽没有异性缘的“女汉子”。小品引发了很大的性别歧视批评后,贾玲担心的是这样会让央视不再考虑她做“自黑”内容,这“可能堵死中国女性喜剧的路”,那时她明确知道批评来自于“女权”。
贾玲在多个综艺里自然地去表达自己对美男子的喜欢,的的确确也是代替习惯于羞涩的中国女性去表达欲望,是一种破格和创造。
同时,贾玲勇于以自身来创作,客观上也为“胖女孩”找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形象。她会自然而然地跟偶像男明星如宋仲基、言承旭们上演“撩汉”戏码,撒娇或开玩笑,陈词滥调的恋爱台词经贾玲之口说出会变得落落大方富有人性。因此贾玲是CP剪辑视频的热门女主角,搭配过几乎所有“男顶流”。有人认为这样的“拉郎”是基于贾玲的体型令这些CP现实里绝无可能,所以男明星的女粉丝没有意见。但贾玲在多个综艺里自然地去表达自己对美男子的喜欢,的的确确也是代替习惯于羞涩的中国女性去表达欲望,是一种破格和创造。
贾玲本身并不能算是女权主义者。她只是有关注自己和关注身边女性的创作直觉,她的幽默不用于完成讽刺与批评,总的来说,贾玲是一个温和的娱乐服务者。她的电影里不触及对性别歧视或厌女机制的控诉,也没有《芭比》式对男人或父权制的嘲讽。但她关注自己的习惯,让她不会把故事绕着男性转。客观结果是《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都是“不造父不造夫”的故事,尽管父亲、伴侣的形象都存在。父亲在她的电影里都是较为无害和友善的,但男性并不是女性的天。
《热辣滚烫》在电影语言上的缺陷,某种程度却令贾玲打开了商业道路。贾玲所采取的加段子、使用套路情节的拍法,增加了大众的理解容易程度。为观众服务也是贾玲的创作基因,再加上她个人的人脉和商业版图,她的作品有绝对的大众性和完备的商业规划。
中国的艺术和作者电影就会只有“地下”“墙外”这条路。真正能震慑“内娱”的价值,就是商业。这正是贾玲此刻的成功。
在创作不自由的“内娱”,电影艺术维度的评价,越来越无法被大众认知。《石门》赢得了金马奖但其豆瓣词条迅速下架。如若在十年前,《石门》还会被大陆媒体充分报道,女导演黄骥也能跻身到圈内重要位置撬动更多资源。就像2016年捧回金马立刻“飞升”的马思纯和周冬雨。现在中国电影拒绝金马,金像奖也受到更多钳制而逐渐“金鸡百花化”。那么中国的艺术和作者电影就会只有“地下”“墙外”这条路。真正能震慑“内娱”的价值,就是商业。这正是贾玲此刻的成功。
《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成功后,贾玲极少公开强调性别,非常谨慎地在维护自己更广谱的影响力,话语听来是针对“所有人”的鼓励,但也似乎是一种“懂的都懂”的女性叙事密码,贾玲及其电影表达存在本身也被视为了一种女性主义。
简中女权是在互联网管控越来越严格、国家系统越来越厌女的情况下生长出来的,“简中激进女权”对抗性很强。不同派别的女性有时也会论战。因此“简中女权”有着“攻击性强”“挑剔”的刻板印象。贾玲的故事温和、煽情、没有攻击性,大众对她的喜欢顺理成章。但因为她闯入了男性统治的院线高票房电影战场,她实际上开拓了女性叙事,所以激进女权对贾玲也非常支持和维护。
贾玲在电影中有关注自己的倾向,这更像是她的本能选择,而不是一种系统性女权思索后的选择。但这种个人至上的倾向性反而更轻盈,规避了宏大议题里的陷阱。
贾玲在电影中有关注自己的倾向,这更像是她的本能选择,而不是一种系统性女权思索后的选择。但这种个人至上的倾向性反而更轻盈,规避了宏大议题里的陷阱,例如《我本是高山》“是党还是人性能支撑张桂梅拯救女童”的问题(当然,《我本是高山》把人性拍成思念丈夫也是非常糟糕的诠释)。
此外,贾玲也避开了“内娱”强烈的政治色彩。她并没有和官方积极捆绑。吴京直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身,陈凯歌把自己订在志愿军题材上,张艺谋的贺岁片《第二十条》是最高检指导拍摄的。在“内娱”越来越文工团化时,除了每一个艺人都无法避免的任务(“中国一点不能少”“我也支持香港警察”)之外,贾玲相对几乎没有明显的政治型态和政治色彩。
某种程度上,不愿意跟体制合流的、或绝望于中国文化环境的女性创作者,的确受到了贾玲的鼓励。
“粉红女权”挑不出她的毛病,但贾玲也获得了自由派女权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不愿意跟体制合流的、或绝望于中国文化环境的女性创作者,的确受到了贾玲的鼓励。一位难得不父权不主旋律的女性导演,获得两次票房的巨大成功,是否表示简体中文的世界里还有创作可为?
不谈“女权”的女性,当然也会欢迎一部阐释“爱自己”的女性励志电影。当《热辣滚烫》没有攻击性,如此温和的时候,依然被男性挑剔,反而激发一些女性理解性别歧视的客观存在。
因为女权表达举步维艰,动辄炸号;性别暴力新闻常常不允许转发,评论被屏蔽,被允许表达的就只有更温和的没有女权标签的“女性生活诉说”和“女性生命体验”。
也许这看上去有些令人疑惑,中国系统性的性别歧视已经相当严重(如“铁链女”事件和“婚姻冷静期”不顾民意推进),《热辣滚烫》仅仅是拍摄了一个女人寻找自我的过程、不针对任何社会问题,为何会引发所有立场的女性的真情实感的共鸣?也许,只有温和无害的贾玲,只有不是女权主义者的贾玲,才能客观上变成最大的宣泄口。
因为女权表达举步维艰,动辄炸号;性别暴力新闻常常不允许转发,评论被屏蔽,被允许表达的就只有更温和的没有女权标签的“女性生活诉说”和“女性生命体验”。这恰恰是贾玲两部电影都在尝试的。出现和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温和并非没有意义。在中国,任何社会议题都出现明显的“不同圈层认知不同”现象,女性议题也是如此。简中女权激进者已然在学习韩国女权6B4T,喊出“不沾男”。而在没有女权意识的女性人群中,“女人不一定要结婚”“女人不一定要生育”“男女家务分工不平等是错误的”“招生招聘优先男性的情况很普遍”,这都可能还需要从零开始讲、摆出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讲,才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启蒙”效果。可以说,在性别问题上,全民思考还停留在1.0阶段。
贾玲重塑了自己的肉身,把个人知名度从“搞笑女”变为“肌肉女”,从此“强壮的女人”在中国女性受众中有了一个最具体的形象,那就是可以做自重引体向上的贾玲。
在这个最广大的市场和舆论场里,贾玲是启蒙者。她细腻地讲述“爱自己”,并非是在虚伪地利用鸡汤口号去鼓吹消费,而是传递出女性可以“看心情”,可以不要响应所有的需求。在大城市,中产女性健身潮渐渐迈向“增肌”“强壮”这样的审美,已经有将近十年了;而在更普遍的女性群体对此毫无概念。贾玲重塑了自己的肉身,把个人知名度从“搞笑女”变为“肌肉女”,从此“强壮的女人”在中国女性受众中有了一个最具体的形象,那就是可以做自重引体向上的贾玲。
在一个不允许抗争的社会,坚持性别平等,本身就可视作一种抗争,因而很多年轻人把精力投入其中,从个人生活开始反抗(或仅仅是一种改变)。
某种意义上贾玲的讲述跟简中女权也是相互呼应的。尽管官方穷追猛打,但简中女权之所以这十年还有长足进步,除了全球思潮、除了性别比畸高引发女性更糟糕的处境而激发了思考,也是因为,谈论普世价值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但谈论性别平等还有相当大的空间。生活里生命里每个角落都是性别歧视。言论管制纵然严密,但社会主义毕竟是标榜过也必须继续标榜“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女性的讲述总是能找到契机。例如官方不允许讲“反婚”,但不能不允许女性诉说男人在家庭中总是不做家务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在一个不允许抗争的社会,坚持性别平等,本身就可视作一种抗争,因而很多年轻人把精力投入其中,从个人生活开始反抗(或仅仅是一种改变)。
只面对个体,先积极地诉说女性自己,那么我们的思考是完整的吗?我内心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年新词汇已经太多了,权力上位者、下位者、PUA等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私人生活。用这些概念维护自身,可能很容易。但从“关注自己”出发,去思考和共情系统性的问题,去触碰到高墙和大象,去否定之,至少在心里否定之——这不是一个必然的路径。很多人会在“关注自己”之后止步不前,或发展为粉红女权,或发展为慕强的社达。
对贾玲作品的过度诠释,是一种长期被压抑之后的反应。这种诠释过程又变成了女观众的疗愈和诉说,再对更多人产生了启蒙。捍卫贾玲、诠释贾玲,是保护女性创作的商业成果不被污名化。高票房折射出的是女性主义思想变成了中国女观众“为自己的故事买单”的愿望,所谓的“用消费投票用消费发声”。虽然消费来的话语权和真正的话语权是不一样的,但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没有投票权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
虽然也会担心贾玲是否会像张桂梅一样最终被官方捆绑成为某一种“正能量诠释”,虽然也会想,我们是否只剩下这样的叙事可以展开。但是此刻,当贾玲减肥都会被污蔑为“一定有问题”“不值得支持”(注:部分“虎扑男”连“贾玲减肥”这个基本事实都不认可,他们认为电影是AI特效和P图的效果,一位微博军事博主连发多条贾玲减肥不科学不可取内容,强调贾玲有钱),那么在眼下,捍卫贾玲、诠释贾玲,便非常之必要。
作者真棒 层层推进 写得真好
其实b站上对于贾玲的这部电影的批评完全是基于电影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什么女权主义,实事求是,这部电影拍的确实是烂,让你气愤的不是电影烂,而是烂片的票房会这么好
是不是太多中國的男權女權文章了?有點厭倦。最初訂閱是想看看國際深度文章。如果來來去去都是中國,就算了。
回Kyoujurou。这就是你们的油腻之处,自己到处散播仇恨,还不敢相信。以色列哈马斯说的上谁是真暴力,谁只是回应吗?大家都是人,就不能因为到处都是偏见仇恨言论去真心厌恶,愤怒,反击你们。当今中国网上,男性愤怒也可以是对不合理的偏见和仇恨言论的愤怒(然后连带整个女权都被污名化了)。你打开微博微信公众号评论区随便看看吧,什么带一点点性别的问题下,女的们就跟小粉红疯了一样带风向,复读机,一点别人的解释都不能听,只会泼脏水,这"行动"我真是yue了。你以为网上incel是黑社会是搞徐州8孩的? 8孩的封建思想,农村小共同体的context能随便拿到一般人身上吗?网上的incel也就是现实里一般人,给女的评评分,讨论怎么不被利用,因为渴女不得互相抱团,骂女的又当又要虚伪不可信,和你说的激进女权就一体两面呀!你们要喊厌女,最后得厌女,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随你们
看开头就觉得不大对劲,仔细一想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贾玲减肥和男明星增肌不能横向比较吧?贾玲减肥和岳云鹏减肥才有可比性吧?作者是没见过之前的“胖子不都是潜力股”?
贾玲难道不是先是个笑星,然后才是个女明星吗?文章反复强调她的女性身份,反倒给人一种“无论贾玲做什么都要被用女性标签审视”的感觉。一个喜剧明星去做正经的正能量的正确无比的事情的时候观众会觉得违和会批判这件事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吗……郭德纲拍戏再严肃认真大家不也觉得他还想装正经真搞笑吗?
或者说远一点她胖本来就是一种笑星的形象营销,可以说是刻意要让人忘记她是个可以被凝视的女人,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喜剧表演上。想象一下如果贾玲一开始上台表演就是电影里那个形象还有多少人会喜欢她?喜剧这行对颜值中等往上的女人不友好,这才是一开始性别问题存在的点吧?而她已经投身这个行业了你说她吃的红利里有没有这份凝视这份刻板印象?她之前那个形象算不算主动选择?营销减肥属于是崩人设,不是胖好瘦好也没什么癞蛤蟆和天鹅的问题,跟普通人谈恋爱ok偶像谈恋爱就塌房的逻辑没两样。这也要上纲上线到性别问题的话那确实是普天之下除了男女再无它物了。
@jing638274 跟妳持同樣觀點,輿論表面上的爭議點也基本在不能接納你提到的兩個觀點同時並存的狀況。
同為激進,激進男權和激進女權的攻擊性差那麼多,說明了甚麼(手動狗頭
未免影響觀眾對電影的看法——應該是為免,有错别字
热辣滚烫并不符合我对电影艺术的追求,所以自身看这部电影的兴趣不大,但这不妨碍即使我知道这是商业电影的前提下购买一张电影票而不去看。从电影角度可以对热辣滚烫有很多批判,但是我希望贾玲赚翻然后有更多的女性叙事,个体叙事的电影出现在墙内。
下面所谓“男的厌女是对仇男的正常反应”我笑死,因果倒置好吧!捋捋全球史,厌女和仇男谁在前谁在后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好吧!incel: “女的该死!因为她们居然不和我交往不和我性交让我成为父权社会评价下一个居然不能拥有一个女人的失败男人!”激进女权:“绝不能沾男人因为男人会用铁链把你拴家里逼你给他生孩子、夜里在烧烤摊骚扰你不成就拿酒瓶打烂你的头、作为丈夫图你的财产碎尸你把你冲进化粪池……”谁才是法西斯,这是一目了然的吧?再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主张的也不过是与男性切割自保,而简中网络对女性的仇杀、威胁言论读如牛毛,居然能把这两者相提并论还拿激进女权的行动给incel开脱,那真是非蠢即坏。
写得好!
文章写电影和贾玲写得不错,说激进女权的攻击性是刻板印象,当然是为了团结姐妹对抗男性的立场声明而已。当然这样的声明也是为什么女权越来越只能自己抱团的原因。Incel和"激进"(法西斯)女权,没有谁好谁坏,都占了光谱两端的"疯子"而已,疯子加引号是因为疯也是生活处境的自然反应。虽然incel的观念荒唐,但是如今到处都是仇男又自称"这只是因为男的厌女"的言论,要占据道德制高点,把男性他者化。然后看到incel的迷惑发言,只会"震惊"或者进一步强化"万恶父权制"之口袋罪,没想过男的厌女,也只是对仇男的自然反应吗?
文章写得非常非常好!但关于最后说贾玲不是女性主义者这点,我更倾向于描述为她不是一位公开的女性主义者。无论拍片动机与自身女权意识程度如何,如果拍出一部有如此大影响的女性视角电影的导演都不能是/算是女性主义者的话,那么是否是陷入“完美女性主义者”陷阱,或者说谁又能有底气的说是呢?只有公开主张过自己女权思想的人可以吗?可能我的想法非常结果/影响>>主张/动机论,但我觉得定义别人是不是女性主义者这个行为是带有一点傲慢与不妥的,且不论女性主义也有很多种(不同流派/主观客观/新衍生的)。但仍旧是非常全面且有深度的一篇好文章,已分享。
“在这个最广大的市场和舆论场里,贾玲是启蒙者。”“贾玲极少公开强调性别,非常谨慎地在维护自己更广谱的影响力。”写得很透彻
B站热视频说:“有钱人减肥100斤凭什么就能拍电影?”
我就奇怪了,incel们什么时候“觉悟”这么高了?有钱人减肥100斤到底凭什么不能拍电影了呢?
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是:女人不让男人觉得爽,就没资格拍电影。
《热辣滚烫》从一开始就有剧透“结局贾玲没打赢”(毕竟原作如此)、减肥不是为了炫耀云云,然而incel们在面对电影及其宣传的时候,仍然把“有钱人减肥100斤凭什么就能拍电影”当作罪状,这一方面是为了扣帽子、定罪名、抹煞对电影的更多的、女性视角的解读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贾玲的减肥宣传是一种对男性凝视的逃脱(即女明星不仅是不讨好男性、更是拒绝继续向以前那样讨好男性的胃口),所以激怒了incel。
【全网最全面影评观点合集——热辣滚烫-哔哩哔哩】 https://b23.tv/tsl7dip
作者厉害。
写得好好,感谢作者。
个人而论,看“热辣滚烫”有看到后半段在影院哭出来,真的是五味杂陈。
希望賈玲能堅持拍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千萬不要跟國家機器綁定了。對,我擔憂的就是她即將拍的第三部《轉念花開,據說是講傳銷。
我們不需要集體主義、宏大敘事,我們只需要普通人的故事。
同时感慨:男人支持男人,一句“兄弟会”就完了,女人支持女人却需要花这么多心力去阐释理由。不过当下简中环境女性群体内部“同性相互支持”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即使有关于女性主义的论战,这个共识已经作为基础在那里了。
写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