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春到,恭喜发财!农历年假期,除传统日程,可也是煲剧的大好时节。新年流流,自己煲剧之外大概也想听人围炉聊聊讲讲,我们邀请了不同地域的剧评人,在线“吃花生”,聚头聊一聊过去一整年,陆剧、港剧、台剧、英剧、美剧、韩剧⋯⋯各地的热点与创作风向大概如何?近期的热门剧和未来可期待的,又有哪些?剧集掀动的社会现象、各有其来的各地行业对照有时怎样?如果你也喜欢看剧,就一定不要错过这篇干货满满、从两岸三地不同视角出发的电视剧大对谈。
与谈人
选凝: 从北京移动到香港又来到台北的剧评人。中港台剧集都有看,英美剧这两年看得比较少。
林克:在北京的剧评人,什么都看的文化记者,大陆剧忠实黑粉。
佑德:徐佑德,台湾影评人、剧评人,开发制片,台剧英美剧双修,爽片与议题剧皆爱,文艺腔略重的观察者。
书玮:人在香港、但看很多英美剧的剧评人,文化观察者。
Part 1. 2024开年爆款剧《繁花》
“王家卫至少向投资者证明了:你拍一些很正常的女性,观众绝对可以接受,并会赞美你。并不是说你拍一些有独特想法、更进步的女性,观众就接受不了。”林克
选凝:先讲讲最近热度很高的《繁花》吧,2024年开年华语剧第一爆款。我还没看完,但目前为止唯一被打中的时刻只有杜鹃演的雪芝在半岛酒店跟阿宝说“我们一九九七再见”那个瞬间⋯⋯雪芝是宝总的白月光,感觉那场重逢像隔空投给香港的一封情书。当然一九九七,雪芝最后是看不到了。
剧里铺了很多粤语歌,但似乎只有温兆伦的《随缘》最应景,Beyond金曲就很不适合⋯⋯林克觉得《繁花》算低开高走吗?好像到12集左右,评价就变得较好了? 但也有人说,结尾又回到了上海大型主旋律品牌项目的调性上?
林克:《繁花》基本上就是王家卫拍《东邪西毒》的感觉,跟金宇澄原著可说几乎没任何关系。可能第一波差评主要与此有关,很多人觉得怎么90年代那么流光溢彩、华丽灿烂,和《小时代》那种画风很像?而60年代以后的文革苦痛历史全都没有?还有些批评是说王家卫根本不懂上海。这些批评有政治性的,也有审美性的。
我一个上海朋友,开始也觉得这个剧和他想象中的上海一点都不一样,黄河路不是这样,他们儿时人和人之间说话也不是这样,但他看到十二集之后觉得:“也能看得下去了”,觉得“虽然它可能跟我真实经验没关系,但这就是王家卫眼中对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一个想象、一个描摹。”
而我另一个朋友说《繁花》结局让他很愤怒。他经历过2022上海封城,三个多月的封控让他对上海梦幻破灭了,但《繁花》最后一集怎么又回到了主旋律框架?又在讲上海是一个多么繁华的城市?
每个人看到的可能都不一样,我个人看到最后一集是很伤感的,我觉得它是一种《红楼梦》的叙事:繁华如梦,一切美好的终都逝去。那你以这种心情去代入2022,好像也讲得通,就是你曾经以为上海在中国拥有独特位置,但这个东西是假的。若说王家卫讲的是这样一种情绪,也说得通。
选凝:上个月一个北京朋友来台湾观选,我们也聊到为何大家对《繁花》有共鸣?他说了一个点我觉得蛮有启发的:“你看宝总他再怎么有钱、再怎么厉害,最后还是全都赔进去了;他赶上了那个时代的红利,但结果还是全赔光⋯⋯”我就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大家感同身受的是这个,真的非常符合当下中国的时代情绪。另外一般来讲较红、较出圈的陆剧,很易引发性别方面的批评。但《繁花》没有出现这方面争议?
林克:对。这个是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觉得最好的部分。尽管《繁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王家卫至少向投资者证明了:你拍一些很正常的女性,观众绝对可以接受,并会赞美你。并不是说你拍一些有独特想法、更进步的女性,观众就接受不了。
虽然中国影视界的决策层,男性还是占据绝对权力中心,他们大多不接受任何异质性的、可能会冒犯到他们的女性形象;但王家卫相对腾讯来说可能更强势,所以这个剧里,他可以去塑造一些符合他审美的女性形象。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哪怕是有瑕疵的女性配角,像像范恬恬演的卢美琳、Papi酱演的菱红,虽然可能某些地方不体面,但都很鲜活,生命力很旺盛,你会觉得这些女性很可爱。
纵观王家卫所有电影,会发现他真的是一个特别热爱女性的导演,包括他可能会用很多镜头不加掩饰去呈现那些女性的美,拍她们的背部、脚、走路姿势,可能换其他男性导演来拍,你会觉得很猥琐,但王家卫拍出来就是很美,也不会让人觉得是男性凝视,这是他很厉害的地方。
当然王家卫也会故意释放一些直白的金句,如汪小姐最后说“我是我自己的码头”,这个截图在互联网上传的到处都是,很打动今天的女性观众,本质上当然也是因为大家如今觉得男性都不可靠。“因为男人都不行,所以我要做我自己的码头。”
佑德:台湾人看那个年代的上海,其实距离很遥远。就我自己的不科学体感而言,大概35岁以下的台湾世代,没有人在讨论这部,因离他们自己视角很远。我读中文系,知道金宇澄的作品承袭张爱玲,所以文学圈的人会想去看王家卫怎么拍金宇澄。
王家卫虽然是上海人,但他从来没拍过上海,这几乎是他第一次去呈现上海。我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所有人对上海的共同想象,上海就应该要如此繁荣,但是他毕竟叫“繁花”,最终还是要落尽的,这是王家卫隐隐去做的事。
整体而言,我觉得《繁花》跟英剧美剧是反过来:英美剧容易烂尾,但前面是OK的;《繁花》反而是前十五集、二十集有点颠簸,到后面角色都建立起来之后就稳定很多。王家卫花了蛮大篇幅在探讨众生相,而我们的观影习惯可能更容易代入主角的心情,再加上他又有一些自己的隐喻。我觉得可惜的部分是《繁花》的剧本可以更靠近观众一点,因为前面叙事太零碎了,观众很易出戏。
书玮:如果说《摆渡人》是王家卫对下沉市场的电影尝试,《繁花》就是他对中国下沉市场的电视剧尝试。我觉得他很懂一切,他懂中国对剧集的舆论氛围,他懂大家想看的东西以及网路上会传播什么。质素上我们可能不会很满意,但王家卫就是针对中国大陆市场来做的,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倾向和企图心所在。
大陆音乐行业有个八卦说其实《繁花》第一集都开播了,后面的音乐还没联络到版权方,赵传也有在不同平台上提到自己身为歌曲版权持有人直到歌曲被使用了,剧都播出很久了也没被接洽过,这在过去王家卫电影里是不可想像的,但这次做事方式等真的还蛮融入大陆的。
Part 2. 好的小说却改编不出好剧?
“越好的文学作品越难被改编,文学尺度比影视尺度要大很多,改编时怎么把握尺度?中国因为没有分级制度,对剧集的尺度把握也最严格。这种情况下,陆剧很难出现特别好的影视文学改编。”林克
选凝:王家卫的改编和金宇澄的原著,在《繁花》而言已完全是两件事,需要被分开看待了。其实陆剧一直不乏文学改编资源,但我发现很多好小说拍出来,就变了另外的样子,口碑也未必好。比如我很喜欢作家郑执的长篇《生吞》,但剧版《胆小鬼》对男主角人设的改动,就没有了小说的压抑和悲剧感,结局似乎也是因应审查制度做出的调整。还有《平原上的摩西》,虽然是好小说、好导演、好制作,却并没特别出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文学改编影视的落差呢?
林克:双雪涛小说的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因为拍得比较文艺,大众受众没有那么多。其实中国文学和影视剧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但在今天,七零八零后作家的声音比起1980年代成名的那批经典作家来说,依然相对弱势。也因此,这两年官方的中国作家协会在主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希望中国文学可以依靠影视出圈。
但并不是说政府来推写得不好的作品,影视公司就一定要买。市场真正热捧的作家如东北的双雪涛、郑执、班宇,还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经过市场检验是卖得不错的。双雪涛的小说,很多本身就是比较好改编的罪案题材,影视公司才会买。
另外因为中国观众永远都喜欢看家庭伦理大剧,梁晓声《人世间》改编了的电视剧火了之后,这类家庭伦理小说的版权卖得不错。再就是每四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会引发影视公司来买版权。所以真正能获得影视改编的,一是被市场检验过的,一是有媒体话题度或是被奖项炒过的人。但卖出去之后怎么改,又是另外一回事;基本上忠于原著的是少数,绝大多数都会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去改编。
有一部分是审查原因,另一原因我认为严肃文学,要改成影视剧,中间本来就是有一个裂痕的。越好的文学作品越难被改编,文字怎么去转译成视觉语言?文学尺度比影视尺度要大很多,改编时怎么把握尺度?所以就会出现选凝刚才讲的《生吞》改编变化很大这种情况。中国因为没有分级制度,管理者心中也觉得剧集尤其电视台播出的剧,是最大众的老百姓会去看的,尺度把握也最严格。这种情况下,陆剧很难出现特别好的影视文学改编。卖出版权的作家也许绝大多数都不满意自己作品被改编的情况。
佑德:改编文学方面,在台湾,公广集团(华视与公视)确实功不可没,它带动了整个商业电视台对好剧本的重视。其实像《俗女养成记》也是公广集团拿出来做所谓的文学改编,因为那时他们就认为,要从自己的文化开始找,就找到了这个。
Part 3. 2023年的陆剧,反映了时代情绪?
“在2023年整体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你看《狂飙》和《漫长的季节》时,其实唤起的就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说一种自怜。”林克
选凝:去年是陆剧能量很强的一年,爆款剧从年初到年尾没断过。从讨论度很高的《狂飙》、抠书还原的《三体》,到《漫长的季节》、《莲花楼》,再到公案故事嫁接社会派推理的《繁城之下》。这应该算是近年陆剧的一个大年?林克觉得这种创作气象未来可以延续吗?
林克:我觉得2023年有些偶然性吧。前几年因为各种文化管控,很多剧积压了。现在陆剧很多时候是你大概知道有这么一个剧,但什么时候播出?有没有可能播出?是不是今年播出?都不一定,也不可预测。比如之前就有很多围绕《繁花》的传说,剧组停机好几次了、是不是拍不出来了等等。然后突然官宣说12月底要播。我个人感觉《漫长的季节》、《狂飙》、《繁城之下》这些有讨论度的剧,能够播出也都有一定偶然性。
2023年的很多剧,抒发了一些公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比如《狂飙》的设定是双男主:张颂文演黑社会大哥,张译演正面角色警察;但没想到所有人最后讨论的都是张颂文演的反派高启强。但高启强火了之后,这角色也没得到主流电视奖项的任何提名。我们没法解释:为什么老百姓内心深处喜欢的是一个这么负面的角色?
民意在过去三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厌倦了去看所谓正义战胜邪恶的情节。高启强这个人物的成功史和上位史是:他本来是很老实的一个小摊贩,老是被人欺负,最后一步一步崛起成了黑社会大哥。这种叙事是非常能够满足普通观众的。大家觉得“这不就是我吗?在生活当中我很惨,我经常被欺负,但我也渴望出人头地,有一天我也会反抗的。”
《漫长的季节》就更让我们代入了一个经济衰落下行的时代。有人说《漫长的季节》可以和《繁花》对照来看,《漫长的季节》是讲在那个我们主流叙事中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90年代里,还有一群人他们其实是失落的,是被时代抛弃、受到伤害的。
而它也可以跟《狂飙》对照,《狂飙》本质是一个爽剧,讲高启强没有任何背景又被人欺辱,后来怎么成功的故事。而《漫长的季节》是讲普通人如果没有成功,一生要怎么度过的故事。比如王响是不是抓住一个什么机会也能成为高启强?
这都是同一套90年代叙事——只是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落了。它特别暗合我们今天的一种情绪,就是在“无论怎样,你的人生可能都不会太差”的阶段过去之后,在2023年整体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你看这两个剧时,其实唤起的就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说一种自怜。
我因为工作缘故,去参加了爱奇艺全年最大的产业发布会。这些平台也都意识到“必须要变了”:现在没人喜欢宏大叙事,没人喜欢看教化意味很强的剧集,大家想看的就是小人物。现在做剧一定要把握所谓的时代情绪——没人喜欢看虚假繁荣,没人喜欢打鸡血的东西。大家都在思考“我们在这个下沉的年代,还能怎么好好活著?”
另外《繁城之下》也值得说一下,如果它是一个现代剧,尺度大到几乎过不了审。但它是古装剧。我们想说点什么当下的事,只能放在某个黑暗的古代社会,要么明朝万历年间,要么清末天下大乱,其实完全就是当下的自况。《繁城之下》内核非常黑色,讲“正义是追求不到的”。它在一个社会派推理的古代悬疑故事里,包装了当下大家相对绝望的情绪。
因为2023年财政很差,我一些做公务员的朋友情况也不好,他们也会问说:“疫情就这么过去了吗?怎么没人因此得到任何惩罚?”去年有一波说核酸造假等等新闻,那些人好像也没遭到审判,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而《繁城之下》就是在追问“正义可不可以追求到?”追求不到,它是无声无言的一个结局。
因为现实当下是不能谈论的,我们都要把想说的东西放在一个过去的时代——相对能说的,放在90年代;特别不能说的,就放在古代;我觉得这是2023年很有意思的一个情况。
“其实在台湾会红的陆剧还是古装剧,我们这边比较喜欢所谓‘甜宠剧’。”佑德
选凝:佑德从台湾的角度对2023年爆款陆剧怎么看?《漫长的季节》在Netflix上线后,好像也并没有什么讨论声量?
佑德:其实在台湾会红的陆剧还是古装剧,我们这边比较喜欢所谓“甜宠剧”。《漫长的季节》有点议题向,我身边知识分子或文学圈的人,对它非常好评,可是一般观众有点吞不下这样的叙事。加之台湾观众现在对中国的演员越来越不熟悉,也是它在台湾没办法很大声量的原因。
Part 4. “大台”的社群道德演变和“扶不上墙”的ViuTV
“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中港剧从过去的‘分别’到现在的‘融合’:就是都在朝向比较丛林的角度在发展。”书玮
选凝:我记得2023年底,《新闻女王》在大陆好评多多,甚至被追捧为狂甩陆剧十条街、观念超前的女性剧。这其中有优酷宣发策略的加成。但我觉得对港剧爱好者来说,“大台剧”多看个几部,应该就觉得《新闻女王》的宫斗配方毫不新颖。大家怎么看“香港职业剧”在大陆重新掀起热潮的现象?
书玮:我相信中港台所有当红华语剧,都确切反映了我们身处的社群的道德感,主流社群道德不认同的剧是没法在这些地方热播的。香港在过去漫长年代里的道德感是“你做坏事有天收。”《大时代》的刘青云就是我默默做个好人,然后等著天来收拾你;《溏心风暴》也是:我只要在这个家贤良淑德做好自己就好,后来的《宫心计》和《公主嫁到》都是如此。
民众最共感那个与世无争的沉默坚忍的好人,也为他们在饱受委屈之后扬眉吐气感到畅快。而大陆的大氛围是“我不能指望谁来主持正义,我只能自己变成正义。”以《甄嬛传》、《延禧攻略》为首,大量的热播剧都是这样,大家爱看这样的叙事。
而我发现香港的道德感也在变化。《新闻女王》已经不是“有天收你”,而是“我要用我所有一切的道德或非道德办法,达成我心里的正义。”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中港剧从过去的“分别”到现在的“融合”:就是都在朝向比较丛林的角度在发展。
林克:《新闻女王》我其实只追了几集,但不觉得它有什么真正的“女性意识”,感觉就是一个男性职场争斗的“性转版”。佘诗曼这个角色,你说她是男性也完全OK。互联网上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是在职场上骂女性就跟她说“你回家嫁人”——那这个价值观也很奇怪,为什么大家觉得出现这么一句话,强调职场是反对婚姻的,就是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
我觉得没有必要人为将婚姻和工作进行一个强对立。这个对立背后当然有它在内地互联网上情绪的合理性,但并不是说选择了婚姻,就是不够好的女性;或者不选择婚姻,像剧里佘诗曼找一个年轻男友,才是成功女性的标杆。
佘诗曼她通过个人努力,拥有了地位和权力。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消弭了情感的、完全被异化了的职场人。那如果大家欣赏的是这个,也蛮可怕的。这个处理跟《繁花》就很不一样。有些人批评《繁花》全是情情爱爱,但恰恰另外一些人会说,其实在内地剧集里,我们已经看不到真正的爱情了。
爱情在这个时代是被鄙视和嘲笑的。一个真正独立、好的女性就应该像佘诗曼这样,完美没有恋爱脑,所有人对她来说都是工具化的——这是更符合我们现在价值观的一个女性,但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书玮:刚才林克讲的为什么《新闻女王》的“女性意识”在内地互联网会获得关注?我觉得就真的是“比下有余”。而且我发现,大陆一些女性团体对恋爱脑的抗拒到了某个极点。有一出科幻或奇幻成分的网播剧里,就设置了一个情节是未来法律禁止恋爱脑——只要这个人被证明是恋爱脑,他就会上法庭被判刑、被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没收财产等等。
可想而知,恋爱脑在大陆某些群体里已被标签为某种“低下”的东西, 既不符合想要掌握更平等地位的女性的需求;对男性来说,或许大家也厌倦了。所以《新闻女王》对恋爱脑的抨击,比如“你如果做不好,就回家去结婚”,其实就相当于是大家鄙视恋爱脑的爽剧,我觉得它在大陆的成功有这么一点关系 。
选凝:《繁花》也好,《新闻女王》也好,也许都可算是在延续上一个时代香港影剧创作能量的余热或者说创作红利。《新闻女王》这方面应该更明显?
书玮:以前可能大家对港剧有一个滤镜,因为港剧承接了外国文化而有一个在地化的过程,所以有它的先机。港剧的职业剧一直在打一个“信息差”,以前的《妙手仁心》是参考美剧《ER》。那个年代大陆没那么快速接触到美剧英剧,而香港因为处在文化交流比较频密的地带,能够先一步去做这个事,所以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这十年来,港剧进入一个变革时代。我会把2012年TVB的《怒火街头2》当作一个节点,因为那可能是TVB最后一个所有人都叫好的剧。然后2014年香港电视就开播了,大家开始对TVB有种抗拒。香港电视崛起后,TVB也在不停变化自己的制作方式,他们会去广东省或者是浙江横店拍摄,后制会外包给制作公司。我们现在看到港剧的拍摄手法、镜头移动方式,跟2012年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新闻女王》的成功,是它摸索了这么久之后做出的一个决定——就是“你做坏事有天收”变成了“我要自己来帮自己打拼”的价值观,这是赢得大陆观众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而它在香港,就是大家爱看的办公室政治或后宫政治剧。这剧热播时,我在香港每次上街,周围一定有至少一个人拿著手机在追。
可能还有一个点,是因为ViuTV的剧扶不上墙。年轻人很想支持ViuTV,可ViuTV剧作能力真的不强,大家在两头摇摆之间就很难过——明明想支持一个本地电视台的创作,可它的剧是要你去PUA自己才看得下去。相比之下《新闻女王》至少节奏明快,价值也迎合了中港两地社群道德的演变。
“在同温层里,大家当然可以抱一抱,觉得ViuTV很棒,但你真的把那个剧拿到台湾或大陆,甚至英美,它的制作水准严格来说就是不够的,这非常可惜。”书玮
选凝:ViuTV去年有一套《和解在后》,主角是调解员,算比较小众的职业剧。结尾的天台戏,用擦边球方式对香港观众讲了后运动时代的催泪寄语⋯⋯我觉得剧中个案的资料搜集蛮扎实的,就是演员演技不太行,后来好像也没有掀起太多讨论。正好也可以讨论一下,ViuTV究竟为什么“扶不上墙”?书玮觉得问题出在哪?
书玮:ViuTV去年有一个剧比《和解在后》更热门,叫《那年盛夏 我们绽放如花》。再之前,年度话题剧是《大叔的爱》翻拍版。但《大叔的爱》同班底翻拍的一个韩剧《社内相亲》,去年底跟《新闻女王》同期播,在话题性和讨论度上就被彻底打败了。
ViuTV的创作者对资料搜集这些做的很足没错,但电视剧写作方面,我完全感受不到他们有在接收剧集创作的国际标准和趋势,他们好像看不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剧到底在干嘛。这点我也很疑惑。你看台剧已有很多典范,而且很精良,美英剧更不用说,陆剧的悬疑剧也做到很高水准——但我不知为什么香港这群创作者会写出剧作和制作层面都很不理想的作品,可能因为制作经费较少,总之你完全感受不到香港制作群体有在跟其他地方接轨。在同温层里,大家当然可以抱一抱,觉得ViuTV很棒,但你真的把那个剧拿到台湾或大陆,甚至英美,它的制作水准严格来说就是不够的,这非常可惜。
Part 5. 大家都爱台剧,台剧究竟好在哪?
“台湾现在缺的是产业内部的人去尝试新的东西,比如奇幻、科幻、玄幻剧。但反过来讲,社会议题剧带来的意义是:大家希望去探讨一些更有感觉的事情,而不想隔靴搔痒。”佑德
选凝:台剧在两岸三地,应该算没有争议的典范和标竿。尤其在社会写实题材上,口碑非常高。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始,近五年来几乎每年都有爆款社会议题剧,2023有《人选之人》和《八尺门的辩护者》。想请教佑德,“社会写实”现在算不算是一种台剧的舒适区呢?因为好像只要深度够、卡司好、剧本没有问题,就一定会爆?
佑德:我觉得议题剧——虽然没有每个人都操作得非常好——但相对是比较舒适的一个状态。应该这样说,台剧的发展其实分两个部分,一是偶像剧,像去年的陆剧《去有风的地方》有人可能还是喜欢,但这种东西台湾已不太做了。即使《想见你》是偶像剧,它也是带LGBTQ和身份认同议题的。台剧扬弃之前偶像剧状态后,开始出现了我称之为“社教派”的更在乎议题的剧,像《刺猬男孩》是青少年议题,《与恶》是“废死”跟新闻议题。
台湾的“公共电视”一直在深耕议题跟戏剧的结合,就是不只追求纯娱乐,希望做戏还是要有教育意义。Netflix 进来之后,让我们的产业整个翻转,也要去做对应的调整,就有了所谓台剧复兴:“影集”的概念开始出现——从讨论台湾医疗制度的《麻醉风暴》开始,它就不再是过去那种无边无尽的电视台八点档连续剧。之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与恶》甚至《人选之人》都是在探讨台湾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当我们失去中国市场,中国戏剧兴起之后,已经难再造有《流星花园》或是《败犬女王》类似现象级的偶像剧,就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东西可以卖哪里?2018年左右,刚好Netflix很愿意买我们的东西,因为台剧的制作成本,相较陆剧美剧或日剧韩剧没有那么高,这也变成台剧的转型契机。
台湾现在缺的是产业内部的人去尝试新的东西,比如奇幻、科幻、玄幻剧。像《三体》就离我们很遥远,可我们需不需要有这种剧?是需要的。如果这部分我们没有追上,会变成一直在讨论一些艰涩的议题,观众迟早疲倦。
但反过来讲,社会议题剧带来的意义是:大家希望去探讨一些更有感觉的事情,而不想隔靴搔痒。像《八尺门的辩护人》是一个非常硬的议题,可它在台湾非常红,说明大众想要理解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浅薄,只要角色鲜明、议题扎实跟精彩,观众就很有感觉。尤其我觉得“这个角色鲜不鲜明?这个人是不是活生生的?”是台湾观众非常注重的状态。
“类型加议题”的方向,是我们台剧目前操作相对熟练的方向,但爆款可能每年做出一两部就不错,还有很多其实没有成功。我更希望大家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很快台湾观众又会厌倦了,他不会想一直看同样的东西——当然,全世界观众都一样的。
选凝:佑德在端写过“2024年值得期待的台剧”,感觉蛮惊喜。之前好像我一想到台剧为什么好看,就会觉得是因为它有两个绝对的强项:以女性视角出发的剧,和社会写实剧。但今年台剧看上去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类型?像你有写到的性爱议题剧,灵异喜剧、黑帮剧,还有时代剧。2024年的台剧类型会百花齐放吗?
佑德:应该是说我们过去就一直在提及这些事情。台湾对于性议题没有很保守,所以2024年也会出现蛮多荤素不忌的东西,比如《爱爱内含光》《妮波自由式》《今夜一起为爱鼓掌》。然后有一个时代剧《听海涌》,是讲台裔日本兵的故事。二战时候很多台湾人,必须成为一个日本人,去帮日本人打仗,可他其实什么都不是;这个是非常艰涩而且比较硬的时代剧。时代剧预算一般比较高,需要国家支持来做,所以这个剧也是产业对内的一个操练。
那对外的部分,黑帮剧的话,过去《罪梦者》有带到一点点,但没有讲到角头这种台湾地方的黑帮。《角头(影集版)》是走比较写实的路线,以往也比较少人操作。再来像《化外之医》是跟越南合作,去回应新移民以及带犯罪类型“密医”这一块的东西。《谁是被害者 第二季》就延续了悬疑路线。
另外就是灵异喜剧,我觉得这比较是以前香港会有的概念,但在台湾不那么受欢迎,因为过去我们的电视台蛮保守的,灵异跟暴力跟性都不能太多;甚至比如说抽烟,都要把烟给马赛克掉,或是脏话要消音。但是串流平台出现之后,这些东西都可以被允许——就是如果大家预期它是在串流平台出现的话,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所以灵异或是惊悚的题材也会慢慢浮现。
“这类剧再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都涉及到了我们内地人想要讨论、渴望去讨论,但是在一个合理的公共空间里不能讨论的题材。”林克
选凝:近年台剧里的“女性+”创作思维已经炉火纯青。我对“女性+”的定义就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和任何一种类型做结合。去年金钟奖获奖作品也有体现,比如《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是“女性+医疗职人”;《人选之人》是“女性+选举职人”;2022年的爆款剧“《她和她的她》是“女性创伤+悬疑创新”。就感觉在台剧里,任何类型、任何议题都可以从女性视角出发,进行剧作诠释,这种女性意识,是远远领先于中国和香港的。为什么台剧会习惯于从“女性”视角切入?
佑德:一方面是台湾在性别平权上一直执著跟坚持,这跟我们的文化脉络有关。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我们会从女性出发的原因是,台湾开始走向更开放的多元性别社会风气,加上很多很强的制作人本身就是女性,所以她们自然会去关怀这些。
制作人、编导都是女性的情况下,她们当然希望做出更平衡的东西,因为男性向的东西过去太多了。台湾的偶像剧到后面,其实已经都在写女强人了,比如《败犬女王》,这也关系到台湾大部分的编剧——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也是女性为多。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影视剧作的转型正义”,可能其他地方没有这样,但就台湾而言,是用影视对父权、对旧有的霸权做一个翻盘。其实像《延禧攻略》、《甄嬛传》这样的陆剧,在台湾也会被标榜为女性的独立自主风格,不再只有“傻白甜”,“女强人”这个东西就是大家喜欢的。
然后因为疫情,蛮多创作伙伴从国外回来,带回来你说是政治正确的观念也好,总之就是大家没办法再接受“工具型角色”的女性出现,处理相关议题也会更小心。
选凝:台剧近年在对岸口碑非常高。即便是“生活流”的《有生之年》,豆瓣评分也高达8.8,这题材若是陆剧来拍,不可能有这么高分。《人选之人》虽然豆瓣条目被删,而且要翻墙找资源看,但在微博上讨论热度却丝毫不亚于同期大陆热播的《漫长的季节》。甚至有人觉得《人选》比《漫长的季节》更好看。有微博网友看完《人选》赞叹说台湾真的是“东亚之光”。其实大陆观众对台剧会特别有好感吗?
林克:也不是说我们对台剧特别有好感,应该说:台剧的确拍出了很多我们想要看、想要说、也想要拥有、但现在暂时不可拥有的东西。
首先有很多题材,我们就没办法在本土看到。像《人选之人》就不必说了,选举是绝对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内地的题材,而台湾就变成了我们的一个镜像,变成了我们期待的一种可能性。虽然这个剧不完美,也有各种问题,但它让我们看到:原来在一个华语社会里,是有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女主角是一位“女同”,她面对家人、工作伙伴,可以如此坦荡讲述她的性取向,这些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经验里没有的东西,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想像。
这类剧再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都涉及到了我们内地人想要讨论、渴望去讨论,但是在一个合理的公共空间里不能讨论的题材。当然我们看美剧、英剧、韩剧,也可以看到相似的题材,但出现在一个离我们文化亲源很接近的华人社会里时的那种切近感甚至羡慕感,还是不一样的。
你看美剧在选总统,会说那是西方社会、是另外一个彼岸发生的事,但如果台湾有,你就会觉得“凭什么都是华人、都在说同样的一种语言,但是我们不能拥有?”
哪怕就是一些“生活流”的或者所谓恋爱题材的台剧,也还是跟内地的剧集不一样。哪怕一个偶像剧,它里面对情感关系、对家庭、对女性对性别议题的一些探讨,也是我们这里所不能拥有的尺度。像前几年的《俗女养成记》,看上去好像内地也有讲这种所谓大龄未婚女性困境的剧,但细节全然不是一回事。
我觉得内地剧集比我们内地人的真实生活,其实要保守很多。至少在我的同温层或者说受过一定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我们的生活绝对比我们剧集里所反映出来的面貌更丰富、多元、有更多可能性。我们也很想去展示去诉说去讲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但没有给到你这个空间。那这时,台剧就是一个非常能够替我们讲出我们心里话的一个文化的载体。
尽管我们知道两种社会之间的差异很多,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那就是我们的一个彼岸,一种更美好的可能性。
Part 6. 创作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家都习惯于去揣测上意,感觉好像通过某些草蛇灰线,我懂了今年的主题是什么、上面的意思是什么。这也是非常中国特色的现象。”林克
选凝:我们都知道台剧有足够的创作土壤,而陆剧有很严格的审查制度,创作环境无疑是艰难的。那如果我们阿Q一点去追问,这会迫使创作者“锻炼”出更强的的创作能力吗?
林克:首先当下的审查制度,对创作没有任何好处。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个制度之下去创作一个作品,挣不挣钱是无所谓的,或许还让一部分创作者觉得“怀念”。但今天创作者面对的是双重或者多重的夹击:既要受到审查的压力,也有资本给的压力,甚至有来自一批观众自发的道德审查或者说价值观层面的审查。
我的观察是,现在创作者分层很厉害。写主旋律影剧的,是专门一批人,这批人也不会去写别的题材。而且市场也已经非常细分了,比如专门有一类人写都市剧,《繁花》的编剧秦雯是写都市剧的“一姐”;有人写科幻或玄幻剧——你入行时写了某一类剧,基本就会一直做下去。
像辛爽拍《漫长的季节》,是因为他之前拍《隐秘的角落》很成功,他就被市场定义为做悬疑剧的人。那如果他现在不满足于做悬疑,要去做一个战争剧或者爱情剧,我觉得市场已经不会给他这个空间了。
中国的平台如今是托拉斯化的,优酷的影响力在衰弱,基本就是爱奇艺和腾讯两家独大。这个状况下,很少能给创作者试错的可能性。一旦你被定型,就只能在这个领域去创作,我觉得这是挺残酷的事。
面对审查时,创作者又特别知道什么东西是不能提的。所有创作者都有这个自觉:像文革题材我不要去碰。但大陆的剧集历史上,并不是没有文革的历史反思剧。我觉得很多时候创作者还没有碰到红线,还是有博弈的空间的,他们就已经自觉退让出了很大一部分——不用等到有关部门审查,我们就先把这个空间让出来了,这个是很恐怖的。
我们的尺度本来还是可以去挑战的,但现在我们更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没有人敢去挑战了。他一旦觉得这个内容可能有问题,就会自觉地把整个故事都搬到古代去,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创作逻辑。另外一边,因为这样的文化环境,大家都习惯于去揣测上意,感觉好像通过某些草蛇灰线,我懂了今年的主题是什么、上面的意思是什么。这也是非常中国特色的现象。
选凝:对,也包括之前我们聊的《繁花》。我看到有大陆网友就说,这个剧应该包含了上面的意思:虽然我们现在的股市是这样,但还是要鼓励大家有信心,要积极投入股市⋯⋯
林克:对,就好像这个剧播了,我们A股就有希望了⋯⋯但事实上A股一直还是没什么希望。
选凝:陆剧其实不缺好题材。但因为创作环境的限制,导致陆剧没办法拥有台剧那种酣畅的社会批判力。这种状况有机会改变吗?有朝一日,陆剧有可能达到台剧的高度吗?
林克:我们不可能达到台剧的高度啊,你要想达到那个高度,这个剧就播不出来了。当然我们依然还是有好作品的空间。这个空间可能是一个剧有很强的文学性;拍得非常精致;作为一个影视产品质量不错。
但是你一想到它的很多东西都是在退让的,很多东西是你原本应该说却没有说的,那你就完全没有办法跟台剧那种正常的创作逻辑去对比。你的赛道,遭遇的情况,土壤,都不一样。
选凝:能在目前创作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大陆创作者,往往是既要满足过审要求,又要想方设法去偷渡一些个人想法,然后还要保持类型创作的优秀能力,这是一种平衡和拿捏?
林克:当下的环境中,你当然可以夹带私货,我们也很津津乐道于在一个剧集里看到了哪些私货。夹带私货的含量越高,你就越觉得这个创作者他是有良心有巧思的,而且很聪明——但事实上这种聪明原本是大可不必的。
正常情况下,原本不必用如此晦涩、隐藏的方式,去讲述一个非常正常的东西。但现在变成了这样一个环境,我们还去津津乐道一个所谓的聪明,这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症。
“还有人在讲点真东西,我就感恩戴德了”、“他能有这样的一个尺度,我就为其高兴了”。但真正的情况是原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一个限制啊!
“台剧在内容上是:我今天就是要讨论这个议题,我要去做一个批判或反抗。像《她和她的她》就很明确要讨论#MeToo,我讨论这件事,就要让大家能够察觉这件事的重要性。”佑德
选凝:我个人感觉这几年台剧在制作开发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挖掘好的原创故事,透过“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大奖”这类渠道,《八尺门的辩护人》就能脱颖而出。近年口碑最好的台剧,几乎都是剧本阶段就很厉害,但其实台剧还有哪些难题要面对吗?
佑德:约2016年,台剧开始希望走向“制片制”,所以公视有“戏剧孵育计划”:我们先把完整的故事每集都弄好再来拍,这样也可以节省后面补救的费用;有人可以协助编剧去找到对的方向,把他们心中真想要讲的故事讲出来。
每个制作方的考量都不一样,在跟制作方或资方来回的时候,也确保大家有共同的想像:如果我们愿意把剧本开发下来,就会透过市场机制包括我们的辅导金,让创作者多发挥一点。
台剧在内容上比较明显的是:我今天就是要讨论这个议题,我要去做一个批判或反抗。像《她和她的她》就很明确要讨论#MeToo,我讨论这件事,就要让大家能够察觉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会从这个方向去走。
台湾其实不像中国有那么多资源和人,所以对剧本的要求会更严格。我们对开案子跟做作品,近年越来越小心,除非是有政府支持去做的时代剧。
之前有一波就是对市场太过乐观,所以投了很多热钱进去做,后来发现很多东西并不适合做到那种程度。你成本拉高之后,集数也必须拉长,可这样就违反了原本的初衷,或是故事原本的样子。所以当时有些作品,可能地方频道或是自家频道就播掉,没办法上到国际平台。
另一方面是台剧获利,要靠不同的平台来买,像爱奇艺投资《不良执念清除师》。而为了得到各平台的青睐跟要求,我们只能非常努力去看他们喜欢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到他们觉得好的水准。
选凝:短剧去年在中国爆火,所有视频平台现在都在这个赛道疯狂竞争。本来主打下沉市场的短剧内容,也越来越精品化。那短剧在未来,会进一步抢夺长剧集观众的注意力吗?
林克:观众的注意力肯定会被进一步抢夺的。不要说所谓下沉市场了,我身边很多专业研究者都说,现在看东西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了。我周围虽然没什么人“充钱”去看短剧,但一方面你会觉得它粗制滥造、价值观也非常保守狗血,可有时候,还是会抱著哪怕是一种猎奇心态,忍不住去看看。
至于短剧是不是会冲击到目前看剧的主流人群,我觉得不好说——相对比较严肃的影剧,受众可能离短剧远一些。但假使短剧赛道以后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一些更优质、更有创意的、更符合所谓知识阶层趣味的短剧,就不好讲了。
我的观察是:十几二十几年前,其实普遍知识界对电视剧都持一个嗤之以鼻的态度。电影和剧集,当时是泾渭分明的,很多媒体夸某个演员“高风亮节”,就说他从来不演电视剧——但现在显然不是这样了。各种竞争倒逼之下,剧集尤其是所谓网剧,做得比以前好很多很多,也吸引了很多流量。我觉得短剧早晚也会走这样一条路的。当然我们现在可以居高临下地说这个东西我不感兴趣,但以后更多热钱涌进来,也会有很多有才华的创作者进来。
尤其它相对于现在的所谓长剧集和电影来说,是一个新兴领域,尺度可能还能更大。我个人对短剧是持一个相对来说乐观的心态。它是一个非常不定性的有很多可能性的空间。
Part 7. 华语剧和英美剧的差距究竟有多远?
“中港台在行业上都还是人为因素太强了。虽然台湾社会已经很进步,但还是没有像美剧那种彻底按照工业化流程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部分,台湾和大陆的剧都是非常有希望的。”书玮
选凝:之前我跟书玮私下聊,都觉得华语剧的整体水准,跟英剧、美剧还是有一段距离。
林克:肯定是鸿沟式的距离,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也无法追上美剧。一方面我们的产业,从体量到专业度都没法和英美剧等量齐观。尽管可能整个华语圈来看,确实内地影视行业相对产能较大,很多专业人才;但就我的观察,这个行业内部的混乱,包括资本的无序,种种无法预测的政策因素,导致它没办法健康成长。所以陆剧要“超英赶美”,我觉得没有这个可能性。
选凝:其实相比美剧、英剧,华语剧究竟差在哪?创作立意?价值观念?还是制作的精良程度?
书玮:我想是差在工业成熟度。美剧和英剧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因为它确实有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和人才。中港台三地的剧,受众还是非常在地的,大家最在意的,还是跟自己道德价值观相关的东西如何呈现在剧集中。
大陆也好,香港也好,一旦做一个突出、细致的角色出来,就要面临社群的道德检验;而台剧的强,在于它整个社会道德发展到那个程度了。像韩剧为什么会厉害起来?我觉得就是那几年中港台太不思进取,而大家又想看跟自己道德观相近的、东方社群里的内容。这些年台剧变厉害之后,大家就开始看台剧。
那为什么中港台的剧,始终离美剧英剧有距离?因为工业上就没法达到英美剧的状况。其实美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对黑人角色、女性不公平,可还是横行全世界。大家看美剧,会在意它对自己历史或原住民历史的公平吗?也不在意,大家看的就是工业水准发展到那个地步的东西。
美剧首先是满足自己下沉市场的,日间剧就把那些狗血的东西都满足了,然后其他出来的剧就是制作很精良的。它的量级够——首先有100个狗血剧,然后有10个特别精英的,而它出来的1/10够多,就可以把全世界喂饱。我觉得中港台还处在自己那个“狗血”没有被满足、或者是被自己的狗血拖后腿的情况下,精英的1/10就出不来。
台剧相对算是比较能够出来的,但它的规模和工业还没有繁盛到那个阶段,出来的精英部分也少。但如果它下面那个量,积累得足够扎实,台剧就会慢慢走进世界视野。陆剧也是很有希望的,首先生产力够、市场够大,现在就是社群道德理念要再慢慢提升,包括对性少数、对女性的观感。
虽然大陆有一部分群体已经很进步,可陆剧始终要照顾到整个下层的观感,所以它要先把下沉市场充分满足。其实大陆电视剧行业的导演、摄影、编剧、美术、服装,个体能力都是两岸三地最强的,但它始终要在意下沉市场,视野就不可能拓展。
另一点是中港台都还是人为因素太强了。虽然台湾社会已经很进步,但还是没有像美剧那种彻底按照工业化流程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部分,台湾和大陆的剧都是非常有希望的。相对最没有希望的,可能是港剧。
林克:内地市场太大了,观众群体太庞大了,所以没办法做到那么细分。尽管现在有一些所谓细分的剧集出现,但我的观察是,越是投资大、有大明星的剧,越难做到分层,它要考虑到整个受众的观感,就势必会作出很多妥协,夹带很多认为必须要有的元素。
佑德:我觉得港剧目前唯一的解法,是跟台湾合作一些项目,这个可以变成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其实香港还是有比我们更专业的影视条件,个人能力也稍微强一点,像香港导演可以在20天里拍完一部电影,如果两边可以加成——他们的专业加上我们的自由度,会有更好的结果。
刚刚谈到为什么华语剧没办法进入全世界视野?其实美国一直是非常强势的文化输出国,亚洲基本上都是受到HBO、迪士尼的影响,我们的导演也是去那边学成回来。我必须要说,中国的影视平台现在还没有达到跨全球的状态,欧洲都有点难触及,但陆剧要往外走是完全有机会的,比如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真要进全世界,是进得了的。如果他们愿意卖独播、首播到全世界,或是他们愿意自己制作往国外丢,以陆剧的规格,这件事是有可能的。
台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资源去操作那么大的预算,台剧一集的高制作成本是30万美金,但美剧一集最低也要300万美金以上。
“台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影评人认为的‘国际化’跟业内认为的‘国际化’很不一样。大家对国际性的想像很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有国际卡司就有国际性,其实国际卡司现在也不一定有用。”佑德
选凝:这几年好像大家都很喜欢谈“台剧国际化”,台剧如今在串流平台的能见度,也的确非常高。那台剧已经足够国际化了吗?
佑德:你要说国际化,至少应该像韩剧:有很多类型跟不同分众,但台湾目前的量跟风格,都没达到那种程度。台剧类型不够多元,比如奇幻就不够多。加之台湾目前还在学习美剧跟英剧的叙事模式,《人选》就有一点英剧的叙事,《模仿犯》比较像是韩剧叙事。所以还是要具体看每一部剧,想要用什么方式去呈现?怎样的姿势跟起手式去和观众沟通?
我们对类型跟叙事的想像也还不够。台剧从业者不是电视台出身,是从电影那边过来的,所以叙事风格比较固定。目前国际化这件事上,我们有尝试用日本IP,就是宫部美幸的《模仿犯》,也成功了。它在全球Netflix上是流量前300名左右。下一步只要我们在预算跟体验上不要出太大问题,把quality保持住,就慢慢去看全世界的反应就好。
台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影评人认为的“国际化”跟业内认为的“国际化”很不一样。像《查无此心》,我身边的观众并不喜欢,但我觉得它其实会打到国外观众,后来发现它是台湾目前唯三部有打进韩国Top10的国片。
大家对国际性的想像很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有国际卡司就有国际性,其实国际卡司现在也不一定有用。比如港片在台湾现在都卖很差。所以大家对作品跟方向要有想法,要真的理解你想做的这个类型怎么去呈现出质感。
选凝:这两年美剧有很多“亚裔形象”,包括去年《怒呛人生》,当时很多观众都喜欢剧中对亚裔焦虑还有代际关系的描绘。包括今年开年杨紫琼主演的《孙家兄弟》,也是所谓的“亚裔故事”。大家怎么看“亚裔”在近年美剧里的呈现?“亚裔形象”更有新意,还是仍然在重复刻板印象,只是一种奇观式呈现?
书玮:《怒呛人生》我真的看不进去,无法以一个剧的角度来欣赏它。有的观众会以自我共感的方式去看一个剧,但我不是那样的观众。我看那个剧时,觉得它很投入在个体的情感抒发上,我也知道对很多东亚文化下成长的人来说,面对情感确认的课题很重要,这是《怒呛人生》打动东亚观众的地方。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剧,它其实是一个没有情节主线的故事。
反而《孙家兄弟》,虽然是一个奇观式的东西,但是它有主线,然后围绕主线有一些支线人物和情节去发展,我觉得会比较接近我们所讨论的剧的形态。而《怒呛人生》对我来说更像一个话题、一个hashtag、一个现象。另外美剧中观照的是“亚裔”,而不是我们这个正生活在中港台的人的状况,这两者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佑德:《怒呛人生》没有什么主线,我称之为“解气剧”,它就是看一种发泄看一种爽,也没有要跟你探讨太深入的议题。有部分人像我把他当爽片看,但另外一部分人就觉得他没办法进入那个语境,因为那其实是很美式的华裔生活方式,跟我们的生活差非常多。
Netflix的《孙家兄弟》本来应该要在2023年播出,和另一个杨紫琼主演的Disney+的剧《西游ABC》有点是打对台。《孙家兄弟》背后还是西方人对东方武术的痴迷。像之前《唐人街战士》就是用很刻板的李小龙概念去做了一个奇幻剧。动作类型对平台来说,能带来很大流量,所以他们一直在试图融入这些亚裔武打元素,让内容更有新意。但我们看《孙家兄弟》就非常出戏,因为我们讲话不是那个样子,我们台北也不是那个样子。
林克:我首先觉得《怒呛人生》很吵,每打开一集,都要做一些心理建设,因为对话太密,剧情太激烈,但的确它抒发了一些我们共同的压力和焦虑。女主角一路以来,是按照一个精英路径去自我约束的,也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所谓幸福中产的生活,可她的内心深处摇摇欲坠,这个层面我是可以共情的。
但是她遇到的一些很具体的困境,包括她和男主角之间的争斗,就有语境上的隔膜。我们看下来会觉得“不至于吧?就这点事?”因为作为一个内地人,你生活中每天可能遭遇的事情,跟她完全不是一个程度的。
纵观美剧里的亚裔形象,目前来讲,我没看到一个觉得特别满意的。所谓中国或说亚裔文化中的一些东西,还是被他们当成文化奇观吧。反而像《妈的多重宇宙》,更能向欧美投资者证明,如果你是在贴近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一些故事,美国主流人群也会接受。
“对很多东亚文化下成长的人来说,面对情感确认的课题很重要,这是《怒呛人生》打动东亚观众的地方。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剧,它其实是一个没有情节主线的故事。”书玮
选凝:去年有一部口碑很高的澳大利亚女性犯罪爽剧《戴洛奇小镇》,很多大陆观众甚至认为是英语剧“年度最佳”,觉得它用热热闹闹的方式去讲女性主义,让人非常舒适。华语剧未来有可能出现这种女性罪案剧吗?
林克:《戴洛奇小镇》这种女性探案题材,我相信陆剧很快就会有。虽然内地的情况我非常不看好,但只要有人看、有市场、可以卖钱,所谓世界流行的趋势,内地一定会追得上——它会很快去复制一些欧美剧、日韩剧甚至台剧港剧里的成功元素。比如说《新闻女王》或一些台剧涉及到女性有影响力,那很快就会出现一个“陆版”。但我相信这个内地版,一定是被扭曲、变形及阉割过的。
去年有一个冯小刚执导的剧叫《回响》,原著还得过茅盾文学奖,就是以女性警官为主角。那你看看他拍的是什么?这个女性,她的家庭、婚姻生活都非常庸俗不堪及男性凝视。所以即使未来会出现更接近我们期待的以女性为主角的悬疑剧,细节也一定有很多让你不舒适的。
Part 8. 剧评人的2024年最期待!
选凝:最后,请大家推荐自己在2024年最期待的剧集吧,中港台或者英、美、日、韩剧都可以!我比较想看《鱿鱼游戏》第二季,近年韩剧很多都不错看,工业成熟度非常够。
佑德:我最期待两部美剧:《True Detective》第四季,这次把以前的男性搭档改成了女性搭档,我很爱 True Detective这个IP;另外一部《空战群英》(《Masters of the Air》),史蒂芬史匹柏和汤姆汉克斯做的二战剧。过年期间,我很期待的台剧《爱爱内含光》也上Netflix了,会谈约炮这件事,我蛮期待它长什么样子的。
林克:我比较期待美版的《三体》,很想知道美版会怎么去拍这个中国的IP?包括文革会怎么处理?以及曾国祥这样香港背景的导演去了美国之后,会有什么改变。内地拍的《三体》我觉得挺难看的,制作粗糙,也很土,我是一个“内地剧集黑”哈哈,就我基本不认为内地剧集会好看。
书玮:《True Detective》我也期待第四季。有些2023的英剧会在2024全世界播出,有个口碑很好的《Blue Lights》,我会留意一下。最近AMC有一个限定剧《史派德先生》,是克里夫欧文演的一个侦探剧,以1960年代为背景,主角就是《马尔他之鹰》的侦探Sam Spade,我会有点想看。另外有部新剧《Criminal Record》,男女主角都是比较厉害的英国演员,也会想留意一下。
选凝:我已经被大家安利了好几部想看的剧!另外也打算去瞅瞅冯小刚的《回响》到底有多让人不舒适哈哈。很感谢大家今天一起聊了这么多。之后我们也要互相多多推荐好剧唷!
ViuTV的劇集,無論劇本、攝影或剪接也給我一種看youtube片的感覺。
如果录一期podcast会更生动吸引人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對外國的文化輸出主要體現在中餐,科目三舞(以及背後的Tiktok短影片),晉江文和起點爽文上(客觀描述,不是諷刺)😦
狗剩快跑也很不错。
《愛愛內含光》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