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媒“立场新闻”被控煽动案,是自1997年以来香港首宗传媒被控煽动的审讯。2023年4月4日,距离立场新闻停运已届462日,立场前总编辑钟沛权完成36天的作供后,案件休庭待续,将于6月19至21日作结案陈词。
在湾仔区域法院,立场前总编辑钟沛权每天一身黑色风衣,笔直地坐在法官右侧的证人席上,不时托起黑框眼镜,凝神细读案上叠得高高的“证物”。在法官左侧,立场前署理总编辑林绍桐在铁栏后方被告席上坐着。摊在他们面前的,是大量立场新闻的报导、评论、影片、制图。
逾10万篇文章,其中17篇被指煽动——前者是前公民党党魁及主席、辩方资深大律师余若薇计算,立场成立7年以来发布的文章总数。在钟沛权最后一个作供日,她掂起食指和姆指,隔着防疫隔板向他高声提问:“如果不是(把立场)剥皮拆骨,只是要求有问题的5篇(警方拘捕行动当天要求下架的文章)下架,你认为立场能够逃过这一劫继续吗?你认为立场会不会继续发挥你们最大的努力,成为华文地区中文国际新闻其中的顶尖传媒之一呢?”
“假设只是要求下架,没提出拘控……”钟沛权起初听不明白,随后他慢慢微笑:“如果当时有个选择,下架5篇,人没事、机构没事,可以触摸红线,经营下去。前同事会否坚持下去?我相信他们都一定会坚持下去。”
他兴奋地摆动双手,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这个假设,是一个好梦幻的假设……”
2021年12月29日,52岁的钟沛权和34岁的林绍桐,与其余4名立场高层或前高层被捕,立场新闻同日宣布结束营运。钟、林二人与立场母公司 Best Pencil (Hong Kong) Limited,及后同被控一项“串谋发布或复制煽动刊物罪”,二人皆不认罪。
案件本预计审期20天,但结果第一被告钟沛权作供历时36天;其中26天为控方盘问。控罪中,17篇立场报导及评论被指煽动;除此之外,控方新增大量文章和影片,指要为法庭提供作案的“时代背景”。为尽早完成作供,法庭一度加时,提早开庭并缩短午休时间。作供完成后,6月19日起,控辩双方将结案陈词。
钟沛权1991年大学毕业,曾任现已解散的劳工组织“职工盟”干事。1995年,他加入传媒工作,曾供职《明报》及《经济日报》。2012年,他出任主场新闻(立场前身)总编辑,直至主场于2014年停运。2015年1月起,他出任立场新闻总编辑。
作为传媒人,钟沛权和代表控方的署理高级助理刑事检控专员伍淑娟争论何为煽动、何为媒体的责任,每天问答约5小时。审讯中,法庭一时变成新闻学课室,一时变成争辩时代的论坛。控辩双方对于言论自由,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叙述。
17篇文章与立场的煽动意图
作供之初,余若薇在庭上引述立场约章,约章列明编采独立自主。钟沛权回顾,立场有三大原则,包括言论自由、监察权力,及为小众、无权者和边缘人士发声。
他说,香港有《人权法》及《基本法》明确保障新闻和言论自由。他回忆,九七主权移交前后,传媒人每天都在面对言论自由的起落。20多年来,且忧且行,这是立场宗旨的背景。
钟沛权形容,煽动罪是“很古老的控罪”。煽动罪由港英政府引入香港,违法者最高可判囚2年及罚款5000港元。钟曾经想像,香港新闻工作者会面对的牢狱,顶多是为保护消息来源而干犯“藐视法庭罪”。媒体干犯煽动罪,是立场事件前鲜被港人想像的事情。
余若薇在审讯初期曾提出法律争议:控罪本身是否合宪?辩方认为,控方起诉时要看有没有跟《基本法》的基本权利相违背。“报导杀人犯不代表支持杀人犯。”她进一步解释:“传媒有责任做Public watch dog(公众的看门狗)……如果每逢他们的文章有些少批评,你就说他犯罪,传媒就不用做了。”
控方对传媒的看法截然不同。根据控方呈交的53页开案陈词,他们认为“立场不只是网媒,而是政治平台”。
控方指立场有17篇文章具煽动性,包括3篇民主派初选参选人何桂蓝、邹家成、梁晃维的专访;3篇为海外社运人士罗冠聪、许智峰、梁颂恒的专访;亦有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专访,及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的报导。另外,由资深传媒人区家麟撰写的4篇评论、罗冠聪的3篇评论,前《苹果日报》副社长陈沛敏和社运人士张昆阳的评论亦被指煽动。
总括而言,控方认为文章的被访者是非法活跃分子、被通缉者,言论针对政权及政治秩序;另一方面也宣扬抗争行为、港独及国际战线等计划。控方又指,评论作者散播分裂国家思想,指控毫无事实根据,其中包括对警方滥暴、国安法是暴政工具等批评;立场为这些煽动言论提供了平台。
辩方曾提出,其中10篇文章已超出6个月的法定检控期限,但控方指文章可显示被告持续串谋犯案。
在香港,刑事责任分为“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两部分。犯罪行为是行为本身,犯罪意图方面,控方需要向法庭证明被告有意犯案。但控方认为,他们只需证明被告知悉该等刊物有煽动意图,“控方要证实他知情他的行为、刊物或他的说话本身有煽动意图”,而无须证明被告本人有煽动意图。辩方持相反意见:“被告自己本身要有这个煽动意图才成立。”
伍淑娟曾经提出,即使文章内容可能是真,只要说法符合犯案意图,即包括引起对政府的憎恨等等,亦可构成煽动;内容的真假,不是法庭所需要考虑的。
本案的另一争议点在于控方的盘问范围。审讯间,控方多次新增17篇文章外的内容。当他们新增587篇文章重点列表时,辩方以“延迟披露”等理由申请永久终止聆讯。
庭审中,国安警察披露了取证的过程。2021年6月22日,国安收到上司情报指立场会下架文章——这个时间正值《苹果日报》基于员工安全而被逼关停的前夕。他们初步审视立场文章标题和图片, 以“主观认为会犯煽动罪及/或国安法”的标准,共保存了553篇立场文章。第二次审视后,文章加至587篇。
警方从中筛选出100篇文章,最终选出30篇涉违煽动罪及/或国安法。控方最终指17篇为涉案文章。
控方亦曾经突然呈递横跨4年的时序表和逾400页的新文件,以此反映钟知悉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论他发布文章的意图;时序表列出自2019年起发生的事情。伍淑娟及后曾解释:“我不是他,我只能从立场登出的文章找他的意图。”虽然辩方多次反对,但最终法官认为社会背景是案件不可或缺的因素,控方做法公平及必须。
受访者主张与媒体主张
第34庭角落的电视屏幕,正播放立场于2021年访问大律师公会前主席夏博义的影片。“香港自2019年弥漫着强烈情绪,我担心这些情绪继续升温,最终会引致冤假错案。”夏博义的语音刚落,镜头切换到挤满香港人的港岛街头游行。
一片漆黑中,立场新闻的标志浮现。“片段的证物编号为P31-6A。”伍淑娟在庭上说。
伍在盘问开初,首先提到自己以前从未听过立场新闻,只知何桂蓝是“立场姐姐”,因此问及立场的定位、读者群等基本资料,并询问一些博客文章是否“黄营”才喜欢看。她又列举立场发布的北爱尔兰抗争文章、访问到自称曾袭警的前线示威者V小队的《暴力边缘》专题等,又与钟斟酌立场员工卡片上的字句。
进入涉案文章的讨论前,控方花不少时间在“时代背景”,包括问及钟对2019年反修例运动、初选的看法。盘问的仔细程度,深入至钟沛权如何看警暴、监警会报告;612示威爆发、721元朗白衣人无差别袭击市民、831太子站、七一刺警以及新屋岭事件等。
伍淑娟曾询问,钟沛权同意五大诉求中哪一点核心思想?钟回应,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有合理性,如这诉求早期得到满足,运动发展可能并不一样;他认为双普选则是没人会反对的诉求;他支持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撤销对义士的检控”、“撤回暴动定性”则可以讨论。
钟多次重申,媒体会跟随事件发展报导;他的个人想法并不影响从事传媒的判断。
盘问的第8天,控方终于谈及涉案文章,提到立场专访在民主派立法会初选中出线的何桂蓝、邹家成、梁晃维,他们鼓吹“揽炒”、瘫痪政府、“港独”,文章介绍他们的违法理念,为犯案者戴光环和造势。
每次,钟沛权都会以新闻价值的衡量准则回应。他认为,3人都是新晋的年轻政治人物,这情况以往从没在香港公职选举中出现过。当时社会关注初选,他们对新闻机构而言具采访价值。他解释,“准确纪录新晋人物究竟如何思考整件事,究竟想怎样推动诉求,不是一个煽动。”
以何桂蓝专访为例,内容围绕何放下记者身份参选立法会的想法。钟沛权指出,当时坊间质疑何的角色转换,记者在文中有意识说明专业新闻工作者与政治人物的界线,带着疑问采访何桂蓝。“回应控方的开案陈词,”他说,“(文章)展示到新闻工作者的想法,界线清楚——传媒就是新闻机构,不是政治平台。”
他不同意文章煽动,报导亦不代表支持受访者主张。“如果政治人物真诚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她在政治上的思想,动辄指其为煽动,颇危险。”他又认为社运期间,广泛声音质疑警察使用过分武力,何桂蓝提到的“警暴是事实”,并非完全没有事实基础。
伍淑娟一一列举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钟在参选人有抗争目的的情况下仍支持初选。钟指,他支持有协调机制,如果建制派有相关机制他也支持。另一方面,控方又以立场当时没转载前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所写的“揽炒十步曲”一文,证明立场知道初选主张违法。
钟沛权指,被捕前一直不认为初选犯法。当时他认为文章陈腔滥调,因而忽视,现在回想,“在做新闻的角度是一种失误”。他亦指出,控方问到许多他对政治事件的判断,他强调,“我确实对很多这些手段、策略,用旁观态度留意,没有自己的看法。”
覆问时,钟沛权指警方搜证前从未投诉相关专访内容不实,他亦未曾收到执法部门的信件和声明。他认为,“他们(警察)首先觉得因为立场新闻,似乎要找些材料去看看、针对它,然后就选取了500多篇文章……先想了一个针对的对象,再找什么材料适用。”
煽动评论的定义
钟沛权表示,创办立场时希望“实践言论自由,用尽言论自由的空间”。立场刊登文章有 3 大准则——不会引致即时暴力、不损害公众健康、不涉及没根据的指控或诽谤。不管作者的立场为何,立场会“尽量做到来稿必登”,追求“接近100%的自由”。
盘问中段,控方指出区家麟等人撰写的评论文章与事实不符、资料不全会误导读者;评论攻击国安法和使市民憎恨司法系统等等。钟沛权回应,几篇博客文章均有事实基础、不涉煽动,是真诚相信、对某事实的理解作出批评,目的是想指正错误。
他指,区家麟的文章能表达香港人的价值观,文字吸引、精准、到位;区除了是香港其中一位最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传媒学者,“是过去十年八载写专栏写得最好的作者”。
辩方主问时,钟沛权提出国安法当时确备受争议,没经过咨询,“作为一个传媒机构就很想思考,一方面如实记绿正反双方各自的说法和道理,另外也很想尽力去促成一个大家有益的评论。”他边摆动双手边说,“影响太重大,不可能自欺欺人说没争议、一切如常。”
“你只要看新闻,或过去两年在香港生活,都会知道担忧真实存在。你可以说这些担忧多余、不合理,”钟沛权笑着说:“就讨论啰……讲还讲、唔好郁手(不要拘捕)。”
他重申,媒体刊登评论不代表完全认同其说法,但言论自由可以包容不同风格的评论。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后续讨论:“言论自由是基于事实再去理性(讨论)。”辩方资深大律师余若薇后来呈上共10篇建制派包括前特首梁振英等人的社评,指文章未有补充正确背景资料、事实铺陈,按控方说法已属煽动。她问:“其他人评论文章无被人说是煽动,为何立场会被视为煽动?是否双重标准呢?”
钟认为,这些批评其实比立场所有评论来得激烈,但这仍属言论自由。“如果要符合(控方提出的)那些规条,才不会被指控是煽动文章,那香港不会有太多评论文章适合发表。”
作供初段,余若薇曾问道:“控方一定说言论自由不是绝对,有界限的嘛。”钟沛权回答:“限制言论自由,更加不是绝对。”
即使报导和评论中有激烈的倡议,“过程中互相说服,这才是对社会、对国家最好。”他话接话,一度打断辩方的提问,带点歉意地笑说,“不好意思,我谈言论自由时比较肉紧(紧张)……中国历史有段时间有很匪夷所思的灾难,后来发现是人祸,最大问题正正因为没有了言论自由。”
控方提到区家麟在评论中,把个人意见写成事实。例如,伍淑娟提到《穿官袍戴假发演一台烂戏》一文指国安法条文写得宽阔,罪行几乎无所不包,会令读者感到国安法无限扩权,与事实不符。她逐段逐句盘问钟沛权,例如“律政司手执利剑,操检控生杀大权,告或不告,从不主动解释”、“警察作为权力手臂的延伸,有恃无恐,纵使证据薄弱,先滥捕恫吓,手握没有边界之调查权力。”
钟沛权认为是非对错要由公众辩论,“你觉得没有(担忧),我那时印象好多人觉得有。”他指评论不能引述法律全文,政府若有意见可作澄清或声明。他又认为,评论背后有不同作者对事实的不同描述方式,难以有完全中性的陈述;评论应该“百花齐放”。
另一篇博客文章,提及中国民运人士刘晓波,伍指内文并无提及刘因发表中国独裁、祸国殃民等文章而被告,评论加强了“中国特色是控告颠覆国家政权”的说法。期间,她一度称刘晓波为“人权律师”,指“刘晓波听个名都知唔妥(听到刘晓波这个名字都知道有问题)”。钟则认为,文章准确总结刘晓波、大陆控告颠覆国家政权罪等情况,不同意具煽动意图。
一次,控方呈递区家麟的文章提到小说《1984》的新语模式,法官郭伟健随即追问,“什么叫1984?我没有看过”。钟回答,《1984》是英国著名作者描述极权社会的故事,“新语模式”是书中极权政府提出的口号。
庭审期间,区家麟不时到场旁听,以单行本抄写笔记。在小小的法庭里,钟沛权曾说,作供前一晚重温控方呈交的160篇区家麟文章,充分感受到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冒着风险作出批评。他能够理解区是基于哪些价值观,对政府或法例作出判断。
他认为控方可判断区家麟的想法错误,“甚至(指他)一路坚持的普世价值在新香港环境下,要让路给国家安全”,但不应诋毁其意图为煽动。
美化与妖魔化
盘问第20日,检控方问及流亡海外社运人士的3篇专访。控方指,3篇文章在2020年12月的一星期内发布,目的“不言而喻”。盘问侧重于罗冠聪、梁颂恒和许智峰在境外肆意鼓吹港独、倡议制裁,但立场报导“美化”了3人,描述他们为为香港自由、人权而战的斗士,提供推广“国际线”的平台。
以罗冠聪专访为例,伍淑娟提出专访刻意铺排,突显他为香港作贡献。控方在庭上播放其影片报导“流亡幸存者的愧疚”,指影片额外加入香港众志前成员黄之锋、周庭的访问及反修例运动的片段,是“很懂得找片段配合罗冠聪”,“你们是故意这样做”。
钟认为这是一般媒体拍摄影像报导的做法,并指编辑影片时必然是有意识表达内容;报导背景是反修例运动,自然会以运动的画面配合。控方进一步质疑,影片附中文字幕,是为让不懂广东话的人收看,“例如台湾?”引起旁听席哗然。钟沛权则指,配字幕是香港影像报导帮助观众理解的基本配置。
伍淑娟提到,罗冠聪受访时指希望推动英国制裁中港官员、关注“12港人”事件,寻求制裁属勾结外国势力,“你觉得没有问题?不损害国家安全?”钟沛权回答,当时未有案例判断其主张是否违法。
早期的作供中,钟提出他对专访的看法:“他(罗)离开香港流亡海外,很多媒体想找他访问。一来背景是高票当选、年轻……是受触目的政治人物。”他说,“我们尝试找他,问他流亡的原因、他想在海外从事的工作和最新政治主张是怎样一回事。”
他认为3人具很高的报导价值,把访问尽快刊出亦是一般新闻操作。辩方在覆问阶段,亦指出有线新闻、《明报》早于立场访问罗冠聪。
控方指罗在访问中借12港人事件妖魔化香港和大陆的司法,钟沛权并不同意。他说,当时12港人事件确在香港引起疑虑,“一个政治人物就最新的新闻事件提出意见和评论,我们作为传媒机构如实报导,是我们的责任。”
另一篇梁颂恒专访中,控方认为立场将梁描述为“海外斗士”,铺排他是有承担和勇敢的人;又指访问提及罗冠聪受访表达的愧疚感,“开路给他回答”、“故意问”,显示他也同样愧疚。此外,伍淑娟指梁提倡港独,但立场仍然访问对方。专访结尾,记者问梁颂恒会否挂念家人,她又问,这是否要为梁多加精神面貌?
钟沛权回应,记者帮助被访者完整表达感受,并不是特殊技巧。他又解释,罗冠聪和梁颂恒年纪、从政时间相近,记者问及罗的情况,具有新闻价值;梁政治主张的变化亦关乎公众利益。钟并回应说,尾段以被访者感受作结是专访的风格技巧,并不是控方所指的“那么复杂、那么多计谋。”
检控方一度提到罗冠聪、许智峰、梁颂恒等人发起《2021香港约章》。约章指要凝聚港人国际战线的力量,伍指约章追求港独、推翻中央政府。但钟表示约章模仿捷克《七七宪章》、刘晓波《零八宪章》般提出政治纲领,目的是争取民主、结束一党专政、香港人决定香港前途等等。
伍闻言问道,“结束一党专政不等同推翻中央?”钟回应,那是追求宪制上及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希望中国实施民主化,有多党竞争,不必然推翻一个政府执政地位。
争持:十度追问、翻译争议
在你来我往的盘问过程,法庭上不乏紧张的交锋时刻。
大多时,检控专员伍淑娟向钟沛权展示一篇篇立场文章,逐字逐句询问他的解读,又时常请他读出相关文字,斟酌字眼的使用。例如,盘问初选案被告梁晃维的专访时,伍请钟读出:“可能太钟意香港这个地方吧。好多人出来,都是不想失去她,亦是为了保护这里的人……”
伍淑娟问:“不是想失去她,是指香港?”
钟沛权答:“我相信是。”
“……你理解他讲的是什么苦难?”伍再问。
“当时一连串的,可能是……自由的萎缩。”钟解读。
“……我对香港很有归属感不想失去香港,相识的人升华成共同体,终止苦难——首先我不知道苦难是什么…”
“他认为有一班参与过、或受这运动影响的香港人,正分享一个共同的情感。这是什么事呢?就是为了不相识的人哭泣,希望他们不受伤害。”
伍淑娟经一番问答后总结:“首先不知道他说什么事实,第二就是情感渲染——我们受到压逼,要终结苦难。”
钟沛权不同意:“你用渲染,我觉得是情感表达,作为政治人物的表达。”
控方及后推论,钟沛权既然理解梁晃维担忧喊“那四个字”(光时口号)就会被拘捕,等同钟有相同担忧。在她十度追问下,钟沛权指市民有担忧,跟他本人有担忧并无关系,伍淑娟闻言便回应:“如果你没有担忧,就可能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的吧。”
“其实开始不是很明白你……”钟疑惑,“很多时候理解到被访者为什么有这种担忧,不代表我同意或认同他的指控、主张、担忧。其实都好清楚吧?”他及后表达了连日来的疑虑:“你不断问我,有些问题问接近十次,中间一定找到我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个不是好的操作。”
伍淑娟又曾引述《BBC编采守则》,指记者公开表态,会影响机构的“中立性”。辩方指,Impartiality一词应译为“持平”非“中立”。伍再引述指,报导具争议性议题时,“公平地包括相反的声音(fairly represent opposing viewpoints when included)”。钟沛权质疑控方刻意曲解,指该句意思应为:若报导包括反对观点,要公平地表述。伍认为钟的“曲解”指控与案件无关,两人一度争论至法官要求停止。
后续提问时,伍三次指“那你说我曲解嘛”,要求钟确认她所述是否准确。
控辩双方也持续争持盘问的范围。控方曾经列举拉登、普京、纳粹德军等假设例子,又在铺垫文章的时代背景时,讨论到前本土民主前线召集人梁天琦,遭辩方律师反对。但法官最终认为全都有所关连,控方继续审问。
另一次,辩方资深大律师余若薇质疑,控方就不同文章逐段文字询问,“广到香港发生过的事例都要搜寻和找资料。”法官郭伟健当时回应,“我给指引会否限制言论自由?”“不敢给一个指示,我怎样划定那条界线?”
余若薇一度形容控方,“每天就像魔术师、在帽子里拿出白兔,可能因为是兔年。我已经数不到第几篇,整个审讯程序对我们辩方,是非常非常的不公平”。
在针对文字的审判中,控辩双方每天一问一答,伍淑娟曾要求钟沛权回答尽量简洁,指他倾向猜测控方问题,回答控方不想问的事情,延长审讯。她亦曾提出,虽然涉案文章具政治含意,但法庭不是政治平台,证人和被告不可以借法庭推广政治讯息。她说,“控方是问怎样影响你推论,不要争论对或错,不应该讲政治对错。”
“记录时代呼声”
最后作供的阶段,法官郭伟健指有几个问题想问钟沛权。他先问到不同媒体的运作模式,推论网媒可24小时运作、但政府不能;政府没有网媒,空间全由网媒“操控”。
然后,他一改平时细微的声线,以清晰、响亮的声音读出区家麟撰写的《电视台中止特朗普直播——当知情权遇上不实指控》一文。文章批评特朗普时代下,假消息取代真资讯,在新的互联网生态里,区提出“假话比真话传播更广,激昂的话比严肃分析更易入脑,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郭伟健续问道,钟常说“真理越辩越明”,这个说法在现今世代是不是仍然正确?
法官身处的位置比钟沛权高,钟微微侧身,抬头解释。“今时今日大家没有很有效的完美的处理方法。我观察到,尤其在民主国家或者重视言论自由的社会,讨论会持续,大家提出很多方法……”
“我同意法官阁下和区先生,这是一个挑战。”他说:“但是透过民间努力、自律,不同传媒甚至不同个人的努力……最不应该的就是觉得可能有假资讯的传播,用严刑峻法针对一些平台或者互联网世界,或个别人士。因为这种做法,尤其在非民主的社会容易被当权者利用严刑峻法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另外很易制造寒蝉效应,令人担心动辄犯罪。”
控方曾强调媒体在报导时要“中立”,钟则指就算希望做到持平,现实上未必做到。他举例,过往立场曾被拒转载建制派文章,亦难约官员访问。立场曾尽力,包括转载国安法全文、政府声明,也曾访问新建制政党“紫荆党”等等。钟沛权认为持平是从整体环境考虑,因当权者比无权者更有发声渠道,小型媒体要善用资源,他不会寻求完全的篇幅平衡。
盘问末段,钟沛权供述被捕前的想法。他哽咽着说,亲身理解到《苹果日报》在最终阶段的挣扎,明白有不可抗力,“没顶之灾真的发生了,就唯有坦白面对,要做的事已经做了。”他曾提到前《苹果》副社长、妻子陈沛敏被还柙至今,每天到监狱探访妻子的他,当时曾经考虑结束立场,但“不舍得,不甘心”。
一次,检控专员伍淑娟问及“传媒要记录时代呼声”的意思,“只有一个时代吧?就是反修例运动的时代。”钟沛权不同意,“时代呼声可以包含很多。”法官郭伟健追问:“很多什么?”“包含大家对香港一些期盼……一个世代的人一些集体的意识,可能文化上,历史上,甚至是美学上,流行文化上。”
即使是示威运动的访问,“都不是纯粹是一场运动,而是年轻人对于在香港生活的政治启蒙,他们对政治生命的追求。”钟沛权望向法庭的天花,思考片刻。“所以说纪录时代呼声,不单只是检控官所说的反送中运动,我觉得是远多于一场政治运动。”
注:立场新闻被指煽动的文章:
2020.7.7 何桂蓝专访:【立会选战】专访—除下记者证后,还有人与她同行吗?
2020.07.27 邹家成专访:【专访】由“无人识你㖞”到新东初选出线 邹家成:证明本土理念系有得赢
2020.08.12 梁晃维专访:【专访】高歌《热爱基本法》仍被 DQ 梁晃维:可能连区议员都时日无多
2020.09.12 陈沛敏博客:【博客文章】这星期给香港人的通识题
2020.09.20 罗冠聪博客:【博客文章】在国安法下的新常态,我们应如何反抗和思考
2020.12.09 罗冠聪专访:【伦敦专访】一个流亡者,带着愧疚展开新的战斗
2020.12.13 罗冠聪博客:【博客文章】在乱世中坚强:低谷、幽暗与希冀
2020.12.14 许智峰专访:【专访】举家流亡海外 许智峰:最亲的人安全在侧,就放心向政权全面宣战
2020.12.15 梁颂恒专访:【专访】逃亡美国 誓争取金融制裁、救生艇计划 梁颂恒:盼重返属于港人的香港
2020.12.28 张昆阳博客:【博客文章】回应国安法通缉:历史不留白 真理永世在人间
2020.12.29
区家麟博客:【博客文章】2020 香港新词
2021.02.22 区家麟博客:【博客文章】穿官袍戴假发演一台烂戏
2021.03.02 区家麟博客:【博客文章】香港—美丽岛
2021.06.21 区家麟博客:【博客文章】“煽动”作为一种法律武器
2021.06.22 区家麟博客:【博客文章】灾难现场
2021.11.11 中大校友专访:【专访】【中大冲突两年】毕业生忆徒步前往护校 哀山城人文精神消逝
2021.12.05 邹幸彤报导:邹幸彤获颁“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香港发生的一切是对世界的警号
多謝端。多謝鍾沛權。
謝謝報導,這案值得更多關注
審得越耐,始知控方「欲」加之罪的欲,何其恐怖
我還是喜歡內地那套,總有方法令你認罪,不需那麼折騰
其實法庭法官都是多餘的,直接抓和關就是,簡單快捷
煽動罪永遠都係老屈
真乃義人。五體投地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伍淑娟简直就是卡通式的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