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动物园遇上“旧”游客,高雄寿山动物园如何现代?

现代动物园指的并不是“现在的动物园”,新盖的动物园也可能完全不符合现代动物园精神。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北方猪尾猴。

高雄的一月天,尽管是这个城市最冷的月份,但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午间依然维持宜人的温度,相当适合出门走走;以“新动物园运动”为口号改造、月前重新开幕的寿山动物园,正是这样的好去处。

试营运初期,寿山动物园入园门票采取预购制,闭园一年多、新设施加上限额的吸引力,让许多民众对“新动物园”充满期待,近一个月过去,于平日前往参观的人潮不减。不过每个人对于新动物园寄予的想像都不同,2022年12月下旬,在开幕的第一周,就有一名游客因为“期待落空”引起骚动,占据新闻版面。

这位带著女儿来参观的爸爸,因为游园体验不佳在脸书社团发文抱怨:他虽然第一时间觉得新建筑还不错,但在搭乘游园小火车绕园区一圈后,却发现动物栏舍变化不多,认为改建似乎著重在人用空间;接著感叹寿山动物园已经多年没有长颈鹿,该栏舍改由伊兰羚羊使用,饮水台却还是原先的长颈鹿斑纹彩绘;最后话锋一转,提到了动物多是老面孔,而且“又老又残”,其中一只公狮还瞎了只眼,令人鼻酸。

“以前去看觉得寿山动物园好像动物的养老院!整修完去看,觉得是接待中心重新装潢的养老院⋯⋯”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一只非洲象。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一只非洲象。

其实,这篇抱怨文对动物所处环境的观察比许多游客都仔细,也有关心动物之处,但是又老又残、动物养老院的说法引来争议,众多网友纷纷批评发文者不尊重生命。上述两种描述,也因为极具话题性,被许多网路媒体截取入标,传播得更广;寿山动物园随即出面回应,说明文中所指的瞎眼老狮“二哥”如何医疗,对老病动物的悉心照顾获得了大众赞赏。

这场意外的小插曲,让重新开幕的寿山动物园讨论度更胜网红行销。虽然有像发文者这样,期待看到更多动物的游客;但从网友留言,也可看出许多台湾民众对动物园的期望,已不再只是过往单纯的观赏奇兽。

一个场所的改建,当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但是动物园的转型、更新,仍有许多标准可评判优劣。你对动物园的想像是什么?在一座翻新的动物园,你会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动物园,又可被称作是“现代”动物园?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市民在观看狐獴。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市民在观看狐獴。

动物园,为何而养?

现代动物园指的并不是“现在的动物园”,新盖的动物园也可能完全不符合现代动物园精神。

“现代动物园指的并不是‘现在的动物园’,新盖的动物园也可能完全不符合现代动物园精神,这类动物园和现代动物园最大的差别是,它们存在的意义首先是满足游客,接著才去考虑动物。”在台湾从事动物园推广、经营“走近动物园 Approaching the zoo”脸书专页的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MMU)动物园保育生物学硕士蔡颖昌说道。

蔡颖昌表示,世界上有一万多座设施自称是动物园,其中约莫仅有1,600座获得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WAZA)、美国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AZA)等机构的认证,用中性的语言来说,这些受认证的动物园才可被称作是现代动物园。

台湾有台北市立动物园、新竹市立动物园、寿山动物园三间公立动物园,分别隶属于台北市教育局、新竹市产业发展处和高雄市观光局。其中,台北市立动物园是WAZA、欧洲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EAZA)、东南亚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SEAZA)的会员;寿山动物园在2015年也成功加入SEAZA;新竹市立动物园则尚未加入任何国际动物园机构。

要获得国际动物园机构的认证,动物园的人力、动物的饲养状况、空间、教育推广资源都会受到评估;但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看,直接将“受认证的动物园”和“现代动物园”画上等号,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

蔡颖昌说明,“WAZA曾明确提出,为野生动物开创未来(Building a future for wildlife)是现代动物园的本分,或者说是愿景。现代动物园带给游客的娱乐、满足,甚至是自身的炫耀功能并不会消失,但相比这些,它们会将园内的动物福祉放在第一顺位,并思考能对园外的野生动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一只非洲狮。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一只非洲狮。

对现代动物园来说,“为何而养”比起“养了什么”重要许多。蔡颖昌特别提及,与现代动物园发展息息相关的学术理论“保育心理学”,便是透过提供体验来激发观者心中的保育意识,进而带动对环境有益的日常行为。

而现代动物园最想要传递给游客的资讯,其实就是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所说的那句:“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有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现代动物园想要推行的理念,有没有办法透过好的资讯设计或宣导好好传达给游客?游客如何看动物园、对动物园抱有什么样的期待?两件事实际上互为因果,现代动物园若想发挥教育的功能,双方都需要做的更多。

“如果动物园的核心理念,是以教育为目的,或以保育为宗旨,那在照顾动物、支持保育计划的过程中,动物园有什么是可以分享给游客、让他们来动物园也可以有所成长的?如何让展示内容从自己的动物园里‘长出来’,而不是网路搜寻就能有的动物百科?这个是作为教育单位需要去思考的事。”国家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萧人瑄说道。

萧人瑄指出,引起骚动的寿山动物园抱怨文中,有个很好的概念被忽略了:那位游客指出了“羚羊的栏舍还是用长颈鹿彩绘”,他无意中关心到了环境陈列和游客间的关系。虽然大多数游客并不会细究动物圈养环境中的彩绘内容,但这些细微之处,都可看出动物园想要传递给游客的讯息,是否经过仔细思考。她说,动物园中“友善动物的环境”和“友善游客的环境”可以如何巧妙地融合,除了需要各方用心,也需要主事者的智慧。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旅客在拍摄孔雀。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旅客在拍摄孔雀。

走一条现代动物园的路

二十多年前,台北市立动物园会需要在每年4月的儿童月挂出红布条,呼吁游客不要喂食动物;现在有人想喂动物,其他游客会马上制止,有时候还是孩子阻止大人。

随著时代更迭,动物园的任务不断发生变化,虽然生活在21世纪,大多数地区的人们已经离搜集珍稀动物、展现权力的动物园已然遥远,但消费主义的影子仍充斥在许多展演动物场所中。若要转型为现代动物园,彰显动物园的保育与教育功能,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付出努力。

在动物园任职超过二十载的台北市立动物园前园长金仕谦,分享了一段几乎要被世人遗忘的过往:“二十多年前,台北市立动物园会需要在每年4月的儿童月挂出红布条,呼吁游客不要喂食动物;儿童月时、假日过后,我们(兽医)还常常要急救一些肚子里塞满了饼干、蛋糕的动物。现在有人想喂动物,其他游客会马上制止,有时候还是孩子阻止大人。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才走到现在。”

要让游客认知到“这个场合”不能做这样的事,硬体的设计、动物园的内部管理,以及社会氛围的塑造都很重要。金仕谦表示,有些游客去新加坡动物园不会乱丢垃圾、乱喂动物,但在台湾就是会这样做,要扭转这样的现象,就要先确立动物园本身扮演的角色。
台北市立动物园作为台湾最大的动物园,规模放在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但这些年来,园区饲养的物种正在有计划地减少。金仕谦说明,台北市立动物园在1970年代的规划阶段,专家学者的建议是七百多种动物;1980年代刚开园(由圆山搬迁至木栅)实际饲养的动物数量为五百多种;他卸任园长时,数字已降到约350种。

“我的目标其实是降到250种。很多人问动物园为什么不引进更多的‘明星动物’,但明星是被打造出来的,”金仕谦说,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动物园就必须思考要对什么样的动物,付出更多的关注?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白手长臂猿。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白手长臂猿。

后来,台北市立动物园选择让资源做适当分配,以提供珍稀物种更好的环境,不再没有计划的繁殖各种动物。金仕谦说,当动物数量下降后,展场的草都长出来了,“以前全是烂泥巴,因为动物太多了。”

动物园本身先摆脱搜集奇兽的思维,游客才能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动物园。其实,若有动物园被游客形容为“动物养老院”,是值得赞许的走向,近年来,谈到台湾动物园的保育贡献,虽然多数民众会认为是主导国际交流的台北市立动物园一枝独秀,但台湾各动物园间,事实上已经有了角色分配的轮廓。

“约20年前,台北市立动物园开始和国际搭接,邀请国际的专家来指导我们进步,导入对的照养和管理方式。”金仕谦说,这些训练课程同时也对台湾所有的动物园伙伴开放,因为当所有动物园的水准都提升时,他们在保育的路上才不孤单;国际间的保育合作计划,也都需要国内其他动物园协力,后援才会足够。

金仕谦说,“大家必须放下你的、我的、他的、可爱的、明星的,这样的压力,让研究单位专心做研究;让有医疗、繁殖专业的单位专心做这些事;让其他有照养能力的单位分担照顾老化个体。”而这样的团队合作,金仕谦认为,经过多年沟通已逐渐在台湾动物园界内部成形,并作为动物园日常运作模式。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学生参观动物园。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学生参观动物园。

“新”动物园与“旧”游客

无论是游客拍打展窗、提著塑胶袋被猕猴拦截或追逐、物品掉入展区,种种意外状况并非特例,许多入园的游客,似乎还没准备好应对这场“新动物园运动”。

谈回部分游客执著于违规喂食动物的心理,金仕谦认为,“这些民众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动物)、可以借此获得动物的亲近,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类游客很难完全消失,就在几天前,台北市立动物园才刚发生有家长丢洋芋片喂食鬣狗的事件,但其他游客也主动出声谴责,在多年的教育宣导和整体社会风气的转变下,现在的台北市立动物园,已经不需再由园方挂出红布条警示。

不过,明目张胆的喂食少了,游客的微小脱序行为仍每日在动物园上演,在台北市立动物园,工作人员每天开园前都需要捡拾花圃中的垃圾。实际走访园区更新后的寿山动物园,刷票进场后,迎面而来的第一个展区,就是可爱的狐獴家族,包围玻璃展窗的成年游客克制地用眼欣赏;但偶尔,也会有尚不懂事的幼儿拍打展窗,有些家长立刻阻止,有些则放任,在一旁的闸门指引游客入园的工作人员,也未能分神注意展区状况。

向右侧的动物小径走去,在截尾猕猴的展区旁,则围满了野生台湾猕猴,形成“猴子逛动物园看猴子”的奇特风景,但一位提著塑胶袋经过的游客打破了宁静,塑胶袋里的食物立刻引起猴群关注,双方展开了追逐战,所幸台湾猕猴很快就放弃,回到截尾猕猴的笼舍旁。

2023年1月9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台湾猕猴。
2023年1月9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台湾猕猴。

再往前来到草原动物区,一团卫生纸不知何时掉进了鸸鹋展区,两只鸸鹋争相叼起把玩,最后在游客的惊呼声中,其中一只迅速把卫生纸吞下肚——无论是游客拍打展窗、提著塑胶袋被猕猴拦截或追逐、物品掉入展区,短短两小时内发生的种种意外状况并非特例,而是寿山动物园的日常,许多入园的游客,似乎还没准备好应对这场“新动物园运动”。

其中,“边走边吃”是最被难察觉的不适当行为,尤其是几乎人手一杯的手摇饮,台湾猕猴共存推广协会秘书长林美吟表示,“这次寿山动物园的更新,沿途都设置了看版,提醒游客食物放进背包、不拿塑胶袋,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用塑胶袋提著食物或饮料进场,入口处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加强提醒,”林美吟说,协会平日来宣导时,至少会劝阻20到30组游客,假日更会多达100组以上。

在寿山动物园此次的更新中,一个鲜少被提及、但却相当重要的小变化,就是增加了不少“食物不外露”的教育宣导牌面,合作设置看板的台湾猕猴共存推广协会初期也会在重要节日来到动物园现场,协助提醒游客。林美吟强调,寿山动物园是一座盖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园,来到此处的游客,其实是进入台湾猕猴栖地的“客人”。

边走边吃在台湾是生活的日常,逛动物园时也不例外。从动物园落脚寿山开始,游客就不避讳地将食物展现给这些原生住户,园方近年则选择以气枪驱赶靠近游客的台湾猕猴,老旧的“扒手出没请注意,小心猕猴”告示牌,至今也仍未取下。冲突的引信何止早已埋下,以郁积多年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

台湾猕猴共存推广协会秘书长林美吟。
台湾猕猴共存推广协会秘书长林美吟。

如今想要达成新动物园运动中“让动物与人类友善共存”的目标,势必——本也应该如此——需要由人类做出妥协,将食物收起,避免引发人猴间的冲突。

然而,动物园走起来动辄一、两个小时,要游客完全不吃东西,其实有些强人所难。不过,寿山动物园的猕猴并非全园区出没,沿著动物小径一路走到餐厅的路径,是猴群最常聚集的区域。这样的路线,源自于沿路的草食动物区为半开放空间,猴群可以和草食动物们“共享”餐点;再往前的餐厅,对猴群来说更是长期存在记忆中的美食供应地。

寿山动物园此次更新并未将餐厅移位,目前用餐区域也仍保持开放式,因此游客在园区的餐饮区进食时,只能眼观四面,小心不要被猕猴抢食。不过,即将于今年开张的“光室咖啡”,采用的是园区的黑猩猩旧笼舍,这次被关在笼子里吃东西的,换成了游客;据了解,寿山动物园方也有意将目前的餐饮区改为封闭式,未来游客在园方的用餐空间遭抢食的问题,有望大幅改善。

林美吟表示,在这条猴群出没路径上,游客最好避免边走边吃。而装食物的袋子,也不能是塑胶袋等透明包装;帆布袋、便当袋等能完全挡住内容物的包装则能减少被猴群发现的机率,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被看见食物”,想要吃东西时,也可以先看看四周,没有野生猕猴再进食。

客观上来说,动物园就是一个需要控制动物生活的场域,差别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符合动物需求,满足动物福祉,寿山动物园改造主轴之一的“动物的自由之地”,是一个能不断接近但无法摸到终点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这里住著真正拥有自由之身的动物居民,若是反过来要求野生动物“守规矩”,不仅不切实际,在动物权口号的映照下,也会成为一部荒诞闹剧。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旅客在观看动物。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旅客在观看动物。

动物园的、游客的“角色设定”

动物园给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保育、教育场所,还是游憩之地?如果要两者并重,两个功能打架时,动物园的回应又要以谁为基准呢?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要约束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只靠看版被动提醒远远不够,何况是在动物园这样解说牌林立的设施之中。

蔡颖昌说,国外有些动物园会在入园时检查游客携带的物品,不能随意带食物进入,虽然这大多是为了避免游客喂食园内动物,寿山动物园的状况也相当特殊,和其他有野生动物穿梭其中、但和人保持距离的动物园不同,需要找到自己的出路。但至少,在游客入园时积极的主动宣导,是目前动物园方可以直接做到,却没有执行的工作项目。

台湾的三间公立动物园中,蔡颖昌认为,寿山动物园的定位最不明确——台北市立动物园是一间大而全的城市动物园,改善目标是把规模做小、让细节到位;位于公园之中的新竹市立动物园,设计上确实有满足到市民需求,是一间游客逛起来舒适的动物园,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动物不友善;但寿山动物园在改建后,在游客体验和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善上,表现都不是很亮眼,虽然动物栏舍的问题没有新竹市立动物园大,却也只是勉强堪用。

蔡颖昌以他过去参观英国达德利动物园(Dudley Zoo and Castle)经验指出,该动物园围绕著市中心的城堡建立,而城堡是一座不能动的古迹,动物园的设计需要配合城堡、与它共存,“这有点像是猕猴的存在,只是建筑不会和人有冲突。让野生猕猴变成动物园的正面特色,或许是寿山动物园可以发展的方向。”他说道。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伊兰羚。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伊兰羚。

由于没有遇上相同状况、大众文化类似的国外动物园可作参考,寿山动物园若想要改善问题,只能多方撷取经验尝试。曾在美国的黑猩猩与人类交流研究所(CHCI)担任黑猩猩照护员三年多的萧人瑄,回到台湾后,她仍时不时会到台北市立动物园,隔著玻璃窗和园中的黑猩猩互动,做著旁人看起来怪异极了的“黑猩猩礼仪”:露下齿笑、点头、手臂前伸打招呼、上半身下弯。

这些对黑猩猩来说友善或非威胁性的行为,在CHCI不只照护员要会,所有参观游客也都必须学习,不过该设施的参访是专人导览、小团制,萧人瑄坦言,在人来人往的一般动物园,直接教导游客“动物礼仪”的成效可能很有限,困难点在于人们是否抱持尊重动物的态度而来,并且可以接受动物的不回应,“学习动物的语言,只是建立友善关系的敲门砖,让两边比较容易开启一段关系,之后如何互动则因人而异。”

其实,专人导览对动物园来说并非不可行,“校外教学很适合啊!”这样的做法,林美吟表示可以先在团体预约进园的族群中推行,像是许多学生参访本来就有老师导览或带领,直接整团宣导,或提供给导览人员正确的资讯,让团体能够有所依循,都可以有效地避免一部分人猴冲突。

此外,学习动物语言虽然不一定能获得友善回应,但至少能减少误会造成的伤害——寿山动物园大门附近一面大大的看板,就提醒著游客:台湾猕猴咧嘴露出牙齿是威吓或害怕的表现,不是在对人笑,因此,游客也要避免对猕猴露出牙齿。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一只侏儒河马。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一只侏儒河马。

动物园在人类社会的角色不断的转换,在转型为现代动物园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矛盾,萧人瑄举例,光是动物组“把动物照顾好”和推广组“回应游客需求”的任务,就很可能彼此冲突,在面对不同声音的游客时也难有共识,也因此,动物园在经营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把动物放在首位,才能站得住脚。

“动物园给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保育、教育场所,还是游憩之地?如果要两者并重,两个功能打架时,动物园的回应又要以谁为基准呢?”萧人瑄说,一旦确认自己是保育场所,就算制定的措施会让游客心生不满,但也能有坚定的理念去解释,她认为,这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及环境教育。

而游客来到动物园,也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萧人瑄表示,她自己在带朋友或学生去动物园拜访黑猩猩时,有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让团员知道“我们是客人,而长住在园区中的动物才是主人”,她说,“在我们的文化里,‘有礼貌的作客’这件事受到支持,告诉民众该怎么做之后,他们对动物可能有的反应就会受到引导。所以,至少要告诉游客,要怎么当一个有礼貌的客人。”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长鼻浣熊。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内的长鼻浣熊。

老、病、死,看见真实的动物生命历程

圈养动物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随著现代动物园的发展,“老、病、死”也脱下商业的隐形衣,开始在大众面前展现。

回到前文父亲发文提及的“又老又残”狮子“二哥”,圈养动物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随著现代动物园的发展,“老、病、死”也脱下商业的隐形衣,开始在大众面前展现。

“动物养老院”事件发生后,寿山动物园、合作医疗动物的屏东科技大学兽医教学医院接连在社群媒体发文,说明二哥的医疗历程,并告诉人们,“生老病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老年野生动物的存在更是对动物园照养的肯定。”

野生动物的医疗充满不稳定性与挑战,需要许多单位共同合作,动物健康状况是否有异,也仰赖平时照养的保育员细心关注。

“在整个过程中,开刀是最简单的,如何把狮子安全地麻醉后放在手术台上,才是困难之处。”负责执行二哥眼球摘除手术的屏东科技大学兽医教学医院小动物外科主任、屏东科技大学兽医系副教授钟承澍表示,保育员对动物健康的日常观察不可或缺,而动物园兽医的角色,就像是家庭医师,可以处理一些小状况,但若需要更精密的检查,就会和外界的兽医合作,有时,甚至会向人医咨询。

在去年8月完成眼球摘除手术后,高龄20岁的二哥恢复良好,很快就回归正常生活,现在游客来到寿山动物园,很容易就能看到牠在户外展区放松地呼呼大睡的身影。寿山动物园兽医师池苑铃表示,园里的大型动物除了约二到三年会进行一次麻醉健检外,几只年纪偏大的狮子和老虎,因为有退化性关节炎的老年病,在日常的伙食中还会加入钙粉等关节保健品,动物园对老年动物的照顾,朝著维护生活品质的方向进行。

这些照养的资讯的细节,也逐渐被透露给大众知道。对少了一只眼睛的老狮子,发文抱怨的父亲虽然以又老又残形容,但也写下了“令人心酸”的评语,能窥见其中隐藏对动物的不舍,这样的情绪,也许是因为过去在动物园的展示区中,游客鲜少能真实地看见动物的生命历程。

历经一年多的改建,如今寿山动物园带著“新动物园”的理想重新开放,提升动物福祉的目标,有些展示区有所前进,有些仍原地踏步;动物园方、游客和野生猕猴的相处,也尚未取得共存的平衡。

对动物园来说,新寿山动物园如何定位自己?这些目标,是否能融入园区的体验之中?在和寿山“原生动物居民”的应对上,动物园方能否回归现代动物园的精神,以“将动物放在首位”的方式教育游客、学习人猴共处之道?

又对游客而言,参观动物园时,你想看到什么?你所期待的现代动物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域?你会愿意为下一次参观动物园做好哪些动物礼仪?当然,如果你来到的是寿山动物园,那么就先为台湾猕猴做好准备吧。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
2023年1月4日,高雄寿山动物园。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好文章,触及了很多围绕动物园的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在端上看到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文章

  2. 我心目中的理想動物園。
    動物園功能:
    1)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及繁殖埸所。
    2)教育人類如果和動物公平相處。
    3)在不傷害動物下,提供娛樂。
    4)設置空鐵籠,供遊客裸體進入籠內飲食休息,給其他遊客觀望。
    頭三項建議不用解釋,各位也明白。第四建議的設立,用意提醒人類脫去衣服後與動物無異。另外給人類一個機會去感受一下被別人觀望的感覺,學懂謙虛。
    可惜,我有生之年也不會見到這樣的動物園。

  3. 引人省思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