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宣称,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是好莱坞大片发明者,也是3D电影技术发明者——我并不会感到奇怪。
资料信手点击可得:中国大陆正式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分账大片,是《亡命天涯》(The Fugitive,1993),而在1980年代,不少影迷也在电影院,看过3D技术为噱头的动作片。但正如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诗作《欢乐》(La Dicha)所描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第一次,却是那种永恒的第一次。”
北美观众的保鲜记忆是《大白鲨》(Jaws,1975)和《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而卡梅隆,他正是那个人——带给大陆影迷观众“永恒第一次”体验。《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定义了好莱坞大片,《阿凡达》(Avatar,2009)定义了3D。大片中的大片,提升了纸面票价,令卡梅隆的电影神话,在大陆顺理成章(何况找不到其他选项)。
观看卡梅隆,就是中国影迷的登月童年。纵然现象级票房数字,在如今单片动辄近60亿人民币的大陆市场看来,《阿凡达》是化石存在。但这批大陆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可忽略不计。当目光放远,跨度变长,《阿凡达》的票房纪录,至今仍是全球制霸。它以29亿美元票房,高居影史桂冠。在香港的榜首位置,一直到2019年才被《复仇者联盟4》(Avengers: Endgame)取代,而在台湾,它仍是第一。考虑到这是部13年前的电影,卡梅隆被封神,并不足奇。
1、疫情的阴影
但此时此际,影院员工与观众,同步走在感染奥密克戎的路上。强大的寒流南下,还有电影院内不时起伏的咳嗽声,这是卡梅隆的第一道阴影。
今次《阿凡达:水之道》来袭,大陆网络上流传一则没品笑话:
“这时候去电影院支持《阿凡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影迷,一种是发烧友。”
至今都还记得,2010年北京双安商场对面,华星UME电影院。人们大排长队,一票难求,彼时的IMAX银幕数,全国十余张。坐我旁边的男子,陶醉于眼前大银幕,探张双手,想去拥抱潘多拉星球的曼妙生灵。描述他的身体语言,或许叫你想到观影文明礼仪的提示无效。但在那一刻,他梦寐以求的文明,正发生在眼前更大的潘多拉世界。
有前头的预设、前提和背景,方才能理解坊间对《阿凡达:水之道》救市的渴切之心,而上映三天票房占比直近98%,也是理所当然。由于防疫政策的反复无常,大陆电影院在2022年遭受腰斩般的灭顶之灾。全国范围内的营业率,一度跌穿至36%。院线入不敷出,人们无片可看。
《阿凡达:水之道》不仅是观众热盼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更高悬卡梅隆这块金字招牌。他没在2009年的《阿凡达》之后,旋即推出续集捞金(影迷想必心甘情愿掏腰包,所以2012年有《泰坦尼克号》3D版)。你可以认为,《阿凡达:水之道》锤打了十三年,更多续集,也在路上。防疫松绑后,总动员的任务,非它莫属。
但此时此际,影院员工与观众,同步走在感染奥密克戎的路上。强大的寒流南下,还有电影院内不时起伏的咳嗽声,这是卡梅隆的第一道阴影。至于眼花缭乱的放映版本制式选择,这一次,恐怕击打不起多少水花。
2、吾爱特效,更爱鲸鱼
高贵野蛮人的故事范本,《阿凡达》讲过了。卡梅隆这一次的情感投射对象,表面上是小孩成长,家人团聚,实际上是图鲲(鲸鱼)。
《阿凡达:水之道》的地球人类(天空人),白蚁般令人厌恶。这群人仿佛经历了没有地理大发现的历史版本,或者说,他们进化(抑或退化)到了遗忘掉这段美洲历史。总而言之,他们表现得完全没有过与“野蛮人”遭遇的经验,也就谈不上教训与悲悯。一大堆工蚁和兵蚁中,你也看不到传教士和人类学家的影子。然而,他们却带来了捕鲸船。
电影里的图鲲(Tulkun),体型比鲸鱼大,模样和鲸目类相仿,总之,当做鲸鱼就是了。为何非鲸鱼不可,那请想象下,如果它是《沙丘》里的庞然大物⋯⋯至于人类干的事,跟捕杀鲸鱼、鲨鱼和海豚差不多。毕竟,血腥味是一样的。
高贵野蛮人的故事范本,《阿凡达》讲过了。卡梅隆这一次的情感投射对象,表面上是小孩成长,家人团聚,实际上是图鲲(鲸鱼)。片中,残忍也精彩,高效率又冰冷无情,最流水线作业且最高度组织化的杀戮演绎,发生在猎杀图鲲上。从头到尾,分工合作,全程展示带解说,还有音乐和人形鱼雷艇的一位日本驾驶员烘托。
就连主人公抛出的“软肋”(大陆上月流行语“他的软肋是儿子”)与盔甲,一家人最紧要的是齐齐整整之说,捕鲸人也率先做了坏榜样。母鲸护犊情深,他们利用其软肋,有选择地施行杀戮。
一部有冷热兵器、有猛禽与战斗机器交替出现、主打场面与奇观的动作类型电影,若追求真实,那就免不了残酷,免不了骨骼爆裂、肢体横飞。由于分级保护机制和避免过度惊吓观众,好莱坞大片不给特写和近景,要么快速剪切,一闪而过。选择鲸鱼做主体,无论它是被鱼叉击穿,被子弹扫射,凿穿、吸髓,都是可以预想的残酷——人类一直蹂躏可爱的动物,丧尽天良干坏事。
与人肢体有关的杀戮,也来自图鲲的报复。影片铺垫了船体与人体,即将被钢缆切割之前的惊惧。报复人类的无差别屠杀,来得痛快,更多却让我想到:那勇敢的大家伙也不过是血肉之躯,在以性命相搏。
上完序幕部分的前菜,是海洋与水的主菜到来。卡梅隆苦心打造的碧海蓝天水世界,前后有两小时还多。最终高潮,只以一场小分队的遭遇战呈现。主战场,依然是那艘捕鲸船——看来他真的很痛恨捕鲸滥杀这回事。
3、继续干蠢事的地球人
《阿凡达:水之道》的断裂感,导致三小时电影,似乎由三个片子所组成:《阿凡达》、《鲸鱼的秘密》、《泰坦尼克号》。
《阿凡达:水之道》依然遵循热兵器碾压冷兵器的设定,纳威人(Na’vi)选择躲与藏。主人公Jake Sully就加倍谨慎,逃得更远,避难于海洋部落。
野蛮人高大,片布蔽体,猎豹般机敏,海豚般聪明,善用弓箭鱼叉。细究之下,这类能征善战的野蛮人形象,更像从美国西部片直接得来。好比主角光环一开,瞬间就习得并精通一门新语言。可当初,美洲原住民的坐骑驮兽,只是吐口水的羊驼。拥有火器和铁马,已经是晚近的事情。至于战斗力⋯⋯不得不说,西部片一再恶意提升了原住民的战斗力和威胁性。他们真实战力,并不会好过电影里被反派一枪打死的坐骑,而与一块鱼肉相当。
如若执意呈现一场以弱克强的翻盘好戏(万兽奔腾技能在第一部已经使用),影片委实难以让人信服。但用“不但杀他一人,还要杀他全家”的失心疯,去盘起两部戏。反派憎恨无解的套路表演,已不是一句“怎么又被绑上了”的调侃可消弭。
《阿凡达:水之道》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套路桥段,包括但不局限于:
甲板上的小朋友,被绑两次。
小朋友两次出外行动,遭遇敌人并被绑架。
反派头子一次死不了,第二次、第三次当然也是⋯⋯
匪夷所思的是,即便点提了尾巴大小、潜水闭气、水母型呼吸羽翼等细节,卡梅隆还是认为,最终战场不宜发生在水下,改以水面与船上的打斗。如此一来,人马众多的海洋部落,没能发挥积极作用。电影强行变成了一家人对抗大恶魔的心连心戏码,先枪后刀再绞肉。倒不能说这样做就不对,但毋庸置疑,棋盘格局也做小了。加减算数即可,牌面上兵力对抗,人类不过一艘捕鲸船,而海洋部落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更有精湛战技。萨利一家,本无需多番死别生离。
倾斜、翻覆、下沉⋯⋯再来一次的沉船戏码,捕鲸船整出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氛围,却只会沉闷得窒息。夸张点说,《阿凡达:水之道》的断裂感,导致三小时电影,似乎由三个片子所组成:《阿凡达》、《鲸鱼的秘密》、《泰坦尼克号》。其中的《鲸鱼的秘密》(Secrets of the Whales,2021),是一套由詹姆斯·卡梅隆担任执行制作人的国家地理纪录剧集。《阿凡达:水之道》要讲的事,不会比这套纪录片多。
影片看下来,是信奉拳头,而不是舌头,奔着死活打一场的动机目的而去。一方是目空一切、蛮不讲理的战斗机器,一方是挑衅之下龇牙咧嘴,会以唇语、哨语、手语和哼唱交流,留着长辫子或雷鬼脏辫,体表皮革般光滑,有纹面与纹身,和鲸鱼交朋友的原住民。若说第一部,地球人与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可解读为文明与野蛮之争。这一次的议题,实质上进行了降级处理,回到了抗拒对白言语,文明内部之争。而不长进的人类,继续在别的星球上,干地球上的蠢事。
4、戏水大师卡梅隆
源自李小龙的Be Water,是灵性哲学,也是技术科学,还是青年人的策略。
不要碰小孩子,动物和水,是流传过的好莱坞迷信。大意就是,这几样不好控制。
电影里拍水,有难度。解决难度,意味着要花钱,容易制造预算灾难。电影史上,最早向水发起挑战的,是默片大师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他先在一系列短片中花样涉水,最终以25000美元买下来一艘巨轮,拍摄了《航海家》。基顿亲自上阵,穿上90公斤重的潜水服,用特制的水下摄影机,拍摄了经典的潜水场面。
《大白鲨》超支近三倍,《泰坦尼克号》上演前也有回收压力。它的预算,高过反面教材《未来水世界》,达2.4亿美元(全球票房最终翻了十倍)。好在酷爱海底深渊与水下世界的卡梅隆,一再打破水的谣言魔咒。再有能者李安,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破掉水的魔咒,几道阴影齐扫光。
水之难题,并非来自它是万物之源。除代表难度与挑战,一部电影有水的出现,会增添温润、神秘之类的质感。具体点说,让一部电影,变得可感,好比塔可夫斯基和王家卫。
如现实中的经验,水是透明的,摄影机需要逆光或特殊处理,才能拍到水的变化与灵动形态。默片与摄影棚时代,如何拍水,给世界级导演制造了许多难题。数字年代,电影喜迎开光,电脑技术日新月异,卡梅隆尤其擅长此道——这档事,这次索性写到了片名里。源自李小龙的Be Water,是灵性哲学,也是技术科学,还是青年人的策略。玩水大师手下的海水,涌动着气泡,棚拍和绿幕制造的海洋,翻腾着水沫,几可乱真——不,应该说比肉眼的真实还美。如观察过热带海洋,它在不同光线照射下,不说阴天、雨天——前一天看到的水清沙幼,第二天也会悲风呼号,单是早、中、晚,海水的视觉感受都会不一样——正午时分阳光普照最佳。《阿凡达:水之道》将海水的清澈透明度维持在了最佳光照条件下,也令观众的审美体验,维持在最佳状态。
5、没有阴影的阿凡达
卡梅隆擅长造梦,但总会夹带噩梦与黑暗之旅,潜伏的危险与持续的悬念,令电影维持吸引的强度。此番强光之下的续集,色彩纷呈,却以没有阴影、几无悬念、温吞保育的面目出现。梦被驱散,光天化日一览无遗。
如同潘多拉丛林也经过了提纯、净化与理想处理,电影的海洋,子宫母体般安全,摇篮梦境般舒适。好几幕电影,宛如Nirvana的《Nevermind》专辑封面。过往的卡梅隆,如同他驾驶潜水艇,闯入马里亚纳海沟探险。海平面几百米以下,光线便无法穿透。而卡梅隆挚爱的海底世界,以及博物读本上可见的奇形怪状深海生物,都更像暗黑星球与异域太空。卡梅隆擅长造梦,但总会夹带噩梦与黑暗之旅,潜伏的危险与持续的悬念,令电影维持吸引的强度。
此番强光之下的续集,色彩纷呈,却以没有阴影、几无悬念、温吞保育的面目出现。梦被驱散,光天化日一览无遗。片中几次出现日蚀,无从理解其寓意——或卡梅隆认为他不仅是水之大师,也是光之大师。
倘若说,《阿凡达》尚有一原创世界观——哪怕尚待填充完整(其实也有诸多借鉴)。随着更多地球人到来,《阿凡达:水之道》呈现了如假包换的“地球观”。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蓝色的纳威人,重复了那颗蓝色小星球的命运剧本。主角从亚马逊热带雨林,逃到波利尼西亚群岛。游玩体验项目,从丛林飞跃,变成了水肺潜水。相比现在片名,它改叫《阿凡达:主题乐园》也合适。富有教育寓意的主题乐园,票价数百,不然无法提醒大小朋友,这趟教育的深刻程度。本片实在适合拆分为诸多游玩项目,全盘乐园化。我无意拒斥迪士尼的欢乐,但今天的观众,已经沦落到只配享受迪士尼?享受满满的教化,却鲜少有笑话。
性格光谱上,卡梅隆将纳威人与人类,分置在两端。电影一再做的事,却是把他们推向各自的极限那端,而非往中间融合。没有阴影,导致性格无法深化。作用于不同人物,勇敢者,只会更勇敢,如主角萨利。矛盾者,缺乏转变,如带路人蜘蛛。他的角色用意与行为偏差,纯然是一路行走的尴尬。极端者,不妨期待反派下一次犯蠢。
更暧昧的是,阿凡达的世界里,已经有了萨利这种新纳威人,它还有长着人类手指的混血后代。明明已经有了如此多的新事物,电影一再指出,并强调奇怪、差异和不同,但地球人与森林纳威人默认边界存在,在远离海洋部落的地方捕鲸杀戮,它们互相知道对方,但并不想了解对方。如没有公报私仇的追杀小队,萨利可以继续享受新世界的新生活。而电影并不介意在入场前就告知观众:一方是绝对的真善美,一方是绝对愚蠢的人类。正如今天的世界,黑白分明,只强调立场,而对复杂性毫无兴趣。
然而,纳威人,乃至图鲲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然崇拜和非暴力,依然脱自“人性”,包括电影所刻画的父严母爱,要远远大于他们的“纳威性”(例如灵魂连接)。纳威人变得像好的那种人类,对抗着贪婪、堕落、冥顽不化的邪恶人类。而无论纳威人还是万劫不复的地球人,它们的相似性,要远大于它们的不同。《阿凡达:水之道》很不愿承认该共识,而只在蜘蛛认父上,做出瞬间,模糊,缺少铺垫的认同摇摆。卡梅隆当然知道,六亲不认的玩意,必然每个毛孔都在散发着无聊透顶。再强的光,再纯的水,也无法驱散这个人性事实。
到头来,你所得到的,依然是十三年前的《阿凡达》,或者说,不会比当年的《阿凡达》更多。被打断的,语焉不详的通灵梦,还有首尾呼应,短暂,温暖感伤的亲子回忆。也有人说,足够了。十三年,主角有了后代。他们失去了一个孩子,年纪相当。灵魂树多了一颗年轻,却不会掉落的果实。只要记忆连接还在,死去的,会一直活着,这是《阿凡达:水之道》给予的最大慰藉。
混亂感來自反覆。幾個分條列項之間沒有意義或順序上的關聯,先誇後貶再誇後…似乎作者本身也沒有想好自己的核心想說的是什麼,想評論的是什麼。
雖然每一個字我都懂,但加起來就找不到想表達的意思了。
木卫二试图理解导演的想法和难处,但是也难掩作为观众对电影的不满哈哈
《阿凡达2:软肋》编剧:北京天通苑某街道
謝謝。文字難懂。
这个语言实在不太好,编辑应该多把关。
同意底下的評論。這篇寫得又長又紛亂。影音版看超立方、文字版的也可以參考之前也給端供稿的翁煌德。
寫的很雜亂
建議作者讀 黃愛玲的影評,會寫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