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丘吉尔、皇室到英联邦:英女王的七十年

她或维持了过时的制度和阶级特权,但她也许也缓和了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结束,为英国带来的剧变。
2022年9月12日,人们走过在伦敦市中心一家商店,店内挂上了刚去世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肖像。
国际 欧洲 英国 政治 社会

(周浩霖,游走台湾、东南亚的记者)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下称“女王”﹑“英女王”)最著名的“亮相”之一,是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场。在电视上播出的短剧中,由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扮演的占士邦(James Bond)用一架直升机,将有哥基犬随行的女王,从白金汉宫护送到奥运会现场。然后,一名扮演英女王的演员从装有英国国旗降落伞的飞机上跳了下来。这种花招令王室脱离了宫廷礼仪,变得更有活力,更平易近人,更吸引年轻一代。这也是女王帮助引导她的角色和君主立宪制度进入现代世界的最佳表演之一。

由英国作家弗莱明(Ian Fleming)创造的占士邦,名声早已跳出小说并蜚声国际;他也许是自柯南.道尔(Conan Doyle)创造的福尔摩斯之后,文学史上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英雄。而伊莉莎白二世的作风也在不断发展和步向现代化。两者的比较相当有趣:占士邦是一名虚构的间谍,英女王是以盛典、礼仪取代实权的立宪君主,两位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人物。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于1953年出版,那年刚好伊莉莎白二世亦加冕成为国君。《在丘吉尔的阴影下:面对现代英国的过去》(In Churchill’s shadow : confronting the past in modern Britain)作者康纳丁爵士(Sir David Nicholas Cannadine)认为这场“对英国持续的大国地位和帝国规模重新肯定”的加冕仪式,回溯起来却无半点说服力。

弗莱明的最后一部小说《金枪人》于1965年出版,同年女王任命的第一位首相﹑二战英雄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举行葬礼。一位极为显赫的历史学家跟我说:“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许多人将丘吉尔的葬礼描述为他作为历史伟人的最后仪式,而且也是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安魂曲。”威尔斯历史学家珍·莫里斯(Jan Morris)就是以邱吉尔的葬礼,作为她的名著《帝国三部曲》的终章。“自1965年以来,英国在多方面陆续去殖民化,我认为女王的葬礼很可能是最后一个大规模的皇室事件,正如她的加冕仪式,也是自爱德华七世始的最后一个皇室加冕仪式。”这位历史学家又指,查理三世的加冕仪式将会更精简,更低调。

的确,她的第一任和最后一任首相有非常明显的差别。1955年4月,丘吉尔在退休前夕邀请了英女王和希腊亲王出席告别宴,他称赞英女王是“英国人的智慧与亲切的,最年轻﹑耀眼的拥护者”。相比之下,卓慧思(特拉斯)在大学时是反君主制共和主义者,曾在自由民主党的一次会议上公开呼吁废除君主制。现时的保守党党魁卓慧思当然是君主制的支持者,但首相有共和主义背景,在以往也是难以想像的。

英女王在庆祝登基70周年后数月后去世,留在身后的是一个动荡的英国:英国现时面对著近年最恶劣的经济环境﹑由俄乌战争引起的能源危机以及国内种种不平等--卓慧丝在英女王去世前两天才接替踉跄下台的约翰逊,并组建了一个极度缺乏经验的内阁。新政府面临一项项艰巨的任务: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能源帐单问题,还有苏格兰独立运动的宪法危机。现在还加了一项,就是全国对女王的哀悼,以及查理三世的加冕仪式。

2022年9月11日,已故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灵柩由黑色车队载往爱丁堡供民众瞻仰吊念,民众在爱丁堡的皇家大道上,夹道送别。
2022年9月11日,已故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灵柩由黑色车队载往爱丁堡供民众瞻仰吊念,民众在爱丁堡的皇家大道上,夹道送别。

英女王在位70年,于2022年9月8日在她的苏格兰庄园巴尔莫勒尔城堡辞世,夏季的大部份时间,女王都在那里渡过。她的在位时间是英国史上最长、人类史上第二长--见证了15位英国首相,并亲身遇过13位美国总统和4位教宗(她同时是英国国教的领袖。)。她还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纽西兰和其他11个国家的女王,以及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又称作大英国协,但两个中文名称也没有正确反映组织的英文名称,因为1949年组织的头衔中已经去掉了“英国”一词)的领导人。

她的去世可能会引发巨大后果。有舆论认为,她的去世可能会破坏联合王国(由英国﹑北爱尔兰﹑威尔斯和苏格兰组成的联盟)的稳定,而有人则警告,澳大利亚等英联邦王国可能会“废帝”(切断与君主制的联系),成为共和国。其他批评者则说,她延长了英国对自己在世界霸主地位的幻想,也维持了过时的制度和阶级特权。

充满裂痕的英国

曾任荷兰驻英国大使的资深外交官范登阿苏姆(Laetitia van den Assum)就指出,英国现在是 “一个撕裂的国家”。贫富、教育背景、就业机会以及种族和身份之间的鸿沟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近年英国脱欧,国会历届政府似乎也不了解普罗大众的日常问题,于是这些早就存在的鸿沟,变得更加明显。

在分裂的英国,女王却似乎是可以跨越政治分歧的存在。9月8日,女王离世的消息传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主持改穿黑色西装,伦敦市民在餐厅里不断用手机更新消息。当天晚上,首都下起了雨,夏末的舞台剧和嘉年华海报消失了,商店和车站的电子广告板上即时换上已故女王的黑白画像和纪念信息。群众聚集在白金汉宫外献花,许多人哭了。各国领导人的悼词纷至杳来,当中以法国总统马克龙说得最动人:“她在法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法国人民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没有哪个外国君主比她更常登上爱丽榭宫的台阶⋯⋯拥有十六个王国的女王爱着法国,而法国也爱着她。”

来自英国内外的悼念之声也一样跨越了政治分歧。发悼词的元首包括与英国关系复杂的爱尔兰总统和正在攻打乌克兰的俄罗斯强人普京。美国总统拜登将参加葬礼,而美国的公共建筑在葬礼举行前将下半旗致哀。

许多香港人在社交媒体上悼念伊莉莎白二世,有些人穿着一身黑衣,在英国驻港总领事馆外献花和吊唁,排队的市民一度沿正义道伸延到香港公园的茶具文物馆。在这个前殖民地,她被称为 “事头婆”(即“老板娘”)--香港公务员在九七前对她的称号。伊莉莎白二世曾两度访港,而查理斯王储也出席了九七年的香港主权移交仪式。在殖民时期,亲北京人士和香港的民主派都有反英政府运动。但九七后的中国开始对香港收紧自由、加强打压,许多民主支持者就对英国殖民时期更加留恋,觉得是“两害取其轻”。

2022年9月12日,香港,民众到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外献花悼念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
2022年9月12日,香港,民众到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外献花悼念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

她在位期间的失误 — 包括她初始决定不到访1966年威尔斯阿伯凡一个发生灾难性倒塌的煤矿废料堆,以及“冷处理”戴安娜王妃在一九九七年的意外身亡,即使曾经重挫过女王的支持度,最终都没有为她带来太大打击。但多年来,尽管公众普遍支持王室,但女王和她的家庭仍然受著公众的审视,特别是在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姻问题,哈里王子和其妻梅根(Meghan Markle)脱离王室,还有她的儿子安德鲁王子与美国亿万富翁和性交易罪犯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令人瞠目结舌的关系。

范登阿苏姆就指,女王虽然能够终身受民众欢迎,但查理三世未必能有一样的待遇。“当人们对当权者失望时,便会将希望寄托于其他人。伊莉莎白女王一直都深受爱戴和尊重;政治家们来来去去,但她一直在。大多数英国人都不认识其他君主,于是在不确定性愈来愈多,巨变似乎逼在眉睫的时代,她成为稳定的象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如此悲伤 。”但范登阿苏姆也指出:“但这种尊重和爱戴,是不会自动转移到她的继任者查理三世身上的。”

“这位96岁的君主的去世让我们反思,她的一生跨越了世界大战、殖民帝国的终结、英国入欧和脱欧,以及气候危机的出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预料到,他们对女王的离世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和持久的悲伤。”范登阿苏姆续说。

殖民地与王室外交

无论女王代表的是个人还是王室,对不同的人都意味著不同的事情。对许多英国人而言,她作为立宪君主,象征著国家不可多得的稳定;但对不少前殖民地而言,英女王无疑跟大英帝国曾经的严重迫害和不公密不可分,甚至曾参与其中。

伊莉莎白继承王位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已经独立,由贵族与仕绅、国王和王后、王座和宫殿、加冕礼和庆典主导的旧世界秩序,随着独立共和国的出现、大西洋两岸咄咄逼人的资本家以及世界各地王室的崩溃而迅速消退。1952年,世界地图上的大片区域还都披著代表大英帝国的红色。而到1997年,当英国把香港移交给由共产党掌权的中国时,除了还有几个偏远的岛屿,这个帝国已真正日落西山了。

今天的英国充满很多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就像70年前的英国一样。英国商会的一位首席执行官曾跟我说,这个国家在品牌打造方面非常出色。英国人可能再没有足够的财力在国外市场进行扫荡投资和基础建设,但他们的品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企业和创新。

但批评者认为,在英国脱欧的混乱局面下,这一品牌已经大不如前,至少在欧洲的部分地区是如此。与此同时,新兴大国对老牌大国的领导地位也带来了许多挑战。2017年,英国在与印度的激烈争斗后,首次失去了其在国际法院自1946年成立以来一直占有的一个席位;就在本月,印度--英国的前殖民地--超越了其前宗主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女王对一个日渐式微的品牌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营销者。范登阿苏姆亦指:“女王对于保持英国在世界各国的形象非常重要。她是一股强大的软外交力量,对于世界各地的领导人来说,来自白金汉宫的邀请都是非常珍贵的。”

2022年9月11日,人们在伦敦白金汉宫前排队为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献花。
2022年9月11日,人们在伦敦白金汉宫前排队为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献花。

“如今软外交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她在国家事务中不扮演政治角色,而是礼仪角色,因此女王在欧盟成员中的地位完全没有受到英国脱欧所产生的困难影响”,这位外交专家指出女王“超脱了世俗纷争”。

她留下的国际政绩的核心是英联邦,一些与大英帝国有关的国家构成的国际组织。在1953年的圣诞广播中,她称赞英联邦是 “一个全新的概念--建立在人类精神的最高品质上:友谊、忠诚以及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

从那时起,她就把这个组织放在优先地位,并定期出席其大型会议。在她的领导下,英联邦一度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成就。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圭亚那秘书长Shridath Ramphal爵士协助推动南罗得西亚(South Rhodesia)独立,成为现时的津巴布韦;并向当时仍有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施加了许多压力。那些公然不尊重民主的国家,例如军事独裁者统治下的斐济、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或在穆加贝(Robert Mugabe)统治下陷入暴政的津巴布韦都被暂时中止了成员身份,或者在被驱逐前就离开了英联邦。

这个由56个国家组成的联邦囊括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四分之一的联合国会员国以及世界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大多数英联邦成员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拥有从英国继承来的法律和政府体系。这是一个仍然在吸引新成员的组织,好些新加入的国家甚至不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例如于1995年加入的卢旺达,于2005年加入的莫桑比克,以及于2022年加入的加蓬和多哥。

“从帝国到英联邦的发展当然是女王所鼓励的,她不知懈怠地到访大多数前海外领土和殖民地,并经常出席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向我指出。“她为英联邦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承诺;反过来,这也巩固了她作为末代全球君主的地位。”

“女王在21岁身处南非时便承诺致力于为大英帝国和英联邦服务。她在位期间,英联邦从一个白人俱乐部演变为一个多种族组织”。但这位历史学家也同时指出:“当然在一些殖民地独立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暴力事件,例如肯尼亚、马来亚和塞浦路斯。”

1996年7月9日,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南非总统曼德拉在英国会面。
1996年7月9日,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南非总统曼德拉在英国会面。

在女王登基后,帝国还是有更黑暗、更残酷的一面。在1955年的塞浦路斯和1963年的也门亚丁,英国总督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抵抗反殖民主义的攻击;他们对平民实施酷刑。在摆脱殖民统治后,许多政权—从香港到缅甸-—利用英治时代遗留的法律和行政制度来迫害自己的少数民族和人口。同时,英媒对已故女王专君的顺从和皇家仪式越来越被视为不合时宜。

“女王的长寿使得对第二个伊莉莎白时代的过时幻想更容易持续下去。她代表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活生生的联系,也代表了一个爱国的神话,只有英国从法西斯主义手中拯救了世界。”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贾萨诺夫(Maya Jasonoff)在《纽约时报》上指出。“那些喊著第二个伊莉莎白时代的人希望伊莉莎白二世能维持英国的伟大;相反,这是一个帝国瓦解的时代。”

王室外交:英联邦和英国的未来

无疑,今日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不再是海上霸主。也许女王稳如磐石的象征性统治减缓了衰退,但她无法扭转衰落的趋势。战后历届英国政府都更重视与美国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和欧洲的关系。至于以女王为元首的英联邦,重要性要弱得多--英联邦成员国每两年举行一次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这个会议通常由女王主持。英联邦缺乏促进民主的有力的机制,也没有发展经济的财力。设在伦敦的常设秘书处没有太多存在感,近年来还遭受资金缩减的困扰。

正如一位外交官向我指出的,大英帝国衰落,正是英国转身拥抱欧洲的原因。“英国当权派认为,加入欧洲共同体或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保持英国逐渐消失的全球影响力的唯一途径;或者像主导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复杂谈判的外交官奥尼尔爵士(Sir Con O’Neill)所说的那样,英国维持影响力的办法是入欧,否则会沦为一个‘加强版的瑞典’。”

在女王时代过去后,决定英联邦未来的将会是大国搏奕,而非元首查理三世。在接任首相前不久,卓慧思表示她计划推出 “英联邦新政”以 “加强整个英联邦的经济联系,并确保它成为一个可以来对抗中国的重要堡垒。”她并说:“作为热爱自由的最大民主政体之一,我们必须确保继续留在英联邦有明确的好处,并为各国提供一个明确的替代方案,以应对来自北京日益增长的不良影响。优先考虑与英联邦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将加强经济和安全联系,同时也有利于为英国企业进入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集团之一提供机会。”

上述的英国外交官提醒我:“许多成员国不会支持这个想法。这才是关键。”而查理三世的个人喜好对英联邦的未来而言,似乎是无关宏旨。驻伦敦的中国问题分析专家山姆霍格(Sam Hogg),则认为大多数国家不会希望被迫靠边站,而且中国的贷款通常没有西方或多国经济支持所附加的道德束缚,比较容易获得--也即是说,“英联邦新政”未必能吸引这些国家留在联邦内。

1950年3月22日,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市长全国感恩节基金会启动晚宴上握手。
1950年3月22日,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市长全国感恩节基金会启动晚宴上握手。

伊莉莎白女王十五位首相中,丘吉尔和戴卓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另译柴契尔夫人)曾预告过英国的衰落,英国的大国地位早就被撼动了。但英国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稳定、最强大和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为什么女王在经历了帝国的解体和不列颠治世(Pax Britannica)的结束后,卓越的地位得以不被动摇,没有随帝国一同衰落?

在现今的英国,国民对于君主制的看法存在著明显的世代差异:去年YouGov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在英国18至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三成同意君主制应该继续存在,而65岁以上的人则有81%。虽然这其中有一些是关于王室最近的是非,但《卫报》专栏作家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说:“这似乎也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永无止境的;相比过去的帝国,我们在过去三十年演变成的更撕裂,更前路未明的国家,两者是天差地别。”

《在丘吉尔的阴影下》作者康纳丁爵士指出,20世纪的英国是一个衰落的时代,也是一个富裕的时代。虽然英国国力下降,今天大多数英国人享受的生活水平,仍然是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国人几乎无法想像的。

丘吉尔在伊莉莎白女王登基时对他的医生莫兰勋爵(Lord Moran) 表示,“没有任何制度像君主制这样付出红利。”

相对法国、比利时和苏联等国,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结束没有为英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剧变。她的长寿、地位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减轻了英国因失去霸主地位所引发的创伤和屈辱,并延续一定程度的繁荣和实力。英国如今面对著脱欧﹑苏独运动﹑生活水平危机等重大社经议题,英联邦面对著国际上的其他竞争对手,前景也不明朗--女王已经远去,王室或再也没法维持旧日的角色,必须开创此前未曾敞开的路。无论是王室,还是英国,或许都要洗心革面,面对这个我们已不再熟悉的世界。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校對應該要更認真,邱吉爾邀請的是菲臘親王不是希臘親王,新首相卓慧思的思在文中又有兩個不同寫法……

  2. 英国没有大一统的概念,早在19世纪就有人讨论过殖民地独立是早晚的事情。

  3. 「在女王時代過去後,決定英聯邦未來的將會是大國搏奕,而非元首查理三世。」應該是「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