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從丘吉爾、皇室到英聯邦:英女王的七十年

她或維持了過時的制度和階級特權,但她也許也緩和了大英帝國的衰落和結束,為英國帶來的劇變。

2022年9月12日,人們走過在倫敦市中心一家商店,店內掛上了剛去世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肖像。

2022年9月12日,人們走過在倫敦市中心一家商店,店內掛上了剛去世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肖像。攝:Emilio Morenatti/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周浩霖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22-09-14

#英國皇室#英女王#英聯邦

(周浩霖,遊走台灣、東南亞的記者)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下稱「女王」﹑「英女王」)最著名的「亮相」之一,是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開幕式的開場。在電視上播出的短劇中,由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扮演的占士邦(James Bond)用一架直升機,將有哥基犬隨行的女王,從白金漢宮護送到奧運會現場。然後,一名扮演英女王的演員從裝有英國國旗降落傘的飛機上跳了下來。這種花招令王室脫離了宮廷禮儀,變得更有活力,更平易近人,更吸引年輕一代。這也是女王幫助引導她的角色和君主立憲制度進入現代世界的最佳表演之一。

由英國作家弗萊明(Ian Fleming)創造的占士邦,名聲早已跳出小說並蜚聲國際;他也許是自柯南.道爾(Conan Doyle)創造的福爾摩斯之後,文學史上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英雄。而伊莉莎白二世的作風也在不斷發展和步向現代化。兩者的比較相當有趣:占士邦是一名虛構的間諜,英女是以盛典、禮儀取代實權的立憲君主,兩位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人物。弗萊明的第一部小說《皇家賭場》於1953年出版,那年剛好伊莉莎白二世亦加冕成為國君。《在丘吉爾的陰影下:面對現代英國的過去》(In Churchill's shadow : confronting the past in modern Britain)作者康納丁爵士(Sir David Nicholas Cannadine)認為這場「對英國持續的大國地位和帝國規模重新肯定」的加冕儀式,回溯起來卻無半點說服力。

弗萊明的最後一部小說《金槍人》於1965年出版,同年女王任命的第一位首相﹑二戰英雄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舉行葬禮。一位極為顯赫的歷史學家跟我說:「我還很清楚地記得,許多人將丘吉爾的葬禮描述為他作為歷史偉人的最後儀式,而且也是英國作爲一個大國的安魂曲。」威爾斯歷史學家珍·莫里斯(Jan Morris)就是以邱吉爾的葬禮,作為她的名著《帝國三部曲》的終章。「自1965年以來,英國在多方面陸續去殖民化,我認為女王的葬禮很可能是最後一個大規模的皇室事件,正如她的加冕儀式,也是自愛德華七世始的最後一個皇室加冕儀式。」這位歷史學家又指,查理三世的加冕儀式將會更精簡,更低調。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