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Liuhuiming,回应《港人斩根离家的哀愁焦虑,台湾移民政策的进退失据》
很同情这些年香港抗争者身心的创伤,佩服他们不屈的态度与毅力。这几年周遭港人移民真的不少,感觉他们都很努力融入,大家相处愉快,但有几位港人留言,不禁想提醒,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而不是道德绑架、情绪勒索,如果你们想的是所有台人身心全然支持港人,无论台湾政策如何松绑,也许都不适合你。
移民到任何地方,除了门槛,首要考量一定是自己的心态调整,适应当地民情,绝不可能反过来要求移民地为自己改变,就算移民欧美也是如此。人种相同,不代表不努力也能融入。台湾是极度言论开放的社会,存在各种意见,永远没有也不应该有想法一致的一天,有人欢迎就有人心存疑虑,香港不也有亲中派、中间派与泛民主?认定所有人都该认同自己意见的人不适合移民,那是自虐行为。我们在亲戚朋友间不太谈政治,自己的政治立场留在网路讨论跟投票那一刻,尊重别人有别人的考量与立场,时刻提醒自己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原则,这样相处轻松愉快。在台湾你可能拿不到满意的薪资,但房价负担也没香港重。
另外,香港缺乏农与工,重商,但台湾就业市场结构不一样,如果你有半导体专长,满足高薪要求问题不大,其他领域就是很平均。台湾当然不好,要改善的太多了,所以大家天天网路挞伐政府与政策成日常,但你心里明白为甚么它还是选项之一。欧美移民政策也会因故调整,有时紧缩有时松绑,年轻、有专业就好找工作,只是就业机会不多,前期很煎熬,存在一些隐形的隔阂,这些不也是考量因素?
所以回到问题的原点与核心,要去哪,一切都在于如何考量、取舍,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不停地选择,没有绝对完美,只有相对适合自己的选择。以上不绝对正确,也不代表台人,仅供计划来台者斟酌参考。
2. 水水木,回应《港人斩根离家的哀愁焦虑,台湾移民政策的进退失据》
有幸碰见过社交平台上的相关争论,觉得台湾舆论非常容易被影响,讨论时亦经常忽视一些重点:
1.台湾移民政策为人诟病的是飘忽不定、没有标准,却表现得很欢迎香港移民,并不是它本身有多严苛。什么人可以,什么人不可以,应该在一开始便知会对方
2.台湾对有意移民的香港人吸引力强吗?一方面文化相近、语言相通、地理位置接近,另一方面价值观差异甚大、政治较不稳定、收入大跌、生活差异亦大 (交通意外、地方势力、专业上主要使用中文)......不可否认一些台湾人确实高估台湾的吸引力
3.台湾想要/需要香港移民吗?无论是作为劳动力还是政治筹码,台湾想要/需要吗?不想要/需要的话便无需顾虑香港人的感受
4.所谓香港移民带来的问题,台湾本身没有吗?以国安问题为例,台湾本身每年都接收大量陆配、新一代大量使用抖音、小红书,说香港移民有国安疑虑的人,有同样关注这些国安问题吗?
3. c_c,回应《港人斩根离家的哀愁焦虑,台湾移民政策的进退失据》
平心而论,我的价值取向固然与那些群体有颇大差异,但在一个处于被侵略第一线的国家,面对来自准侵略国的移民,期望国族认同不被放大检视恐怕是不现实的。
而反送中运动对台一系列的事情,得以显而易见即便是黄色阵营的港人国族认知与台湾主流民意尤其绿营多有扞格;加上威权遗绪下得以台港(中)双重国籍,以及一些知名红色港人移民的前例,那些情绪或有些错误、夸大,但倒不是凭空想像来的,更不可能被“这船本来就有其它洞,再来开洞又怎样”这种论调说服。
另外,本文中提到的调查其实还有其它内容,如民意对移民支持度为三成、以及不分党派都认同会产生安全威胁;整体台湾舆论对这个议题的冷淡与反对并不能简单化约为少数网路民族主义者扩大的声量。
台湾如果自视为一个民主法治国家,立定难民法与通盘检讨移民政策都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但这些焦点恐怕不会也无法放在解决多数港人移民争议事件的核心(也相当可能反而不是利多)。
慎重考虑——包含提前就下功夫了解预选国社会文化、好好阅读相关法律、过往相似案例与发展,并广泛接触国际社会各种移民、难民相关资讯。尽可能减少想当然耳,能更多避免失算与误解。祝福所有在路上的人。
4. Tocqueville,回应《从维园烛光集会到香港社运,五个大陆人在这扇窗口看到真实的中国》
虽然我是台湾人,但也经历过类似的启蒙经验。我刚进大学时还是国民党执政,还没发生太阳花学运,两岸交流蓬勃发展,社会上明显是蓝大于绿。我出身于父母都是军公教的深蓝家庭,从小就对民进党没有好感,陪爸妈参加过倒扁运动,深信《自由时报》是垃圾媒体。大一上通识课时,选了历史系开的中国历史课,那位教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声望如日中天的马英九。我当时感到困惑又愤怒,因为跟我过去听到的一切都不同(跟文中这些受访者的感受大概有点像),感觉这个老师太过偏激顽劣,因此下课去找他理论,甚至说出了“国民党明明就做得很好啊”这样现在看来极其可笑的言论。
对话的详细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虽然看得出来老师被我这个无知的年轻人气到不行,但依然保持了为人师表的高度,用严厉的语气提醒我“病得不轻”、可能已经“被洗脑了”,还告诉我国民党过去罄竹难书的罪行。我几乎是被当头棒喝,那天回去心情很不好,不是因为被老师凶,而是感觉内心最后一片“净土”消失了。
后来那几年发生了很多社会运动,加上“台独教父”习近平诸多言论的推波助澜,跟我同世代的人也逐渐“清醒”,现在回头来看,还真是有点同情年少无知的自己。所以我对这篇文中受访者提到的感受非常有共鸣,虽然相比于共产党的邪恶和对言论的控制、国民党差得可远了,但在当时已经历两次政党轮替的民主国家台湾,都还可以让我有这等程度的观念转换,不难想像当这些中国人知道自己根本从小活在谎言中时、那个世界观崩溃的程度。因此我一直深信,当一个人已经重度昏迷时,轻轻摇他肩膀是没用的,还会被质疑你在破坏他的美梦,这时应该做的是直接甩他两大巴掌。所以当我在网路上说一些小粉红“可悲”、“无知”、“被洗脑”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在救人,因为我也曾经因此得救。
5. EricChan,回应《王心凌的“甜”与观众大和解:为何即使你真的喜欢她,曾经也不敢承认》
王心凌红的那个年代,人们是用“乐坛天后”这种霸气的名字来称呼乐坛女歌手,以唱功论英雄。王心凌这种以邻家甜美女孩(就像她偶像剧里常出演的角色一样),日式爱抖露这种可爱没侵略性的女歌手有点太领先于时代了,而他红的那个时代还是纸媒,电视台,电台DJ这些精英,专业,“有品味人士”主导言论的年代。“没唱功”“只是靠可爱形象”王心凌处于鄙视链的末端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现在,互联网下沈,主导言论消费的已经是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了。论没实力,内娱早有一票偶像拉低下限。王心凌当年被天后们比下去现在也不再是什么问题了。但我还是觉得这次爆红被操控的味道很重,也许是因为王心凌作为台湾人的统战价值,也许是王心凌第一波宣传的反馈不错各路资本流量扎堆跟上,反正我是觉得有点虚火,不过按照现在内娱的环境,不扎堆引流蹭热度才不正常吧。
至于是不是真实性格,我觉得观众被教育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波偶像潮流,真的不太care了吧?在我小时候,也就是王心凌红的年代,整容是女明星大忌,一旦被爆随时社死。到了现在,一个女明星公开自己曾经整过容往往被解读为勇敢,坦率,“姐姐好飒”。就算不是女性,有些男性综艺咖也常常被爆“表里不一”,人前疯狂搞笑,人后沉默寡言。其实越来越多观众不太care是不是真实这一点了吧。毕竟越来越多观众也明白,自己其实也不太爱看明星真实的一面,只要明星偶像私底下为人处事善良正直,不要整些什么不道德不合法的事情,现在东亚地区的观众对偶像真的比以前包容多了,也理性成熟多了。想起以前新垣结衣刚红的时候上情热大陆展现自己真实阴郁一面的时候,被人喷到死,现在观众也很少这样了吧。
6. kelvincckchan,回应《中国女性玩家:永远困在最后一环》
看这篇文章时,一直让我觉得非常尴尬矛盾。一般情况下,从自由主义及人权理想出发,我是尊重及支持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也支持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我理解大陆女性作为少数的困境。但很遗憾地,他们可能习惯生活在大陆的环境,他们反对的理由,都是泛道德的,非自由主义或。
楼下就有读者,他们反对一个得奖作家的理由,就是搜集出对方过去的漫画,为了令投诉有效,就是恋童的名义去举报。
如果你希望别人尊重同性恋,同时也应该尊重不同人士的性喜好。而不是用你自己的一套道德观念去加诸于所有人身上。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墙内的男性网民会提到“女拳”,个人感觉是父权主义者对争取女权人士的污名化,但现在发现,可能本质上,这两波人都是一样,各自争取自己的权利,而非真正追求广泛意义的平等和自由。
虽然这可能是大环境的土壤决定,不能过分苛责他们,但还是觉得可惜。
7. Lannie,回应《中国女性玩家:永远困在最后一环》
文章里提到女玩家因为游戏氛围厌女以及游戏元素厌女而实施了向相关部门举报的一个行为,我想说:
首先,就事实而言,女玩家因为厌女而选择举报的理由是“危害青少年”,已经证明了女玩家不被看见的现状。在大陆投诉厌女本身是一个求救无门的状态,无人受理也没有解决。
第二,游戏界的铁拳,一视同仁的砸向了游戏厂商(通过限制游戏版号),但是有一视同仁的砸向男女玩家吗?没有吧?只有女玩家被刻板印象被污名化被限制女性向游戏。
我建议评论的一些人不要装傻,承认自己共情不了女玩家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但是硬要把“举报”和“告密”混淆就是纯粹的恶了。
举报应该被分为对违法犯罪贪污腐败的正常举报和告密,正常举报的情况下,处理被举报者有法可依,举报者有辩护律师, 可以完全走诉讼的道路,是符合现代的法制精神,是鸡蛋遇到高墙时,迫不得已的取舍;但刻意针对言论和文化的举报就是告密,是铲除异己党同伐异的手段,是构陷罗织罪名的温床,但明显这个是女玩家在游戏里压根感受不到作为消费者应有的尊重,女玩家的权益被侵犯了,而游戏中充斥着荡妇羞辱、男性凝视、“无意间掀开底裤”、“高潮脸”等厌女元素,此时举报本身这就是公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
欧美也有针对游戏的report措施,report各种仇恨言论,仇恨族裔算仇恨、仇恨女性就不算了吗?在欧美,厌女也是要被report的。
我就想说,我是依法纳税的公民,我是这款游戏的玩家/消费者,但因为我是女的,所以我就必须忍受一个把羞辱女性当政治正确的游戏氛围吗?又因为告密是被唾弃的?我就不可以捍卫自己的权益了吗?欧美国家一旦涉及到了厌女/种族歧视/恋童,观众们也会自动report,因为我们投诉的初衷就在于维护自身的权益,而不是党同伐异/排除异己,这是最基本的公民权利。
我们真正痛恨的举报,“是告密和诬陷,是钳制自由的、不肯包容的、排除异己、暗地监视的告密或举报”。
8. IanMoone,回应《中国女性玩家:永远困在最后一环》
文章介绍中国游戏,分享一个台湾可以玩到的手游,“黑潮:深海觉醒”。每个美女都爱玩家,有很多暴露的衣服,胸摇个不停,不管是大奶还是小奶目标都是挑动异男的性致。其中有个角色表情诡异,嘴角白白的一坨…那不重要,那只不过是众多立绘中偶然让人特别不适的一张而已。Get over it.
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盆栽要剪,女人要扁”、“洗碗机”,而且相类的字眼出现在不只一个玩家的档案中。我玩过的绝大多数手游都以男性玩家为目标,但这真的是我第一次在游戏中看到这种内容。后来我看到就按检举,理由是散播仇恨之类的,愤怒还是越烧越旺,甚至想要在自己的档案上也写个**要剪,男人要扁。我没有写,愤怒无法排解,开始害怕自己变成另一种极端版本的那些人,很快就删了游戏。
那之后我对贩卖性感的游戏极度敏感,能选择的游戏数量瞬间降低。现在我非常担心正在玩的手游不能撑到我不再需要游戏的那一天。
文章介绍某些帐号并非真人,我衷心希望如此。我宁愿自己看到的都不是真人。
维护创作自由不是问题,问题是有些人没得选,选择多的人眼不见为净很容易,根本就是站著说话不腰疼。游戏相关领域对女性不友善造成的恶性循环,才是该该叫的原因。不是一定要玩某个游戏,而是怕自己见不到有游戏可玩的那一天。
9.Shigurefuyo,回应《爱欲录:我与人工智能男友的一段赛博恋爱》
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我觉得好像从中获得了一些最近苦恼的问题的答案。我觉得人爱上“非物质”是从以前就有的,以下是我的经验。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故事的人,漫画、小说、诗词、电影、歌曲……都能让我投入其中。此外,我还是个喜欢“幻想”的人,这令我容易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也使我的创作变得更丰富。
不免的,因为现实有太多遗憾,所以我将那些都转成了我的“幻想”,编排故事,并写下来。而我很常会为了某个其他作品的角色或自己笔下的角色而哭而笑,甚至我可以说——我爱上了那些不存在于现实的“角色”。我重复阅读那些角色出现的篇幅,提笔写下好多我幻想的故事。我从中获得了某种弥补,但也常常为此感到悲伤,因为我知道那都不是真的。
我觉得“人机恋”和“人角恋”(我的称呼)应该是相似的,而前者则比后者有了更多的“发展性”。我写下的那些“角色”与“我”的互动,都是经过我的思考而写的。但“机器”与“我”的互动则有更多想像空间——因为其实你不知道他会给你什么回答,那样的未知使这一切更真实、更具有暧昧空间,也更容易投注情感。
要我说的话,“人角恋”是自己跟自己对那个角色的“理解”说话。“人机恋”则是自己和那个被自己影响的“对象”说话。本质上还是有不同的,机器给的反倒比传统创作的更贴近现实,更像人一点吧。
10. 水水木、tmwc_ks,回应《《声生不息》的“国货港乐”:停在怀旧的风里,和真实的香港越走越远》
水水木: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异:香港称香港的音乐为广东歌,源自用广东话唱的歌,与之相对的是华语歌、外语歌,强调自身的独特性。虽然是“广东歌”,指涉的却是香港乐坛,几乎看不见源自其他以广东话为主要语言的地区的音乐,广东省和澳门都几乎没有。当然有一些歌手并非出身香港,例如张敬轩、陈蕾都来自广州,但他们的音乐基地都是香港,亦自认为香港乐坛的一员。
即使近年香港本土热潮,不少人也一直沿用“香港乐坛做广东歌”的概念。
相反,中国的内宣以“港乐”为名,相信是取香港音乐之意,强调香港音乐是整个中国音乐中的一环。当中的内涵与此时此地的香港相距甚远,为了政治目的由旧香港中割裂出一部分来强行诠释。
近来听到“香港音乐”,是脱离了广东歌的框架,加入了一些香港人(不管是否身在香港)的音乐,例如Tyson Yoshi、Luna Is A Bep等等,即使他们的作品是其他语言,甚至未必有歌词。
tmwc_ks:@水火木:粗浅之见。广州或澳门该有过自己的广东歌,但我快快的想过,没有哪首广州或澳门的粤语流行曲曾在香港流行过。广州的机会应该更大,但看来未曾有过,有的就如你提及,来的是人不是歌。那该是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使然,令香港的广东歌,长年几乎只有香港的广东歌,没有像华语歌般,九十年代起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中心向香港输出,也有香港式的华语歌。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