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与郁结:从“林郑语录”看特首5年任期归家路

林郑月娥当年以“We Connect”作为竞选口号,这5年间,林郑与港人和北京政府Connect了甚么?
2022年2月22日,特首林郑月娥公布举行记者会,宣布下月推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全民强检。
香港 公共卫生 政治 政治团体 选举

林郑月娥4月4日宣布以家庭为由,不会竞逐连任特首,意味着她的任期至6月30日,结束42年的公仆生涯。

2017年,林郑月娥“受到上帝感召”参选行政长官,她在胜选时表示,“我的首要工作是修补撕裂和解开郁结。”她打着“大和解”旗号上任,却以社会“大撕裂”作结。2019年,她提出修订逃犯条例,触发香港历来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及后,香港迈入国安法时代,民主派大搜捕、公民组织解散、移民潮一幕幕上演;同时间世纪疫情来袭,至今逾百万人染疫、数千人死亡。

林郑月娥上任时曾扬言︰“如果香港人的主流意见,令我无办法再担任行政长官,我会辞职”,结果在一片下台声音中,她还是撑到这一届任期完结,不再连任的理由为“家人叫我够钟回家”。

这5年来,她作过各样承诺,回应过多项政策及社会事件,当中的言辞显露她强硬的处事风格、管治方针的转向、政治气候的剧变。在特首5年任期将至之际,端传媒盘点了9个“林郑特色”的词语,尝试勾勒出香港这5年来的面貌。

2017年6月,香港九龙一座工厂大厦的屋顶,20多户市民居住在天台屋里。
2017年6月,香港九龙一座工厂大厦的屋顶,20多户市民居住在天台屋里。

一、 三座大山

2016年,林郑月娥竞选行政长官前,曾在建制派饭局提及要解决“三座大山”,即强积金对冲、港铁票价、领展问题。这关乎民生的三大议题,长期为人诟病。林郑月娥上任后澄清“三座大山”非竞选承诺,但会尽力做好。5年过去,这三座大山似乎仍未移平。

上届政府2017年宣布取消强积金对冲,拖延至林郑月娥的任期尾声,相关安排至今仍未落实。林郑月娥解释,相关草案需先提交立法会审议,后待积金局成立电子平台,预计2025年才可正式落实取消对冲。这意味着在疫情持续、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雇主可一如以往、低成本解雇员工,以雇员强积金对冲遣散费或长期服务金。

疫情下,除了担心饭碗随时不保,亦要面对生活成本上涨。自两铁合并引入按通胀调整票价的可加可减机制后,即使港铁年赚百亿,票价却年年增加,累计平均加幅逾3成。上任后,林郑月娥再无提及竞选政纲中“以股息补贴港铁票价”,取之代之的是推出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从政府每年港铁收取的股息,提供每个月上限400港元的公共交通补贴。

多年来,民间要求政府回购领展。当领展进占公屋商场、街市后,随之而来的加租、赶走小商户、大型连锁店进驻,加重市民生活负担。但林郑月娥在上任5个月后表示,解决领展问题并非是她的竞选承诺,表明不会回购领展,形容此做法相当愚蠢,将对公帑有很大损害。她在2018年承诺于4个新市镇兴建公营街市,但目前只有天水围街市有落成时间,其余均落成无期。

2018年10月10日,立法会门外有民间团体示威,要求发展棕地。
2018年10月10日,立法会门外有民间团体示威,要求发展棕地。

二、安居乐业

林郑政府多次重申,解决房屋和土地问题是任内“重中之重”的任务,提出要让市民安居乐业。在任内,林郑月娥频频觅地建屋,2018年举办“土地大辩论”公众咨询,重新检视香港的土地供应,当时有民间团体及政党倡议收回权贵享用、使用量低的170公顷粉岭高球场建屋,然而最终政府只收回当中32公顷土地,余下的140公顷,以象征式地价续约至2027年。5年来,基层上楼仍遥遥无期,最新公屋轮候时间增至6年,创下23年来的新高;夹心阶层也似乎置业无望,5年间楼价上涨1成。

2018年,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计划,称为市民安居乐业燃点希望。计划建议在交椅洲附近大规模填海造岛,面积合共1700公顷,造价逾6200亿,预计可提供15万至26万个单位,其中7成为公营房屋。该计划被指“掏空库房”,引起多个民间团体及公众反对,质疑计划成本高昂、破坏环境生态、不符合成本效益。

民间团体则倡议以《收回土地条例》收回棕地群建屋,既善用土地资源,又减低对环境的破坏。等候多时,政府在2019年承诺运用该条例收回10块私人土地,兴建资助房屋,惟最终只收回其中3块地皮,可建1600伙单位,被批供应单位数量杯水车薪;亦有团体统计,林郑月娥曾承诺发展110公顷棕地作房屋发展,最后只选取约47公顷土地。

不过归根究底,增加房屋供应是否解决香港高楼价的良方?长久而来,香港奉行的高地价政策成为高房价的主因。林郑月娥提倡“置业主导”为房策方向,将房屋问题推向私营市场解决,放寛首置人士按揭的楼价上限,首置盘优惠却由62折降至8折;即使成功上楼,居住空间却可能越来越小,居屋平均面积由2017年的406呎缩减至2022年的382呎,平均呎价却逐年上升;对于发展商囤积新建住宅以抬高楼价,她提出一手楼空置税,最终却表示立法工作困难而落空。

政府还将研究人工岛附近的“交椅洲”与“喜灵洲”两地的分阶段填海,并提出1700公顷的填海面积。图为愉景湾观景台遥望下的填海区域。
政府还将研究人工岛附近的“交椅洲”与“喜灵洲”两地的分阶段填海,并提出1700公顷的填海面积。图为愉景湾观景台遥望下的填海区域。

三、大湾区

大湾区是一个大陆主导的地理空间概念,将珠三角9个城市和港澳特区视为一体。林郑月娥甫出任特首一职,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签订《大湾区框架协议》,标志着发展大湾区成为她的重点任务。

虽然“明日大屿”计划备受争议,亦无阻林郑月娥发展大湾区的鸿图大计,称为青年提供无限契机。2021年,大湾区的轮廓渐见鲜明,林郑月娥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发展规模超越“明日大屿”,成为香港主权移交以来最大型的规划发展。

“北部都会区”把接壤中国大陆边境的元朗区和北区纳入规划,占全港面积27%,比香港岛大2.8倍。计划着墨甚多在创科发展,将位于香港的落马洲兴建港深创科园,联同大陆的深圳和新田整合成“深港科创合作区”;又计划开拓600公顷土地,提供约18万个住宅单位;增建3条过境铁路,形成“双城三圈”,组成深圳湾发展圈、港深互动圈、大鹏湾旅游圈。计划公布后,湿地破坏的情况变本加厉,有20公顷的湿地保育区遭倒泥;团体担心计划导致财政负担,加剧生态破坏、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林郑月娥指,“北部都会区”将成“香港年青人的舞台”,是为年轻一代建设。但2021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成的受访青年无兴趣到大湾区就业。事实上,港府曾推出逾3亿港元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提供资助名额,鼓励企业聘请本地毕业生到大湾区工作,惟计划的职位空缺率至今高达6成。

 2019年6月9日,103万港人上街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创回归后历史新高。
2019年6月9日,103万港人上街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创回归后历史新高。

四、初心

林郑月娥指,修订逃犯条例的“初心”,是处理陈同佳台湾杀人案。2018年2月,陈同佳涉在台旅游期间谋杀女友潘晓颖,潜逃返港后,因洗黑钱罪被判入狱29个月,至2019年10月出狱。台方于2018年曾三度向港府提出司法互助请求,包括取证及台港司法互助协议,但未获具体回应。陈同佳出狱至今,仍未赴台投案,期间一直获警方安排住在安全屋至2021年中。协助陈同佳的圣公会教省前任秘书长管浩鸣表示,台湾不愿向陈同佳发出入境签证,惟台方则指出,案件涉台港两地管辖权及相关公权力之行使,必须由双方政府谈好相关事宜才可处理陈同佳投案问题。

死者潘晓颖的母亲曾数度公开要求林郑月娥在任内解决事件,惟林郑任期只不足3个月,案件似乎再无进展。而林郑月娥的“初心”触发反修例运动,香港自此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19年10月16日,林郑于立法会发表施政报告,有议员把示威标语投影在会议厅。
2019年10月16日,林郑于立法会发表施政报告,有议员把示威标语投影在会议厅。

2019年6月9日,香港过百万人上街游行,反对修订逃犯条例,成为1989年以来,香港最大规模的游行。但是,政府在晚上宣布如期在6月12日二读草案。6月12日凌晨天未亮,大批民众聚集在立法会附近,至下午爆发大规模的警民冲突。晚上,林郑月娥定性此为“公然、有组织地发动暴动”。即使她在15日宣布暂缓逃犯条例,社会民怨高举不下。随后半年,示威浪潮蔓延全港,各区硝烟四起。截止2022年1月,反修例运动的被捕人数为10277人,共2810人被起诉,当中1158人被定罪,暂时刑期最长的为12年。

同年10月4日,香港自主权移交后首次引用紧急法,授权林郑政府绕过立法会,直接通过《禁蒙面法》,规定翌日起任何人不得在集会时蒙面,或阻碍警方辨识身份。值得留意的是,林郑月娥其后多次援引紧急法,包括押后立法会选举、押后行政长官选举、为中央的防疫支援提供法律基础。

紧急法是英殖时代订立的法例,当政府认为出现了“紧急情况”或“危害公安”,可直接通过任何行政长官认为适当的紧急规例的权利。该条例的实质效果是容许行政长官在行政会议同意之下,凌驾性地搁置、更改、扩大现行法例,毋须经立法会订立新法。

2021年3月4日,西九龙裁判法院,市民在法院外声援47案各被告,警方出示紫旗驱散。
2021年3月4日,西九龙裁判法院,市民在法院外声援47案各被告,警方出示紫旗驱散。

五、依法办事

踏入后运动时代,警方及司法部门接连抓捕和审判示威者,林郑月娥多番强调政府“依法办事”。然而,这个“法治”似乎逐渐远离港人熟悉的司法体系。港区国安法在通过后才公布全文内容,条文以中国大陆施行的大陆法系为基础撰写,并非香港所采用的普通法系,有法律界人士形容为架空《基本法》。

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绕过本地立法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颁布在港实施,涵盖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及勾结外国势力4类罪名。林郑月娥强调国安法只影响一少撮人。截至2022年2月24日,共166人因国安法被拘捕人数,超过100人被检控。

国安法生效至今快将两年,大批民主派人士因而入狱,公民社会几近分崩离析;2021年1月,警方国安处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大规模搜捕民主派初选人士。及后,政府先后引用《社团条例》、《国安法》要求多个组织提交资料;而2021年至今,已有62个公民团体解散。林郑月娥多次表示,警方的调查和执法行动皆是“依法办事”,和政治立场无关。

2022年3月,英国最高法院院长韦彦德(Robert Reed)和副院长贺知义(Patrick Stewart Hodge)辞任香港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原因是港区国安法令香港失去政治和言论自由。林郑月娥回应指,政府严格依法办事,一直对其法治引以自豪。

2021年6月23日,数百人到苹果日报大楼外声援,记者手持最后一期的《苹果日报》准备向支持者逐一派发。
2021年6月23日,数百人到苹果日报大楼外声援,记者手持最后一期的《苹果日报》准备向支持者逐一派发。

六、新闻自由

捍卫新闻自由,是林郑月娥竞选时签署《新闻自由约章》作出的承诺。纵使香港实施国安法,林郑月娥仍强调国安法下的新闻自由受充分保障。但香港的全球新闻自由度排名连跌7位,由2017年的73位跌至2021年的80位。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从未打压新闻自由;又提及政府正研究制订“假新闻法”。

2021年6月17日,500多名警察以国安法之名大举搜查《苹果日报》报社,以“串谋勾结外国势力”拘捕5名高层。短短几天,公司资产遭当局冻结。6日后,《苹果日报》宣布午夜后即时停止运作,6月24日出版最后一份实体报纸。翌日,林郑月娥回应停刊时,否认打击新闻自由。

12月29日,警方国安处以涉嫌违反“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为由,搜查网媒《立场新闻》办公室,逮捕6名人士,并冻结资产,《立场新闻》随后宣布即时停止运作;4日后,另一网媒《众新闻》亦宣布停止营运,当时主笔杨健兴表示,因无法掌握红线而痛下决定。林郑月娥回应表示,两间网媒停止营运是媒体自己的决定,不能与新闻自由挂钩,无法接受“香港新闻自由正面临灭绝”的指控。

除了新闻机构,新闻工作者亦可能随时触碰红线。追查元朗721袭击事件的记者蔡玉玲,因汽车查册被裁定“虚假陈述”罪成,罚款6千元。林郑月娥回应判决时表示,传媒不应有特别对待,应要依法办事。自蔡玉玲案件至今,港府实行了多项收紧查册的措施,包括​​不再允许记者查询董事通常住址与身份证号码,以及让新登记公司可隐藏董事的某些个人信息,不允许公开查阅。

2021年12月16日,近26个社团合办“全港省级同乡社团支持立法会选举花车”大巡游,车队约涉100部车,巡游港九新界呼吁市民投票。
2021年12月16日,近26个社团合办“全港省级同乡社团支持立法会选举花车”大巡游,车队约涉100部车,巡游港九新界呼吁市民投票。

七、爱国者治港

爱国者治港是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的治港新方针。202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香港的选举制度。新框架下,选举委员会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仅能够主理推选行政长官的事务,更在立法会90席之中占40席,又手握立法会参选人的提名权,成为整个香港选举制度的“顶层设计”。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说,爱国者治港是搞“五光十色”,并非“清一色”。

爱国者标准亦重新整顿由“旧选举”选出的区议会。2021年5月,公职人员宣誓的新规例通过,区议员必须宣誓效忠香港和《基本法》。林郑月娥指此为维护“爱国者治港”原则的重要一步。随后消息传出涉4类“负面清单”行为的区议员将被DQ(Disqualified,取消议员资格)、追讨至少百万港元薪津,掀起区议员离职潮。最终,逾270名区议员自行辞职、51名被DQ,另有6人因判刑或离港而失去议席。2019年民主派大胜的300多个区议会议席,至今仍悬空。

新制度下,2021年底则产生新一届由爱国者组成立法会。2022年5月,香港即将迎来“完善”后的首场行政长官选举,更传出消息,今次“选举”极有可能只有1人能成功入闸参选。林郑月娥称爱国者治港是一个很低的标准,爱国是治港人士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很低的标准”下,首场“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立法会选举投票率创新低。尽管政府大力催谷市民投票,地方直选投票率仅30.2%,为199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在新选举制度下,立法会选举不再是民主派和建制派之争,而是建制阵营的内部竞争,结果90席中89席均由建制派人士当选,其余1人则自称非建制派。而选举代表性亦大不如前,地区直选议席减至20席,民主派人士亦难以入闸——参选人须先获新成立的“资格审查委员会”许可,再取得10个选委会委员提名,又要签署拥护《基本法》确认书;加上大部分曾参选的民主派人士均入狱、被控、还押,未能参选。

2017年3月26日,林郑月娥以约777张选票,当选香港下任特首。
2017年3月26日,林郑月娥以约777张选票,当选香港下任特首。

八、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为林郑月娥指责外部势力的形容词,常用于回应外国政府对港的言论或政策。香港自反修例运动成为国际焦点,外国政府经常回应香港的人权自由状况。对此,林郑政府不遑多让,频频发表声明反驳,紧跟中国的“战狼”外交姿态。而林郑政府的发言、声明用语中,BBC新闻就发现中国官腔渗透香港政府用语。

翻查政府新闻网,林郑5年的任期内,共有55份政府新闻稿使用“别有用心”的字词,此前只有5份新闻稿使用此词语。这些新闻稿常以“别有用心”斥责外国政府抺黑和造谣,包括2020年美、欧、英、澳多国批评人大DQ四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美国国务院斥港府政治检控、2021年欧盟谴责香港修改选举制度、英国政府撰写香港现况半年报告等等。

林郑月娥认为这些“别有用心”者刻意误导、激化青少年的思想。因此,林郑政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所有学校遵循新订立的国安教育框架,担当国安教育者角色。框架列出8类国安知识,包括国家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国安法立法的目的和原则;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国家安全与人权、自由、法治的关系等。学童由小学阶段就要认识香港国安法4项罪名,至高中要了解国安罪行的构成行为等等。

不止于政治用词,“别有用心”近月频繁用于批评政府施政的言论,例如有关内地医护来港、接种疫苗等争议,被林郑月娥指是别有用心的失实指控。

2022年2月16日,明爱医院在急症室旁边的露天空地设立隔离区,不少长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检,医护人员需要在露天环境照料患者。
2022年2月16日,明爱医院在急症室旁边的露天空地设立隔离区,不少长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检,医护人员需要在露天环境照料患者。

九、感谢中央

第五波疫情汹涌来袭,中央政府高调支援港府抗疫,“感谢中央”成为林郑月娥召开记者会的例牌。截至4月8日,港疫情总确诊人数为1,185,727人,当中8,643人死亡。一场世纪疫症暴露香港医疗系统的脆弱,逾百万人染疫、数千人死亡、医疗系统崩溃。林郑月娥被批抗疫不力,急向中央求援。

香港第五波疫情失控,林郑政府频频“请求”中央协助香港抗疫。2月,港府官员前往深圳,与港澳办、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等讨论香港疫情,并向中央提出多项请求,包括提升香港检测能力、兴建检疫设施、提供快测套装等物资;3月初,国家卫健委来港考察和指导港府抗疫工作,到访公立医院和院舍等地。第五波疫情至今,先后共有4批内地抗疫团来港,包括医护人员、检测人员、流行病学专家,由内地官员担任团长。

值得留意的是,单在第五波疫情,林郑政府以《紧急法》批出3类豁免,涉及中央兴建医疗及隔离设施、内地医护免注册来港参与抗疫工作、安老院舍在牌照以外的地方隔离长者。其中一条用作运送兴建隔离设施物资的临时跨境桥,恰巧处于北部都会区的港深创科园、兴建永久连接深圳通道的位置。虽然政府指临时桥梁在工程完成后会拆卸,仍惹来偷步建桥之嫌。

事实上,香港公立医疗系统不胜负荷并非一朝一夕存在的问题,而是政府的医疗政策欠缺长远规划——近20年来,香港病床数目几乎没有增长,公院病床由2003年至2021年只增加252张,却要面对人口增长、人口老化加剧的问题。早于2020年初的医护罢工,医护人员已预言一旦社区出现大爆发,病床不足以应付确诊病人,公营医疗系统将爆煲。但第五波疫情期间,林郑月娥坚持清零政策,迟迟拒绝居家治疗措施,导致无论轻症或重症的病人都涌至公院,公院病床使用率爆满,大批病人一度挤于急症室门外的临时帐蓬。

来到任期尾声,林郑月娥对中央的谢意不止于支援抗疫。她宣布不参选下任特首时,亦感谢中央对她的信任与支持,成为她渡过反修例运动、疫情等种种难关的强大后盾。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荒誕戲完場,恐怖戲來緊

  2. 看著香港如何墮落

  3. 是啊,my little airport在2009年出过一首歌,名字叫"donald tsang, please die",现在看来......

  4. 2023年就會開始懷念林鄭月娥還是個政務文官。

  5. 人無恥,則無敵。

  6. 过了两年香港人会不会怀念起林郑,一届比一届差

  7. 以往每有新的特首上台, 市民普遍的想法都是再糟也不會比現在糟太多。結果每次都成功顛覆市民想像。

  8. //對於發展商囤積新建住宅以抬高樓價,她提出一手樓空置稅,最終卻表示立法工作困難而落空。//
    奇怪了。
    全無反對派只剩下橡皮圖章的立法會,會有立法困難?

  9. 除了與北京看齊,所有的作為都是典型的新自由主義作法,哪些她承諾而未能做到的,究竟是本地財團還是紅色財團在阻止呢?
    而今林鄭留下的爛攤子不僅是一個威權化的香港,民間殘餘的聲勢,右翼也賽過左翼和和理非。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林鄭下台前仍然頂住壓力沒有全民篩檢。李家超會是換皮的林鄭嗎?我想不是,新法制削弱了特首雙頭負責制本地的那一面,強化了中央的「全面管治權」,由此上台的李家超只會比林鄭更加殘酷。但是,李家超會延續新自由主義政策嗎,還是會效仿內地採取對財團略顯嚴格的威權資本主義路線呢?仍然不得而知。

  10. 除了與北京看齊,所有的作為都是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這條路,其實在她作為一個低民望者出線的時候,應該就可以預想到了。既然民望這麼差,那麼應該想辦法去突破同溫層,用更多的心力去彌補。但是一連串的政治風暴,市民看見的是什麼?一個躲在同溫層,自說自話,不段向北京靠攏的特首。一個口口聲聲說要修補撕裂,卻製造了更多的撕裂的特首。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和國安法之後。社會看似平靜了。但那只是表像,政治漣漪造成的斷層卻是永久地破壞了很多東西。這些不信任的禍根一旦埋下,將會長久地生長在心內的陰暗面。而假若要真正去拔除,將會是幾代人的工作。

  11. 下一任不过是换了张脸的林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