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與鬱結:從「林鄭語錄」看特首5年任期歸家路

林鄭月娥當年以「We Connect」作為競選口號,這5年間,林鄭與港人和北京政府Connect了甚麼?
2022年2月22日,特首林鄭月娥公布舉行記者會,宣佈下月推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全民強檢。
香港 公共衛生 政治 政治團體 選舉

林鄭月娥4月4日宣佈以家庭為由,不會競逐連任特首,意味着她的任期至6月30日,結束42年的公僕生涯。

2017年,林鄭月娥「受到上帝感召」參選行政長官,她在勝選時表示,「我的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和解開鬱結。」她打着「大和解」旗號上任,卻以社會「大撕裂」作結。2019年,她提出修訂逃犯條例,觸發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及後,香港邁入國安法時代,民主派大搜捕、公民組織解散、移民潮一幕幕上演;同時間世紀疫情來襲,至今逾百萬人染疫、數千人死亡。

林鄭月娥上任時曾揚言︰「如果香港人的主流意見,令我無辦法再擔任行政長官,我會辭職」,結果在一片下台聲音中,她還是撐到這一屆任期完結,不再連任的理由為「家人叫我夠鐘回家」。

這5年來,她作過各樣承諾,回應過多項政策及社會事件,當中的言辭顯露她強硬的處事風格、管治方針的轉向、政治氣候的劇變。在特首5年任期將至之際,端傳媒盤點了9個「林鄭特色」的詞語,嘗試勾勒出香港這5年來的面貌。

2017年6月,香港九龍一座工廠大廈的屋頂,20多戶市民居住在天台屋裏。
2017年6月,香港九龍一座工廠大廈的屋頂,20多戶市民居住在天台屋裏。

一、 三座大山

2016年,林鄭月娥競選行政長官前,曾在建制派飯局提及要解決「三座大山」,即強積金對沖、港鐵票價、領展問題。這關乎民生的三大議題,長期為人詬病。林鄭月娥上任後澄清「三座大山」非競選承諾,但會盡力做好。5年過去,這三座大山似乎仍未移平。

上屆政府2017年宣佈取消強積金對沖,拖延至林鄭月娥的任期尾聲,相關安排至今仍未落實。林鄭月娥解釋,相關草案需先提交立法會審議,後待積金局成立電子平台,預計2025年才可正式落實取消對沖。這意味着在疫情持續、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僱主可一如以往、低成本解僱員工,以僱員強積金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疫情下,除了擔心飯碗隨時不保,亦要面對生活成本上漲。自兩鐵合併引入按通脹調整票價的可加可減機制後,即使港鐵年賺百億,票價卻年年增加,累計平均加幅逾3成。上任後,林鄭月娥再無提及競選政綱中「以股息補貼港鐵票價」,取之代之的是推出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從政府每年港鐵收取的股息,提供每個月上限400港元的公共交通補貼。

多年來,民間要求政府回購領展。當領展進佔公屋商場、街市後,隨之而來的加租、趕走小商戶、大型連鎖店進駐,加重市民生活負擔。但林鄭月娥在上任5個月後表示,解決領展問題並非是她的競選承諾,表明不會回購領展,形容此做法相當愚蠢,將對公帑有很大損害。她在2018年承諾於4個新市鎮興建公營街市,但目前只有天水圍街市有落成時間,其餘均落成無期。

2018年10月10日,立法會門外有民間團體示威,要求發展棕地。
2018年10月10日,立法會門外有民間團體示威,要求發展棕地。

二、安居樂業

林鄭政府多次重申,解決房屋和土地問題是任內「重中之重」的任務,提出要讓市民安居樂業。在任內,林鄭月娥頻頻覓地建屋,2018年舉辦「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重新檢視香港的土地供應,當時有民間團體及政黨倡議收回權貴享用、使用量低的170公頃粉嶺高球場建屋,然而最終政府只收回當中32公頃土地,餘下的140公頃,以象徵式地價續約至2027年。5年來,基層上樓仍遙遙無期,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增至6年,創下23年來的新高;夾心階層也似乎置業無望,5年間樓價上漲1成。

2018年,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稱為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計劃建議在交椅洲附近大規模填海造島,面積合共1700公頃,造價逾6200億,預計可提供15萬至26萬個單位,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該計劃被指「掏空庫房」,引起多個民間團體及公眾反對,質疑計劃成本高昂、破壞環境生態、不符合成本效益。

民間團體則倡議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棕地群建屋,既善用土地資源,又減低對環境的破壞。等候多時,政府在2019年承諾運用該條例收回10塊私人土地,興建資助房屋,惟最終只收回其中3塊地皮,可建1600伙單位,被批供應單位數量杯水車薪;亦有團體統計,林鄭月娥曾承諾發展110公頃棕地作房屋發展,最後只選取約47公頃土地。

不過歸根究底,增加房屋供應是否解決香港高樓價的良方?長久而來,香港奉行的高地價政策成為高房價的主因。林鄭月娥提倡「置業主導」為房策方向,將房屋問題推向私營市場解決,放寛首置人士按揭的樓價上限,首置盤優惠卻由62折降至8折;即使成功上樓,居住空間卻可能越來越小,居屋平均面積由2017年的406呎縮減至2022年的382呎,平均呎價卻逐年上升;對於發展商囤積新建住宅以抬高樓價,她提出一手樓空置稅,最終卻表示立法工作困難而落空。

政府還將研究人工島附近的「交椅洲」與「喜靈洲」兩地的分階段填海,並提出1700公頃的填海面積。圖為愉景灣觀景台遙望下的填海區域。
政府還將研究人工島附近的「交椅洲」與「喜靈洲」兩地的分階段填海,並提出1700公頃的填海面積。圖為愉景灣觀景台遙望下的填海區域。

三、大灣區

大灣區是一個大陸主導的地理空間概念,將珠三角9個城市和港澳特區視為一體。林鄭月娥甫出任特首一職,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簽訂《大灣區框架協議》,標誌着發展大灣區成為她的重點任務。

雖然「明日大嶼」計劃備受爭議,亦無阻林鄭月娥發展大灣區的鴻圖大計,稱為青年提供無限契機。2021年,大灣區的輪廓漸見鮮明,林鄭月娥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發展規模超越「明日大嶼」,成為香港主權移交以來最大型的規劃發展。

「北部都會區」把接壤中國大陸邊境的元朗區和北區納入規劃,佔全港面積27%,比香港島大2.8倍。計劃着墨甚多在創科發展,將位於香港的落馬洲興建港深創科園,聯同大陸的深圳和新田整合成「深港科創合作區」;又計劃開拓600公頃土地,提供約18萬個住宅單位;增建3條過境鐵路,形成「雙城三圈」,組成深圳灣發展圈、港深互動圈、大鵬灣旅遊圈。計劃公布後,濕地破壞的情況變本加厲,有20公頃的濕地保育區遭倒泥;團體擔心計劃導致財政負擔,加劇生態破壞、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

林鄭月娥指,「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年青人的舞台」,是為年輕一代建設。但2021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成的受訪青年無興趣到大灣區就業。事實上,港府曾推出逾3億港元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提供資助名額,鼓勵企業聘請本地畢業生到大灣區工作,惟計畫的職位空缺率至今高達6成。

 2019年6月9日,103萬港人上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創回歸後歷史新高。
2019年6月9日,103萬港人上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創回歸後歷史新高。

四、初心

林鄭月娥指,修訂逃犯條例的「初心」,是處理陳同佳台灣殺人案。2018年2月,陳同佳涉在台旅遊期間謀殺女友潘曉穎,潛逃返港後,因洗黑錢罪被判入獄29個月,至2019年10月出獄。台方於2018年曾三度向港府提出司法互助請求,包括取證及台港司法互助協議,但未獲具體回應。陳同佳出獄至今,仍未赴台投案,期間一直獲警方安排住在安全屋至2021年中。協助陳同佳的聖公會教省前任秘書長管浩鳴表示,台灣不願向陳同佳發出入境簽證,惟台方則指出,案件涉台港兩地管轄權及相關公權力之行使,必須由雙方政府談好相關事宜才可處理陳同佳投案問題。

死者潘曉穎的母親曾數度公開要求林鄭月娥在任內解決事件,惟林鄭任期只不足3個月,案件似乎再無進展。而林鄭月娥的「初心」觸發反修例運動,香港自此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

2019年10月16日,林鄭於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有議員把示威標語投影在會議廳。
2019年10月16日,林鄭於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有議員把示威標語投影在會議廳。

2019年6月9日,香港過百萬人上街遊行,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成為1989年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遊行。但是,政府在晚上宣佈如期在6月12日二讀草案。6月12日淩晨天未亮,大批民眾聚集在立法會附近,至下午爆發大規模的警民衝突。晚上,林鄭月娥定性此為「公然、有組織地發動暴動」。即使她在15日宣佈暫緩逃犯條例,社會民怨高舉不下。隨後半年,示威浪潮蔓延全港,各區硝煙四起。截止2022年1月,反修例運動的被捕人數為10277人,共2810人被起訴,當中1158人被定罪,暫時刑期最長的為12年。

同年10月4日,香港自主權移交後首次引用緊急法,授權林鄭政府繞過立法會,直接通過《禁蒙面法》,規定翌日起任何人不得在集會時蒙面,或阻礙警方辨識身份。值得留意的是,林鄭月娥其後多次援引緊急法,包括押後立法會選舉、押後行政長官選舉、為中央的防疫支援提供法律基礎。

緊急法是英殖時代訂立的法例,當政府認為出現了「緊急情況」或「危害公安」,可直接通過任何行政長官認為適當的緊急規例的權利。該條例的實質效果是容許行政長官在行政會議同意之下,凌駕性地擱置、更改、擴大現行法例,毋須經立法會訂立新法。

2021年3月4日,西九龍裁判法院,市民在法院外聲援47案各被告,警方出示紫旗驅散。
2021年3月4日,西九龍裁判法院,市民在法院外聲援47案各被告,警方出示紫旗驅散。

五、依法辦事

踏入後運動時代,警方及司法部門接連抓捕和審判示威者,林鄭月娥多番強調政府「依法辦事」。然而,這個「法治」似乎逐漸遠離港人熟悉的司法體系。港區國安法在通過後才公佈全文內容,條文以中國大陸施行的大陸法系為基礎撰寫,並非香港所採用的普通法系,有法律界人士形容為架空《基本法》。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繞過本地立法程序,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直接頒佈在港實施,涵蓋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及勾結外國勢力4類罪名。林鄭月娥強調國安法只影響一少撮人。截至2022年2月24日,共166人因國安法被拘捕人數,超過100人被檢控。

國安法生效至今快將兩年,大批民主派人士因而入獄,公民社會幾近分崩離析;2021年1月,警方國安處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大規模搜捕民主派初選人士。及後,政府先後引用《社團條例》、《國安法》要求多個組織提交資料;而2021年至今,已有62個公民團體解散。林鄭月娥多次表示,警方的調查和執法行動皆是「依法辦事」,和政治立場無關。

2022年3月,英國最高法院院長韋彥德(Robert Reed)和副院長賀知義(Patrick Stewart Hodge)辭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原因是港區國安法令香港失去政治和言論自由。林鄭月娥回應指,政府嚴格依法辦事,一直對其法治引以自豪。

2021年6月23日,數百人到蘋果日報大樓外聲援,記者手持最後一期的《蘋果日報》準備向支持者逐一派發。
2021年6月23日,數百人到蘋果日報大樓外聲援,記者手持最後一期的《蘋果日報》準備向支持者逐一派發。

六、新聞自由

捍衛新聞自由,是林鄭月娥競選時簽署《新聞自由約章》作出的承諾。縱使香港實施國安法,林鄭月娥仍強調國安法下的新聞自由受充分保障。但香港的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連跌7位,由2017年的73位跌至2021年的80位。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從未打壓新聞自由;又提及政府正研究制訂「假新聞法」。

2021年6月17日,500多名警察以國安法之名大舉搜查《蘋果日報》報社,以「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拘捕5名高層。短短幾天,公司資產遭當局凍結。6日後,《蘋果日報》宣佈午夜後即時停止運作,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翌日,林鄭月娥回應停刊時,否認打擊新聞自由。

12月29日,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串謀發佈煽動刊物」罪為由,搜查網媒《立場新聞》辦公室,逮捕6名人士,並凍結資產,《立場新聞》隨後宣佈即時停止運作;4日後,另一網媒《眾新聞》亦宣佈停止營運,當時主筆楊健興表示,因無法掌握紅線而痛下決定。林鄭月娥回應表示,兩間網媒停止營運是媒體自己的決定,不能與新聞自由掛鈎,無法接受「香港新聞自由正面臨滅絕」的指控。

除了新聞機構,新聞工作者亦可能隨時觸碰紅線。追查元朗721襲擊事件的記者蔡玉玲,因汽車查冊被裁定「虛假陳述」罪成,罰款6千元。林鄭月娥回應判決時表示,傳媒不應有特別對待,應要依法辦事。自蔡玉玲案件至今,港府實行了多項收緊查冊的措施,包括​​不再允許記者查詢董事通常住址與身份證號碼,以及讓新登記公司可隱藏董事的某些個人信息,不允許公開查閲。

2021年12月16日,近26個社團合辦「全港省級同鄉社團支持立法會選舉花車」大巡遊,車隊約涉100部車,巡遊港九新界呼籲市民投票。
2021年12月16日,近26個社團合辦「全港省級同鄉社團支持立法會選舉花車」大巡遊,車隊約涉100部車,巡遊港九新界呼籲市民投票。

七、愛國者治港

愛國者治港是香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治港新方針。2021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改香港的選舉制度。新框架下,選舉委員會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僅能夠主理推選行政長官的事務,更在立法會90席之中佔40席,又手握立法會參選人的提名權,成為整個香港選舉制度的「頂層設計」。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說,愛國者治港是搞「五光十色」,並非「清一色」。

愛國者標準亦重新整頓由「舊選舉」選出的區議會。2021年5月,公職人員宣誓的新規例通過,區議員必須宣誓效忠香港和《基本法》。林鄭月娥指此為維護「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重要一步。隨後消息傳出涉4類「負面清單」行為的區議員將被DQ(Disqualified,取消議員資格)、追討至少百萬港元薪津,掀起區議員離職潮。最終,逾270名區議員自行辭職、51名被DQ,另有6人因判刑或離港而失去議席。2019年民主派大勝的300多個區議會議席,至今仍懸空。

新制度下,2021年底則產生新一屆由愛國者組成立法會。2022年5月,香港即將迎來「完善」後的首場行政長官選舉,更傳出消息,今次「選舉」極有可能只有1人能成功入閘參選。林鄭月娥稱愛國者治港是一個很低的標準,愛國是治港人士的必要條件。

在這個「很低的標準」下,首場「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創新低。儘管政府大力催谷市民投票,地方直選投票率僅30.2%,為1991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在新選舉制度下,立法會選舉不再是民主派和建制派之爭,而是建制陣營的內部競爭,結果90席中89席均由建制派人士當選,其餘1人則自稱非建制派。而選舉代表性亦大不如前,地區直選議席減至20席,民主派人士亦難以入閘——參選人須先獲新成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許可,再取得10個選委會委員提名,又要簽署擁護《基本法》確認書;加上大部分曾參選的民主派人士均入獄、被控、還押,未能參選。

2017年3月26日,林鄭月娥以約777張選票,當選香港下任特首。
2017年3月26日,林鄭月娥以約777張選票,當選香港下任特首。

八、別有用心

「別有用心」為林鄭月娥指責外部勢力的形容詞,常用於回應外國政府對港的言論或政策。香港自反修例運動成為國際焦點,外國政府經常回應香港的人權自由狀況。對此,林鄭政府不遑多讓,頻頻發表聲明反駁,緊跟中國的「戰狼」外交姿態。而林鄭政府的發言、聲明用語中,BBC新聞就發現中國官腔滲透香港政府用語。

翻查政府新聞網,林鄭5年的任期內,共有55份政府新聞稿使用「別有用心」的字詞,此前只有5份新聞稿使用此詞語。這些新聞稿常以「別有用心」斥責外國政府抺黑和造謠,包括2020年美、歐、英、澳多國批評人大DQ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美國國務院斥港府政治檢控、2021年歐盟譴責香港修改選舉制度、英國政府撰寫香港現況半年報告等等。

林鄭月娥認為這些「別有用心」者刻意誤導、激化青少年的思想。因此,林鄭政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所有學校遵循新訂立的國安教育框架,擔當國安教育者角色。框架列出8類國安知識,包括國家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意義;國安法立法的目的和原則;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國家安全與人權、自由、法治的關係等。學童由小學階段就要認識香港國安法4項罪名,至高中要了解國安罪行的構成行為等等。

不止於政治用詞,「別有用心」近月頻繁用於批評政府施政的言論,例如有關內地醫護來港、接種疫苗等爭議,被林鄭月娥指是別有用心的失實指控。

2022年2月16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不少長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檢,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
2022年2月16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不少長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檢,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

九、感謝中央

第五波疫情洶湧來襲,中央政府高調支援港府抗疫,「感謝中央」成為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的例牌。截至4月8日,港疫情總確診人數為1,185,727人,當中8,643人死亡。一場世紀疫症暴露香港醫療系統的脆弱,逾百萬人染疫、數千人死亡、醫療系統崩潰。林鄭月娥被批抗疫不力,急向中央求援。

香港第五波疫情失控,林鄭政府頻頻「請求」中央協助香港抗疫。2月,港府官員前往深圳,與港澳辦、國家衞健委、疾控局等討論香港疫情,並向中央提出多項請求,包括提升香港檢測能力、興建檢疫設施、提供快測套裝等物資;3月初,國家衞健委來港考察和指導港府抗疫工作,到訪公立醫院和院舍等地。第五波疫情至今,先後共有4批內地抗疫團來港,包括醫護人員、檢測人員、流行病學專家,由內地官員擔任團長。

值得留意的是,單在第五波疫情,林鄭政府以《緊急法》批出3類豁免,涉及中央興建醫療及隔離設施、內地醫護免註冊來港參與抗疫工作、安老院舍在牌照以外的地方隔離長者。其中一條用作運送興建隔離設施物資的臨時跨境橋,恰巧處於北部都會區的港深創科園、興建永久連接深圳通道的位置。雖然政府指臨時橋樑在工程完成後會拆卸,仍惹來偷步建橋之嫌。

事實上,香港公立醫療系統不勝負荷並非一朝一夕存在的問題,而是政府的醫療政策欠缺長遠規劃——近20年來,香港病床數目幾乎沒有增長,公院病床由2003年至2021年只增加252張,卻要面對人口增長、人口老化加劇的問題。早於2020年初的醫護罷工,醫護人員已預言一旦社區出現大爆發,病床不足以應付確診病人,公營醫療系統將爆煲。但第五波疫情期間,林鄭月娥堅持清零政策,遲遲拒絕居家治療措施,導致無論輕症或重症的病人都湧至公院,公院病床使用率爆滿,大批病人一度擠於急症室門外的臨時帳蓬。

來到任期尾聲,林鄭月娥對中央的謝意不止於支援抗疫。她宣佈不參選下任特首時,亦感謝中央對她的信任與支持,成為她渡過反修例運動、疫情等種種難關的強大後盾。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荒誕戲完場,恐怖戲來緊

  2. 看著香港如何墮落

  3. 是啊,my little airport在2009年出过一首歌,名字叫"donald tsang, please die",现在看来......

  4. 2023年就會開始懷念林鄭月娥還是個政務文官。

  5. 人無恥,則無敵。

  6. 过了两年香港人会不会怀念起林郑,一届比一届差

  7. 以往每有新的特首上台, 市民普遍的想法都是再糟也不會比現在糟太多。結果每次都成功顛覆市民想像。

  8. //對於發展商囤積新建住宅以抬高樓價,她提出一手樓空置稅,最終卻表示立法工作困難而落空。//
    奇怪了。
    全無反對派只剩下橡皮圖章的立法會,會有立法困難?

  9. 除了與北京看齊,所有的作為都是典型的新自由主義作法,哪些她承諾而未能做到的,究竟是本地財團還是紅色財團在阻止呢?
    而今林鄭留下的爛攤子不僅是一個威權化的香港,民間殘餘的聲勢,右翼也賽過左翼和和理非。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林鄭下台前仍然頂住壓力沒有全民篩檢。李家超會是換皮的林鄭嗎?我想不是,新法制削弱了特首雙頭負責制本地的那一面,強化了中央的「全面管治權」,由此上台的李家超只會比林鄭更加殘酷。但是,李家超會延續新自由主義政策嗎,還是會效仿內地採取對財團略顯嚴格的威權資本主義路線呢?仍然不得而知。

  10. 除了與北京看齊,所有的作為都是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
    這條路,其實在她作為一個低民望者出線的時候,應該就可以預想到了。既然民望這麼差,那麼應該想辦法去突破同溫層,用更多的心力去彌補。但是一連串的政治風暴,市民看見的是什麼?一個躲在同溫層,自說自話,不段向北京靠攏的特首。一個口口聲聲說要修補撕裂,卻製造了更多的撕裂的特首。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和國安法之後。社會看似平靜了。但那只是表像,政治漣漪造成的斷層卻是永久地破壞了很多東西。這些不信任的禍根一旦埋下,將會長久地生長在心內的陰暗面。而假若要真正去拔除,將會是幾代人的工作。

  11. 下一任不过是换了张脸的林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