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选举制度”之后—— 那些消失的特首选举气氛,和曾经的走入群众

“当年写的政纲,现时不敢再拿出来了,争取普选、要求政改等,随时会是违反国安法的。”一名民主派军师说。
改造香港选举 香港 政治 选举

5年前的2月,没有疫症,香港全城上下正为一场即将举行的行政长官选举炒热气氛,3名候选人包括后来当选成为特首的林郑月娥、当时人气高企的曾俊华,以及退休法官胡国兴,正全力展开他们的竞选工程:曾俊华在网上发起竞选众筹;林郑月娥接连举行竞选分享会及造势会;胡国兴更早已公布竞选政纲,3人同为进入竞选最后直路蓄势待发。

10年前的2月,香港同样有一场行政长官选举即将上演,由前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火拼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后者亦在此时被揭发大宅有严重违建,报名前夕诚信突然破产。而差不多被遗忘的民主派代表何俊仁,则默默地收集足够提名,赶在提名期首天抢闸报名。

同样是2月,2022年香港将迎来“完善选举制度”后首场行政长官选举,惟在2月20日提名期开始前5天,只有1名蓝营KOL冼国林、过往两届曾宣布“去马”但均不够票入闸的胡世全、和3名非从政者表态参选,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本人亦未表态是否角逐连任,政界则仍在揣摩北京属意人选;在五光十色的立法会选举中未获一席的民主派,更势必缺席。

特首选举气氛跟过去南辕北辙,曾参与特首选举选战工作的资深政治公关何安达形容,“那个球场的阔度跟深度不同了,组队落场的要求也不同了”;曾协助公民党主席梁家杰在2007年挑战曾荫权的民主派中人,更惋叹当年民主派政纲重点之一,是争取普选及推动政改,但他不讳言:“现时(争取双普选)随时会违反国安法。”就连建制派中人亦慨叹,完善选举制度后,很多立场不能彰显,当没有两大阵营对垒作政治对决,亦令竞选工程空间减低,选举中火花已不复见。

以前仍会想打一场明知会输的仗

将在今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六届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提名期由2月20日至3月5日,换言之提名期即将开始,但截至本报导刊出,暂时只有蓝营KOL冼国林及前民建联成员胡国全高调宣布参选。再翻查香港选举事务处资料,尚有自称“中央军委中共国宝壬昕阳”人士及另一名叫黄文康的男子,登记了成为候选人,另自称是“政治新鲜人”的软件工程师萧德良,就曾在1月底于YouTube发表参选宣言。惟外界普遍没视他们为下任香港特首的真命天子。

香港自九七主权移交后,先后举办4次特首选举(第一届选举在回归前举行),与立法会选举不同,香港的特首选举结果仅由选举委员会决定。纵使选委会的人数历年增长,由400人增至现时1500人,选民基础仍难跟全港逾440万选民比拟。

2022年1月19日早上10时,冼国林在其“冼师傅讲场”YouTube频道或Facebook专页公布参选新一届行政长官选举。
2022年1月19日早上10时,冼国林在其“冼师傅讲场”YouTube频道或Facebook专页公布参选新一届行政长官选举。
一名叫黄文康的男子,登记了成为2022年特首候选人,其 Facebook 专页。
一名叫黄文康的男子,登记了成为2022年特首候选人,其 Facebook 专页。
自称是“政治新鲜人”的软件工程师萧德良,就曾在1月底于YouTube发表参选宣言。
自称是“政治新鲜人”的软件工程师萧德良,就曾在1月底于YouTube发表参选宣言。
翻查香港选举事务处资料,有自称“中央军委中共国宝壬昕阳”人士登记了成为候选人。
翻查香港选举事务处资料,有自称“中央军委中共国宝壬昕阳”人士登记了成为候选人。

甚至乎,林郑月娥于今年2月8日回应有关特首选举提问时,亦称“看不到特首选举因疫情而要押后”,直言“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选举”。

在如此的“选民基础”下,上届担任胡国兴之竞选办公室主任何安达接受端传媒专访时,劈头先搁下一句︰“我觉得特首选举是没有Campaign可以做的。我们(在特首选战)说的对象是1500人(选委)。”

但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虽然绝大部分香港人无票在手,民众却对特首选举关注度愈来愈高。

根据Google搜寻趋势数据,每逢特首选举年,搜寻“特首选举”或“行政长官选举”字串均出现明显增幅,热度出现趋势变化的时间,往往可追溯至选前3至5个月前,搜寻度开始出现攀升,继而在举行选举的3月份达至最高峰。相关趋势数据又显示,比较2007年、2012年及2017年三届选举,热度高峰更是一届高于一届。

至于其他时期出现零星的“特首选举”或“行政长官选举”搜寻,则跟香港社会出现的大型群众事件时序吻合,包括民主派在2007年底至2010年间,多次争取政制改革、2014年的雨伞运动,以及2019年中开始的反修例运动;由于普选行政长官曾多次成为社会运动的议题,令“特首选举”或“行政长官选举”的搜寻出现。

其中,公众关注的炽热度又以上届为主权移交以来最高,个中原因,除由于时任特首梁振英在选举前倒数约百日之时,突以家庭为由,宣布不会参选,为选举带来巨大变数,亦令无数港人一度幻想,透过群众参与,可望改变北京的选人决定。

曾担任前特首曾荫权年代的特首办公室新闻统筹专员、后开设公关顾问公司的何安达,则相对现实,他分析说:“选举结果一早写在墙上……没有空间,制度就是这样。如果说做Campaign的结果是把Office(特首办)赢回来,想都不用想啦。”

不过,上届他仍决定陪胡国兴打一场明知会输的仗。

胡国兴在选举前5个月(2016年10月底),成为首个宣布参选第五届特首选举的人。何安达在访问中,多次重复提及“政治现实”这四字词,但认为不参赛就会失去推动议程机会,“将你的政治理念带出来。你起码在那个场所里,有电视辩论、有很多的机会,大家会报导你。选举完了,谁理睬你? ”

2017年3月21日,胡国兴选择乘搭地铁,由中环到金钟接受电视访问。
2017年3月21日,胡国兴选择乘搭地铁,由中环到金钟接受电视访问。

当时胡国兴希望推动的议程,可从其政纲中一窥。他表明反对“人大8.31决定”,提出希望5年内重启政改;又支持基本法《22条》立例,即禁止中央人民政府干预香港依法自行管理的事务等等。当时他亦是唯一一位候选人,强调《23条》立法的前提是政改获通过。

除政治面向,他亦支持全民退休保障、标准工时等民生议题,甚至曾在Facebook表示,如当选将会建立公开的棕地资料库信息平台、收回棕地建公屋及居屋等。上届选举提名期前半个月,胡国兴更走入群众,与80名市民讨论民主民生议题。

但现实是候选人要面向的是选委会,何安达不讳言公关工程是无法控制这1000多票去向,最终能做的就是卖“人”。当年原打算迎战前特首梁振英的胡国兴,竞选卖点简单直接,“一个字,正。”

在选举中要跟对手比拼,何安达认为其中一点是要突出自己的性格,而胡国兴卖的是“正直”,口号是“心要正,路要正,香港重回正轨”。后来梁振英没参选,对手换上被民间热捧的“薯片叔叔”曾俊华,和被视为北京“心水”的林郑月娥,胡国兴于是在选举论坛上说要把林郑列为“不诚实证人”。

胡国兴选前曾接受端传媒专访,表明自己是“非建制、非泛民,完全独立”;即使民调结果较另外二人大落后,仍相信自己非全无机会,又指若中央选择以法官治港,便能推翻外国指香港再没有司法独立的说法。

事实上,当年胡国兴是挟着民主派180个提名入闸参选。然而,民主派选委最后变成胡国兴口中的“策略派”,几近“All-in”曾俊华以图打低林郑月娥。根据当时选前最后一轮由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发布的民调,曾俊华最终支持度为55.6%,林郑月娥为29.1%,胡国兴为9.2%。但“政治现实”一如何安达所料,任曾俊华支持呼声再高,选举最后仍由获777名选委投以一票的林郑月娥胜出。

选举后,有泛民选委哭着跟胡官道歉,说很想投他一票,但碍于集体决定不能这样做。“300+(民主派选委)都这样,300+以外的哨子更加大。”何安达说。

再回望过去几届特首选举,曾经亦有来自公民党的梁家杰及民主党的何俊仁等民主派参与其中,在充满政治交易和政治现实的舞台上,输赢也好,何安达始终觉得这是好事,“社会上多多少少有辩论,你(被北京祝福的人)明知会赢都要回应一下,理论上有这样的互动。”

只是“互动”没有延续下去。说着,何安达再道出另一“政治现实”:“5年前,在选举的框里面,可以有这些东西发生。现在那个框又变了。没有梁家杰,没有曾俊华,没有胡官。”然后反复琢磨用字下,他最终这样形容今届特首选举:“这样说吧,那个球场的阔度跟深度不同了。”又续道:“组队落场的要求也不同了。不要说是教练,就是做军医,我都无法接近场边啦。”

2017年3月24日,特首选举候选人曾俊华傍晚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举行造势大会,大批市民迫满附近一带,警方表示高峰期有3500人聚集。
2017年3月24日,特首选举候选人曾俊华傍晚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举行造势大会,大批市民迫满附近一带,警方表示高峰期有3500人聚集。

“小圈子选举”,也曾经走入群众

2017年的选举,选择以卖“人”为策略的,还有另一候选人曾俊华,全力在营造个人形象方面下功夫。曾俊华早已是大热人选,选前大半年已不时被问到是否有意“去马”(参选);当胡国兴参选展开选战序幕,曾俊华就在一场舞台剧的台前分享时,把莎士比亚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改成“To run, or not to run, that is the question”,当时全场拍掌;而由于曾俊华仍未“泄露天机”,引起更多市民有所期待,继续追踪他的一举一动。

上届选前5个月,坊间已经很热闹。

曾担任曾俊华竞选团队成员的忻浚贤回顾,曾俊华在营造个人形象方面是最特别的一人︰“以前那种是很Formal,好似规定了特首选举就是要这样做,我们只会期待有Debate,或好正式的落区(到社区宣传)。但其实这些都没有很多人关注,因为本质很Boring(沉闷),和普通市民亦Irrelevant(不相干)。”

又例如,一般候选人形象官式,即使会利用社交媒体,仍与大众所理解的有一段距离:“跟现在的公营机构使用Social Media的逻辑有点类似。公营机构理解Social Media仍然是2.0,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地方。”

忻浚贤认为,曾俊华不是如此。早于曾俊华仍是财政司司长的时期,已着手经营其个人Facebook帐号,不时上载生活照。乃至选前两个多月,曾俊华终于宣布出选,那年他在记者会说,香港人活得不快乐,有些人开始谈论移民,他的心愿就是让“香港地”不单没有人想移民,还要让其他地方的人向往,那才是一个更好的香港。

团队期后在其Facebook专页推出一系列影片,例如“拍住上”系列和“曾.Connect”系列,内容为曾俊华与其朋友、太太、助手、司机的对谈,以及致电市民讨论社会问题。他落区(走进社区)的照片,相框内更是“人头涌涌”—— 市民争相握手、拍照、打卡,而他亦总是笑面迎人。

忻浚贤形容,上述工作都是为了发掘曾俊华更多非政治性的面向,“他就是说给你听,我都是一个人,我都会过情人节,过新年,拉近大家的距离。很久都没有试过一个政治人物和大家的距离会这么近……透过选举工程,有了这样的效果,人们就会想选择一个近自己的人。”

2017年1月27日,特首参选人林郑月娥落区,在沙田遇上一名行乞老妇,并给予对方500元。
2017年1月27日,特首参选人林郑月娥落区,在沙田遇上一名行乞老妇,并给予对方500元。

5年前的情人节,林郑月娥率先于Facebook上载丈夫的情书,内容提到支持她参选,为落实“一国两制”作出贡献。忻浚贤与团队看到后,“哦,咁得啦(这样好了),即兴出一句。”同日中午,曾俊华在Facebook写了一封“给香港的情书”,特别在文末标示“#今天我们不谈一国两制只谈一生一世”,成为一时佳话。

不过,今年的情人节,未知是否有意角逐连任的林郑月娥未有发帖;有网民仍在转载当年曾俊华的情人节帖文回顾。

“以往对政治传播和选举的理解,就是早已Plan好所有事情。但阿Sir(曾俊华)的,你可以说是贪玩。”

忻浚贤表示,过往的特首竞选团队,必然会涉猎基本的整体形象设计,但要到曾俊华于2017年着重利用社交媒体“接触”群众的程度,既有专人负责既定内容,又会有不少突发的应对,“我觉得是由这次开始。”

一直专研选举的忻浚贤进一步分析,如此变化,或跟2016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有关。他形容,2016年及2017年接连两个选举,均是竞选Campaign技术含量很高的选举年,“那时有很多辩论剪接走出来,例如完美KO。”

曾担任曾俊华竞选团队成员的忻浚贤。
曾担任曾俊华竞选团队成员的忻浚贤。

他举例,当年民主派刘小丽在选举论坛中与建制派蒋丽芸同场较量,一口气讲出既定问题,不让对手有足够时间回应,再插口反驳,然后把影片剪辑和发放;又例如公民党杨岳桥会与其他同区的民主派参选人合作,在选举论坛中互相协调,营造一个团结气氛,“你又不会被人闹,拿走新界东全部的票,令所有人输,又可以令到大家都赢,人人都开心,得到美名。”

而这些技术背后所呈现的候选人形象,也成了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延伸下去,特首选举与立法会选举的“选民基础”虽大相迳庭,但市民对于选举、对于在候选人身上投射政治期望,已建立了一份参与感。

“你有没有看Facebook Live?你脸下面的‘嬲嬲’(愤怒表情符号)已经去到你的鼻子。”曾俊华在当年一个选举论坛上对林郑月娥说。

“我们想要的香港”

上一届特首选举,落败一方都被视为打过一场美好的仗,幕前幕后赢尽口碑,但如果把时间巨轮再推前10年,2007年第三届特首选举,就是特首选举文化的分水岭。
2002年第二届特首“选举”没有投票日,皆因时任特首董建华在没有竞争对手下,自动当选连任;经历过金融风暴和沙士,他于05年以“脚痛”为由辞职,由原政务司司长曾荫权接任。

为阻曾荫权在2007年争取连任自动当选,民主派阵营当时酝酿派代表参与被他们长年狠批为“小圈子选举”的特首选举 —— 公民党梁家杰早于选前约半年,已获党内执委通过推荐其出战,并于选前4个半月,获民主派组成的特首选举民主工作小组敲定为代表。他期后5日内就正式宣布参加“特首跑马仔”并公布政纲,竞选办事处亦紧接开幕。

2007年3月25日,争取连任的曾荫权在选举竞选集会上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2007年3月25日,争取连任的曾荫权在选举竞选集会上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而曾荫权虽然去到选前不足两个月才宣布参选,但事实上他的竞选办公室早于选前4个月已启动;他甚至曾以“正积极考虑及预备参加行政长官选举的人”名义,视察竞选办公室。

现已移居海外的罗斌(化名),是当年协助梁家杰制定选举工程策略的骨干成员之一。这位“军师”忆述,当年香港市民对政治参与及热诚均远低于近年,“当时梁家杰的策略,是想公众见到小圈子选举的运作,所以才要争取入闸去参选,让公众知道整个运作,同时希望尝试改变当中的选举文化。”

翻查香港民意研究所数据,梁家杰的唯一对手曾荫权,当时民望评分逾60,除首任特首董建华上任首半年外,该民望评分已高过历任所有特首的任何在任时期。

挟甚高民意支持的曾荫权,在未宣布参选前,多次在特首工作“下班”后转到街头派发政纲接触市民,甚至落区家访基层民众。民主派一方就近乎总动员为梁家杰造势,但不为胜选,反希望借此机会推动政治议题,包括发起全港收集签名的一人一票争取普选全民运动;亦有民阵及时任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在特首选举日前夕举行“争取普选 改善民生 大游行”。

回望那个还有公众参与大型游行的年代,罗斌说,当年民主派内,亦曾争论过参选是否会为“小圈子选举”增加认受性,但15年后的今天,他没有看到如此情况;加上当年多个民调均一直没有显示过梁家杰有任何当选希望,他坦言民调只是反映香港民众明白当中的政治现实,“选委以建制阵营为主,大家明白他们不会票投梁家杰”。既然民调没有指标性,参选当中更大意义,是在于如何面向公众进行整场选举工程。

他透露,刺激整场选举工程的炽热度,其实由选前3个半月的选委会选举时开始。由于民主派须获最少100个选委提名,才可令梁家杰入闸参选,故民主派动员抢夺选委会议席,最终抢到132个席位,成功保送梁家杰入闸,“要营造这场是有竞争的特首选举,就要有民主派选委,他们核心组成部分来自各个专业界别,可惜这股力量现时已被全面瓦解。”

2007年1月31日,行政长官候选人梁家杰(中)在中环遮打花园公布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最新提名人数。
2007年1月31日,行政长官候选人梁家杰(中)在中环遮打花园公布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最新提名人数。

民主派当年另一参选目的,还是借此向公众展示阵营也有自己的治港政纲及蓝图,因此更要争取机会面向群众。梁家杰当年其中一份政策大纲小册子上,有一个颁奖台,台上冠亚季军3个台阶,只站了1个人,下面有大字写着︰“谁想去赢一场没有对手的竞赛?”那时,他们以“我们想要的香港”为主题,发表了一共7份政纲,并走遍全港九新界,开拓一个以全民为对象的空间。

对手曾荫权是公务员体制出身,熟悉政府运作;有梁家杰团队的义工透露,梁当时认为,要让群众看到从政者的高度,因而曾去拜访一些友好的公务员朋友,细致得连政府拨款的行政程序也一一请教,为的是向公众展示从政者的认真和抱负。而那时,曾荫权的竞选口号为︰“我会做好呢份工。”

公民党吴霭仪曾在其撰写的《拱心石下︰从政十八年》一书中,重提梁家杰参选一事,形容虽然当时是“大卫大战哥利亚”,但落区的竞选工程,除接触市民外,更要令市民质问︰“为什么我无权投票?”

“当时提议跟对手(曾荫权)大家一齐落区,亦有跟对手进行电视直播的同台辩论,都创下了先河,改写了整个选举文化。”罗斌说。

有别于过去多届的特首选举,今年即将举行的这一场,1488名选委当中(由于部分委员分别是两个界别的成员,因此实际选委数字不足1500人),只有狄志远一名“非建制派”;而从特区政府的宣传海报可见,首次为选举订出“爱国口号”,为“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那么,官方向公众释出的主轴信息,是否将再一次改写选举文化?

罗斌坦言:“2007年时有提及要有普选,提及要有政制改革,这些在今日社会上已没有空间讨论,就算讨论也不会是公众认同的方向。当年写的政纲,现时不敢再拿出来了,争取普选、要求政改等,随时会是违反《国安法》的。”

虽然群众没有投票权,但罗斌认为当年的选举工程仍需要面向公众,因为当时的制度下,仍可产生间接制衡力量,即建制派政团如提名支持某个特首候选人,对方当选后但在施政上有错误缺失,建制派政团亦需承担政治代价,会在其他选举中被追击。惟现时的立法会选举,完善选制后只选出五光十色的议员,“现时连这个间接影响力都失去,建制派跟特首可互相扭抱一起,想怎样就怎样。”

2011年11月27日,特首参选人梁振英在湾仔会展宣布参选行政长官,并在活动上亲吻妻子梁唐青仪。
2011年11月27日,特首参选人梁振英在湾仔会展宣布参选行政长官,并在活动上亲吻妻子梁唐青仪。

不过,查实5年后连梁振英的选举工程,都是为主打面向群众争取民意而设。曾在2012年特首选举中成为某候选人竞选团队义工的林雅婷(化名)认为,当时3名候选人除争取选委支持外,都认真对待竞选工作,视民意为另一战线:“当年选举都很有火花……予人感觉是有竞争的。”

这一届的特首选举,时任行会召集人梁振英在选前6个半月前,已表明为特首选举开始“备选”工作;而民主党亦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初选提名机制,又计划在选前5个月召开特别党大会,其时预料何俊仁“去马”机会极高。

梁振英亦马不停蹄,选前4个月,先以“齐心一意 撑香港”为竞选口号举办参选大会,及至选前两个月,他已最少3次走入社区举行政纲咨询会。

竞争对手唐英年亦不遑多让,参选造势大会竟是在选前3个月举行,然后多次走进社区探视不同家庭。在2月中提名期开始前夕,选举形势就出现急剧变化,唐英年突被传媒揭发其九龙塘大宅有违建,严重影响他的诚信,令当时外界更高度关注特首选举的发展。

“一张凳,一本簿,一支笔,落区听民意。”这句话是梁振英当年其中一句竞选口号。据林雅婷观察,当年梁营竞选团队有不少工作都为争取民意,“市民虽然不能投票,但当时梁振英真的用了很多时间落区,和市民接触。”林雅婷认为,目的是为梁振英营造“贴地”形象,好与形象中产的竞选对手唐英年作区别,“我觉得是想给人一种感觉,要营造我(梁振英)真的有很多市民支持。”

翻查当年资料,2011年大部分民调显示,梁振英是当时3名候选人中支持度最低一个,但及后支持度逐渐攀升,至选举投票前,大部份民调结果均显示梁振英已取得逾四成民意支持,他最终也成功当选。林雅婷认为,民意支持度对结果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

忻浚贤亦认为,“以前的逻辑是,中央和选委如何选择,和民意是Consistent(一致)的。”故此,在2017年特首选举中,当电视台的滚动民调显示,曾俊华曾获得六成、甚至七成多的支持时,“那一刻,自己都会有种侥幸心态或感觉,会否赢呢?会否有奇迹呢?”

2012年2月16日,不少摄影记者在起重机上空中拍摄特首参选人唐英年的住所,车内的学生向外探看。
2012年2月16日,不少摄影记者在起重机上空中拍摄特首参选人唐英年的住所,车内的学生向外探看。

当竞争者都变成是自己人

“我其实都没有很大期望。”忻浚贤说,选委是很实际的群体,他以某一个泛民职工团体作例子:“(平时)可能是关注是否支持23条,普选那些。但去到选委,就不会理会这些,会讲工时、待遇、合约,是好实际的。你可以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候选人,但正式商量时,都是讲这些事。”他自问,所有的公关工作,其实都没有影响到选委的意向。

罗斌更认为,选委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最终如何投票,很大程度受北京指挥,而在完善制度后的选举,选委本身更由小圈子选举变橡皮图章,作用是为被钦点的人选面上贴金,更多于产生竞争,“用有几多选委支持,包装为有多众望所归,但现时的选委会,民主阵营是缺席的,所以再多选委支持,都不能反映真正香港民众的意愿。”

亦因如此,他担心这届特首选举的候选人,会无惧发表极其亲中的言论,令极左的路线出现,不会忧虑令群众反感,“过去建制派候选人,都会用回避方式回应23条立法及政改等议题,但现时是肆无忌惮表态,此举随时可以被视为忠诚,反而回避方式,肯定在北京眼中会扣分。香港人既再没有话语权跟影响力,却需要直接承受这些路线与立法的影响,令人很绝望。”罗斌在越洋电话筒的另一端说。

至于现时已身处场外的何安达,就研判这届特首选举工程重点,会继续朝“23条”立法、《国安法》、规管假新闻等主旋律进发。他认为,如果林郑竞逐连任,她或会宣传自己将落实上届政纲,其他人则可能会督促《施政报告》中尚未兑现的内容,但是“(要看到)候选人之间的对比,很难。”

在新政治形势下,还可以比并甚么?“如果要斗,就只会斗更左,怎会斗宽?侮辱公职人员的法例不够,要再加码;监察措施不足,安心出行要追踪到(市民)。Campaign(的卖点)只会愈想收得紧。(候选人)不会出来斗,说‘现在香港已经恢复秩序,可以展开一个社会的整体对话’。这怎么可能?”

他重提球场的比喻,“界线就已经划了,深度和阔度就是这样”。他认为目前尚有空间的辩论,剩下的可能是对疫症的处理,“但如果你说共存也不符合国策”。

他特别提到来届候选人,还能卖个性和处事手腕,但以目前大局初定的气氛,中央政府未必想选战出现太多争拗;而有别于以往选举的唇枪舌剑,候选人可能会显得客气、亲和,“揽揽小孩,养只仓鼠,探探㓥房户,完全可以想像就是这些”,但政策上的宽大容和,“唔得(不可以);新球赛底下有不同的风险,阿爷可能不喜欢,选委可能不喜欢,可能少做一点更好。”比起上届斗年轻、斗创新的风格,竞选团队或会倾向“稳稳阵阵。”

在新时代下,政治竞选工作,前后确有很大的分野。林雅婷于2012年以后亦有参与两届立法会选举建制派竞选团队,曾为建制派候选人撰写政纲。她说踏入2021年,不少候选人政纲第一句,必然是爱国爱港,“这是一个态度,要让其他人知道。而且讲这句一定不会错,变成一种政治正确。”

她感叹,新选制之前,各路公关较注重本地媒体,例如《苹果日报》、《明报》、《信报》等,至于亲北京的媒体如《大公报》、《文汇报》等则不太重视:“以前有谁会看大公、文汇呢?”但在2020年初后、反修例运动降温后,情况逆转,“现在很多人都会看大公文汇的社评说了什么,再去猜上面的意思。”

据她观察,随着浏览量增加,连带投稿量亦水涨船高,“有点像交功课,总之一有,例如(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讲话,或者哪个主任讲话,就有很多人要排队交功课。报纸版面少,未必排到,就可能会发去(其他亲北京媒体)《橙新闻》、《点新闻》这些。”

亲建制媒体的高度关注,跟香港市民的关注度却形成反比,去年的立法会选举只有仅三成投票率,反映市民跟选举参与割裂。

2021年12月16日,近26个社团合办“全港省级同乡社团支持立法会选举花车”大巡游,车队约涉100部车,巡游港九新界呼吁市民投票,其中的士车身上都有“完善选举制度”的广告。
2021年12月16日,近26个社团合办“全港省级同乡社团支持立法会选举花车”大巡游,车队约涉100部车,巡游港九新界呼吁市民投票,其中的士车身上都有“完善选举制度”的广告。

“以学术角度去看,这个选举制度令很多立场不能彰显,不能在shopping cart(购物车)上供你选择。作为一个消费者,一个选民,shopping cart上没有,我就不会关注。”忻浚贤说,公众的冷漠成为结构性的问题,“没有人关注这件事,你很努力地去做,其实都是对牛弹琴。今届立法会选举就出现了这情况,再好的公关都发挥不到。”

他坦言,假设要在今年的特首选举加入战团,他亦无从入手,“和立法会的情况一样,结构上市民关注度很低,你可以做,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更感慨道:“最大的感受是可惜;会质疑还有没有土壤,一些外国的选举技术政治传播技术可以在香港开花。”

曾以不同身份从旁协助建制选举工程多年的张海欣(化名)就表示,香港历年选举,慢慢形成两大阵营对垒 ,是在进行政治对决;而有对决,才有竞选工程的空间。但完善选制以后,选举中火花已不复见。

张更透露,每届立法会选战,某建制政党会向党内候选人派发一本厚厚政纲,详列政党这年的重点政绩和主张,供候选人参考,但在多彩的对决下,候选人和助选团“基本上只会看一两句”,主力反而挖掘对家弱点;但现时建制中人才发觉,因为竞争者都变成是自己人,“惟有找回那本很厚的政纲,看看有什么可以用。”

距离2月20日的特首选举提名期开始尚余不足一星期,至今仍未有政圈中具份量人士公开表态参选。根据《行政长官选举条例》第11条,倘提名期结束时并无候选人获足够有效提名,须在提名期结束后的42日定为新投票日,即最快是4月17日。加上疫情因素,政圈和传媒亦开始关注到,到底特首选举是否会押后。

不过,即使选举如期举行,在五光十色的新香港下,各家的团队又有甚么发挥空间?

“敌我矛盾不是用communication campaign(宣传工程)去处理的,那我们(政治公关)还有什么作为呢?”何安达则以此作结。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谢谢端的梳理,即使一直都是选委投票,以前的特首选举原来也是很不同的,还有对建制派的亲和力。

  2. 既然缺少有分量的候选人参选,林郑连任就是大概率事件,除非她完全控制不住第五波疫情。不过对于香港人来说,谁当选特首都不重要,因为他们不再有机会表达民意。

  3. 很好的记录,对帮助理解这十年来的转变也很有帮助。感谢端,感谢几位撰稿人。

  4. 香港已經被解放了,走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