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份喧嚣尘上的中国娱乐圈打击饭圈“清朗”行动之后,今年9月初,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今年第267号文件,当中正式宣布禁止偶像养成类节目,此外另一引人注目的规定,是要抵制“泛娱乐化”,要求节目要树立“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这个规定不止规范于电视节目中,也延伸到其他娱乐行业。一周后,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约谈腾讯,网易等网络游戏企业,强调各平台要加强游戏内容审核把关,“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娘炮’,‘耽美’等不良文化”。
2018开始的限娘简史
这是这项近几年来不成文的禁令首次被正式写入公开的规定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中使用“娘炮”这种歧视词汇,并将之定义为“畸形审美”的做法,令很多观众愕然,引起了大量民间讨论,不少人直言见证了性别意识的倒退,但在一些下沉网络平台上,也不乏网民评论对官方表示支持,认为早应该打击娘炮。
然而,对于熟悉中国娱乐圈近年规管的观察者们来说,这样的规定出台并不意外,这一规定的意义,更接近于第二只靴子落地:早在正式宣布之前,国家对于娘炮的不满,和各种并不明文的限制,已经存在很久了。
中国民间一向对于娱乐产业中气质阴柔、精致的男性有特别的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演员唐国强便因为面容俊美、行动精致而获“奶油小生”之称,乃至于后来这个称呼成为中文世界的俗语,在一向不乏精致男性的电视荧幕上,“奶油小生”有很多,但同样一直有民间的批评声音。为了摆脱“奶油小生”形象,唐国强一直寻求转型,后来凭借出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角,成功摆脱称呼。而随著中国社会文化发展,阴柔气质男性在社会中的曝光度逐渐增加,并且得到部分接纳。2017年7月,中国妇联下属《中国妇女报》,就刊登文章号召公众停止使用性别歧视词汇,当中就包括“娘炮”一词。
但这样的呼吁显然没有什么效力,官方针对“娘炮”的一系列动作,由次年开始。2018年,仿韩国101偶像选秀模式的爱奇艺男性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在全国引爆热度,成为中国第一个爆红的韩式偶像选秀节目。几乎在节目形成现象的同时,不成文的禁令传闻就随之而来。同年暑假,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开播,规定全国大部分学生都必须在家观看,而节目期间找来大量明星助阵,当中一些花美男明星惹怒了部分陪看家长,一时引发大量讨论。
中国官方对于阴柔气质男星的态度,从言辞上有所包容到直接抨击,从行动上暗中限制到明文规定,终于清晰摆明:阴柔气质的男性面孔,为中国娱乐行业所不容。
在节目播出后数月的2018年9月,就有报导指出中国开始有不明文的“限娘令”条例,将要求各大电视台严禁邀请外型比较阴柔的男性上节目。报导指男子组合NINE PERCENT被某电视台获邀请做中秋晚会表演嘉宾,随后抽起消失;东方卫视选手节目《下一站传奇》第一次录影后突然又将许多“略娘”的选手淘汰;组合TFBoys的节目机会被取消等。同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赞扬军人的血性勇敢和精神魅力,但同时也称“我们不赞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
然而在2019年初,就有信号告知外界“限娘令”仍在继续。电视节目中男星的耳钉被打上格子,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限娘令,男性画眼线也同样不被允许。同年10月,中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的微博官号“思想火炬”转载了一篇名为《为了让你娘炮,你知道美国中情局多努力吗?》的文章,内容称二战后美国中情局通过成立娱乐公司,打造阴柔男明星,来洗脑日报民众,弱化日本社会的雄性气质。
一方面电视娱乐限制在继续,但偶像选秀节目依然改头换面暗渡陈仓,改变不同的名称、叫法、表演风格以求生存。然后在2020年,中国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就就提出提案,要防止“青少年女性化”,随后在今年1月,中国教育部对上述提案进行答复,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尽管相关事件引起不少争议,但在今年5月饭圈 “清朗”行动叫停了数个选秀节目的背景下,今年8月27日,中共中宣部下属《光明日报》继续发表《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必须遏制》一文,称娘炮形象在影视界和娱乐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在经历了这几年的铺垫和拉锯之后,中国官方对于阴柔气质男星的态度,从言辞上有所包容到直接抨击,从行动上暗中限制到明文规定,终于清晰摆明:阴柔气质的男性面孔,为中国娱乐行业所不容。
反娘炮的人,反对男人的叛徒
这次明确而严苛的规定,再次给整个偶像文化领域带来影响。官方对于什么是“娘炮”没有给出明确而标准,平台、艺人和粉丝只能如无头苍蝇般地自寻方式迎合。不少此前以花美男形象著称的男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秀出胡子与肌肉,素颜直播,而多家明星后援会也发布新规定,内部规训禁止粉丝在网络讨论时“泥塑”明星和使用养成类词汇。泥塑是“逆苏”的谐音,意指将男性偶像幻想为女性。被禁止使用在男星身上的泥塑称呼包括老婆、女儿、公主等,以及儿子、崽崽等暗示养成类的词语。
为什么一个健硕、健康、拥有完美腹肌的男星,依然会被指责为“娘炮”?究其原因,是因为给“娘炮”下定义的,原本就不在这些男星和他们的女性粉丝手中。
事实上,在如何界定什么是“娘炮”这件事情上,以女性粉丝为主的饭圈和男性网络声音为主的“反娘炮”阵营从来没有意见统一过。拥有胡子和肌肉、不被称为“老婆”、不被改图加上长发P做女孩子,显然不足以进入主流男性语境下界定的“男人味”门槛。就在近日,男团成员甘望星在机场被路过的男性连骂多句“娘炮”羞辱,事件引发讨论,值得玩味的是甘望星在加入娱乐圈之前是主修田径的体育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这个事件折射出此前数年的多次争议:男团成员为维持唱跳水准,需要坚持运动和练舞,身体绝对较多数批评他们“娘炮”的男性健康,但依然难免被指“娘炮”,而男星的女性粉丝们,会反击这种不公平,但并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一个健硕、健康、拥有完美腹肌的男星,依然会被指责为“娘炮”?究其原因,是因为给“娘炮”下定义的,原本就不在这些男星和他们的女性粉丝手中。
在近年的中国语境中,一个男星被指责为“娘炮”,其实和日常生活中中性气质较浓的男性被指责为“娘娘腔”那种情况略有不同。
不同于我们在网络语境刻板印象下联想到的毒舌、精致、泼辣的“娘炮”男性形象,一个偶像男星被指责为“娘炮”,通常指他的形象较为接近东亚世界流行的“花美男”或“奶油小生”。这种形象与前者的区别是,前者通常不被认为具有异性吸引力和性别竞争力,但后者可能拥有大量的女性粉丝。
对花美男男星的“娘炮”指责,则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其一是他的打扮、妆容、发型、修图、滤镜较为精致,特别是画上较为浓厚的舞台妆时。这一点在官方和民间均口诛笔伐,备受攻击,也是打压“娘炮”的主战场,目前大众看到的平台和明星面对限娘令主动或被动的调整,都是从外形装扮出发。
而事实上更为人所不容的第二种情况,因为难以用言语总结和形容,则较少被提及单独讨论的,则是男星的行动和体态。在舞台表演抑或日常互动中,花美男系的男星会使用一些被主流印象认为是女性专属的表演或者互动方式,从动作上举例,则例如比心、wink、嘟嘴、撅嘴、对着镜头放电等,从行为上举例,例如与粉丝互动时的撒娇、卖萌等。这些动作和行为常被认为矫揉造作、“不男不女”,有意讨好粉丝而缺乏美感,乃至于“娘”,但与其他受众感受不同的是,该明星的粉丝却能够从其中感受到偶像的外形魅力。
以男性用户为主的中国网络平台虎扑,在讨论“娘炮”的帖子下,经常使用一张男星蔡徐坤在舞台涂润唇膏的动态图片:头发略长的他缓慢地打开润唇膏,满不在乎地对着镜头涂了一圈,然后轻轻抿了抿嘴,再盖上润唇膏,拿到眼前盯着它。台下尖叫声一片,但虎扑网友却感到“恶心”。在限娘令前后,热播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就对参演男星出了一个舞台提示清单,当中要求他们慎用“鬼机灵表情”、“咬嘴唇”、“wink” 、“顶胯扭胯”动作,并且没有给出明确理由。
那些让“普通男人”觉得恶心的撅嘴、撒娇、卖萌等行为体态,并不是女性专属,而是本身就是人类在把自己变作被审视的客体之后,呈现的一种非自然状态。
如果理解了这些触发“娘炮”警告的举动,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剖析打击“娘炮”的人反感的是什么了:再深入聊下去,他们会表示认为这种体态造作、刻意、虚假、“不男不女”。本文在此无意展开相关舞台设计、乃至这些娱乐产业的商业设计营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自然还是造作,我更关心的的一点是,比心、wink、嘟嘴、撅嘴、撒娇、卖萌这类行为,这类目的更是为了让观看者觉得被观看者“可爱”而创造出来的刻意行为,它们本身的设计感就很强,这些动作可能没有一个是自然的;但,早在流行文化的历史上,这些体态早就与女性融为一体了。
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可爱,无论是荧幕女星还是普通女性,上述行为举动对她们来说都是一些在社会中会主动或被动习得的技能。玛丽莲梦露飞吻、扑下裙摆的媚态成为荧幕经典,日式女团常以以一种元气满满、并不日常的娇声发音方式说话,这些表现如果出现在日常,还可能偶尔会得到造作、虚伪的批评,但至少出现在舞台上,这样的“刻意 ”,没有什么人会对此表示太大的不适。讨论到这个层面,我想“娘炮”男星引起那么多不满的症结就在这里了。那些让“普通男人”觉得恶心的撅嘴、撒娇、卖萌等行为体态,并不是女性专属,而是本身就是人类在把自己变作被审视的客体之后,呈现的一种非自然状态。而女性做这些行为,之所以不会让人太觉得不适,是因为在社会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女性活在凝视之下这件事已经被习惯了。
女性被变作可爱的物件或宠物,所以必须努力使自己的体态、声音、气质都变得更可爱,所以女孩子有些刻意地对着镜头,瞪着无辜地双眼,涂个润唇膏、抿抿嘴,哪怕不是人的自然状态,也不会让人觉得觉得有任何问题。女性发精修的自拍图片,让自己成为被观看对象,在镜头前有意把五官摆放到最满意的位置,把皮肤美白,当然也不是自然状态,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女性从出生以来就是被观看的。但男性这样做,就是“娘炮”与“造作”,会引起主流男性的愤怒。究其原因,是在这样状态下的男性,丧失了自然状态,丧失了主体性,成为了被观看的客体(而偏偏男性卖萌、撒娇,女性还真的很爱看!)。这对于主流男性而言,代表著某种男性权力的丧失。
所以这当然不是男星们秀出胡子、肌肉,或者显示出发达的运动神经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当部分男性拾起了某种不自然的、被女性使用多年的镜头语言,来给自己的择偶能力加权时,转换身位成了被女性凝视的客体,从而触发的整个男性社群对被凝视、成为客体、失去权力的不安感。这么多年以来,主流男性第一次感受到男性身体也会被放入到一个评价体系中,也可以呈现出某种“不自然”的状态,他们并不理解那种非自然状态的美感(就像有些女性不理解“造作”的女生一样),但那种非自然被观看的状态却拥有了女性市场,这种失控感让他们感到愤怒。
因此主流力量会对此采取相应的动作。最直观的就是“限娘令”,他们可以从政策层面禁止这种被审视的男性形象出现,首先断绝这些客体的存在。另一个他们可以做的是改变评价体系,羞辱“娘炮”,羞辱精致的、镜头呈现型的男性,教育大众(主要是教育女人)从审美上鄙视、抛弃这个类型的男性形象。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无论“娘炮”男星们如何给自己添加运动、留胡子、打篮球等“男性气质”元素,以向主流男性受众群体示好,都不会有好结果,也不会改变“娘炮”的评价体系:任何一个大腹便便、缺乏运动、邋遢示人的男性,都有资格批评精致的男星是“娘炮”,因为他们是男人的叛徒。
然而想要用外力来改变这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当市场的轮子开始运作时,一切可能就唯有市场决定了。妆发造型或许可以一刀切,但舞台体态、互动方式等是很难用明晰的规条界定的:你如何禁止男性在舞台上涂润唇膏,或者在直播镜头里撒娇卖萌?
审美的多元、性别意识的进步和性别气质的自由选择,本质上是倾向自由的、进步主义的,必然与威权结构下的父权统治相悖。
打击“娘炮”的直接原因,猜不到,也不重要
对于官方一再针对“娘炮”发难的原因,民间的各类分析通常不外乎两种想像。第一个常被提及的联想,是认为青年男性的气质影响了国家的气质。这种猜想的痕迹,在上述“思想火炬”关于日本社会气质的文章可见一斑。有的分析者甚至认为,现在对阳刚气质的呼吁,是为了不远的未来与他国开战做准备。此外,前两年娘炮争议成为热门话题时,“少年娘则中国娘”一语曾走红网络,此句化用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一句,背后的意涵事实上是青年男性的面貌就代表了国家的面貌,那么由此推之,如果国家需要有什么面貌,则唯有靠改变青年男性的面貌来达到了。端传媒《脸书洗版:中国父权家庭的狂欢》一文中曾提到,经过二十世纪以降的许久经营许久,中国民族主义形象从女性化的“祖国母亲”如今已变为“你的中国爸爸”,相比母亲形象的苦情和体谅,父亲不再需要强调温情,而是直接展示肌肉和强力,网民们想象中的中国形象,都是身为男性一家之主的“我”。而《女人迷》也曾在评论中分析,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作为少年的生理男性们,被视为撑起国家的一群人,同时负责中国的对外形象,所有不是阳刚少年的人,无论是阴柔男孩、生理女性或跨性别,通通被抹去了身影。
另一个猜想,则与中国民众的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知乎上有网络评论认为,“娘炮”对社会的“危害”是造成生育率下降,而打击“娘炮”的举措,和近年来政府鼓励生育,甚至号召三胎生育的政策时间上高度重合。《经济日报》有评论认为,禁止“娘炮”和耽改剧,是因为这些潮流如果变成主流,会“进一步影响人民恋爱、结婚、生育、传宗接代的观念,愈来愈多人喜欢同性、愈来愈少人生育,势将打击内地的人口活力及长远经济发展”,因而作者认为相关规定体现国家方向。尽管目前并未见到更系统的论述,但搜索中国网络平台,会有不少这类猜想:拒绝娘炮是不是为了提高生育率政策啊?大家觉得抵制“娘炮审美”后对提升生育率有帮助吗?然而,下面的女性回复也态度明确:“不想生孩子的就是不想生啊,怎么灌输都没用。”“淘汰我欣赏的男人型,塞给我不喜欢的,不想恋爱了,更别说结婚。”“无非是想重构原来的审美观念,来保证腩权(男权)社会形态的延续。但这是不可能的,多元审美一旦开启,就回不去禁锢的笼子了。”
而最简单一种猜想,无非就是“没有什么理由”。时评人五岳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当下打击“娘炮”也许就仅仅出于高层领导人“看不惯”这一类简单的原因:“中国很多东西,包括传播,头儿说不好,下面就会当个事办。这是一种中国治理的模式。领导说看不惯,下面就把这个东西单独列出来。”在没有清晰制度的社会中,这种政策随心所欲的无常,也未必不是一个合理的猜想。
诚然,对于相关政策的猜测不少,然而在没有信息公开的制度下,统统无法证实,也难以证伪。可以明确知道的一点是,审美的多元、性别意识的进步和性别气质的自由选择,本质上是倾向自由的、进步主义的,必然与威权结构下的父权统治相悖。所以精致气质的男星娱乐产业和他们的粉丝,无论换多少种面孔,用怎样的方式迎合,都不会改变他们一冒头必然迎来痛打的“打地鼠”局面,更何况政策的背后有一整个父权社会的文化为他们撑腰。但是,审美的大门被商业市场敲开之后,也没有那么容易关回去。
“娘炮”不会销声匿迹,但打压也永远不会结束,不会因为你的哥哥发了肌肉、素颜、运动神经超好、上过多少官方认证的爱国节目、转发过多少爱国内容就免责。在至少短期的局面中,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改变。无论是中国那些去政治化的、无害的、绥靖的明星与平台,还是那些这几年一腔热诚迎合过民族主义叙事的“小粉红”饭圈粉丝,最好都意识到这一点。
似乎還有人誤解「娘炮」即是要走向「女性凝視」的視野,然而產生這樣的名詞與清查,都是來自「男性的凝視」(male gaze)呀!
是誰從小跟你說不准哭要像個男人,是怎麼樣的氛圍讓你覺得你必須「像個男人」,因為與這些父權期待不同而誕生出來的名詞(娘炮),男性們應該要理解,你們正也是父權底下的受害者,過多的責任、情緒上的抑鬱,在你們過往家庭中看到的還不夠多嗎。
「理性」的女權其實一方面也是替男性解構,性別史過去怎樣的不平衡,無論是對生理男女。
威權體制不允許你有反叛的思想、行為,甚至動員,才會清查到最後一條防線「娛樂」。
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理應要有自己的意識與察覺,祝福各位
写得真好,多角度分析,直击痛点。
男人,你该开始习惯被女人凝视和挑选了。
“洗脑日报民众”应改为“洗脑日本民众”?
泥塑倒也不是真的觉得爱豆是女人,有的美就是不分男女的。。。
其实“阳刚”男性也一样是被审视的客体。最近上映的Dune/沙丘里的大胡子国王死前有一个露出全身完美肌肉倒在椅子上的镜头,十分阳刚,相关帖子底下无数女粉大喊“daddy“。当了男明星,无论硬汉还是娘炮,都是被审视的,所以娘炮被打击肯定不是因为”被审视的不舒适感“。我觉得还是因为父权下男性的形象和娘炮不符合。
资本害怕失去话语权
结尾一句话点醒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近来,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大学毕业走入工作之后我会变得这么政治冷感,甚至把这种政治冷感外化到了一切谈论政治的人。现在想来,是因为我潜意识里断定中国绝不有任何值得期待的改变。政治层面的中国绝对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所以就出现了那句话,你说这些东西干什么,反正说了也没用。
《為了讓你娘炮,你知道美國中情局多努力嗎?》的文章,內容稱二戰後美國中情局通過成立娛樂公司,打造陰柔男明星,來洗腦日報民衆,弱化日本社會的雄性氣質。←好想看這篇鬼扯的文章喔。
楼下可不就来现身说法了吗?连娘都要分成一二三四精准打击。
对比台湾的玫瑰少年推动性别平等法案,与中国的小男孩只是想穿裙子去学校就被班主任骂了整整一节课……
在这样的土壤里生存是没有未来的。
習近平決意在任內攻打台灣,怎會容得下『娘炮』男孩。
一般意義上的男性特質,必然包括反抗與不服從。所謂一方面提倡“陽剛”,一方面又要韭菜“愛國”“愛黨”,此類對客體健壯而順從的要求,其實與養殖牲畜無異。
「被凝視的客體」這個解釋有抓到一個要點。沒有說透的是,選秀、養成類綜藝節目的舞台機制,就是會造成這種權力關係,而服膺這種權力關係的男性無論相貌如何都可以視為「娘炮」。那陽剛氣質怎麼來?一個反抗精神,一個桀驁不馴。這一不馴,就和節目有根本衝突了,所以沒錯,要治本,就是把那種節目整個幹掉。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從歷史上找對比。屈原的作品,經常自比妾婦,為什麼?因為仰望、仰賴楚王垂注的他,就是很像只能期望男主人青睞的女性。如果屈原被放到某個舞台去展演,那他在這權力關係的意義上也是娘炮不會有誤了。
貶娘炮而崇陽剛,從權力的意義上看,自然是要崇尚「以我為主」以及集體主義的同志關係的。那你就要在底層的生態構建上做到讓藝人以這樣的生活形態與生命狀態來出道、上位,而這只能出現在小眾的同人圈子以及理想的社會主義之中。現實中,資本主義體制和共產黨的官僚主義體制都無時無刻不會騎到把冒頭的苗子上面去把他們變成它的形狀。事情大概就是這樣。
不错不错。确实深入。
我觉得娘的类型可以分两种,“卖丑娘”和“精致娘”。
对于“卖丑娘”,有些人会过分凸显“娘味”来卖丑洗睛,官方担心这种“审丑”文化不可长,对青少年影响不好,在一个连网络游戏和补习班都能说停就停的体制下,这样的规定也不足为奇了;但另一方面,小沈阳之前上春晚的小品,却是以一种不男不女的形象露面的,当年那个小品非常火爆,如果娘真的不堪入目,为何能上春晚呢,这也许跟领导人的不同主政风格有关吧
另一种是“精致娘”,类似日韩男团的明星,化精致的妆容,戴耳钉,气质阴柔,却在中国拥有大批粉丝,而且得到中国艺人们的纷纷效仿,本质上,也许会被掌权者当成文化入侵,“好端端的男儿郎都被带成了女娇娥”,这种精致不符合中国掌权者对青年角色和气质的定位
个人看法,先说这么多吧
很好,支持當局將娘炮代表:華晨宇、周深等高流量娘炮名星一律關進集中營,進行勞改,中國人民不用有娛樂和追星,每天讀習語錄,聽國歌一百遍就足夠。
写得很深刻,观察分析全面,好文